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高糖一般伴随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可形成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等高脂血症以及脂肪肝等,更严重时出现酮症酸中毒和昏迷等一系列糖尿病并发症症状。
(5)长期高血糖刺激胰岛β细胞不断分泌胰岛素,使胰岛β细胞进入恶性循环,糖尿病恶化。
3.胰岛素抵抗的后果
当胰腺功能尚可时,胰岛β细胞代偿性分泌大量的胰岛素,从而克服胰岛素抵抗。所以,在发生糖尿病前几年可有高胰岛素血症,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但胰岛素过多会对机体其他组织造成不利影响,比如会发生肥胖、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痛风症等(此为“胰岛素抵抗综合征”或“代谢综合征”)。
高胰岛素血症还可增强机体的胰岛素抵抗,导致胰岛β细胞再分泌更多胰岛素的恶性循环,使胰岛β细胞因分泌过多胰岛素而衰竭,再加上遗传因素,会导致2型糖尿病的发生。
总之,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高脂血症、高血压和动脉粥样硬化症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发病基础。
(第三节)糖尿病症状及其危险因素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复杂,而由于老年人各项生理功能的下降,糖尿病的发生呈现自己的特点,即患病率高,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见,血糖尿糖各有特点,病情较难控制,易消化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因此,糖尿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一定要注意定期体检,对于糖尿病要争取早发现早治疗。
一、糖尿病的症状是什么
健康提示:糖尿病的症状在临床上的表现主要是多尿、多饮、多食、消瘦所谓“三多一少”,其他还有疲乏无力,视力模糊,皮肤瘙痒,手足麻木等。
轻型的糖尿病常常没有症状,通过化验才能检查出来;有症状的糖尿病由于血糖值不同,表现多种多样,起病有缓有急。典型糖尿病的症状是“三多一少”症状,即多尿、多饮、多食、消瘦(体重减少)。
一般典型的糖尿病有以下表现。
(1)多尿:排尿的总量增多,尤其是夜间排尿增多和次数增多。
(2)多饮:糖尿病患者往往有烦渴多饮,且有饮不解渴的感觉,每24小时饮水量可达4000.6000mL。
(3)多食:糖尿病患者食量较大。
(4)消瘦:患病后往往有无法解释的体重下降,逐渐消瘦。
(5)疲乏无力:病人常常感觉软弱、无力。
(6)其他:有视力模糊、皮肤及外阴瘙痒、手足麻木、视力下降、伤口不容易愈合等,还有其他急性或慢性并发症的表现。
二、老年糖尿病有什么特点
健康提示:与其他人群相比,老年糖尿病患者,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即患病率高,症状多不典型,并发症多见,血糖尿糖各有特点,病情较难控制,易消化不良,或伴有其他慢性疾病。
1.患病率高
老年人糖尿病的患病率随年龄的增加呈逐步上升趋势,年龄越大,糖尿病患者越多。
2.症状多不典型
由于老年人口渴中枢敏感功能减退,故常无口渴、多饮、多尿症状。当老年人首次出现糖尿病症状时,其病情往往比年轻患者重。很多患者是在普查中或在诊治其他疾病时发现糖尿病,也经常因各种并发症就诊时发现糖尿病。
3.并发症多见
老年人血糖控制往往不理想,急性、慢性并发症发病多见。
4.血糖尿糖各有特点
老年糖尿病患者空腹尿糖常为阴性,空腹血糖水平可能正常或稍高;餐后尿糖多为阳性。
所以,老年人要注意检测餐后尿糖和血糖,以餐后2小时血糖作为早期诊断依据。
5.病情较难控制
退休、丧偶、子女离开身边等因素,易使老年人产生淡漠、悲观、孤独、抑郁的情绪。也可能因经济能力下降等因素减弱自我保护意识,常不能坚持规则治疗。
这些都会使血糖不能得到满意的控制。
另外,脑功能的衰退,分析判断能力下降和记忆力的衰退等,也会影响正确合理的治疗;还有老年人常伴有其他慢性疾病而用药繁多,某些用药会影响血糖。
6.容易有营养不良
7.容易伴有其他老年慢性疾病
老年人消化吸收功能减退等,若控制饮食不合理,容易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
如骨质疏松和软化等。
三、糖尿病的病因及危险因素有哪些
健康提示: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有遗传自家族的易感性,还有精神因素,感染,自身免疫因素,化学药品的破坏,生理病理因素和饮食营养因素。
遗传因素:家族中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更容易得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的遗传因素明显高于1型糖尿病,约60%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家族史。但这仅仅是一种遗传易感性,并不表明只要父母或家里其他亲人患有糖尿病的人就一定得糖尿病。
1.精神因素
长期精神刺激对糖尿病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影响。当人处于精神紧张、情绪激动及其他应激状态时,机体会出现胰岛素抵抗反应,升高血糖的激素大量分泌,从而导致血糖升高。
2.感染
病毒感染是1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发因素,这些病毒可能破坏胰岛β细胞。
3.自身免疫因素
