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疾病的正确认识是正确治疗和恢复健康的前提和保证。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认清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掌握其诱因,明确其危害性,可以帮助患者更好地治疗疾病。
(第一节)初识糖尿病
糖尿病古已有之,被称为“消渴症”。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在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而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代谢性疾病,主要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是不能正常发挥作用,而引起身体内部各种物质的代谢性紊乱。
一、什么是糖尿病
糖尿病,中医称之为“消渴”,英文名称为“DiabetesMellitus”(DM)。
糖尿病不是新出现的病种,而是一种极其古老的疾病。我国最早的医学着作《黄帝内经》就开始对糖尿病有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西方国家与糖尿病有关的文字资料甚至可追溯到古埃及。人类发现、认识、研究和与糖尿病作斗争,已有了数千年的历史。
健康提示:糖尿病控制不好,容易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的急性并发症可导致昏迷、死亡;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全身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出现心脑血管疾病、肾病、失明、下肢坏疽等,可致死、致残,严重影响生活质量。
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和(或)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导致体内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体内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水和电解质等发生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特征,属于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常见人们通常所说的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的“三多一少”症状。
近年来,随着生活的富裕,以及富裕带来的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热量、高脂肪饮食,生活紧张,人口老龄化等,糖尿病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继心血管疾病、肿瘤之后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慢性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
老年糖尿病是指60岁以后发生的糖尿病,或者是60岁以前发病而延续到60岁以后的老年患者。
很多年来,人类一直在对糖尿病进行研究和斗争,尤其是胰岛素的发现并应用于治疗糖尿病、人工合成胰岛素取得成功,以及降糖药物的使用等,在糖尿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到目前为止,糖尿病仍然是一个病因尚未完全阐明,除了妊娠期糖尿病、应激性糖尿病等极少数情况外,一般不能根治,会伴随终生的疾病。这一点是糖尿病患者必须明白的。
但是,糖尿病患者更应当明白,糖尿病并不像某些疾病那样容易迅速扩展,治疗困难,预后不好等现象发生。糖尿病患者只要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合理饮食,做适度的运动,防止肥胖,不紧张等,就可以很好地控制病情,像健康人一样生活和工作,并且获得长寿;反之则不容易得到满意的疗效,病情发展导致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危及生命,给自己的生活,家人,经济等带来更多的麻烦。
因此,可以这样说,糖尿病患者的命运完全掌握在自己手中。绝不能放任自己的病情,忽视对身体的保养,过分贪图口腹之乐等,应做好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思想准备。
二、糖尿病分哪几种类型
健康提示:糖尿病共有四种类型,分别是: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特异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
1.1型糖尿病
过去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1型糖尿病等,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的5%,常发生于30岁以前的儿童和青少年。它是由于胰岛β细胞破坏或功能丧失,而不能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而引起的糖尿病。
1型糖尿病起病较急,发病时“三多一少”症状较明显,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严重者出现昏迷或死亡。1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敏感,患者必须依赖外源性胰岛素治疗,一旦中止胰岛素治疗则会危及生命。
2.2型糖尿病
也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NIDDM)、2型糖尿病等,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类型,约占我国糖尿病患者的90%~95%。
