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糖尿病患者在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心理治疗。
二、控制血糖,心境很重要
健康提示:研究表明,如果人们长期有不良情绪,可能引起胰岛β细胞的功能障碍,使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倾向被固定,最终导致糖尿病。
糖尿病的发病病理是,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相对不足。胰岛素的分泌既受内分泌激素和血糖等因素的调节,也受植物神经功能的影响。
科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情绪时,交感神经兴奋,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交感神经还会促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间接抑制胰岛素分泌。
研究人员介绍,并不是所有人的不良情绪就能导致糖尿病,只有不良情绪长期或反复存在,才可能诱发糖尿病。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学会乐观、积极地对待生活,这是控制血糖的关键。一旦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难以排解时,应及时找专科大夫就诊,避免加重病情。家属也要多疏导、鼓励、安慰并理解患者,帮他们树立信心。
三、警惕抑郁症“引爆”糖尿病
健康提示: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像双向车道:糖尿病可以并发抑郁症,抑郁症也可导致糖尿病。
根据研究,抑郁症患者得糖尿病的风险高于其他人群。抑郁症和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存在某种关联。2型糖尿病与抑郁症之间的关系像双向车道:糖尿病可以并发抑郁症,抑郁症也可导致糖尿病。
某大学的研究小组,曾在大约三年内追踪了约5000名45~84岁的多种族男女。
结果发现,被调查者中抑郁症患者得糖尿病的概率,比那些没有抑郁症状的人高42%。而且抑郁症越严重,患糖尿病的风险越高。如果把肥胖、缺乏锻炼和吸烟等因素考虑进去,抑郁症患者得糖尿病的风险仍然高出34%。
而且,有明显抑郁症状的人,可能食用的热量更多,锻炼更少,也更有可能吸烟。因此,他们也更肥胖。我们知道,缺乏锻炼和肥胖都是2型糖尿病的已知风险因素。
可见,抑郁症和糖尿病之间,确实存在关联。
四、降糖,要轻松地降
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在降糖的路上,不妨放轻松些,可以尝试以下的精神放松法,以利于控制病情。
糖尿病患者在心情紧张或工作劳累时,不妨试试以下简单的有利于控制病情的精神放松法。
(1)关门静养片刻,不想事情,不听电话,更不要考虑时间的流逝,让大脑得到短暂而充分的休息。
(2)就算再忙,也不妨放松一下,把双手放在桌子上,头靠双臂,小睡几分钟。
(3)精神过分紧张疲劳时,停下工作,欣赏一曲美妙的旋律。
(4)高唱一曲,这是有效的放松方法,唱歌后能感到头脑清醒,精神振奋。
另外,做个深呼吸,给朋友打电话聊聊天,吃点零食,修剪花草或洗个澡,都能使精神得到放松。这样不但不影响工作,反而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
(第二节)与“糖”为友新生活——确诊糖尿病后的心理调适
很多糖尿病患者对自身的疾病没有正确的认识,一旦患病,就过度忧虑,对生活也失去了信心,甚至出现了逃避、易怒等行为特征。这些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正确的做法是树立正确的抗病观,克服自身性格中的弱点,积极地配合治疗,认真地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一样可以把生活过得精彩。
一、患病,但生活还在继续
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若能做到:保证心情舒畅,积极配合治疗,调节生活规律,适当加强营养,患病后的生活照样可以很精彩。
糖尿病是一种复杂的疾病,要达到最佳疗效不能靠单方面的措施,必须采用综合手段。患者的日常生活安排就是其中重要的一项。
每个患者的病情和生活习惯都不同,日常生活安排也不同。但以下几点是必须做到的。
1.保证心情舒畅
心情舒畅是康复的前提,也是战胜糖尿病的精神支柱。
我国古代医学指出:“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被誉为医学之父的外国医学家希波克拉底也说:“人的情绪便是自己疾病的良医。”
所以,要树立信心,消除恐惧、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对待糖尿病。只有精神振作,意志坚定,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免疫系统也才能更好地运转。
2.积极配合治疗
在康复阶段还需要继续治疗,患者应了解医师的治疗方案,主动配合,及时反映疗效,让医生掌握病情变化,适时调整治疗方案。
3.调节生活规律
被确诊后,糖尿病患者的心理和生理都会有很大的变化,这就需要重新调节生活规律,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4.适当加强营养
营养是康复的物质基础。
5.坚持锻炼身体
