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中建校之初占用了县城的文庙作为校舍,后来因为学生增多,又圈进周边的空地进行扩建。校园里原来作为文庙那一部分的校舍有很多明清古建,古香古色,整个校园遍布百年以上的古树,环境清幽,确实是个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再过几年,这里会被划为文物保护单位,学校被整体迁出。
在校园里散步,仿佛走在中国古代的某处园林,感觉非常好。
“你们的校园环境不错,很像你小说中写的唐代太学。”刘庆昆看着周边的风景,感叹道,“小强同学,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好像你要比实际年龄大很多。我们接触不多,但我觉得你说话办事都显得很成熟,似乎对出版这个行当也非常熟悉。”
当然熟了,莫小强后世在这个行当里混了十多年,后来才转行搞职业培训,哪能不熟。但他不能这样说,赶紧解释:“我写小说想出版,当然要想办了解一下出书的过程。我看了不少这方面的书。不过都是纸上谈兵,对具体的操作可是一窍不通。”
“纸上谈兵?你还有什么想法要和我说?”他明白莫小强要说到正题了。
刘正昆不是一个很聪明很有创造力的人,但他做事踏实,很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上一世,他作为出版业的老前辈,在合作出书时,就经常大度地采纳莫小强的意见,双方合作愉快。所以莫小强找出版社时,一下子就想到他。
现在刘庆昆对他有好感,所以莫小强也就直接说出了自己对图书宣传的一些想法。
这个年代的图书出版,编列的宣传费用之少简直可以忽略不计。没有钱,自然宣传手段也就少得可怜,最常用的手段,是印发给各地新华书店的新书预告,偶而有几本书会在一些报纸上登小广告,不过大多还是以出版简讯为主。有些书还会找人在相关报纸上发个评论。像后世那种各种造势,甚至炒绯闻掀骂战出黑拳之类无所不用其极的宣传手法而言,真是太幼稚了。
莫小强的想法是,在不增加宣传费用的情况下,为自己的这本书造造声势,为那点微薄的“钱景”添几个铜板。他的想法也很简单,一是通过渠道,将小说的精彩片段在杂志上选载,主要是一些中学生杂志上。现在已是三月底,单月刊的杂志都准备六月刊的内容了;另外和电台的儿童节目合作,推出小说连播;报纸上可以进行连载;这些渠道在稿费上可以低一点,甚至免费,但是有一条,都要附带新书预告和订书热线。同时,在报刊上,开始炒作“十三岁少年写出长篇小说”,“穿越时空回唐朝——中学生模仿马克吐温名著”……等,把可以炒作的新闻点都炒作一遍。他还针对书的内容设计了一些教学小游戏,让学生们通过重现书中的斗诗场景,促进古诗词的记忆和理解……
听着莫小强侃侃而谈,刘庆昆神情变了又变。这些手法大部分八十年代出版界都已出现了,但是大家只是偶而在某一部书出版时用一下,就已经被人称为奇招妙手。还从没有一部书在出版时,就会有意识有计划地将这些手段全都用上。当然更让他吃惊的是,这些话由一个十三岁的初中生说出来。
他望着莫小强,半天没说话。
莫小强看刘庆昆发呆的样子,不觉好笑。他这些所谓的方法,其实是现学现卖,把后世和刘庆昆聊天时顺耳听来的方法,然后总结一下一股脑说出来而已。真正的后世大招一个都没用出来,因为那些手法在这个时代看起来实在是太毁三观了。别说刘庆昆,就是最胆大的出版人,也不敢用出来。直到几年以后,搞IT的宋朝弟闯进出版界,肆无忌惮放手爆炒《学习的革命》,才让整个出版界把节操扔到地上,然后开始疯狂起来。然后大批的社会人员拿着钞票进入出版业,他们对出版界那些老编辑们坚守的节操嗤之以鼻,炒作起来无所不用其极,这个行业就再也没有把节操捡起来。
用别人的东西,将别人吓倒,这让莫小强感觉非常开心,刚才因为稿费太少产生的小郁闷也消解了不少。
莫小强这些天其实已准备了一个“少年作家炒作完全手册”,详细的计划书就在他的书包里,对每个细节都有计划,如果出版社方法得力的话,这个计划完全可以在一个半月内实现,这本书就可在暑期档顺利推出。
刘庆昆还在慢慢消化这些内容,下课铃响了。
“刘主任,我有一个很详细的计划,我去拿给你。”莫小强趁机跑回到教室,从书包里拿出自己的那份计划书。
等他再回到小亭子时,刘庆昆似乎已经完全消化了刚才的震惊。
但是,莫小强拿出的那份详细的计划书再一次把他打晕。这次他花了更长的时间才恢复过来,手里拿着计划书,疑惑地看着莫小强:“这些都是你想出来的?”
