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冻人热火,家家为过年忙活。蒸年馍馍非常讲究,必得用糯米制作的糟子酵头新引发面,面要发得恰到好处,食碱的量须合适,馍馍蒸得好预示着来年家境蒸蒸日上,馍馍出笼后还要在顶部点一小红点,表示喜庆也希望来年红红火火。馍馍有大馒头和花卷之分,花卷又有如小枕头似的大卷子、如粗壮的房屋椽子椽头般的椽头卷和油塔。炸油果讲究花色品种的多样和脆甜,有夹糖面的大花油果,有加南瓜的四股油果,还有麻花等。包括卤肉、拌饺子馅等一切过年的吃头都备齐,该扫房打毡,尽管冷得连兔子都不出窝,家家都把室内的一应家具全搬到院里,把屋顶墙壁旮旯拐角都清扫得干干净净,把炕上的毡子拿藤条抽打一通,使渗入毛孔里的灰尘都弹出再扫净。之后就是洗被洗衣,洗头剃头整理个人卫生。男人必须剃头,讲究的是“有钱没钱,剃个光头过年”。
腊月二十三,灶爷灶奶上了天。
腊月二十三,过年的一切物质准备都好了,这天俗称小年。灶神要陪夫人上天,夫人是玉皇的女儿。上天一是省亲,二是汇报户主年内勤谨、行善还是懒惰、作恶等情况。各家将请来的灶爷灶奶神像贴到正墙中央,供品奉献到灶神龛下,其中必不可少的灶糖——米熬制的黏糖块或糖瓜,让糖黏住灶爷夫妇的嘴巴,不能在玉皇大帝面前说户主的坏话。还要为灶爷准备骑乘,一匹画好的灶马和糊好的黄表纸小褡裢,小褡裢一头装干粮渣、灶糖渣,一头装豌豆瓣和几根青草,和灶马叠在一块放入灶门洞焚化,算是送灶爷灶奶上路。灶神两侧的对联多为,“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人间福禄神”。
说到请灶神还有一则笑话:一年轻男子去杂货铺买灶爷灶奶神像,神像有大中小三种规格的,他问了大号的价钱,又问了中、小号的价钱,结果都是一道价。于是他很有些不满地说;“大的二钱五,小的二钱五,球高高一点的还是二钱五。”说他对神大不敬可他专程来请神,说他敬神可此话真是对神之大不敬。
大过其年,极其铺张。
过大年,是汉族最隆重的节日。远游的亲人一般都要在年三十前赶回家。阖家团聚,让过年增加了祥和欢乐的气氛。
三十下午,院门和所有屋门两侧都要贴对子,即春联。其内容不外乎恭喜发财,财运亨通,来年多福,一生平安之类。连箱柜、牛马槽头上、车轮上也贴,最特别的是给牛角上贴“日行千里,夜走八百”,把牛当成了千里马,也贴“六畜兴旺,五谷丰登”,晚上到牛棚里摸黑在牛角叉中摸找,要能从中摸到粮食颗粒,预示明年丰产丰收,于是乎皆大欢喜。庄稼汉一头牛,性命在里头。牲畜对于农人是至关重要的,企盼能繁衍成群,造福家庭。下午饭叫吃长面或“长寿面”。吃过长寿面,羊骨头就下了锅。孩子们要做的游戏还有摸墙根等,摸墙根是一个或几个孩子一边顺着墙根走,一边把手搭到屋墙的根基上从这头划到另一头,说是如此第二年会根子稳、一切顺当。入夜,先给先人烧纸,将供品献到家神龛下。到深夜,院门、屋门大开,上房里设一香案,院里笼一堆柴火,照得满院通红。这是接神,迎接家神、灶神、财神临门。这时羊骨头熟了,于是“装仓”,即吃年夜饭。装满了肚皮之仓,来年一定仓满囤溜,不愁吃不愁喝。吃完年夜饭,主妇开始包饺子,其他人打牌游戏尽情玩耍,通宵达旦。三十晚上小辈要给长辈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压岁钱。
正月初一早饭是饺子。包饺子时在一两个饺子里包上个小银钱,谁能吃到包钱的饺子预兆来年有招财进宝等好运。
初一早上还要敬井神——在井台上上香,向井里投几个花卷、油馃类食品。再打水时谁能打出投下的食品,捞起吃了头不疼。
初一整天全家团聚,不走亲串邻。
初二开始拜年。女婿给外父外母拜年,外甥给舅舅拜年,走亲访友,少不了肉山酒海乐不思蜀,个个全然一副“昏君”模样。一直延续到初五。初五也叫“破五”,破五之后算过完了年。