锻炼是恢复体质的重要手段。患者要根据病情选择适当的锻炼项目,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由被动变主动,由感觉无聊变得能陶醉其中。
二、解开糖尿病的“心理疙瘩”
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出现逃避、易怒或感到压力大等情况。患者可根据文中的专家建议,调整心态,解开这些“心理疙瘩”。
无论是患病多年的老患者,还是刚刚确诊的新患者,在与糖尿病相伴的日子里,都有过心理的挣扎:逃避现实,变得烦躁,背上沉重的心理包袱。
1.逃避
很多人被诊断为糖尿病后,都会否认疾病逃避现实,这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但是,最终还要逐渐醒过来,根据承受能力接受各类信息,慢慢进行适应和调整。
然而,一部分患者会继续否认疾病,不控制饮食,不监测血糖,更不去治疗,直到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肾病、眼病等并发症时才醒悟,那就太晚了。
专家建议:
正视糖尿病,对疾病负起责任。不要想一步到位,把血糖控制到极佳状态。应制订一项长期计划和一系列短期目标,再认真执行。
比如第一周先从改变自己的饮食开始,然后开始行走锻炼,每天监测血糖等。
迈出第一步后会发现,控制糖尿病也很容易。坚持下去,前面将有一条无限光明的平坦大道。
2.易怒
多数糖尿病患者在患病一段时间后,变得焦虑不安或容易发怒。一听到“糖尿病”三个字或相关的内容,心里就不舒服。有时因为注射胰岛素或测血糖而错过某项活动时,也会很生气。
专家建议:
首先,要认识到,长期无克制地发怒,不仅会使人际关系紧张,还会加重病情。
感觉有发怒征兆时,应当自制。闭上眼睛默数十下,放慢讲话的速度,同时放松呼吸。喝一点儿水。坐在椅子上,把双手放在侧面,做一下深呼吸。
如果因为别人提到“糖尿病”就生气,说明没有正视糖尿病。此时,可以选择走开。但重要的是纠正自己的心态,对糖尿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锻炼是排解愤怒的好办法。当你焦虑时可以跑步或轻快地走路,这样不仅有助于稳定情绪,排解愤怒,还能降低血糖。如果难以克制发怒的冲动,可以找患者进行交流。
3.压力大
糖尿病患者往往会有很大的思想压力,觉得自己的病会给家人带来沉重的负担。如果患者实在难以克制,可以考虑下列一些方法。
(1)做呼吸锻炼尽量保持室内安静,光线调暗一些。坐着或躺着,四肢伸展。
先深吸气,再尽量把气体全部呼出去。反复做几次,并在呼吸时放松各部位的肌肉。每次做5.20分钟,每天至少做一次。
(2)体育锻炼,从事体力活动对缓解压力很有好处。当感到有压力时,可慢跑、走路或骑车,但运动量不宜过大。
(3)看一段文章,背一首诗,听一段相声会使你感到平静,甚至开怀大笑。
(4)用放松疗法来减轻精神压力。这种方法通过把注意力集中在各组肌肉上来达到放松的目的。
(5)做些新鲜事。新鲜感能让人焕发活力,摆脱压力。参加绘画班,看演出,做志愿者,都是不错的选择。如果压力还是很大,应找心理医生咨询。
三、治疗糖尿病心态要平和
健康提示:糖尿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如果患者认真控制饮食,适当运动,就算经济条件不好,采取普通的药物治疗,仍会把病情控制好。
糖尿病的治疗是个长期的过程,经济因素虽然会影响患者能否得到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但它不是唯一因素,也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如果患者忙于工作、应酬而不坚持科学治疗,即使有钱,也未必能把病情控制好。相反,病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糖尿病患者应该掌握以下几点,以增强疗效。
1.了解病情
糖尿病的并发症可能致残或致死。且它们的发生与发展可能完全没有症状,即患者可能感觉不到。
所以,一旦确诊有糖尿病,就要明确所患糖尿病的类型、病变程度、有无并发症及相关问题:如高血压、血脂紊乱等。
2.细心观察
患者最好有记事或记日记的习惯,如血糖在吃什么东西后会变高,吃什么则不变;每天运动多长时间身体最舒服,最好自备一个血糖测定仪,学会自己测血糖做记录,分析血糖变化。
3.学习有关知识
通过阅读,结合病情分析,掌握饮食、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相关知识。
4.固定医护人员
有个比较熟悉,能保持长期联系的医生或护士朋友。平时咨询起来方便,而且有问题,能及时取得联系。
5.明确治疗目标
治疗目标是什么,比如血糖、血脂、血压应控制在什么水平,若经过治疗达不到目标,就要查找原因或找医生咨询。
6.知道服药种类和剂量
7.记得随访
实在记不住,在看病时就把小药瓶带上,或让家属帮你把所服药物记录下来,便于医生了解治疗情况。
什么情况下要找医生,多长时间复查一次,复查内容,都要心中有数。最后,如果患者因各种问题无法做到上述几点,说明自我保健意识或能力还不强,需要认真对待,做个“明智”的患者。
四、树立正确抗病观
健康提示:糖尿病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应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患病后勿过度忧虑与悲观,保持生活的信心,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弱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
