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代表着国家可以支配的商品,是社会总供给的一部分;财政支出会形成货币购买力,是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社会经济的有序运行,要求总需求和总供给达到基本平衡,即二者大致相等。如果二者不平衡,将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利,国家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控制总需求和总供给,使二者达到平衡。财政具有均衡社会总供求关系的职责和功能。例如,当供给大于需求时,或者当供给小于需求时,国家都可以通过财政支出的数量,来实现物价稳定,达到均衡社会供求总量的目的。在社会总需求的和总供给大致平衡的前提下,二者的内部结构也必须合理。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国家通过控制财政收入占国民经济的比重,正确处理财政支出中积累性支出与消费性支出的比例关系,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社会消费水平等措施,协调投资需求与消费需求之间的比例,实现社会需求与社会供给的结构上的相互适应。
(3)促进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板书)
(媒体显示)1949-1998年,全国各级各类学校毕业生人数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数
中国科技投入居发展中国家前列(学生讨论、发表看法、意见)
(教师进一步分析)这些图表和数据都充分地表明了我国教育、科技等事业的发展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是,由于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它们或者没有经济收入,或者可以取得部分收入,但难以维持自身的日常开支,必须依靠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现在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靠科学,科学的进步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大力发展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是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的教育还不够发达,有不少地区的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近年来,社会上出现的“希望工程”和“助学工程”说明国家财政的力量还不够大,不能满足教育发展的需要。这也进一步说明,科教文卫事业的大展,仍然有赖于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长。
(4)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先来分析两个统计结果,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
(媒体显示)城市居民家庭“钱包鼓了财产多了”
13年来城市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学生讨论)(教师分析)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目的,也是中国财政分配的根本出发点。人民生活状况如何,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方面是取决于社会财富的多少,另一方面是取决于财富分配的状况如何。首先,创造丰富的社会财富,离不开财政的支持。因为,只有财政有力地保证了经济建设的发展,才会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才能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打下基础。其次,社会财富分配的是否合理,也离不开财政的作用。因为,财政具有调节社会分配的职能。如果大量社会财富被少数人享有,而大多数人还处于贫困状态,就难以说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物质利益的驱动,有利于促进效率的提高。但由于主客观经济条件存在着差异,由于市场机制的作用,收入差距拉大是必然趋势。这一趋势如果任意扩大,社会将不得稳定,最终也将影响效率的提高。而财政的实现社会公平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通过个人所得税,可以限制过高的收入;通过社会保障的支出,可以保证低收入者最基本的生活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一定量的资金用于增加工资,可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水平;通过减税让利,可以支持企业职工收入水平的提高;通过提高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及低税政策,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可见,财政为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和实现共同富裕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5)巩固国家政权的物质保证(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分析这两个来自2000年中国国防白皮书的统计表格,它们说明了什么问题?
(媒体显示)2000-2005中国年度国防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2000-2005年中国国防费占同期国家财政支出比例国家是进行政治统治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机关。所以,保证国家行政机构的存在和职能的正常行使,是财政的基本职能。财政是国家行政及公司、司法、国防的物质保证。教材在这里的插图表明,在80年代中期我国裁军100万,在中共十五大上又宣布裁军50万,但是,军队的整体装备水平提高了。国防现代化是离不开财政支持的。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板书)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肯定地知道,财政在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中起了巨大的作用,为了使财政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关键是增加财政收入,即增加财政资金的总量。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有那些呢?
(1)财政收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板书)
经济发展水平包括经济总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关系,是源和流、根与叶的关系。经济发展水平是源、是根、财政收入是流、是叶。源远才能流长,根深才能叶茂。那么,怎样才能使源远根深呢?也就是说,怎样才能使国民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从而大幅地增加国民收入呢?这就要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早日实现四个现代化。
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问题,也就是经济和财政的关系问题。二者的关系表现为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影响经济。
经济决定财政的表现之一就是: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决定了国家财政的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财政分配的对象是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在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发展速度、生产发展水平及生产结构对财政收支规模和增长速度有决定性的影响。具体表现如下;生产规模越大,生产越多,可供财政分配的对象也就越多;生产发展速度越快,财政收支的增长速度也越快。从我国建国以来的财政收支情况看,除个别特殊年份外,财政收支的规模和增长速度是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不断扩大。
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板书)
劳动生产率越高,生产耗费越少,产品的成本水平就低;同样生产规模所创造的纯收入就越多,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则越少。生产结构的不同影响着财政收入的多少:由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盈利水平不同,在同样生产规模下,盈利高的生产部门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财政收入就越多;反之财政收入则越少。
财政收入是财政支出的前提,那么,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就决定了财政支出的规模和增长速度。
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的影响是基础性的,经济决定财政。
(2)财政收入受分配政策的制约(板书)
请同学们阅读本框题的最后一个自然段并思考以下问题:1)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多,反而会最终阻碍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2)为什么国家财政收入过少,也最终会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加?