初七是人七日。要吃拉魂面。年三十夜人的灵魂出壳,四处消闲游荡。初七回来,人不能出门,否则灵魂回来找不着肉体便无处附着。初七要天晴日朗预兆人丁兴旺,若风雪交加预兆多灾多难。早阴不利于老人,午阴不利于中年人,晚阴不利于青少年。而元宵节和中秋节阴、雪倒好,“正月十五雪打灯”、“八月十五云遮月”被看做是好兆头。
正月十五,闹元宵。
正月十五闹花灯,各色各样的花灯在天黑前都挂到院门口,什么金鸡报晓、鱼跃龙门、龙腾虎跃,还有走马灯。品种繁多,样式新颖。连走街串巷的娃娃也都手挑小花灯。
最壮观的是在“灯山楼子”放灯。灯山楼子实际是凉州庙的山门,其楼阁有十五米之高六米之宽,高大的楼阁由两人合搂的四根巨大木柱支撑着,四根木柱就是山门的正门、两侧门的门框。楼阁的空间里布满了规则的正方木格,从正面看极似蜂房。每至元宵节,每个木格里都放一盏陶制的灯。天黑时,将一幅硕大的画幔挂在楼阁正面,画幔上描绘着三百六十位正神画像,每位神像正对着相应的木格,点燃木格里的灯火,画幔被照得透亮,众神像就清晰地浮现出来,在灯光映射中栩栩如生。近看灯光星星点点似很无序,远处观望就会发现,灯光连缀成的画面是“上元一品”四个大字。灯山楼子后面是戏台,到凉州庙去可观灯,还有戏看。
其次是打花,那年头没有焰火,将炼溶的铁水灌入一长杠杆一头的木勺里,随即用大木棒猛击杠杆翘的一头,将铁水洒向半空,铁水像一道虹影腾空而起,在半空中散成点点红星。若将铁换成铜,花色白炽中发蓝,红中显绿,更加好看。
垒旺火是不可少的,说是山西蒲州人造了大孽,玉帝盛怒下令烧全城。“协天带地副玉皇”的关羽见家乡将遭大难,暗示全城人在街巷中垒起旺火,烧得满城通红明亮,瞒天过海,让蒲州人躲过一劫。以后每年到这天,家家都要垒旺火。这习俗在蒲州是否延续至今,不得而知,可在巴里坤,十五下午,城里沿街两侧便每隔一段垒一堆煤,天黑点燃,越烧越旺,满街火苗喷蹿,紫烟缭绕,通街就是一条火龙,可观赏,可取暖。
耍社火把元宵“闹”到高潮。几支或十几支社火队同时出动,大秧歌、小秧歌、花鼓、花棒、大头娃、红绸舞、太平车、旱船、舞狮、舞龙、高跷、低跷、竹马、鹬蚌、抬歌、闹歌、二鬼绊跤、张公背张婆等,五花八门。
有晚清诗人尹绍崒诗为证:
粉头花面舞婆娑,浪语风言信口哦;莫笑词粗形象丑,沿街犹自看人多。
正月二十,补天补地。
女娲娘娘采石炼而补天,原料不够了,在西北处留下缝隙,冷风自缝中吹下,使巴里坤奇寒:“西来三绝古今同,除去高昌烦热外,镇西冰雪安西风。”所以家家都蒸饼子或炸油饼,摆献到天窗或窗台上,一人在房顶或窗外喊:”补天了,补地了,补天补地补窟窿。”屋里的人应:“补住了。”
补好天地,天气缓慢转暖,二月二吃过羊头,剃头清理积垢,头脑清醒过来,该考虑一年的生计,着手去挣钱。
巴里坤人如此铺排张扬地过年节,大约和祖上来自天南海北有直接关系。西北各省乃至吴越湘川的人在屯垦中集聚于此,在年节中排解悠悠思乡之情,同时炫耀家乡的富足、习俗的优良、文化的发达。各乡会竞相夸耀,彰显自己的优势,结果把过年过节渲染得这样大红大紫。在巴里坤的年节习俗中,不难看出上述各地年节风俗的痕迹。
二是巴里坤冬季奇长,“冬闲”太久,人们需要更加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求得精神的慰藉。同时表达了对春天殷切的企盼,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构筑和睦的邻里关系,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平平安安繁荣昌盛。
三是这里原本水草丰茂,土地肥沃,农牧并举,地广人少,较易维持生计,有能过好年节的物质基础。
如今的巴里坤人大过年节增添了新的理念,一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二为开发旅游资源,也表达了他们更高的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