老人走过漫长的道路,检点平生,有人事业上有所成就,对人类做出贡献,为自己未曾碌碌无为而感到宽慰;有人获得家庭温暖,相亲相爱,天伦之乐陶陶;有人历经挫折,身体尚属健康,温饱堪称无虞;有人虽体弱多病,境况不佳,但能自寻乐趣,胸襟旷达,善与人交而不觉寂寞……都属于享有欣慰晚景的人。当然不乏那种积资累财,屋连阡陌,团团大富翁的老人,因为中西诗歌中极少表现,这里且不谈。
朗费罗的十四行诗就歌颂过乔叟、但丁,赞扬他们对世界文化作出的杰出贡献,说他们的诗增添了人世间的美,他们对人民的热爱使他们如同天上的星辰照亮了地上的路。对乔叟:一个老人独居于园中的小房;
房内的四壁画满着猎人,鹰,
猎狗和受伤的鹿的图景。
他是黎明时期的诗人,
写出了《坎特伯雷故事集》,
诗歌使他的暮年焕发光芒;
我读着他的诗,恍如听到了鸡鸣。
听到百灵和红雀;从每页都袅袅升起
新耕土地的气息,鲜花草原的清香。对但丁,他特别重视他的人道的同情心:
你神圣的诗篇像末日的号声,
人道的同情,温柔的怜恤
在你的内心闪耀,宛如在天宇
玲珑的星斗点亮他们云间的灯!英国湖畔诗人骚赛(1774—1843)有一首诗《他的书籍》,说到他的精神寄托就在书籍之中,那是古人留下的财富。他与古人相亲,与古人的心灵相通。他怀着谦虚崇敬的心情,从古人汲取智慧,从而写出自己的书。他深信自己的著作必能传世,与古人的书一齐留给未来:
我的期望与古人相同,
我即将走进古人行列。
与他们一同迈入茫茫未来,
我相信,这里留下的名姓,
将不会与灰尘一同泯灭。是啊,有生就有死,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为人民做出有益的事,给后人留下纪念,实则延续了个人的生命。著作传世是一个方面。中国士大夫素有“疾殁世而名不称焉”的想法,表现在诗歌中,恰好与西方相通。
白居易晚年非常珍视自己的文稿,惧怕散失。他打了一只柏木书柜,把它们保存起来,留待后世知音。在《题文集柜》这首富有风趣的五言古体诗中,抒发了他的“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的自豪心情。这年他已届六十八岁高龄:破柏作书柜,柜牢柏复坚。
收贮谁家集?题云“白乐天”。
我生业文字,自幼及老年。
前后七十卷,小大三千篇。
诚知终散失,未忍遽弃捐。
自开自锁闭,置在书帷前。
身是邓伯道,世无王仲宣。
只应分付女,留与外孙传。我们可以想象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诗人把平生积稿收在书柜中。因为怕人偷窃,所以锁闭起来,但放心不下,又打开锁,不免自己翻阅,又时常开卷读读。那种沾沾自喜的神情写来多么逼真啊!他这对于自己诗作的量多质佳,必能传世的信念与骚赛同出一辙,只是骚赛的语调更加低沉些,老诗人的形象也不如白诗中描写的那样生动有趣。
杜甫老年体会自己的诗篇因年龄增长而臻成熟之境,觉得信手拈来,下笔有神。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七律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老去诗篇浑漫兴,春来花草莫深愁。”又在《戏为六绝句》中说:“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在《送孔巢文谢病归游江东兼呈李白》中说:“巢父掉头不肯住,东将入海随烟雾。诗卷长留天地间,钩竿欲拂珊瑚树。”在年岁老大,自知诗卷受到人们欣赏而将流传,是多么值得欢喜的事。
为人民办了好事,为人民解除了疾苦,晚年回忆,得到快慰。白居易是位人民诗人。最令人感动的是他七十三岁高龄,在洛阳任刑部尚书,业已退休时,看到龙门潭南八节滩、九峭石的地方,船行到此,常常翻覆。白居易发愿救助,与一高僧合力招募财力,共同经营开凿,终于开宽了河道,使舟楫畅通,船夫再也不用在天寒地冻时赤足下水去推船了。这是诗人老年最引为高兴的事:七十三翁旦暮身,誓开险路作通津:
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
十里叱滩变河汉,八寒阴狱化阳春。
我身虽殁心长在,施慈悲与后人。为人民造福,自己感到“身虽殁心长在”,这是多么宏伟的抱负!
