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万年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和隐藏其间的动人传说之前,人们首先想要知道:佛教圣地的大殿内都安放哪些佛教圣人?这些佛教圣人背后都有怎样的传奇故事?
万年寺的巍峨宝殿内所供阿弥陀佛铜像,为明嘉靖年间铸造。弥勒是梵语的音译,弥勒为姓,意译慈氏,字阿逸多,义为无能胜。传说这个弥勒菩萨的经历非同寻常,他出生在南天竺(印度)婆罗门家里,生来相貌庄严,聪慧异常。按印度的习惯,生了孩子要请相师看相,当相师为弥勒菩萨看相后,惊异地说:“这个孩子具有完全的轮王相,长大以后必然要成为转轮圣王。”这话很快传到国王耳朵里面,满朝文武惶恐异常,担心国内要发生政变。急急忙忙想要搜寻到这个孩子,然后杀掉。孩子的父亲预感到大祸临头,马上将他藏匿在他的舅舅家中,舅母担心他的灾祸还不能避免,立即要求他出家去修习佛法。由于弥勒从小生活在经济富裕的贵族家庭中,所以出家后,依然交游族姓,喜爱装扮自己。如国王将一件金缕袈裟供献给佛,佛将它赐给各位比丘,各位比丘看到这般华丽的袈裟,谁都不敢要,唯独弥勒坦然接受了这件袈裟,并天天穿在身上,到处讨饭吃,这便引起一些比丘的议论,他听到这些议论后根本不放在心上,依然我行我素。弥勒成佛的历史,比释迦牟尼资格要老得多,但他因为喜好郊游,爱吃穿,而重视慧眼、勇猛精进却不如释迦。弥勒出家后,不与小乘比丘为伍,而与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释迦牟尼在他的众弟子中,对弥勒总是另眼看待,他选择弥勒做接班人,予以授记,次当作佛,这件事甚至引起一些比丘的非议。由于弥勒佛的特殊地位,因此凡是佛教圣地一般都供奉着弥勒佛铜像,以此倡导弥勒佛善待世间万事万物的精神。
万年寺的后殿是一尊韦驮彩绘泥塑像。为什么要在后殿安放这尊韦驮彩绘泥塑像呢?他有怎样的作用呢?原来韦驮天将是南方神将之一,是四天王及三十二将的主位。他身穿坚固甲胄,两手捧持宝剑,现出勇猛威武的形象。受佛令,完成教法外护大任,统率东、南、西三洲,利生化益、救济一切众生是他的誓愿。我国自古以来,凡建寺庙的场所,须先安奉此神像,以表彰他护法的公德。
万年寺最为核心的便是大雄宝殿,殿内有三尊铜像,为“三身”佛,每尊高3.85米,铜铸敷金,嘉靖年间别传和尚筹铸。左右两厢供十八罗汉。大雄宝殿中为什么供着“三身”佛呢?这个“三身”佛又是什么?它们有着怎样的寓意?要揭开这个谜团首先要知道佛是谁。佛教中所说的佛一般是指其始祖释迦牟尼,他姓乔达摩,名悉达多,是当时北印度迦毗罗卫国(在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29岁(一说19岁)时,他有感于人世间生、老、病、死各种苦恼,悟知世间一切无常,又对当时的婆罗门教不满,便舍弃王族生活,决意摆脱尘俗的纠缠,出家修道。他在80岁的时候去世,遗体被火化,在火化后的灰烬中得到一些佛骨舍利子,被分给8个国家建舍利塔供奉,他身前所说的佛法,被弟子们整理成经、律、论三藏。“三身”佛亦称“三佛”,指三种佛身,即释迦牟尼的三种形象:“法身佛”、“报身佛”、“应身佛”,依次被称作“毗卢遮那”(佛的本身的意思)、“卢舍那”(光明遍照的意思)、“变化身”(相互呼应灵光的意思)”。
·无梁无瓦的砖殿是如何矗立起来的
万年寺最具特色的建筑是无梁砖殿。为什么称无梁砖殿呢?它又是怎么支撑起来的呢?这是因为这座穹隆圆顶的方形砖殿没有用一根梁柱,也没有用一片瓦,从上到下,全都是用砖砌成。该殿每边长15.6米,以砖砌墙。砖殿外面的墙上用斗拱、垂柱、横眉、窗棂来装饰,殿顶像一口圆圆的铁锅盖在上面,所以大家都叫它“锅儿顶”。在锅儿顶上,还竖了一个红色宝顶。殿顶还竖立着五座白塔和四只吉祥兽,大门上有“圣奉万年寺”五个傅金大字。远远望去,别具一格,为我国佛教建筑的珍品,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原殿内四壁的横台山,曾供有铁佛三千(影指普贤菩萨的三千弟子),金人十二,罗汉五百。但现仅存铁像三百余。殿内顶部画有四个彩色仙女,分别怀抱琵琶、箜篌、芦笙、笛子,衣带飘舞,十分生动。
