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还兴捉癞蛤蟆,捉到后在它嘴里插一碇墨,吊起来晒干。蛤蟆吸过的墨涂抹在皮肤毒疮患处即可治愈。说是只有端午这天抓的蛤蟆如此炮制才有此功效,端午就成了蛤蟆的遭殃日,蛤蟆如有知,端午就会躲起来免遭横祸,因此有“癞蛤蟆躲端午,躲不了‘端六’”的说法。
六月六,南山庙会。
庙会是逢庙必有,而且各庙庙会有不同的时间,唯六月六的庙会,须到南山庙,是当地规模最大的庙会。六月六是秦始皇在泰山封禅的日子,可一般百姓大都并不知道。城里乡外的人赶车骑马,带上小吃,拖家携口,齐聚庙前,进香拜神者会有的,但主要的活动还是看戏,县内各民间戏班都要拿出自家的拿手戏在此表演,常常是哈密、奇台等临县的戏班也会应邀而来,演出的剧种多为秦腔、眉户剧和小曲子剧。也有压走马、摔跤等一些体育赛事,但这大都为表演性质。各商家也趁机在此摆摊设点,这里成了临时贸易中心。其实大多数人是来看人,极少出门的大姑娘小媳妇看年轻的汉子,寻找自己的心上人,看那人头攒动、人声鼎沸的场面。
七月七,露宿和女子掐巧。
七月七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入夜,年轻人都在庭院搭床露天睡,据说碰巧能听到牛郎织女说情话。在七月初六晚上,家家解下端午时拴在娃娃脖颈或手腕、脚腕上的蚰蜒绳扔上屋顶,喜鹊会错以为是条真蜈蚣,衔去架鹊桥。七月七晚,姑娘们舀一碗清水放在窗台上,当新月的影子映入水中,她们把准备好的花瓣花叶一片一片地用指尖掐入水中,片片花叶聚在一起,给月光一照,投在碗底的影子,或似人,或似其他动植物。以此预兆谁最巧。其实是乞巧,以乞在婚姻和今后的生活中能化拙为巧,巧遇良婿,美满幸福。
七月十五,过鬼节。
七月十五是鬼的节日,家家都上坟烧纸祭祖。烧纸当然少不了摆祭品,祭品有无荤菜并不强求,但必须有时鲜瓜果。到七月,哈密等地的各种瓜果都成熟上市,巴里坤盆地不出产瓜果,可商贩们肯定会用骡马、最多的是用毛驴驮运过来,价格自然不菲,再贵也要让先人们过一次难得的瓜果盛会。
八月十五烧干粮。
八月十五家家都得烧干粮,干粮专指烧烤的馍馍。烧干粮有专门的鏊子,即对扣的大平底锅。发面团里揣了油、鸡蛋、香豆粉等,根据要求做成圆形的、花卷状的或是刺猬、玉兔、羊、狗等小动物样的面坯,放入鏊子里,用烧过的麦秸红火灰埋住鏊子,约一炷香工夫即熟,既可观赏又好吃。
干粮按其形状大小分为圆干粮和锅盔。锅盔往往一鏊子只烧一个,直径有四十厘米大小。“烙饼像锅盖”是陕西八大怪之一,这大概是陕西传来的做法,但锅盔不是烙饼,它是发面的,有十多厘米厚,所以这里还有一种说朋友关系密切的歇后语:“石二麦面烙锅盔——只厚不薄。”
锅盔是献月的主要供品,此外,还要向月亮献瓜,把西瓜、甜瓜从腰间切成锯齿形的两半,开口对月。供品一直摆到月到中天之后才撤回由家人享用。这天晚上,孩子们可串户偷吃供品,主人家明知有孩子偷吃反而挺高兴,不被偷掉一些被看做没人瞧得起,故而这晚的孩子们尽可放开肚皮到各家轮番享用一点。有婚后不孕女子,也设法偷吃,据说吃了就能怀孕。
九月九,青稞麦子一齐收。
九月九,传统的重阳登高节,这时秋收全部结束,农民们便在大河镇当时的旧户庙里过庙会,感谢一年来神明的保佑,祈祷来年丰收。小儿杂话里就有“……针扎针,提黄酒,一提提到九月九,青稞麦子一齐收”句。
