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控制中的意外,让年轻的韩先生无所适从。他对未来充满了担心:一个已经被确诊为糖尿病患者的人,还会品尝爱情的滋味么?在渴望恋爱与惧怕现实的矛盾中,他拒绝了别人给自己介绍的朋友,孤独地生活着。
抗糖案例
三年后,韩先生在单位的一次活动中,遇到了一位来自他们单位教健美操的刘女士。慢慢地,韩先生与刘女士开始了恋爱。恋爱期间,他们都想把自己最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
所以,韩先生根本就没敢把自己是糖尿病患者的真相告诉刘女士。在他们交往过几次之后,刘女士的一个同事突然找到她,说出了韩先生有糖尿病的事实。而就在同一天,韩先生也坦诚了自己得病的情况。
一方面是难舍难分的恋人,一方面是被称作“不死癌症”的糖尿病,刘女士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选择。后来,她就开始阅读关于糖尿病的书籍,寻找爱情可以继续的理由。她在书中看到有些糖尿病患者的家庭,也过得挺好,也就打消了顾虑。
在认识三个月后,俩人又做出了一个让周围人惊讶的决定:结婚。
结婚后的韩先生在妻子的理解和关爱中,除了每天要注射三次胰岛素,他几乎要淡忘了自己患病的事实。但有一次,打了针没有吃东西,就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低血糖。他突然就昏迷了,还抽筋。刘女士使劲地叫他的名字,还赶紧给他塞糖,但他的牙紧咬着,怎么也塞不进去。眼看韩先生的症状越来越重,着急害怕的刘女士拨打了急救电话,但救护车堵在路上一时还来不了。
糖块儿塞不到嘴里,救护车又来不了,刘女士更急了。情急之下,她想到了冲蜂蜜水喂给韩先生喝。韩先生还真缓过来了。
原来,韩先生突然晕倒是因为胰岛素注射不当引起的严重低血糖。虽然最终有惊无险,经历那次意外之后,刘女士开始尝试帮丈夫注射胰岛素。也正是从那次意外之后,刘女士还特意为丈夫准备了一张急救卡,用来应对可能出现的意外。卡上有糖尿病紧急救治的一些基本知识,医院病历,家人联系方式。
又过了几年,他们的爱情结晶也来到了人间,而且孩子的身体很健康。
二十多年来,面对糖尿病的威胁,从一个人抗争到和妻子并肩作战,再到三个人共同对抗,韩先生的抗糖路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另外,韩先生还牵头成立了一个糖尿病青年沙龙,帮那些与自己经历相似的年轻人解决困难。
别人都纳闷,得了这么多年的糖尿病,韩先生怎么还显得那么意气风发呢?
韩先生解释说,因为自己在抗糖的路上,有家人的爱相伴。
从医学角度来说,糖尿病作为一种不可逆转的疾病,它的可怕,不在于疾病本身,而在于并发症。只要血糖控制在一定水平,患者出现并发症的危险就会大大降低,生活也不会受到太大影响。
韩先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理解和关爱,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多么可贵。而只要经过科学的治疗,糖尿病患者结婚、生育,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他们的家庭生活,同样会幸福美满。
三、控血糖,保“性”福
健康提示:统计资料表明,每十个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就有四个会出现性功能障碍。所以,当一个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时,一定要积极控制血糖。
抗糖案例
张先生说最近半年,夫妻生活不和谐。除此之外,还觉得口干,喝多少水都没有用。当张先生陈述到这里的时候,医生根据多年的经验判断,在张先生性功能障碍的背后,可能另有隐情。
果然,张先生患有糖尿病快十年了。对此,医生作出了初步判断,说张先生的勃起功能障碍可能是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因为,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会持续增高,血糖总是代谢不出去,会逐渐损伤到患者的血管、神经。如果损伤到生殖器周围那些小的神经、血管,就会逐渐影响到患者的勃起功能。
医生还解释说,当一个男性糖尿病患者出现性功能障碍时,判断是否和糖尿病有关的重要指标就是血糖。为了验证,医生建议张先生去做一个针对血糖的检查。
张先生却犯嘀咕:自己平时能吃能喝的,没有所谓的“三多一少”的症状,血糖水平应该不错。其实,糖尿病的血糖指标和症状不一定都是成正比的。事实上,张先生的餐后血糖指标达到12.6mmol/L,远远高于正常人的7.8mmol/L。可见,张先生的血糖水平并没有自己感觉的好。根据张先生血糖异常的结果,医生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导致张先生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就是糖尿病。