1型糖尿病的发病与自身免疫有关,胰岛β细胞受到自身免疫性破坏,1型糖尿病及其亲属常伴有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病毒感染,特别是柯萨奇B病毒感染,可使胰岛组织及β细胞产生炎症、破坏,引起自身免疫反应,在病毒加抗体的作用下,胰岛β细胞进一步大量破坏,使胰岛素分泌功能减弱,从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4.化学药品的破坏
一些药物和化学物质可破坏胰岛β细胞和引起胰岛素抵抗等,如四氧嘧啶、链脲菌素等常用来制造糖尿病的动物模型。长期使用某些利尿剂、激素、避孕药等也可导致血糖升高。
5.生理病理因素
某些生理状态和疾病情况如年龄增大、妊娠、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等,均可导致糖尿病,多与胰岛素抵抗有关。
6.饮食营养因素
后面第三小节有详述。
四、引起糖尿病的饮食营养因素有哪些
健康提示:糖尿病是由各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出现的慢性病。其中的饮食营养因素主要有:肥胖,吸烟,酗酒,能量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体力活动减少及婴儿期的体重和喂养方式。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高脂肪饮食、体力活动不足是2型糖尿病患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现在国内外已形成生活越富裕,身体丰满,糖尿病越多的概念。
1.肥胖
肥胖尤其是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更为密切。很多调查都显示,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数有肥胖。现在的研究认为肥胖导致2型糖尿病发生的机制为胰岛素抵抗: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肥胖是腹型肥胖患者可存在明显的胰岛素抵抗,若体重减轻后,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提高。体重增长越多,肥胖持续时间越长,就越容易发生2型糖尿病。
2.能量摄入过多,膳食结构不合理
长期饭量过大,摄入过多高热量、高脂肪、高蛋白的动物性食品及甜食,而较少进食高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低能量的蔬菜水果。再加上体力活动减少,多余的能量会以脂肪形式贮存起来而引发肥胖,又使胰岛β细胞负担过重,从而促进糖尿病的发生。
3.体力活动减少
很多研究表明,强体力劳动的人患2型糖尿病的比例远低于轻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者。体力活动不足不仅可减少能量的消耗而导致肥胖,还可导致肌肉内脂肪含量增加而增加胰岛素抵抗。
4.婴儿期低体重
婴儿期低体重与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关。出生时及婴儿期低体重可能反映了生命早期的营养不良,可导致胰腺发育不良使胰岛体积变小。
5.喂养方式
有研究发现,以牛奶喂养的婴儿长大后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更容易患1型糖尿病。牛奶有可能引起身体的免疫反应而损伤胰岛β细胞。
6.吸烟、酗酒
吸烟、酗酒是产生胰岛素抵抗的原因。吸烟可引起肥胖、脂代谢改变、对胰岛细胞的毒性,以及伴随的其他不良生活习惯等因素,可增加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
酒精可促进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加重胰岛素抵抗的发生。
每个人都想健康长寿,糖尿病患者也不例外。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目前还无法根治,所以患者首先要有一个心理准备,而后可进行科学合理的综合治疗。糖尿病患者只要保持思想乐观,合理控制饮食,进行适当锻炼,科学合理降糖和预防及逆转并发症的出现,获得健康和长寿也并不是梦。
(第一节)糖尿病并不可怕——患者可长寿
糖尿病虽然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不过,它也是可防、可治、可长寿的,前提条件是,糖尿病患者必须坚持科学的治疗方法和生活方式。从饮食、运动、药物等方面都加以注意,控制血糖的稳定,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一、糖尿病患者能长寿
健康提示: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坚持长期的科学治疗,控制好血糖,就可以避免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或发展,甚至可以像健康人一样长寿。
长寿是每个糖尿病患者都关心的问题。在糖尿病门诊的患者中,有病程长达数十年,现已七八十岁的许多高龄患者。在中国长寿明星百岁老人中就有一位1949年就患糖尿病的老寿星。这些事实证明,糖尿病患者是可以长寿的。
目前,医学界认为糖尿病患者能否长寿的关键在于健康教育。因为,饮食治疗、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都需要患者的认真配合。而患者只有在接受了健康教育,知道了糖尿病的治疗知识和自我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配合医生,提高疗效。从而达到这样的目标:“饮食治疗”既控制饮食又不缺乏营养;“运动治疗”既能降低血糖,减轻体重,又不过度;“药物治疗”的药物品种和剂量应调整好。
糖尿病患者如能做到以下各条,长寿就不再只是梦:
1.生活规律,戒烟戒酒;
2.化验检查,定期进行;
3.运动有度,重在坚持;
4.用药合理,及时调整;
5.血糖控制,重要任务;
6.血压稳定,严防波动;
7.血脂正常,利于防病;
8.体重标准,贵在保持;
9.饮食科学,平衡营养;
10.情绪乐观,却不大意。
二、糖尿病患者如何长寿