(教师归纳讲授)经济决定财政,财政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但是,经济发展水平只是形成财政收入的基础,是一种可能性。在社会总产值中最终有多少能成为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要通过现实的分配过程。所以,财政收入要受到分配政策的制约。
在国家财政分配规模即定的条件下,财政分配是否合理,使用是否得当,直接影响着财政分配的效益,而财政分配的效益又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经济发展的速度又制约着财政收入的增长。如果财政资金分配得当,使用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快,从而也就使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加快。反之,财政资金分配不当,使用不合理,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就不高,经济发展速度就受到影响,从而导致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也受到影响。可见,财政影响经济。
巩固新课:
(教师引导学生对本节课所讲内容进行归纳小结)
典型例题
例1(1999年上海市)国民收入不能直接用于个人生活消费,它必须扣除A补偿基金
B非生产性基本建设基金
C社会自备基金和社会消费基金
D社会保障基金
解析该题主要考查对国民收入的理解。A项错误。B项属于社会积累,C项不是个人消费,D也属于社会消费。因此,BCD正确。
例2(2000年春季)国民收入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定时期内
A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B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的全部产品C社会总产品扣除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后剩余的部分D社会总产值减去同期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值解析该题主要考查社会总产品与国民收入的关系。正确答案是CD。
例3(简答题)如果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来表达国民收入的分配,它所反映的是一种什么关系?怎样正确处理这一关系?
解析考查学生对积累与消费关系的理解程度。运用“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为载体体现联系实际。首先要明确“吃饭”与“建设”的喻义。即“吃饭”比喻消费,“建设”比喻积累;这样就可以准确指出这种说法所反映的关系,然后依据所学知识有针对性地给予解答。
标准解法
①“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反映的是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②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就必须:在生产发展、国民收入增加的基础上,积累和消费两部分都有所增长;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必须同国民收入的物质构成相一致。
【扩展资料】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2002年,以扩大政府开支为主要政策手段的积极财政政策仍然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连续实施五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国民经济出现重大转机。但由于国际和国内经济环境的变化,2002年财政收支出现了新的特点,财政收入增幅大幅回落,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使得财政增收节支的压力骤然加大,积极财政政策应该退出的呼声再起。2003年,中国经济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促使经济景气进一步回升,应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积极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但应对政策方向做出积极的调整。
财政税收将出现十大趋势:
一、保持经济稳定,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为了使经济景气进一步回升,必须在立足扩大内需的同时,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应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宏观经济政策力度不应减弱,但政策方向应做适当调整,要把扩大内需同增加就业、改善人民生活、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调整经济结构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
二、建设国债规模不会扩大,投向将作适当调整近几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实践证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本身就是防范财政风险的重要举措。因为一旦经济增长速度降下来,国家财政将会付出更大的代价。但我们也应注意到以国债发行和扩大政府投资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在带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潜在的财政风险。因此,在确定今后可能的发债规模和发债能力方面应予以高度重视。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不能淡出,但增发长期建设国债规模仍应保持在1500亿元左右,不宜继续扩大。同时要注重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的实施,培养经济内生自主增长动力,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实现经济和财政可持续发展。应当研究逐步减低力度和调整使用方向,使赤字水平逐步降低,把国债使用到加强社会保障和教育、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加贴息贷款推进技术进步等方面。
三、加快农村税费改革,继续推进其他各项税费改革推进农村税费改革,是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减轻农民负担的治本之策。农村税费改革,经过几年试点已取得了一定的经验,2003年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改革试点工作。同时,将进一步搞好农村教育体制和其他配套改革。中央财政在预算中将安排相应资金给予支持。对农民反映强烈的农村建房、电价等方面的乱收费问题,也将继续加强专项治理。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合理调整农业税制,将通过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村购买力水平,这是扩大和培育内需的重要内容。同时,农村税费改革,也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结构调整,为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进农村生产力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基础。
四、在增收节支的基础上,税率有望进行局部调整我国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税收政策与之进行了一定的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鼓励投资的税收政策。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停止征收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二是对企业设备投资实行投资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
2.鼓励出口的税收政策。1998年以来,我国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使出口货物的平均退税率提高了5.5个百分点,达到了15%以上。
3.刺激消费的税收政策。如对居民个人储蓄存款利息所得恢复征收个人所得税;通过清理各种收费和调整税收政策,降低住宅造价和解决汽车售价过高问题,鼓励对住宅和汽车的消费等。从目前财政实力和宏观税负看,2005年全面减税没有必要,也不具备条件,但在增收节支基础上可对税制进行结构性调整。结构性减税的目的主要是刺激居民消费和减轻企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