2型糖尿病不发生胰岛β细胞的自身免疫损伤,发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功能缺陷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不能正常发挥作用。
2型糖尿病多有糖尿病家族史,发病年龄多数在30岁以后,起病缓慢、隐匿,“三多一少”症状较轻,部分病人没有明确的症状,而是通过健康体检或患其他疾病时,或出现慢性并发症时才发现患有糖尿病。2型糖尿病患者中多数有超重或肥胖,多有高热量、高脂、高糖饮食和活动较少的生活方式。
2型糖尿病治疗一般不依赖胰岛素,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治疗可稳定控制血糖;但随着病情的发展或降糖药效果不好,也可使用胰岛素治疗。后期可出现各种慢性并发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
3.特异型糖尿病
此类型比较少见,包括病因明确的一类糖尿病:如胰岛β细胞功能基因异常,胰岛素作用基因异常,胰腺外分泌疾病,某些内分泌疾病,某些药物及化学制剂,感染等引起的糖尿病等。
4.妊娠糖尿病(GAD)
指在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或糖耐量减退,不包括已有糖尿病又合并妊娠者。大部分病人分娩后可恢复正常,但成为今后发生糖尿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的高危人群的概率很大。
三、老年人易得哪种糖尿病
健康提示:老年人通常易得2型糖尿病,且并发症更为突出。
老年人患糖尿病多数为2型糖尿病。
导致2型糖尿病的原因是患者身体排斥胰岛素。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与肥胖关系密切,与家族病史和老年也有关系。虽然老年人肥胖的比率相对于中年人较低,但老年人发生2型糖尿病的现象相当普遍。由于长期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并发症更加突出。
(第二节)糖尿病是怎样发病的
要认识糖尿病,就先要认识血糖及胰岛素。血糖是判断是否患有糖尿病的指标,而胰岛素的分泌不足或是发挥不了作用是糖尿病产生的直接原因。在治疗糖尿病的时候,最主要的一项就是控制血糖,同时要利用运动、药物、经络疗法等改善胰岛的功能,更好地控制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一、什么是血糖
健康提示:血液中的糖分被称为血糖,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葡萄糖。其他各种糖类,如果糖、双糖、多糖都只有转化为葡萄糖进入血液之后才能称之为血糖。
糖分是我们身体必不可少的营养之一。人们摄入谷物、蔬果等,经过消化系统转化为单糖(如葡萄糖等)进入血液,运送到全身细胞,作为能量的来源。并且体内各组织细胞活动所需的能量大部分来自葡萄糖,所以血糖必须保持一定的水平才能维持体内各器官和组织的需要。正常人体的血糖浓度必须处于稳定和平衡之中。一旦平衡被破坏,如血糖异常升高,就会出现糖尿病。
二、血糖是从哪里来的
健康提示:血糖的主要来源是食物,另外是肝脏中储存的糖元分解而来或肝脏用脂肪、蛋白质分解物而合成的。
血糖最根本最主要的来源是人吃下食物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会在胃肠道消化分解成为葡萄糖,然后在小肠被吸收进入血液而成为血糖。
除了从食物中直接获得的葡萄糖,肝脏中储存的糖元可分解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被利用后或饥饿时)的消耗,成为血糖的来源。
另外,肝脏也会用脂肪、蛋白质的分解物来合成葡萄糖和糖元。
三、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
健康提示:血糖的浓度与年龄、用药、用餐都有关系,所以,血糖的正常值分为几种。
1.空腹血糖
3.9小于6.1mmol/L(700.110mg/L);60岁以上者:4.4~6.4mmol/L。
2.餐后2小时血糖
3.9小于7.8mmol/L;或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时2h血糖:小于7.8mmol/L(140mg/dl)。
四、健康人用餐后的血糖变化
健康提示:健康人用餐后,从食物中转化来的葡萄糖会通过多条途径分解,转化,储存,所以,吃得再多餐后血糖都不会过高,也不出现尿糖现象。
健康人吃得再多,餐后血糖都不会过高。原因是,人体进餐后,从食物中得到的葡萄糖(即血糖)随血液循环运送到全身各器官和组织细胞,被利用转化和储存起来了。
(1)大部分葡萄糖被氧化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被全身各组织器官利用(也可无氧分解)。
(2)一部分葡萄糖会构成身体细胞的成分。
(4)多余的葡萄糖则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还可转变为某些氨基酸或其他糖及其衍生物等。
需要。而肝糖原主要用于补充血糖的消耗,维持血糖水平的相对稳定。
(3)还有部分葡萄糖则转化成糖原(主糖元主要满足骨骼肌在紧急情况下的能量要是肝糖原和肌糖原)贮存起来备用:肌三、血糖的正常值是多少至于尿糖,健康人因血糖浓度不高,肾脏的肾小管几乎可以把滤入原尿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回去,所以一般方法从尿中查不出糖。如果血糖浓度过高,超过肾小管最大的重吸收的能力,葡萄糖从尿液中排出,也会导致尿糖现象的发生。
五、血糖过高或过低有什么危害
健康提示:血糖的浓度过高或过低都会对身体产生危害。所以,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控制好血糖,保持血糖稳定。
1.血糖浓度过低的危害
血糖浓度过低,不利于葡萄糖进入各组织细胞,身体的组织器官就不容易得到能量的来源。
另外,人体的脑组织、红细胞等重要组织器官,几乎没有糖元贮存,必须随时由血液供给葡萄糖氧化供能,血糖浓度降低势必影响这些组织的生理功能,甚至危及生命。