“精神”与“心理”是两个同义词,精神状态也是心理状态的具体表现。糖尿病患者的精神状态各不相同。但一般来说,对社会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患者,血糖不易波动;而适应不良者,血糖很容易随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糖尿病患者能否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到治疗效果。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也是一个漫长的综合治疗过程。患者应有这方面的思想准备,患病后勿过度忧虑与悲观,保持生活的信心,努力改变自己性格中的弱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1.需要改变的性格弱点
(1)忌妒。传统医学专着《内经?素问》中说:“余知百病源于气也。”妒火中烧,可令人魂不守舍,神气涣散,精力耗损,郁滞凝结,精血不足,外邪入侵,肾衰阳失,滋生疾病。据现代医头痛、胃痛、痛经、心悸、早衰、神经性呕吐、过敏性结肠炎等一系列疾病。
忌妒是一种不良的情绪反应,它包含醋心、怨恨、愤怒、沮丧、羡慕而力所不能及等多种感情因子。它能使大脑皮层下丘脑垂体促发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加多,导致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大脑功能失衡,抗御疾病能力减弱,从而使高血压、冠心病、心血管疾病、周期性偏头痛等疾病加剧。
因此,糖尿病患者为了身心的健康,应该培养广阔的胸襟,豁达的精神,从而去掉忌妒之心。
(2)抑郁。调查显示,比起无忧无虑的人来说,经常焦虑和沮丧的男人得糖尿病的危险性会高出1.5倍,女性的危险性高1.7倍。
这一结果来自一项对3121名25.65岁的人的调查。该项调查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分四个阶段进行。到1991年,研究人员发现,17%的被调查对象出现了高度的抑郁,36%的被调查对象出现中等程度的抑郁,相比其他无忧郁症状或抑郁程度较低的人,抑郁程度高的人得糖尿病的概率增加了一倍,而且抑郁程度越高,越容易得糖尿病。
(3)厌世。一个厌世的男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会比对生活充满希望的男人高出三倍。
研究表明,如肥胖、缺少活动等其他影响糖尿病的因素一样,对生活失去信心同样也是一种致病因素。比起对生活充满信心的人来说,厌世的人患糖尿病的可能性高三倍。
研究人员发现,35%的非常失望的男人患上了糖尿病,其中,24%的中等程度失望男人,及16%的低等程度失望的男人,都患上了糖尿病。研究发现,厌世对心脏的影响比抑郁更为厉害,厌世也可以说是一种忧郁症,只不过是一种严重的忧郁症。此外,绝望还是心肌梗死的先兆。
(4)自闭。“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和坎坷,感到悲伤、愤懑、郁闷。遇到这种情况,可找知心朋友倾诉一番。如果把所有的心事都放在心里,只会加重自己的抑郁,是不利于身体健康的。
糖尿病患者若有不良情绪而又自闭,可能导致“肝气郁结”,轻则神经衰弱、内分泌紊乱,重则会导致免疫功能下降,精神失常,并发心血管病。
2.调节情绪的方法
(1)倾诉。通过倾诉,可以让心理和生理的压力大大缓解。当心烦不快,恼怒忧伤时,大胆向你信赖的头脑冷静的朋友去倾诉,尽可能把心中的郁闷全盘倾诉出来。如一时找不到倾诉对象,在不影响他人的情况下,也可以自我倾诉。
(2)哭泣。心理学家曾作过一个调查,把一些成年人按照血糖的状况分为两组,即血糖正常者为一组,高血糖者为一组。然后,询问他们是否哭泣过。
调查的结果是,血糖正常者中,86%的人悲伤时都哭泣过。糖尿病患者中,绝大部分都是从不流泪的人。这虽然不能因此就断定血糖变化与哭泣有关,但在悲伤时哭一哭,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悲伤和痛苦的情绪,不仅对人的精神产生很大的压力,而且对生理会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悲伤和痛苦会使人的神经处于紧张状态,导致食欲减退,内分泌功能失调等。
所以,遇到悲伤时,尽可顺其自然地宣泄一下。
(3)叹息。叹息,从生活意义上说,是消极悲观的表现。所以,很多人总是抑制叹息。可是,从心理和生理学角度来看,在碰到难题无可奈何时,叹息一下,对健康却是有益的。
受到挫折,感到忧愁时,叹息后会有胸宽郁解之感;惊恐惆怅时,叹息有定息安神的作用;当工作紧张或疲劳时,叹息有松弛神经的作用。
叹息时,吐字不同,会收到不同的效果。比如,吐“吁”字养肝,吐“呵”字强心,吐“呼”字健脾,吐“泗”字清肺,吐“吹”字固肾。叹息时要注意口型、吐音、动作的配合,吸气时要自然。
(第三节)心理好.可以“妙手回春”——长期糖尿病患者的心理调适
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要积极地参与社交活动,了解糖尿病防治的相关知识,避免忧郁、恐惧焦虑、悲观失望等不良心理情绪,另外,也要改变对自身病情不以为然,过分麻痹大意的错误。
一、糖尿病患者八大心理误区
健康提示: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患者应避免以下八大心理误区:不以为然、恐惧焦虑、悲观沮丧、抱怨内疚、抗拒对立、掉以轻心、药物万能、矫枉过正研究发现,缓解患者的精神压力或调整患者的负面情绪,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糖尿病病情。心理因素在糖尿病治疗上扮演着积极或消极的双重角色,患者和医生都应高度重视,尽量使心理因素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