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搞个少年作家人物专访?
对这种事,莫小强太熟了。
莫小强上一世不知策划了多少次各种人物专访。
那些年,为了推广那本没落的文学杂志,他和同伙们也算是搅尽了脑汁想尽了办法。炒作者,炒题材,都是家常的惯用手法,动不动就要惊爆什么东西,甚至连作家绯闻都成了炒作题材。可惜的是,他们的老板不具备文化商人的精神,也就是脸皮不够厚,胆子不够大,心也不够黑,所以一败涂地。
但是他在杂志工作的那些年,邀请各种媒体的记者为新作者做采访搞宣传是家常便饭,也是他的重要工作之一。后来,他不得不自己赤膊上阵,写好宣传通稿传给相熟的记者,让他们署上名字发在所属报刊上。
后世的中国文坛是个商业炒作的世界,大批没什么天份的作家被无底线地一遍遍爆炒,打造成各类大众偶像。炒作早已成了流水化作业线上的新兴产业,各种手段层出不穷,记者专访早已沦落为入门的初级功夫。甚至还有人精心出抄袭官司,对原告被告同时进行包装炒作,让新人老人同时成为新闻人物,获利丰厚。
不过,在这个年代,人们还不知道炒作为何物,很多粗糙的初级炒作手法都被当作神作大行其道。更重要的是,这个年代的记者还是有底线的,他们是把自己当作历史记录者来看待的,而老百姓对他们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深信不疑。
采访就在校长的办公室里进行。
省报记者李井怀拿出采访本和笔,莫小强则在他面前正襟危坐,神色淡然,摆出最佳的被采访造型。可惜没有摄影记者现场拍照,否则他一定发现这个场面造型很经典。
采访过程也很顺利。李井怀提出的问题,莫小强都已打过腹稿,所以问题一提出,就有备好的答案,对答如流。就是李井怀没有想到的问题,莫小强也想办法引导他提出来,然后给予精彩的解答。
一个问得认真,一个答得精彩。李井怀只觉得这次采访极为顺利,精彩的情节一个接一个地出现在采访本上。作为资深记者,他深知好新闻都是七分采访三分写作,有了如此丰富而又精彩的内容,稍加整理就会变成精彩文章,后面的事就轻松多了。何况十三岁初中生写出全新体裁的小说,这件事本身就有传奇色彩,他已经能想像得出报道发表后可能引起的反响。
于是,在李井怀愉快的意淫中,采访结束了。
莫小强见校长范长喜在一边跃跃欲试,想要和省报记者好好聊一聊。
想到两年之内,还有很多事有求于校长范长喜,莫小强对李井怀说:“李记者,其实我们学校也有很多可写的新闻。学校图书馆刚刚扩建加层,扩建后的图书馆将是全省县级中学里最大的一个;我们校长上任以来推出了很多新举措,在全省的学校里都是领风气之先的。你既然来了,采访一下我们校长,肯定会不虚此行。”
校长一听,连声说:“是啊,是啊,我们学校……(此处删去N字)”他一边施展口若悬河神功大讲自己的工作成绩,一边施展龙爪手拖住李井怀不放。
见他们谈得热烈,莫小强扭头看向刘庆昆。
他知道,刘庆昆这次的突然到来,一定有好消息。
果然,刘庆昆说,他向出版社领导推荐了莫小强的小说。几位领导看了以后觉得确如他所说,这部校园通俗小说很有成为畅销书的潜质。不过就凭这一点,还不能成为特事特办及时出手的理由。最终让领导下定决心,改变出版计划,提前推出这本书的原因很是奇葩——竟然是为了用好今年的用纸指标。
在这个年代,印刷用纸一直是短缺物资,出版社每年都要申请计划内的印刷用纸指标。而这个指标和出版社上一年的用纸量是相关的。也就是说,你上一年用的印刷纸多了,下一年申请用纸指标时就能多要一点。如果你上年的用纸指标没有用完,下年的指标就会减少。如果你手里有畅销书,但是没有用纸指标,就只能从市场上高价买纸,计划内、外的纸张价格是成倍增长的,成本就会猛增。
今年出版社几个编辑室都没有挖掘出有潜质的畅销书,书籍印数都不大,所以出版社的印刷纸指标有很大的剩余,转让给别的出版社,可是不用的话,明年的指标额度就会降低,损失更大。如果特事特办,将这本有畅销潜力的小说在年内上市发行,就能用足出版社的用纸指标。于是领导当场拍板,想方设法,让这本书今年推向市场,让他赶紧把这本小说的出版合同签了。
莫小强这才明白,原来自己的小说能及时通过,抢先出版,竟然和出版社用纸指标有关,也算这个年代的一个特色了。
出版计划一定下来,刘庆昆就开始各种准备工作。这次来找莫小强签合同,就想顺便做一下宣传,先在省报上发一篇专访。省报记者李井怀是他的大学同学,一个电话就约了出来,跟他到古城做这个专访。
刘庆昆一边说,一边从公文包里拿出了出版合同:“小强,你现在不到十八岁,所以这张合同需要你父母签字。”
啊,签字还要父母?莫小强把这事给忘了。
虽然重生成小小少年,但是他在潜意识里一直把自己当成年人,忽略了自己的实际身份。作为一个未成年人,他在法律上还不能自己做主。
可是在莫小强的计划里,这一笔稿费早就想好了用途。如果父母来签字,这笔钱自己就无法随意动用,所有的计划都会泡汤。
等到翻开手里的合同,莫小强又发现了新的问题:现在的出版社对作者实行的是稿费制,千字稿费最高三十元,没有版税。算下来十五万字的小说,稿费也就是四千五百元,预支的改稿费还要从中扣除。按出版社的程序,这笔钱通常要在书出版后才能拿到。当然,在这之前,出版社会以改稿费的形式提前支付一部分钱,通常不超过稿费的三成。当然,如果书畅销的话,每多印一万册,稿费会在总额基础上增加百分之八。
莫小强的心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部的稿费只有四千五百块,这点钱就是全拿在手里,也没有多少,相对于出国治病的庞大费用,简直是杯水车薪。
当然,和现在普通工薪族一两百块的工资相比,四千五百块钱就是一大笔钱了,相当于他们两三年的总收入。要知道,现在县城里买一个小四合院也不过七八千块钱。
莫小强起了写小说赚钱念头的时候,比照的都是二十年后的版税收入,早忘了现在执行的搞费标准。这个年代,只有巴金那样的大文豪,才能享受版税制,他也是这个年代国内唯一靠版税生活的人。作为新近的小作家,这样的待遇莫小强想都不要想,就算有再强大的主角光环也不行。当然了,就算是版税,按现在的图书定价,一本十五万字的书,不到十七个印张,按一个印张两毛钱的订价,这本书的售价就是三块多钱,百分之十的版税也才三毛钱,发行一万册版税才三千多,还不如稿费制。
这一点钱对莫小强的计划来说一点用都没有,他一下子对合同非常失望。
不过蚊子再小也是肉,对一文不名的莫小强来说,每一分钱都很重要。见李井怀和校长范长喜正谈得热烈,莫小强对刘庆昆说:“刘主任,李记者在采访我们校长,我领你去看看我们的校园吧,我们的校园非常漂亮。”
刘庆昆正好也想私下说点事,于是站起来对校长和李记者打了个招呼,一起走进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