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国民财政收入与分配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财政、预算、财政收支平衡、财政赤字的基本含义;我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范围。理解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意义。
过程与方法
从促进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需要两个方面,说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
从增强国家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经济发展、发展科教文卫事业、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和巩固政权等方面,说明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国民收入分配的学习,培养学生辩证地、全面地认识问题的能力,针对事实说明问题的能力;通过对财政预算及其执行的学习,培养学生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通过“中国与美国的经济差距”的探究活动的展开,培养学生调查研究的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一)社会总产品
课文首先用辅助文的形式讲述了在80年代以前,我国人民日常生活中的状况,主要说明:人们购买各种消费品要凭票证,并不是什么“计划经济”,而是产品的严重短缺。因此,人民生活的改善,只能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增加社会产品的总量才能实现。另外,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近年来有些国家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们受饥饿威胁的情景。由此引出社会总产品的概念。
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社会总产品是指生产成果的物质形态,即使用价值形态。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态,也就是货币形态,叫做社会总产值。
在现实生活中,计算经济总量,社会总产品和社会总产值两个指标都是必要的。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首先要看社会总产品量,如钢铁、煤炭、石油、粮食、肉类有多少,等等。因为满足社会各方面的需要,是用这些产品的使用价值去实现的,产品总量少,国家的经济实力就弱。而人均占有量的多少,是生活状况的具体体现。所以,在一个国家的统计数字中,社会总产品是重要的指标。
但是,仅用产品量表示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是不全面的,也不是很准确的。因为有些产品是可比的,如小麦产量、煤炭产量等;有些产品则是不可比的,如两个国家的汽车产量相同,电视机产量相同,但技术含量、规格、性能不同,那么仅仅从数量来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就是不准确的了。另外,即使技术、规格、性能等是基本相同的,但总产品的构成不一样,如日本的汽车产量比我国多几倍,我国的纺织品产量、粮食产量比日本多几倍,那么比较经济总量的大小也是困难的。再有,在国际贸易广泛发展的条件下,用较少的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可以换回较多的技术含量低的产品。所以,考察一国的经济实力,必须用社会总产值的指标。从我国的现实来看,许多产品的产量都处于世界第一位,这表明我国具有雄厚的经济实力,任何人都不可小看。但是,我国的人均占有量不高,社会总产值不高,所以,我们必须加倍努力,尽快赶上发达国家的水平。
在这里,讲社会总产品的概念是为了引出国民收入的概念,学生一般了解即可。
(二)国民收入
讲国民收入的概念,是为分析在国民收入的分配中如何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服务的。由于目前学术界对国民收入理论争议较多,分歧较大,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加上国家统计公报已不用此概念,故课文中出现国民收入概念只作为行文的需要,不要求详细讲解。学生一般知道即可。在这一段课文中,大致讲了三层意思:一是国民收入的含义;二是国民收入的实际内容;三是如何实现国民收入的迅速增加。
(三)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
国民收入的实际用途是积累和消费,即分为用于积累和消费的两部分。当然,国民收入从创造出来到最终派上用场,要经过复杂的分配过程。这个分配过程在课文中没有讲,也不需要学生掌握。因此,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概念没有出现。
国民收入实际用途的结构,教材中列了一个图表,这有助于认识国民收入积累和消费两部分的具体内容。在这里,要求学生明确国民收入最终用途的结构划分。
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原则: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教材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原则第二个方面设置的“想一想”提出:如果消费资料的数量不增加,而货币工资水平不断提高,会出现什么后果?这实际上就是消费基金的增长超过消费资料总量的增长。其后果至少有两个:一是消费资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使经济秩序出现混乱;二是由于社会成员之间货币工资增长的幅度不同,导致一部分人实际生活水平下降,从而出现社会不稳定。
“议一议”,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确:消费水平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不能追求不切实际的高消费。首先,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在短时期内不可能消除;其次,我国人口多,资源相对不足,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都受到制约。所以,我国人民的消费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在改革开放方针的指引下,有必要大力提倡和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优良作风。
(四)财政收入和支出
1财政的基本含义
本框第一段的辅文,列举了国家支出和收入的现象,目的是引出下一段“财政”这个基本概念。第三段的辅文和“想一想”的内容,在下一框“财政的作用”中都谈到了,这里主要是想以此加深对上一段的理解。至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国家财政的直接联系,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都有具体体现。例如,向国家纳税、交费、买国库券,都会形成财政收入。而人们走路、坐车、上学,都与财政支出相联系。
2预算和预算体系
在了解了财政的基本含义之后,教材进一步分析国家的收入和支出是如何确定并开始实施的。在我国,财政收支计划和上一年计划执行的结果,由财政部编制、汇总,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审批。经过一定法律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称国家预算。计划在批准前称预算草案。计划执行的结果称决算。对预算的基本含义的把握,主要在于:是经过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收支计划。教材中的插图反映的是财政部长作上年度的国家决算和本年度国家预算的报告,并接受代表审议的情景。经过审批的预算方案是国家的重要立法文件,所以,财政部长将草案提请审议和人民代表对草案进行审议,都是非常严肃和庄重的。