为什么这座砖殿的顶与众不同呢?这事还得从修庙谈起。从前,峨眉山上来了师兄弟两个木匠,他们都是神匠鲁班的徒弟,手艺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谓“刻花花吐艳,雕凤上青天”,日子一久,名声渐渐传出去了。
这天,来了两个和尚找到他们说:“木匠师傅呀,替我们一人修一座庙吧?”师兄弟问道:“修什么庙?”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有天下最大佛像的庙。”师兄说:“乐山凌云山上有天下最大的佛,你就修一座大佛寺吧!”另一个和尚说:“我要修一座千年不毁、万年不塌的寺庙。师弟说:“寺庙永不毁,香烟万年长。你就在这峨眉山上修座万年寺吧!”两个和尚一听木匠说得有道理,就高兴地答应了。
和尚走了以后,两人就商量怎么个修法。师弟说:“两人合伙修,好有个商量。”师兄说:“一人修一座,好比比高低。”师弟说:“就依你吧。你修哪座庙?”师兄说:“我修乐山大佛寺。”师弟说:“我就修万年寺吧!”接着又问:“那怎么个比法?”师兄说:“狗不咬的时候动工,鸡不叫的时候完工,看哪个修得又快又好。”师弟问:“从狗不咬到鸡不叫,究竟有多长时间?”师兄说:“夜深人静狗就不咬,天还未亮,鸡就不叫,晚上动工,天不亮就要完工。”
两人主意已定,深夜就动工了。师兄把他全身的技巧都用了出来,一刻也不停地修呀,修呀。他运来最好的石头做庙基,运来最大的木料做殿梁,修了前殿修后殿,修了僧房修斋堂,刚把庙修好,鸡就叫了。这边师弟也使出了从师父鲁班那里学来的全副本领,他汇集了峨眉山各个寺庙的特点,设计出了万年寺雄伟壮丽的七重宝殿。他先修毗卢殿,再修七佛殿、天王殿、金刚殿,然后修接引殿、大佛殿,一气修了六重殿。最后修到第七重普贤殿时,木料和瓦都用完了,只剩下一些砖头。要等着运料吧,又怕来不及。师弟想,蹩料怕巧匠,我何不就用这些砖修一座无梁无瓦、与众不同的砖殿呢?于是,他把砖一层一层往上砌,在砖殿的下面壁上,砌了一座座壁龛,每一个壁龛里面塑了一尊佛像。又在砖殿上面,沿着殿壁,砌了三层圆形壁龛,上面塑了五百罗汉。这砖殿越砌越高,眼看快盖顶完工了。这时,师弟一抬头,忽然看见东方泛出了鱼肚白,远远传来了鸡叫声。他一听鸡叫,心里就着急起来,往左右一看,真是砍竹子遇到节疤——连砖也用完了。殿顶还没有盖好,要是师兄来看见,岂不被他笑话!他想来想去也没有想出个好办法来。正在这时,忽然听见厨房里大师父劈柴烧火做饭的声音,他灵机一动,连忙跑到厨房里,提起那口做饭的大锅,爬到殿顶上一盖,哟,不大不小刚好盖严。他把胶泥糊在锅底上,又在锅里面刷上灰粉,画上飞天,在锅外面也刷上白灰粉,还在上面竖了一个红色宝顶,在宝顶四周塑上了狮、虎、羊等神兽。
就这样师弟用大锅盖成了一个别致的殿顶。从此万年寺无砖殿就成了现在这样上圆下方的样子。直到现在,人们还老是把那圆顶叫住“锅儿顶”哩。
·普贤骑象像的难解之谜
万年寺的无梁砖殿正中有一座铜铸普贤骑象像。象色白、腹空,四足分踏三尺莲座,四体有力,古朴雄浑,双目炯炯,栩栩如生。象背普贤坐莲台,体态丰润,衣纹线条流畅,花冠雕刻精致,手执如意,表情肃穆庄严。普贤、莲台、白象比例匀称,质感真切。全像通高7.35米,其中白象3.3米,象背上莲台加普贤4.05米,总体重62吨。此铜像为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宋太宗命张仁赞在成都分部铸造,然后运到峨眉山焊接而成。距今已千年有余。当我们面对这样一个庞然大物的时候,心中难免会升腾起无数的疑问:这么巨大而笨重的铜像,在北宋那个年代,是用什么方式铸造的?铜像的普贤、莲座、白象和红莲四个部分,浑然一体,居然看不出焊痕来,那时究竟是用什么工具,以什么样的工艺,才能焊接得如此天衣无缝?再说,从成都到峨眉,山路崎岖,交通不便,当年又是怎样驮运上山的?