健康提示:糖尿病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怕,糖尿病患者只要按科学规律办事,能够认真听从医生的指导,是完全可以把病情控制好的。
目前,美国已有2200人自患糖尿病起存活超过50年,其中有11人的病程超过75年。“带病年龄”最长的糖尿病患者是美国84岁的罗伯特,他患糖尿病的时间长达79年,而他的哥哥,88岁的杰德罗,糖尿病史也有72年。
糖尿病需要终身治疗,所以被很多人误认为是“不治之症”。有些糖尿病患者也总是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活不了多长时间,与长寿无缘了。其实,糖尿病并不像有些人想象的那样可怕,只要科学而合理地安排生活,听从医生的指导,糖尿病的病情是完全可以控制的。以下是糖尿病患者必须遵从的治疗措施。
1.注意饮食控制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的基础治疗。研究人员曾对糖尿病患者进行饮食教育,以89名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为其提供包括140余种食物血糖生成指数测定结果在内的《糖尿病人膳食指导手册》。并每周对他们进行1.2次的面对面授课,传授糖尿病基础知识,同时还开展了门诊和电话咨询服务。
五个月后的随访评价结果表明,有92.2%的患者能了解食物GI的含义,且能注意选择GI低的食物,膳食结构更趋平衡合理;患者的空腹血糖、餐后两小时血糖、血脂水平分别下降13.4%、14.5%和3.9%;84%的患者临床自觉症状有显着改善;46%的患者在实验末期已可以不用或减用降糖药。
2.坚持适当的运动
临床研究发现,适当的运动可减少胰岛素的消耗,从而减轻胰岛β细胞的负担。运动也可减轻体重,改善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从而降低胰岛素的用量,可有效改善肥胖型糖尿病患者对自身和外来注射的胰岛素都不敏感的情况。
运动还可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这是因为长期的体育锻炼能使肌肉更多地利用脂肪酸,降低甘油三酯、极低密度脂蛋白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强脂蛋白酶活性,促进新陈代谢,从而有助于降低血脂,预防和减少心、脑血管病等并发症。
3.定期监测血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不重视对血糖的监测,几个月甚至两年才化验一次,根本无法及时知道血糖的控制水平。有些患者认为血糖测不测都是那么高,就放弃了对血糖的监测和控制;而有些患者因为平时血糖控制较好,就放松了对血糖的监测;还有一些患者平时工作很紧张,感觉没有临床症状,也不按时监测血糖。
以上这些行为都不利于糖尿病的治疗。糖尿病患者主动监测并很好地记录自己的血糖情况,才是对本人健康和家庭负责的态度。
4.不排斥使用胰岛素
许多患者害怕长期使用胰岛素会形成依赖。
其实,胰岛素是我们体内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是否需要注射补充胰岛素,取决于患者自身胰岛素的分泌水平。如果胰岛β细胞功能完全衰竭,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而患者的β细胞尚有功能,使用胰岛素,就相当于让体内的胰岛细胞得到一定的休息。在血糖稳定后,糖尿病患者还可停掉胰岛素改用口服药。
5.做胰岛素强化治疗
胰岛素强化治疗,即在坚持饮食疗法和运动疗法的基础上,通过每日注射3.4次胰岛素使血糖得到有效控制。一般是在三餐前注射短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睡前注射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夜间血糖和清晨空腹血糖。
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胰岛素强化治疗是采用胰岛素泵治疗,即通过胰岛素泵计算机系统设置基础量和餐前剂量,模拟正常人的胰岛功能和胰岛素分泌模式,使血糖得到最满意的控制。但这种治疗方法的费用较高,目前在我国还未普及。
6.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暴怒、焦虑、恐惧、悲伤等不良情绪均可导致精神紧张,其中暴怒对糖尿病患者影响最大。
暴怒会使人的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和兴奋,使机体必须为应付这种外来的刺激做出反应。一方面,在大脑的调控下,儿茶酚胺的释放量会增多,肾上腺分泌出比正常情况下更多的肾上腺素。在激素分泌过多时,肝中的糖元即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中葡萄糖浓度升高;另一方面,为保证在应急时对能量的需要,机体还会抑制胰岛素的分泌,使血糖进一步上升。
统计资料表明,心理因素导致的糖尿病发病率占60%以上。所以,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对防治糖尿病有重要意义。
7.及早治疗并发症
糖尿病是全身性疾病,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并发症,而且这些并发症危害都非常大,直接影响到患者能否长寿。
因此,糖尿病患者要认识到,只有坚持科学治疗糖尿病才能预防并发症。而一旦出现并发症,即使很轻微,也要重视起来,积极治疗。
(第二节)“糖尿病患者长寿明星榜”——长寿秘诀
糖尿病在治疗过程中,涌现出许多“抗糖明星”,他们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证明,糖尿病并不可怕,只要自身足够重视,并坚持科学治疗,注意日常保健,养成好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完全可以享受高质量的健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