再说当国家有了危难时,壮士慷慨许身,沙场驰骋,跃马杀敌,诗中多有赞颂。如果诗人少壮时建立了赫赫战功,击退过入侵顽敌,老时回忆,感到报效过国家而觉自豪,也是诗篇中容易激动人心的内容。陆游和晚些时候的辛弃疾的诗词最为突出地表现了这种思想。陆游的:“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雪晓清笳乱起,梦游处,不知何地。铁骑无声望似水,想关河,雁门西,青海际。”辛弃疾的:“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季子正年少,匹马黑貂裘。”我们读到这些词,会情不自禁地钦佩他们,并深深地同情他们。当时中国北方遭受金人侵略,人民涂炭,年年“泪尽胡尘”地“南望王师”。诗人都曾有请缨报国、收复失地的远大志向,但是南宋统治者以妥协退让为国策。诗人壮怀难展,悲愤之情只得形诸吟咏。然而诗人晚年在心情落寞萧索时,每每追念盛年时的爱国行为和赫赫军威,在诗歌中也意在言外地有庆幸自己未曾虚度年华的宽慰。这是读者能触摸得到的。而西方诗人虽不乏以身许国、“慷慨赴戎机”的战士诗人,但记述在老年慨然回顾少壮战功而感到欣慰的诗篇却不多见。
晚年的欣慰,表现在诗歌中的,有仅仅属于家庭温暖、个人幸福范围的内容。这正是中西诗人所共有的咏歌题材。彭斯的《约翰·安特生,我的爱人》就借老妪之口,采用民歌体裁,说到与老翁相识时,他的“头发漆黑”,“脸儿如玉”,以后岁月相依相伴,如今他的“头发雪白”,“脸儿起了皱”,已到下山时候。老妪祝福老翁“那一片风霜的白头”,并为将来两人能双双并头睡在山脚下而感到灵魂深处的欣喜。且读这诗的末一段:
约翰·安特生,我的爱人,
记得我俩比爬山,
多少青春的日子,
一起过得美满!
如今啊,到了下山的时候,
让我们搀扶着慢慢走,
到山脚双双躺下,还要并头;
约翰·安特生,我的爱人!温存亲切的语言使人分享这对白头翁妪的快乐。对比世间多少中道生离死别的夫妇,想着白头偕老的爱情会给老年人带来多大的安慰啊!
杜甫的名篇《赠卫八处士》写暮年拜访故友,友人的儿女热情招待父执的一段。虽说主要是写欢会的快乐,但侧面反映了卫八处土家庭的温暖幸福: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儿女罗酒浆。那懂得礼貌,很有家教的子女,一边亲切地问候父亲的老友,一边为安排酒菜而忙碌,把多年阔别、灯前重聚的欢乐推向高潮。这几行绘影绘声的文字使这首诗气韵生动,热气腾腾。
其他如:“昵昵儿女语,灯火夜微明。”(苏轼:《水调歌头》)如:“秋晚莼鲈江上,夜深儿女灯前。”(辛弃疾:《木兰花慢》)这些日常家庭景象总带给老年人以盎然的生趣和甜蜜的享受。我们不难联想起杜甫在乱离之际逃回家中,看见妻子儿女。虽然“妻子衣百结”,儿子“垢腻脚不袜”,“床前两小女,补绽才过膝”,但当他把带回来的脂粉衾绸给他们用上之后,妻子的面容焕发了光彩,女儿学母亲样子梳妆打扮起来,把眉毛画得好阔。孩子们喧喧嚷嚷,他也甘心忍受着,反而说:“生还对童稚,似欲忘饥渴。”“新归且慰意,生理焉得说。”(以上引诗均见《北征》)可见家庭温暖是老年幸福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尽管个人遭受严峻的灾祸,但只要家人健在,能够理解爱护他,还是能给他以生活下去的勇气的。亲人的爱抚是治病的香膏,敷在伤口上,能起止血消疼、安抚心灵的作用。
身心健康,能像年轻时一样地劳动和生活,是老年人的莫大幸福。骚赛有一首《老人的安慰》,写一位老人早就明白了“青春易老,好景难常”的道理,所以他干什么都考虑到未来,所以不做将来后悔的事。他经常锻炼身体,胸怀坦荡,从来不觉得岁月催人老。诗中通过一个青年人的问话,说明老人如何能永葆青春的道理:年轻人大声说:
“你年老了,威廉老爹,
你剩下几根稀疏的头发已经灰白;
可你还是那么健壮,威廉老爹,
请你告诉我这是什么原因?”年轻人有三问,老年人有三答。老年人说:一、他在年轻的日子里非常注意体力的锻炼,所以“如今耳明眼聪不见衰”。二、他干什么事都不是只顾眼前,而是深思熟虑,总为将来着想。三、他从年轻时起就心有所寄,老是快快活活,所以不觉老之将至。这首诗的副标题是《他如何获得安慰》,写出一个普通老人的养身哲学,是一首构思新奇、语言浅近、类似民间歌谣体裁的短诗。老人的养生术,简易平常,却有延年益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