十月一,上坟烧纸。
寒食本是纪念晋文公重耳的大臣介子推被烧死的日子,这里的老百姓大概不知道介子推何许人,为何被烧死,他的忌日为何“寒食”,寒食节是不是在十月初一,但这里的人把这天当寒食节,上祖坟烧纸是必需的。烧早了要被野鬼抢去,只能当天或晚一天。在先人坟头前烧了,还要在坟圈外烧些,打发身后无续香火的孤魂野鬼。这叫“打散钱”,大有扶贫济困的侠义作风。
冬至如年,吃杏皮、“鱼儿钻沙”饭。
冬至是至关重要的节日。民间有冬至如年的说法,那是因为在夏商周时中原普遍都执行夏历,而自春秋战国时秦国实行的历法和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秦王朝时期执行的历法都把冬至作为新的一年之始,冬至这天就是年初一。自汉代起恢复执行夏历,但在民间重视冬至节的习俗一直保留下来。
另一个原因是冬至也叫“交九”,是数九寒天的开端,气候进入最寒冷季节,可同时阳气开始上升,白昼日渐增长。民谚云,“冬至当日回”、“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
这一天,巴里坤人一定要吃杏皮和饺子饭。杏皮是去杏核的杏肉晾干后的干果,很似猫耳朵。杏皮饭是把面丁用拇指外侧在案板上瓷成杏皮状,只是比杏皮、猫耳朵小得多,所以大家叫这种饭为“杏皮”或“猫耳朵”饭。冬至前一两天,主妇们就把瓷好了的杏皮冻好,冬至这天凌晨,就生火做饭,把昨夜备好的羊肉丁、蘑菇丁、萝卜丁、木耳片等下锅滚成臊子,再下入小巧的饺子、杏皮等,这叫“鱼儿钻沙”。这天的饭要做得很多,天刚亮就要打发娃娃提了小罐给亲朋邻里送饭。这时,在黎明的曦微中,路上处处是送冬至饭的蹒跚身影。每家都能吃到好多家的饭,这就少不了对各家的饭的制作是不是讲究、料是不是下得合适、口味如何有一番比评。所以家家的主妇对做冬至饭十分重视,要拿出浑身的解数做好这顿饭。据说吃了“猫耳朵”,一冬不冻耳朵。
腊八,喝扁豆汤。
十二月初八的腊八粥本是要熬五谷杂粮粥,有“饱时不忘饿时苦”之意。巴里坤农产品较单一,流行并约定俗成为熬扁豆汤。扁豆难煮烂,头天晚上就得下锅,还要加适量食碱。一夜后粥成糊状,呈紫红色,勾个面芡,炸了清油葱花泼上,十分爽口。哈萨克朋友说,汉人们把这糊汤喝完就开始犯糊涂,不惜劳力,不惜钱财,倾其所有,准备年货,要大过其年。
其实,准备年货应当说是从天刚刚转冷就拉开了序幕。所谓年货主要是吃头,而吃头中又以肉食为主。天将冷时,各家就把应在本冬里作牺牲的羊、牛等从牧群里赶回家喂养,好草好料精心侍弄。尤其是管理羊只,那是家里大点的孩子责无旁贷的任务。羊是温驯和财富的象征。羊户家的孩子天生爱羊,天亮起床为之添草,天黑前喂料,最有趣的是每到后晌要领羊到雪地里吃雪。冬天的羊只吃雪不喝水,人说羊喝了水会溜膘。羊为啥不喝不得而知。如此两个月后羊身上的毛蓬松柔顺闪光发亮,那是肥了的标志。天已很冷了,“腊八,冻掉下巴”,整个天地间就是绝佳的冰柜。猪、牛肉被切成肉块,冻结实后包在羊皮里打成肉包,拿绳子捆扎好吊在杂屋中梁下,保鲜又不遭老鼠祸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