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当帕瓦罗蒂已经是一个深受欢迎的青年男高音时,他曾批评一些有名的同事在声音已经不行的时候还继续登台,使得他们的辉煌成就黯然失色。他还曾坚定地说:“等我感到自己不再处于最佳状态时,我将立即隐退。”现在,这位世界歌坛的风云人物自己也到了不得不考虑后路的年龄。对此,帕瓦罗蒂微笑着说:“当然,冷静思考的话我还是那个看法。一个大歌唱家如果不能保证提供无懈可击的表演的话,那就根本不应该做公开演出。所幸的是我比那些过去的同事要幸运,即使将来停止歌唱,我还可以通过高品质的录像带、唱片继续留在许多人的生活中。因此,我并不害怕职业生涯的结束。”
但是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这个世界顶级的大师,总是不能够忘记小时候想当一名教师的那个小梦想。
报纸、电视台,一切可以传播的新闻介质都在捕捉着名人的一举一动。关于情感世界,关于新进动向,关于服饰品好。但是,几乎没有人关心过梦想。
帕瓦罗蒂很清楚,梦想是安慰疲惫心灵的最好调剂品。
梦想。虽然小而渺远,但是,它代表了一个不受名利所累,没有过分关注的目光的安然闲适,属于自己的美好往昔。
帕瓦罗蒂喜欢田间种植和农活,曾扬言到不能唱时,便去做个农民。此外,他还收藏字画和文物。近年,他开始热衷作画,并在日本举办过个人画展,前日本首相海部俊树就买过他的两幅画。
对于将来退出舞台后的打算,帕瓦罗蒂说:“教学曾是我生命的第一大梦想,年轻时我没能实现它,我要争取退休后再上讲台。我早就在尝试为青年们做点事情了。用我名字命名的国际歌剧演唱比赛已经使不少年轻人崭露头角。当我不再歌唱时,我将有更充分的时间去当老师,这样我的事业将画上圆满的句号。”
帕瓦罗蒂至今仍旧活跃在舞台上,丰富的生活、繁忙的日程让他还没有实现那个小梦想的时间,不过,心里有梦,就会备感温暖。
10.“就是想做点事儿”——企业家柳传志的梦想
40岁开始创业,多多少少有一点令人难以置信。
柳传志走上创业之路,是因为“憋得不行”,因为他“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
“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柳传志非要从头开始的时候,已经整整40岁了。
40岁的柳传志,终于等来了能够“做点事儿”的机会。
40岁,其实应该已经做了很多事儿,积累了很多经验,拥有了很多财富的年纪了。柳传志却一无所有。不是他不想做事儿,而是40岁以前,真的没办法做事儿。
不管怎么样,能做事儿就是好。
这个梦想,小是小了点儿,不过,总比浑浑噩噩过日子,漫无目的要好得多。
创业之前,柳传志在科学院计算所外部设备研究室做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柳传志不太愿意提那段经历,因为“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柳传志领头办公司的背景是,当时,中关村街上哗啦一下办起了一片公司,中科院计算所也有人出去办公司,或者给人打工,验收机器,验一天收入三四十元,当时计算所一个月的奖金也就30多元,这对计算所正常的科研冲击很大。面对于此,计算所所长曾茂朝想:能不能计算所自己办个公司,积累点钱,上缴给所里,解决所里急需的实际困难。柳传志以往表现出来的组织能力使曾茂朝觉得他是最佳人选。
至于想没想过失败,柳传志说,“当时的情况已经是最糟了,还能怎么糟?我真的去做一个一般的干部,我相信我也能做得好。我会分析,要升迁,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关系重要?”
一个人最可怕的状态,莫过于无所事事。一旦无所事事,所有的烦恼、疾病、痛苦都会接二连三地找上门儿来。柳传志知道,所以他把自己人生的梦想放得很低很低,不是宏图大志,也不是顶天立地,更不是飞黄腾达,而是“做点事儿”。
1984年,柳传志的名字像今天中关村众多小公司老板的名字一样普通得让人容易忘记。但14年后的今天,柳传志成了大事,联想成了民族计算机产业的象征。而当年笑傲江湖的英雄,风流却被雨打风吹去。柳传志把这个鲜明的对照归结为创业之初是否立意高远。
“立意高,才可能制定出战略,才可能一步步地按照你的立意去做。立意低,只能蒙着做,做到什么样子是什么样子,做公司等于撞大运。当时典型做生意的办法有三种:一是靠批文;二是拿平价外汇;三是走私。拿到批文后,一台XT机器能卖4万多元。”
“而我们不想这样做。1987、1988年的时候,公司高层就此发生过一次讨论。我们的办公室主任一心想要我们公司办成像科海那样──总公司下面一大堆小公司,每个公司都独立做进出口,虽然每个公司都在做重复的事情,但是每个公司都赚钱。我原本并没有强调‘大船结构’,当时提出‘大船结构’是为了反对‘小船大家漂’。”
“进军海外成功以后,胆子越来越大,敢往上做了,从进军海外开始,我们第一次制定了一个长远战略目标以及分几步去实现。学会了制定战略,然后把战略目标分解成具体的步骤。目标太高了,我知道要把土垒成台阶,一台阶一台阶往上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领导能力绝不是一个领导职位就能赋予的,没有追随者的领导剩下的只是职权威慑的空壳。是追随者成就了领导者,领导的过程就是争取追随者的过程。柳传志争取追随者的第一步──“人行得正”。“在公司里面,我对他们要求挺严格,大家还都信我,甚至离开公司的人,想自己发展的人,也不会出去说联想不好。这其中,我觉得有一点很重要,就是绝不搞宗派,绝不给自己谋私利。不仅是不谋私利,对人处事还要公正。今天我把他教训了一通,明天当他发现其他人犯了错误也一样挨训的时候,他就不会感到委屈。”
争取追随者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很重要,“创业的时候,我没高报酬,我吸引谁?就凭着我多干,能力强,拿得少,来吸引住更多的志同道合的老同志。”
现在,这位联想公司的总裁已经被誉为“知识英雄”。
“北戴河火车站卖馅饼的老太太,分析吃客都是一次客,因此,她把馅饼做得外面挺油,里面没什么馅,坑一把是一把,这就是她的立意。而盛锡福鞋帽店做的是回头客,所以,他的鞋怎么做也要合适。”
这就是一个40岁的创业人的创业譬喻。
柳传志如愿以偿地“做事儿”了,而且做事儿让他学会了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审视世界,快乐与忧伤接踵而至,但是,这是“做事儿”的代价。
那样的年代中成长起来的柳传志,不会为了一点点小的挫折而气馁,遭受过的苦难与寂寞都会在后来的人生中发挥连他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作用。
柳传志喜欢做事儿,稳稳当当做事儿,好好地做事儿,那所有的“事儿”都做得漂漂亮亮的。40岁的人,自然有属于他自己的梦想。
柳传志的事业早已非能用“做点事儿”来形容了,而我们尚未成功的人听到他用“做点事儿”来作为梦想不禁会心生不满。而这,不过是对他的误解罢了,在他看来能够成功地做成一件事本身就不是件容易的事。而梦想,却正因他的这种扎实的品质变得近了,易于实现了。着眼于当前,稳扎稳打才是通往梦想的蹊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