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使用价值:教师可以通过设疑问,列举各种商品,让学生明白人们为什么要买这些商品,依据的是商品的什么内在属性。
5.价值:通过事例分析两种商品为什么能够相交换,这种交换的本质是什么?
6.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提问逐步引导,如:“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是不是商品?废品或变质、卖不出去的是商品吗?商品的价值体现在哪儿?没有价值的商品存在不存在?物美价廉指的是什么?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是否可以同时拥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等等。”并结合具体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让学生讨论、思考并总结二者的关系。
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量:这个问题可以针对某一件商品的生产,让学生对不同生产能力的企业进行调查,让学生明白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含义及为什么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8.商品的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这个关系教师可以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进行分析。说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与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成反比例,以及与价值总量的关系。
【教学设计示例】
提问:
1.商品和商品经济是不是同时产生的?
2.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和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为什么不同?
3.商品经济的类型有几种?
上节课我们讲了商品的定义,一件物品要想成为商品,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是劳动产品,其次用于交换。那么成为商品后,世界上的商品成千上万,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属性,但是它们都有两个最基本的属性,那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和商品的价值。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
(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定义)
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物对人的需要的一种满足。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请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中的实际举出一些例子。
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已经了解到了:商品是包含在物品里面的。既然物品具有使用价值,那么作为物品一部分的商品当然具有使用价值,而作为商品却必须具有使用价值。因为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它上面耗费了大量的劳动,但是由于对人们没有用处,所以不会有人买它。这样,这种物品不可能进行交换因而不是商品。例如:买粮食是为了吃,买衣服是为了穿,买花是为了观赏等。每一种商品都有一定的有用性,粮食能满足吃的这种需要的属性就是粮食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即使在上面花费了大量劳动,是没有人愿意交换的,不是商品。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不同的,所以二者才需要交换。使用价值也不能比较大小,你不能说,是一根绣花针使用价值大,还是一列火车使用价值大,因为它们的用途是不一样的。你不可能用绣花针来运输,更不能用火车来绣花。
作为商品,它是为了满足人们某一种需要,有特定性;而作为一个物品,它的使用价值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粮食,我们买粮食是为了吃,而粮食用途是多方面的,既可食用,也可用作酿酒,还能制作工艺品,还能造纸,织布等。
(二)商品使用价值所体现的关系
既然商品必须具有使用价值,下面就让我们来进一步思考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人类所赋予它的吗?
不是。如粮食,最初我们只认识到它能吃。那这时是不是它就没有别的用途呢?
显然也不是。它的使用价值是与生俱来的,是由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组织结构等决定的。
所以: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这种能满足人们特定需要的属性与人的需要是一种物与人的关系。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具体的,如一件商品,你能观察到它的结构,物理性质,质量等内容。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商品特有的属性
除了商品以外,其它非商品的劳动产品,也有使用价值;与人有关的一些物品,也有使用价值,如阳光哺育万物成长,空气供人呼吸等等。
二、商品的价值。
(一)商品的价值(定义)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价值。
这个定义可以分析为“商品的价值是劳动”,劳动是一个抽象的字眼,我们不能看到劳动,只能看到具体的劳动方式或劳动动作,所以价值也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我们看不到,摸不着,那价值是怎样体现的呢?这就需要交换价值来表现。
1交换价值
是一种商品和另一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例如:
1把斧子=15千克大米
这15千克大米就是1把斧子的交换价值,15:1就是这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由于这两种商品使用价值不同,所以它们需要交换,那又是什么东西决定它们能够划等号的呢?这就是价值。
价值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还拿这个等式来说,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生产工具,生产对象,生产过程,生产方式是很不一样的,这是有差别的人类劳动。但人类劳动既有差别又无差别,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不管差别有多大,在生产中都耗费了人类的体力和脑力劳动,这就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这个等式说明,生产1把斧子和生产15千克大米的劳动量是相当的。
2交换价值与价值有区别,但也有联系。
第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第二,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要根据价值的大小来决定,价值变了交换价值也会相应发生变化。
(二)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价值是抽象的,我们也可从等式中得到,表面看是两种商品在进行交换,实际上人与人在交换劳动。价值体现了人与人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三)商品的价值是商品特有的属性,本质属性。
只有商品才有价值。自然物品,不凝结人类劳动,形不成价值;不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虽然也在上面付出了劳动,但不用于交换,这个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没有价值。所以价值是商品特有的,而且是商品的本质。
三、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这二者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作为物品来说,可能具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而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从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联系和区别这两个方面来看一看。
