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题:《史记·孔子世家》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
野合何解?
第一题叶煌就傻眼了。
不是说好了考道佛经典,怎么考起史记内容了?不是说好了儒门式微,怎么
考起孔子了?不是说好了考贴经,怎么考起问答题了?
叶煌觉得这道题很诡异,仔细一思索,不寒而栗,深深的感到了出题者的恶意。纯粹是恶心儒修。
原主人叶煌第一次县试就考到一题出自《南华真经》也就是《庄子》的题目,是庄子编了个寓言讽刺儒者,说两个儒者去盗墓,两人还吟诗对答。
第二次考到《冲虚经》也就是《列子》汤问篇的两小儿辩日,最后孔子不能决,两小儿都有理,无法判断谁对谁错,两小儿就嘲笑说“孰为汝多知乎?”谁说你知识渊博了?
“这招真毒。”
叶煌不禁感叹,《礼记》中有一篇《大学》有句话说“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心指的就是文心。
不管是儒修还是道修,佛修,其文心都要诚意,儒修对孔圣孔丘必须崇敬尊重,道修对道圣老子,佛修对佛圣释迦牟尼也是如此,不容贬低、看轻、诽谤、污蔑。
出题者正是抓住这一点,设题挖坑,要影响儒修的文心,所以想科举还是乖乖的选择道修和佛修吧。
想影响我的文心?可没那么容易!现在叶煌已经确定了自己的道,剩下的就是坚定不移的走下去了。
叶煌提笔准备作答。
司马迁是第一个有史以来记载“野合”的人,指明孔子是其父母野合而生,但是并没解释什么是野合,似乎这是浅显易懂的事,压根就无须说明,但是后世人全懵了,关于野合众说纷纭,说法不一。
叶煌记得语文老师说过是孔子他父亲叔梁纥老,孔母颜氏女少,不合当时婚配礼仪,所以称为“野合”。
就在叶煌准备如此作答时,脑海中出现一行字:司马贞索隐:“今此云‘野合’者,盖谓梁纥老而徵在少,非当壮室初笄之礼,故云野合,谓不合礼仪。’”
司马贞是谁,脑海里怎么会出现这行字?叶煌疑惑,不管怎么说,司马贞这说法和他语文老师说的一样,这应该就是正确答案了吧。
今此云‘野合’者,叶煌提笔写下这几个字,脑海中突然跳出一副劲爆的图片《汉代图像砖,野合图》,吓得他笔差点没扔到书案上。
这图现存四川博物馆,画了一颗树,树上有两三只猴子,表明这是野外,而树下有两个一丝不.挂的男女,女子躺在地上,两条腿高抬架在男子肩上,男子趴在女子身上,正准备船儿入港。
男子身后还有个小童跪在地上双手推动那男子助力,而大树旁边还有一个人对着树右手那啥那啥,当然了也可能是看着前面那男女情不自禁……
叶煌觉得古人的节操真是碎了一地,那画面太美不忍直视。
这图片有印象,叶煌觉得前世网上看过,这时身上佩玉发出微光,传出温度到叶煌体表。
感受到君子珠玉发热,叶煌发觉脑海的思维越加的清晰起来。
野合其实很直白就是那副《野合图》那样情景,司马迁连解释都懒得,这不是明摆着的吗?大家都懂的。
到了后世,尤其是尊奉孔圣的朝代,人们无法接受这样的说法,于是各种索隐,比如唐大儒司马贞说孔父老,孔母少,不合礼仪,故云野合。还有说古代礼仪男子该在十六到六十四岁之间,女子该在十四到四十九之间,孔父当时已经七十二岁,孔母颜徵在不满二十。
还有说叔梁纥是士大夫阶层,而颜徵在是贱民阶级,所以是野合。
哪种说法比较靠谱?叶煌疑惑了。
“这玉不一般啊,我以前看过的文献可以在脑海再次呈现出来。”
叶煌发现他的脑海出现了许多书,字和图像,有《孔子·孔子世家》还有《春秋谷梁传》以及前世网上看过的一些资料。
“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郰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
孔母颜徵在为什么连孔父墓地在哪都不告诉孔子?直到她身死,有人才告诉了他,孔子才把父母合葬在防山。
“孔子贫且贱”
孔父是士大夫,地位最高的阶层,为什么孔子贫且贱?