糖尿病和男性性功能障碍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其实,二者的关系非常密切。一方面,当一个看似正常的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的时候,往往是早期糖尿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另一方面,每十个男性糖尿病患者当中,至少会有四个人出现性功能障碍。所以,有人形象地说,糖尿病和男性性功能障碍是一对难兄难弟。
那么,糖尿病引起的男性性功能障碍到底应该怎样治疗呢?对这个问题,张先生曾和大多数患性功能障碍的人一样,没有咨询医生,而是被街头各种小广告吸引。一天,他买了些壮阳药,但吃药后还是没用。壮阳药物不仅没有解决张先生的问题,反而使他经常口干舌燥、头晕眼花。医生说,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辨证,属于气虚和阳虚,症状有手心出汗,口干舌燥。这说明体内水分消耗严重,此时再用壮阳药就如同火上浇油,会使病情更严重。所以,糖尿病患者在出现ED(性功能勃起障碍)的时候,不可使用壮阳药。
医生要求张先生先把过高的血糖降下来。根据医生的建议,两个月后血糖恢复正常的张先生,开始接受针对性治疗。六个月后,张先生终于找回了自己的幸福。
每十个男性糖尿病患者中就有四个会出现性功能障碍。而其他六个则是因为血糖控制得稳定。但血糖稳定与否不能凭感觉判断,因为80%的患者是没有症状的,唯一可靠的就是经常监测血糖。
四、警惕降糖路上的陷阱
健康提示:血糖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面对各种以“纯中药”、“保健品”形象示人的降糖药,千万要擦亮眼睛,慎之又慎。
抗糖案例
2000年年初,赵先生查出患有糖尿病,血糖值达到19.5mmol/L,这让赵先生非常紧张。然而,随着对糖尿病认识的不断增强,他又陷入了更深的担忧:如果控制不好,会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血管病、高血压,甚至一些创伤的不愈合,溃疡。
一边是自己居高不下的血糖,一边是未来随时可能出现的可怕的并发症。赵先生和许多糖尿病患者一样,在这双重的压力之下,无奈地踏上了艰辛的降糖路。
他开始寻找可能有效的降糖方法。爱人听说南瓜可以降糖,就让他吃南瓜,厨房里天天都没少过南瓜。然而,天天吃南瓜的赵先生的血糖却没有降低的迹象。
在中国流传了十几年的“南瓜降糖说”,为什么在赵先生身上失灵了呢?
其实,南瓜的品种不一样,它所含的糖分也是不一样的。有些南瓜的含糖量很低,这种南瓜若作为主食,降糖是没问题的。但如果吃的是含糖量很高的南瓜而又不减少主食,恐怕就起不到降糖的作用,反而会使血糖升高。
也许很多人会感到失望,那这个“南瓜降糖说”是怎么流传开的呢?
据说在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北海道糖尿病发病率很高,但有个村子却没有一位糖尿病患者。
医学专家研究发现,这一现象与当地居民食用的嫩南瓜有关。经过鉴定,这种南瓜叫做“裸仁南瓜”,对预防糖尿病有一定效果。由此,在日本就兴起了“南瓜热”。
这个传说经一些媒体报道流传至中国。人们从此开始对南瓜趋之若鹜。
专家说,在日本流行的这个传说,它的真实性暂时无法考证。即使是真的,有降糖效果的也仅限于那种特殊的“裸仁南瓜”。而南瓜的品种繁多,中国目前至少就有百种以上。那么,恰好购买到有降糖作用的南瓜的概率是很小的。而大多数品种的南瓜,都不具有这种效果。
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把南瓜作为一种普通的蔬菜,适量食用,来代替主食是可以的,但不宜多吃,因为它含糖量还是比较高的。更不能把它当作降糖“药”来用。事实上,任何一种食物,都不可能达到药物那样的降糖作用,饮食治疗不能等同于药物治疗。期望用某种食物来代替药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南瓜降糖的梦想破灭了,赵先生非常失望。然而他很快又有了一个新的发现。
一天,赵先生在网上看到了这样的广告,其中提到“纯中药”、“无副作用”、“不控制饮食”、“降糖不反弹”,这些极具诱惑性的语句深深地吸引了赵先生的眼球。
在打电话简单咨询了之后,赵先生按照广告的地址汇了款。没过几天,药就寄来了。令赵先生始料未及的事发生了,刚吃了一次药,血糖就下来了。餐前血糖从原来的19点多mmol/L一下子降到了2.0mmol/L。赵先生简直不敢相信,如此立竿见影的效果让他激动不已。
然而一切却没有那么顺利,麻烦很快就出现了。感觉到身体第一个变化就是很疲乏,上楼很吃力。自己的血糖明明是降下来了,怎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难道这药有问题?