(一)区别
这些结论是我们从上面分别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分析中得出来的。商品既然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那么,它们还有着联系:
(二)联系
1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购买商品的时候,大家都喜欢买到既便宜而质量又好的商品。也就是说大家都希望以较低的价格买到质量高即“物美价廉”的商品。“物美”是人们对商品质量的期望,也就是希望商品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需要,体现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价廉”是人们对商品价格的要求,也就是要求商品的价格要低,这体现的是商品的价值。从人们的这种心态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价值离不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A一件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会成为商品。当然也没有价值。
B商品的价值是抽象的,而使用价值是具体的,抽象的东西必须依附于具体的物质形态上。
C使用价值的好坏,直接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
举例:现在重视产品质量就是为了价值的顺利实现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砸冰箱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的重要性,而作为一个国家或企业也必须非常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质量。产品质量不好必然要影响企业的信誉和效益。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很多企业都非常重视产品的质量。所谓“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与此同时:第二,使用价值离不开价值,价值是商品的本质属性。
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用于交换,价值就不能表现出来,就不是商品。有价值的东西一定有使用价值。有了价值说明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因为价值体现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既然商品生产者之间进行了商品交换,这就说明商品对人们有用,这样它就是一种商品。所以,有价值的东西说明它是商品,必然具有使用价值。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使用价值也离不开价值,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人们总是把商品看作一个二因素的东西,希望找到商品使用价值和价值的最佳结合点。
如“物美价廉”“货真价实”这都是从二者结合的角度考虑的。
2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相互对立,相互排斥。
刚才我们是从商品本身来谈商品的两个属性,看到商品应该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但是,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我们也会看到使用价值和价值经常相互分离的情况,例如商品生产者和商品消费者就不能同时拥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谁也不能同时占有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那么,请同学们分析一下: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在生产者和消费者手中是怎样分离的呢?
商品生产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而消费者是为了获得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生产者为了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让度使用价值即将自己生产的产品卖给消费者;消费者为了获得使用价值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就必须用钱来购买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即向商品生产者支付价值。商品交换一旦成功,二者就分离了。
【扩展资料】
“反比”并非“反比例”
在讲授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关系的原理时,有位老师曾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如果1双皮鞋的价值是100元,现在生产皮鞋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一倍。那么,这双皮鞋现在的价值是A.不变;B.200元;C.50元;D.25元很显然,正确答案应为“C”。但第二天上课时,一位学生(恰巧其父为一制鞋厂的厂长)站起来向这位老师发问:“老师,我爸爸说1双皮鞋的成本还不止50元呢。如果按照昨天的例子,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两倍,那双皮鞋的价值就只有25元了,这不可能,也不实际。”这件事触发了这位老师的思考: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作为规律,应该具有普遍意义;学生的问题也不无道理,这其中究竟存在哪些“盲点”?带着这个问题这位老师进行了一番思考和调查,发现规律应该是“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而不是“反比例”,这一字之差,究竟有多大差距呢?
第一,从“反比”和“反比例”的含义看,二者是有区别的。《现代汉语词典》指出:所谓“反比”一是指两个事物或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方发生变化,另一方随之起相反的变化。如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力反而逐渐衰弱,这就是反比。二是指反比例。很显然“反比例”是“反比”的一种情况。而“反比例”指两个量A和B,如果其中的一个量A扩大到若干倍,另一个量B反而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或一个量A缩小到原来的若干分之一,另一个量B反而扩大到若干倍。这两个量的变化关系叫做反比例。“反比”和“反比例”这两个概念中构成的双方变化方向是相反的,这是两个概念的共同之处;而反比例中的A和B还具有一特殊属性,即A·B=M(M为一常量),而反比的两事物或两方面(如果能量化的话)A·B不一定是M(M为一常量)。正因为教材中提出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例,所以我们必选C。但在实践中肯定是大于50元的(根据学生反映和我的调查)。这一区别引发我们思考:这50元是如何确定的?既然有人提出不是50元,能不能设想并证明二者是反比关系?如果反比关系成立,其中能不能找到二者成反比例的情况。
第二,“反比”和“反比例”在实践上的区别。教材把二者确定为“反比例”关系,尽管商品价值量的构成很丰富,但能很快地确定因劳动生产率变化引发的商品的价值量的变化结果;如果二者是成反比关系,那么,因劳动生产率变化引发的商品价值量变化的结果就不那么容易确定了。马克思曾说过:“我们计算一个商品的交换价值时,必须把预先用在这个商品原料中的劳动量以及消耗在实现这种劳动所必须的装备、工具、机器和房屋的劳动,加到生产的最后阶段所费的劳动量上去。”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我们通常把商品的价值量分为凝结在新商品中活劳动的价值量和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物化劳动(简称死劳动)的价值量。这样,上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变化关系就可转化为劳动生产率与凝结在新商品中活劳动的价值量以及劳动生产率与消耗转移到新产品中的死劳动的价值量的关系了;而生产中所需的物化劳动和生产新商品的劳动是在劳动内容和时间上有区别的两个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