在这部分内容中,要求了解预算的基本含义即可。预算体系不作要求,在讲解中,预算与财政的联系要把握好。这部分内容学生会很陌生,主要应当由教师讲解。
3财政收入和支出
这部分内容不要求刻意分析财政收入的含义,而是要求了解财政收入的形式、范围;也不要专门分析财政支出的含义,而应注重了解财政支出的用途或范围。
4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
财政有收支,就必然存在收支关系问题。教材中的这一部分首先分析了为什么在预算及其执行过程中,收支相等是最理想的状态,特别是说明了节余过多和支大于收的不利方面和危害。其次说明,收支完全相等难以做到,原因在于:第一,国家的经济状况是运动的、变化的,收入的来源、数量,支出的项目、需求量都不是固定的;第二,预算是在实现了财政收入之前编制、实施的,收入和支出都是在一年中陆续实现的。在分析了这些内容之后,说明什么是财政收支平衡,什么是赤字。主要是强调,对财政收支平衡不能绝对地理解。
从本框总体内容看,主要是要求掌握基本概念。
5财政的巨大作用
1)财政的作用。
我国财政的作用,教材列了五个方面。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影响财政收入的主要因素。
经济发展水平在增加财政收入中的基础性地位,教材中已有明确表述。在教学中应加以强调,说明要增加财政收入,必须努力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教材中的图表说明,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在迅速增加。教材详细分析了经济决定财政,财政收入规模的大小,归根到底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
【教法建议】
一、国民收入的分配
三大产业的劳动者创造了社会财富,为了实现扩大再生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需要将其中一部分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集中分配,这就涉及到财政税收问题、国民收入的分配问题,通过回顾旧知识,导入新课。
关于“国民收入”的概念教学:必须从国民收入与社会总产品的联系着手。因此,可先由媒体播放一段关于票证的视频,引导学生分析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引出社会总产品的含义,然后从社会总产品与社会总产值联系的角度去界定国民收入的概念就会比较容易理解。总结出一道公式:“国民收入=社会总产品(社会总产值)-消耗掉的生产资料(价值)”有助于学生加深认识。对“想一想”的讨论则能起到巩固新知识的作用。
关于“国民收入分配”的教学,可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国民收入的分配属于什么过程?其最终用途是什么?”等问题,使学生懂得国民收入分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实现生产的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也正是从这一目的出发协调积累与消费的关系。
关于“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的教学,通过运用经济生活中的典型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得出积累与消费的关系,进而讨论处理积累与消费关系的途径。
二、财政收入与支出
通过让学生观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财政报告”或三峡工程的相关录象,引出“财政”的概念,并利用具体事例,联系日常生活,帮助学生加深对基本概念的理解,还可利用课本小栏目启发学生列举具体事例。
讲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时,应先举例说明“收支平衡”和“赤字”,再学习“财政收支平衡”和“财政赤字”,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便于掌握知识。
要“财政收入和支出”突破这一难点,可采用学生以家庭收入和支出为例子来理解。先让学生统计一年内(或一段时间内)家庭收入和支出,然后计算一年(或一段时间内)家庭收入总额和支出总额,这样再延伸到国家,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三、财政的巨大作用
“财政的作用”可采取“探究活动——反馈性质疑——参与式讨论——自主性练习——点拨式精讲”的教学方法。具体操作如下:1.教师要把“教学过程”看做是一个学生的学习过程,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估等环节中,都包含着如何从“教”的角度去唤起学生的“学”,引导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
2.教学过程中重视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学生们通过小组讨论,各抒己见,充分发表在探究、阅读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自己对解决问题的意见和看法,然后形成小组意见,又通过组间交流,综合大家意见,作出较详细、完整的结论,使学生感到合作的力量,得到成功的体验。
关于“制约财政发挥作用的两大主要因素”的教学,可组织学生讨论经济发展水平与财政收入的关系、分配政策与财政支出的关系,然后由教师总结引导学生理解在分配上处理好“小家”与“大家”的关系,提高认识。
【教学设计示例】
财政的巨大作用
数据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1978-2001年,我国财政收入变化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高速增长,13年间,我国财政收入1978年仅为1132.26亿元,1989年为2664.90亿元,1993年为4348.95亿元,经过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后,1997年财政收入达到8651.14亿元,1999年突破10000亿大关,达11444.08亿元,2001年更增长到16386.04亿元,如此巨额的财政收入在整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会起什么作用?现在我们来慢慢探讨。
(1)调节资源配置(板书)
讲授新课:1.财政的巨大作用
(1)调节资源配置
下面请同学们先观看一段录像,并思考两个问题:①资源包括哪些因素?
②党和国家为什么要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来抓?
(媒体播放)西部大开发
(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引导)
财政收入的大幅度增加,政府手中就有钱能在保证吃饭的基础上进行建设,解决事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资源包括:土地、水、矿藏、林木、厂房、技术以及人力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又由于市场自身的缺陷,使得必须实行政府的宏观调控,而通过财政支出改变各种资源在生产场合的配置,就是实现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家把“西部大开发”当作一项重要的战略措施来抓,也是因为通过对西部地区有计划、有条理的开发、利用,将促使西部地区的资源开发、利用。发展潜力充分调动起来,从根本上改变西部贫困、落后的面貌,促进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大家还知道那些国家财政支持的有利于资源配置经济发展的项目?(学生自由发言)
(2)促进经济的发展(板书)
现在请同学们再来看一些资料,想一想,它们分别说明了什么问题?财政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是怎样能为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条件?
先由学生讨论然后老师归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