么,这种情况实际上对病人,是一种欺骗或是不负责。因为,到底掺了什么样的西药,病人适不适合吃这种药,并不知道,只是有降糖作用。比如,优降糖,对于一些老人来说,它的降糖作用很强,但容易造成严重的低血糖,而老人患低血糖将严重威胁生命。
再如掺着二甲双呱之类的药,有些很瘦的病人,就不适合吃,否则会越吃越瘦,对糖尿病的治疗是很不利的。
专家所说的,目前中药还没有强有力的降糖药物,指的是那种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比如几个小时或是吃一两次就立刻能让血糖明显下降的药物。中药的降糖效果还是不错的,但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缓慢而平稳地控制血糖。
如果购买了某种药物,或者保健品自称是“纯中药”的,但降糖效果又像是赵先生碰到的那种格外迅速的话,很可能是添加了某种降糖的西药。然而,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有一个对症下药的问题,如果它是在“纯中药”的伪包装下,添加了不知名的西药,患者自身的身体状况,究竟适不适合吃这种西药,无从知晓。而这种西药在用量上,有什么规定甚至禁忌,也无从知晓。这么盲目地服药之后,后果是非常危险的。
对于每一位糖尿病患者来说,降糖之路都是漫长而艰辛的,还可能会有很多陷阱。而最安全有效的做法,就是去正规的大医院找专业的医生,向他们咨询降糖问题,对症下药。
五、低血糖也要警惕糖尿病
健康提示:人体血液中的糖代谢不出去,大量堆积,会导致糖尿病。有人可能会认为,只有血糖高才可能是糖尿病,低血糖肯定没事。其实,低血糖,尤其是长期(持续两个月以上)的餐前低血糖是糖尿病发出的危险信号,一定要重视,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胰岛功能。
抗糖案例
2006年8月,忙碌完一天的工作,刘先生在等公车回家的时候,天热,人多,刘先生一下子就晕了。他也不敢挤着上车了,赶紧坐下来,仍然感到心慌,难受,吃了两块饼干后才有所缓解。事后,刘先生回忆,自己出现这种症状也不是一天两天了。近期每到下午该吃饭的时候就头晕。做医生的朋友告知可能是低血糖。
为了慎重起见,刘先生去了医院。经过血糖测试之后,空腹血糖6.6mmol/L,超过了正常人的标准(3.9.6.1mmol/L),但又不算糖尿病(7.0mmol/L)。根据医嘱,又做了个胰岛功能的检查,发现有糖耐量低减,距离糖尿病只有一步之遥。
刘先生不明白,自己就是比较严重的低血糖,医生怎么会说自己就要得上糖尿病了呢?医生说,刘先生的餐前低血糖是因为先出现了胰岛素分泌的曲线和水平的不正常,才导致的餐前低血糖。这种情况再进展,糖代谢再差的话,就是糖尿病。
每个人在进食的时候,体内就会瞬间产生相应的胰岛素,来分解食物中的糖类物质。而像刘先生这样的特殊人群,他的胰岛素分泌并没有和进食同步,而是在进食三四个小时之后才分泌,这个时候,刘先生体内的食物已经消化殆尽了,过剩的胰岛素就会让人产生低血糖的表现。因此,刘先生出现的头晕心慌症状,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胰岛功能异常,并不是因为到了点没吃饭。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的术语就是糖耐量低减。
糖耐量低减的患者,就相当于一个已经发动但还没有上路的车。一旦上路就麻烦了。所以早期治疗很主要,也相对容易些。医生建议刘先生平时带些零食,在头晕心慌时吃些缓解一下。
但这只是暂时的。对于刘先生来说,要真正避免不幸的出现,就要严格控制热量的摄入。同时适量运动,把体内多余的脂肪消耗掉。
刘先生自己总结说,管好自己的嘴,控制饮食;迈开自己的腿,适量运动;不沾烟和酒,戒掉不良嗜好。
低血糖,尤其是长期(持续两个月以上)的餐前低血糖是糖尿病发出的危险信号,一定要重视,去医院检查一下自己的胰岛功能。
糖尿病的病因,除遗传、病毒、代谢及自身免疫等因素外,与心理因素也有密切关系。医学研究证明,持续的心理应激,可以导致丘脑-肾上腺髓质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发生变化,使胰岛分泌出现障碍,从而诱发糖尿病。因此,对糖尿病患者,应注重心理调适。
(第一节)降糖.心情很重要——初患糖尿病时的心理调适
长期的不良情绪可能会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加重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最终会引发或加重糖尿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过程中要尽量地开阔心胸,放松自己,保持心情的畅快与情绪的稳定,使自己的病情得到很好的控制。
一、心情糟,病情会更“糟”
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要懂得心理因素对血糖的影响,即使遇到挫折,也应尽量胸怀开阔,保持情绪稳定,以防病情恶化。
糖尿病是慢性病,很难治愈。因此,患者被确诊得了糖尿病后往往会有很大的精神压力。有人担心自己再也不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于是变得心情烦躁,容易发怒。其实,坏情绪对糖尿病有很大影响,很可能使病情变得更糟。传统医学认为,七情过极可导致人体气血紊乱。气郁日久便能化火,灼伤体液。阴虚则阳亢,引起消渴病。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对糖尿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研究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把患者分为三种类型。
(1)正常组:病人情绪稳定,思想开朗。
(2)亚神经症组:病人情绪不太稳定,思想顾虑较多。
(3)神经症组:病人情绪不稳定,疑心重,脾气暴躁。
观察发现,第一组患者病情最轻,很少有眼底病变,即使有病变也较轻,且进展慢。第三组患者病情较重,大多有眼底病变。第二组患者的情况介于第一组和第三组之间。
医学研究还证实,心理因素影响糖尿病的物质基础是肾上腺素。情绪不稳定,脾气暴躁的患者,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较高。而肾上腺素不仅会使血糖升高,还会使血小板功能亢进,造成小血管堵塞,诱发各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