接着脑海中出现《论语·子罕篇》一段话。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孔子自己也说自己少也贱,能干很多粗活。这可作为《史记·孔子世家》的佐证了。
脑海中又浮现一行字:《论语·为政篇》子曰:吾十五志于学……
孔子十五岁才志于学?十五岁之前干嘛去了,调皮捣蛋不爱学习?
看完这些资料,叶煌有些疑惑了,答案似乎没那么简单。
叶煌决定要排除法,孔父老,孔母少,不合礼仪?无稽之谈。
孔父是士大夫,娶了个正妻施氏,生了九个女儿没有儿子,娶了小妾生了个儿子叫孟皮,但是有腿疾,所以孔父不满意想再娶,哪怕年龄悬殊,好比杨振宁八十二岁娶二十八岁的翁帆,也没人说野合啊。
孔父贵孔母贱?不靠谱,没史料证明颜氏女是贱民出身,孔父身为士大夫想娶谁就娶谁,只要对方愿意就行了,何来野合之说?
第三种说法户外野合,孔子诞辰是鲁襄公二十二年(庚戌)十月(公元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按十月怀胎来计算,两人野合时间是冬天啊,在冬天野外啪啪啪?孔父年已七十二,不科学,排除。
三种说法全部排除,真正答案是什么呢?叶煌又疑惑了起来。
这时脑海中跳出“《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会稽山石刻的记载“防隔内外,禁止淫佚,男女絜诚。夫为寄猳,杀之无罪,男秉义程”
“夫为寄猳,杀之无罪”这话引起了叶煌的注意,寄猳是寄居的公猪,有男人要是像公猪一样,人人得而诛之,杀之无罪,问题是这句话跟孔父孔母野合而生孔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自己在做第一题,脑海中出现的这些文献资料应该是有关的,只是其中的关联是什么呢?
叶煌脑子一片浆糊,这时一道灵光闪过,串联起所有的文献资料,加以推演索隐,豁然开朗。
寄猳行为类似母系氏族走婚,男子到女子住处欢爱,夕宿晨去,这种行为到秦朝南方还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春秋时鲁国也有这种现象不是很正常吗?
人类社会从母系氏族到父系氏族必然有个过渡阶段,春秋时就是两者并存,只不过主流已是父系氏族社会,到了秦朝严厉打压这种行为,所以中原大陆不再有走婚,只有偏远地区如云南四川纳西族摩梭人才残留着远古习俗。
孔父就是“走婚”颜徵在,地点就在尼丘山,显然颜氏特别为爱女在山上修筑爱巢,生下孔子后孔子是和颜氏一起生活,所以孔子少时贫且贱。颜徵在不告诉孔子,所以他连父亲墓地在哪都不知道。
因为没有好的生活学习环境,孔子多能鄙事,直到颜徵在去世,孔子在老乡告知下才知道孔父葬处,这才认祖归宗,回到孔家,于是才“十五志于学”。
“总算理清了,线香烧了三分一了!”意识到时间飞逝,叶煌赶紧写下野合的第四种说法。
此时在考场的另一端神童韩越之才思敏捷、笔不停辍,早已完成第一卷十几张了,叶煌才写完第一题。
“道可道,非常道……”叶煌提笔写下“名可名,非常名”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后面又空两句,叶煌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法道,道法自然。”叶煌在前面补上“人法地,地法天”
还有《庄子》的内容。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列子·汤问》考到愚公移山篇: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越到后面题目越难,直接起个头如《道德经·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然后补完余下全部或者直接要求默写整章如《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看到这些,叶煌就头疼,毕竟只有六七日攻读,时间太短,量又太大,所以不会的只能先空着了。
一卷下来十几张试卷空了十分之三四。
这才只是第一卷,到了午间,考官派人送来午饭,饮食完毕后又做第二卷,比第一卷还难,而且要求墨义,也就是说考察字体书法。
原主人毛笔字水平中上,而叶煌前世惯用键盘打字,罕见手写,而且毛笔中小学后就没再碰过了,重生后好在有原主人毛笔字几成功力,水平沦为中下,虽然注定要扣分,不至于惨不忍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