2.血糖浓度也不能过高
血糖浓度过高,超过了肾小管对糖的重吸收能力时,糖即随尿排出,造成大量葡萄糖随尿丢失,导致身体能量来源不足和浪费。
另外,高血糖会损伤全身的大、中、小及微型血管,损伤眼睛、肾脏、心脏、大脑和神经系统等。
六、血糖浓度是受哪些因素调节的
健康提示:神经、激素、食物、运动等因素都会影响血糖的浓度。糖尿病患者要主动把握,利用这些因素综合作用,使自己的血糖不出现大的波动。
1.神经、激素等体内因素的调节
人类主要靠激素来控制血糖的来源和去路。调节血糖的激素有两类,一类是升高血糖的激素,如胰高血糖素、糖皮质激素、肾上腺素等;而体内降低血糖的激素只有一种,就是胰岛素,因此,胰岛素在调节血糖浓度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神经调节:交感神经兴奋可抑制胰岛素的分泌而升高血糖;而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岛素的分泌而降低血糖。系统可通过影响激素的分泌而具有调节血糖的作用。
2.食物的调节
餐后血糖会相对升高,而饥饿时血糖会相对降低。食物对于血糖的调节作用主要在于食物消化吸收的速率和利用率,但食物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类型等也是影响血糖的主要因素。
(1)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食物碳水化合物总量摄入多,血糖上升高;且不同类型的碳水化合物,即使摄入的总量相同,升血糖的效果也不同,如单糖和双糖比较容易升高血糖。
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是评价食物碳水化合物的一个生理学参数,GI高的食物或膳食,进入胃肠后消化快,吸收完全,葡萄糖迅速进入血液升高血糖;GI低的食物或膳食则在胃肠内停留时间长,血糖升高缓慢,升高幅度低,下降速度慢。
(2)其他食物因素。食物中其他成分和含量、物理状况和加工制作过程等因素,对食物的GI也产生显着的影响,因此对血糖具有调节作用。如食物加工时间长,可使食物更容易消化吸收,GI就高。水果中的果酸可使胃肠排空时间延长,吸收缓慢,使GI低。富含脂肪、蛋白质的食物GI也低,如肉类和油炸食品等,但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这不是好的选择。
3.运动的调节
运动可使活动的肌肉靶组织,对胰岛素敏感性增强,并加速肝糖原和肌糖原的分解及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使血糖下降。
七、什么是胰岛素
健康提示:胰岛素就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人体内很重要的激素。
在人体右上腹十二指肠旁,有一个长条形的器官叫做胰腺,上面散布着许多被称为“胰岛”的细胞群,这些细胞群中有很多种内分泌细胞:如α细胞、β细胞等,每种细胞都会分泌不同的激素。
其中,β细胞是占胰岛细胞数最多的细胞,约占胰岛细胞的60%.80%。胰岛素就是胰岛β细胞分泌的一种人体内很重要的激素。
八、胰岛素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健康提示:胰岛素对糖代谢,脂肪代谢和蛋白质代谢都有重要的作用,可降血糖,促进脂肪合成与贮存,促进蛋白质合成与分解。
胰岛素具有广泛的生物学效应,可调节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所以患糖尿病时这三大营养素的代谢会发生紊乱。
1.胰岛素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1)胰岛素可帮助葡萄糖进入组织细胞使其被利用,还可使(加速)葡萄糖合成糖元储存于肝脏和肌肉中,并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贮存起来。
(2)抑制机体储存的糖元分解为葡萄糖。
(3)抑制蛋白质、脂肪等非糖物质转化为葡萄糖;因此,胰岛素可降低血糖,一旦分泌不足,血糖就会升高。
2.对于脂肪代谢的作用
胰岛素能促进脂肪的合成与贮存,同时抑制脂肪的分解和氧化,使血中游离脂肪酸减少。因此,胰岛素缺乏可造成脂肪代谢紊乱,脂肪的贮存减少,分解加强,而使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硬化,进而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同时由于脂肪酸分解的增多,生成大量酮体,可导致酮症酸中毒,甚至昏迷。
3.对于蛋白质代谢的作用
胰岛素一方面能促进细胞对氨基酸的摄取和蛋白质的合成,另一方面抑制蛋白质的分解,因而有利于生长。同时,生长素促蛋白质合成的作用,也必须在有胰岛素存在的情况下才能表现出来。
因此,对于人体的生长来说,胰岛素是不可缺少的激素之一。胰岛素缺乏时,明显影响机体的生长发育,并影响创伤、伤口的愈合。
4.其他作用
胰岛素还具有抑制食欲,舒张血管,并对体内钾平衡等有重要作用。
九、胰岛或胰岛素出了问题会有什么后果
健康提示:胰岛或胰岛素出了问题会出现胰岛素分泌不足和胰岛素抵抗。前者可使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发生紊乱;后者会导致肥胖、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痛风症等。
1.胰岛素分泌不足的后果
机体处于胰岛素缺乏状态,此时体内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发生紊乱——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让组织利用,也不能转化为糖元储存起来和转化为脂肪而形成高血糖。
2.血糖长期过高的危害
(1)血中葡萄糖会通过血液循环到肾脏随尿排出,出现尿糖。
(2)尿排出葡萄糖时会带走大量水分,病人就会出现多尿的现象,而身体失水过多就会出现口渴多饮的状况。又由于葡萄糖的大量丢失,身体能量来源不足,常有饥饿多食的现象。
(3)由于葡萄糖不能被利用和丢失、体内组织蛋白脂肪分解消耗,患者日渐消瘦,抵抗力减弱,疲乏无力,创伤不愈,生长发育受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