莫小强轻轻一笑:“这些方法都是我从报纸上搜集来的,稍微整理了一下,也不知道管不管用。”
“太管用了。”他说。
当然太管用了,这都是经过上一世实践证明了的。而且莫小强对他的了解可不仅仅是在业务上,那本计划书时里涉及到的杂志和报纸都精心挑选的,大多数都是刘庆昆的合作伙伴,所以他马上就能想到用什么渠道去实现目的,可操作性太强了。
他看着莫小强:“小强同学,你真是太让人惊叹了。在你身上发生的事,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我会以为是哪个三流小说家编出来的荒诞故事……有了这份计划,这本书一定会成为畅销书。”
从莫小强将小说稿送到他面前,他就没有把这个少年当作小孩子看,现在他更是完全把莫小强当成年人来对待了。
这正是莫小强努力想要的效果。只有让刘庆昆相信自己的心智已完全成熟,能够为行为负责,才能继续谈接下来的计划。
看一切顺利,莫小强马上很认真地对刘庆昆说;“刘主任,我想和你商量一件事。”
“什么事,你尽管说。”刘庆昆的语气也正式起来。
“我现在急需一笔钱,能不能提前将稿费预支给我,而且还不能让我父母知道。”
“什么?”刘庆昆愣了一下,想了一下,才很慎重地说:“小强,我相信你是个做事有分寸的人,会尽量帮你。不过这涉及到财务上的一些制度,我得回去和社里的领导商量一下。”
刘庆昆的态度,让莫小强十分满意。提前预支稿费在这个年代并不少见,很多很有前途的文学作者,经济上都极度贫困,提前预支稿费可以为他们救急。刘庆昆只要肯下工夫,实现的可能性还是很大的。
莫小强接下来又提了个要求:“刘主任,我听说出版社一般都有作者改稿假期的安排。最近,我需要一些自由的时间,希望用这个名义请个长假。”
刘庆昆愣了一下,马上明白了他的意思,也就是说,莫小强需要自由时间来做一些不想让学校和家庭知道的事。
虽然才见第二面,但不知道为什么,刘庆昆觉得莫小强就像是他的老朋友一般。他对这个十三岁少年有很强的信任感。他沉吟了一下说:“你的稿件基本上不用太大的修改,有修改的话也在编辑可以处理范畴之内。这也是领导认为可以特事特办,提前出书的原因。对你这个要求,我只要给你发一个改稿通知就可以了。不过,你现在毕竟不到十三周岁,我希望能你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都事先通知我,否则我们负不起责任。”
事情可以解决了!莫小强笑了笑,说:“我一个朋友要做一个小生意,主意是我给他出的,有一些细节他处理不了,所以想让我过去帮他出出主意。他是上海人,所以我要到上海去一段时间。”
这个理由,刘庆昆沉默半天,方才接受。
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远赴上海,还要呆一段时间,这样的要求看上去不可思议,但放在莫小强身上却似乎可以理解。虽然他和这个少年接触时间不长,但能感觉莫小强做事很稳重。至于为朋友做生意出计划书这种事,他就更理解了,毕竟这个少年刚刚给他拿出了一份像模像样的计划书。
莫小强和刘庆昆谈妥条件时,校长范长喜也终于和“省报李记者”介绍完了他的光辉业绩。
校长范长喜极力邀请李井怀和刘庆昆吃顿“便饭”,但被谢绝了。因为今天中午,古城的县委书记要请省报的李记者吃饭。校长当然不能和县委书记抢饭局,只能作罢。
眼看就是中午了,李井怀和刘庆昆得去赴县委书记的饭局。他们和莫小强商定下午到家里拜访他的父母,校长准了莫小强的假,下午不用来上学,在家里接待省报的记者。莫小强将家里的地址告诉刘庆昆,怕他搞不清,还专门给他画了一张县城的地图。
刘庆昆和李井怀要回县委招待所,校长一直送出老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