相传东汉末年,峨眉山农蒲公上山采药,发现鹿的脚印,跟随鹿的踪迹来到山顶,忽然听见天上传来阵阵仙乐,抬头一看,只见披着黄袈裟的普贤菩萨骑在六牙白象上,踏着五彩祥云向天上飘然而去。于是蒲公舍弃自己的住宅作为寺庙,称作初殿。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宋太宗赵匡义征召白水寺(今万年寺)住持茂真入朝,赐送经书、七宝环等。茂真回山后,扩建寺庙,改名白水普贤寺。第二年,太宗又派遣内侍张仁瓒带着黄金三千两,到成都购买铜,按照蒲公的故事,铸造普贤骑象铜像,然后再运上山,安放在万年寺内。
又有传说,因为精通医术的茂真在皇宫为皇后品脉时,告知其将有储嗣,数月后皇后果然生下男婴,令有女无儿的太宗喜出望外,钦佩茂真神奇的预知,就派张仁瓒到峨眉铸像。
其实,这些民间人士以世俗眼光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出于一种政治需要。历朝历代的帝王都需要宗教来辅助统治。我国第一个国际性佛教场所,文殊菩萨的道场——山西五台山,五代后晋时被辽国占领了,大宋政权建立后,与文殊同地位的普贤,就成为皇帝扶持并作为与文殊抗衡的对象。因为峨眉山东晋时就有供普贤的普贤寺(今万年寺前身),所以,早在宋太祖乾德六年(968年),就有嘉州地方官多次上奏说:“普贤显身在峨眉山,那很可能是朝廷授意的。”于是朝廷派遣内侍张重,前往峨眉山为原有的普贤泥像镀金,这是皇家出面为普贤道场的形成造舆论。后来,又有征召茂真去铸造铜像的事情发生。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的铸造,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峨眉山普贤道场形成的标志。
在北宋那个时代,铸造技术十分有限,焊接技术也较为落后,大型运输工具更是没有。因此,万年寺里普贤菩萨是如何铸造、焊接和运输的便成为万年寺千百年来无法破解的三大谜,也促使无数专家投身其中试图揭开这个谜底,但到目前为止都是无功而返。
·离奇神秘的万年寺“三宝”
万年寺主要建筑之一的行愿楼上,珍藏着贝叶经、御印和佛牙三件文物,佛教界尊它们为“峨眉山佛门三宝”。
这个梵文贝叶经长50厘米,宽12.5厘米,以泥金书写梵文《华严经》于黝黑色的贝多罗树叶上,共246页。在造纸术发明前,古印度僧人经常使用此树叶沤水后晾干书写佛经。梵语称这种树叶为“贝多罗”,故称贝叶经。为什么古印度僧人喜欢用贝叶经书写佛经呢?原来贝多罗树叶有防蛀虫、不发霉、不干碎三大特点,所以能长久保存。大量贝叶经从印度和斯里兰卡传入我国和东南亚一带,对佛教文化的传播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古典诗词对联中,常常用“贝叶”代指佛教经书。明代万历十九年(1591年),峨眉山无穷禅师、性宽禅师前往京师,请求皇室资助修建峨眉大佛寺。慈圣太后欣然发帑金,并将印度僧人进贡的这册贝叶经转赐无穷禅师。峨眉大佛寺建成于1605年,后来被毁坏,这部珍贵的贝叶经于是由万年寺收藏。
御印是个什么样的东西呢?这枚御印长宽各13厘米,正中刻“普贤愿王之宝”六字,上方刻楷体“大明万历”,左边刻“御题砖殿”,右边刻“敕赐峨山”。那么这枚御印为什么会放在万年寺呢?原来明代穆宗朱载厚的孝定李皇后,年轻时久未生育,曾经派人到峨眉山白水普贤寺(今万年寺)普贤骑象铜像前进香求嗣,许愿若怀男婴,定为菩萨穿金,重修庙宇。不久,李皇后怀孕了,生下朱翊钧,被立为太子。万历元年,朱翊钧登基为神宗,尊号其母为“慈圣皇太后”。他们母子对普贤菩萨的感激之情异乎寻常,不时赏赐白水普贤寺。万年寺的下方曾经有座小巧的慈圣庵,就是专门用来存放慈圣太后和万历皇帝赐品的,而现在被改建为客舍了。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白水普贤寺罩护普贤铜像的木阁毁于大火。第二年,慈圣太后赏赐黄金重修,僧人台泉仿造印度的热那寺建造无梁砖殿庇护铜像,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七月竣工。适逢慈圣太后六十大寿,神宗亲自题额“圣寿万年寺”,从此该寺改名为万年寺,同时还赐了这颗御印。因为是帝王赏赐,虽然为铜质僧人亦尊称为金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