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如此严峻的行业形势下,博格挺身而出了,他就像骑着白马的威灵顿公爵一样给共同基金行业带来了新的希望。虽然先锋和其他基金公司一样,都是在股权文化兴起的背景下取得成功的,但它却是唯一一家按照养老金计划管理公司的标准向工薪投资者收取低价费用的基金公司。在每个给先锋公司打电话的工薪投资者身上,博格或许看到了自己父母的影子。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是先锋公司和共同基金行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在博格保守公平的管理思路下,先锋公司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这20年内积累了大量资产,用这个行业古怪的术语来形容的话,其表现充满“黏性”。具体表现是,客户一旦成为先锋公司股东,就再也不会离开,这和那些喜欢追求时尚的基金公司客户难以维持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先锋公司的资产从1980年年初的24亿美元,猛增至1999年年底的5 400亿美元(1999年,博格被迫从先锋董事会退休)。
博格的管理方针在80年代逐渐定型,对他来说,基金股东的地位永远是最重要的。他希望先锋模式可以把“唯一关注股东利益”这句话变成现实。尽管当时整个基金行业都在唱这样的高调,但其他公司只是打着幌子把本来属于股东的大量利润装进自己口袋而已。
1980年1月1日可以说是历史上让美国工人最伤心的一天了,这一天,美国政府实施了401k条款(1978年颁布的《国内税收法》提出该条款,但直到1980年才实施)。401k条款生效之前,大多数大型企业的员工都能享受传统的养老金计划,也称“固定收益”计划。该计划可保证员工在退休后能得到一定比例的工资安度晚年,而提供工资的重担就落到了雇主的肩上。负责管理养老金计划的受托人可获得可观的工资收入,因为费用不高,企业经常将养老金计划交给外部机构管理。
和“固定收益”计划相反,401k条款把保障退休金的重担转到了员工自己肩上,未能按工资比例将退休保险存入养老计划的员工便会失去安全保障。在401k计划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指的是美国1978年《国内税收法》新增的第401条k项条款的规定。该条款1979年得到法律认可,1981年又追加实施细则,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传统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美国很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主要适用于私人企业。按照该计划,企业为员工设立专门的401k账户,员工每月从其工资中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养老金账户,企业也按一定比例(不超过员工存入数额)往这一账户存入相应资金。与此同时,企业向员工提供3~4种不同的证券组合投资计划,员工可任选一种进行投资。员工退休时,可以选择一次性领取、分期领取和转为存款等方式使用。
这种情况下,很多人认为与其一点一滴地存入保险金,还不如到证券市场赌上一把,没准儿会有更大的收获。但是,很多人并不具备投资的能力,这些“自助型”个人投资者的美梦纷纷破碎。他们总是高位买进,低位抛出,在选择投资方式时,不是过于保守投资全现金产品,就是过于冒险投资公司股票。结果,很多人未能支付其401k保险金,或是支付的金额少得可怜。根据员工利益研究协会(Employee Benefits Research Institute)的统计,2009年有60%的员工向其401k账户存款,但截至2008年经济危机之前,这些账户的余额仅为18 942美元,2009年又锐减至12 655美元。
但是,这些员工的投资损失却是共同基金行业致富的源泉。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用要比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费用高得多,因为前者并不是通过自由市场议价的方式确定的,而是由管理公司挑选的基金董事们确定的。2003年一份题为“共同基金咨询费—利益冲突的代价”的研究报告指出,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费用要比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用低一半左右。以同等资产规模的两只产品为例,养老金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28个百分点,而共同基金的管理费率为0.67个百分点。而且,这一费用还不包括基金的经营费用,这等于为共同基金管理公司又提供了一个捞油水的机会。对此,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的解释是,它们必须处理大量员工交易并跟踪这些员工的401k账户持有人,这要比服务一个单独的养老金计划麻烦得多。2
一旦401k计划选择了具有不同投资方式的基金,该基金的管理公司就会成功俘获一批企业员工客户,他们的投资特点是每次发工资都会为基金带来持续的资产增长流。此外,一些管理401k账户的共同基金公司会把自己从投资者那里积累的部分资金拿来给投资顾问支付薪水。这些投资顾问反过来会游说客户,告诉他们应当在401k账户中买入哪些基金,有些缺乏职业道德的投资顾问会只推荐客户购买那些向其付薪的基金公司的产品。这种经营方式的正式说法叫“收入共享计划”,但人们更喜欢称其为“金钱游戏”,其本质基本上和吃回扣是一样的。据估计,约有90%的401k账户都受到了这种回扣方案的影响。3
不过,401k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的最大伤害是心理层面的。20世纪80年代,美国形成股票文化。根据投资公司协会和证券行业协会的统计资料,1983年全美只有15.9%的家庭拥有股票,到2000年这一比例增长到了50%。4在这些家庭中,大部分都是通过401k计划,尤其是通过这些计划中的股票共同基金来购买股票的。这个变化让人们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资本体系正在给自己带来大量收益,这一阶段股市的持续上涨尤其坚定了个人投资者的信心。所谓的投资民主化以及随之出现的网上交易技术带来的便利,让约翰·帕布里克(John Q.Public)认为自己是久经沙场的投资者,但实际上他所做的只是投机,只不过是运气好遇到了市盈率大涨而已。尽管所有权比例不高,但截至2001年,几乎有1/3的美国人每年从股票交易中得到的收益可达到2万~3万美元。5
作为这个疯狂时代谎言肆虐和畸形繁荣的一个缩影,1999年10月的《财富》杂志上刊登了一篇名为“交易商的国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是这样鼓吹民主化投资新时代的:“我们正在经历的是一场革命,数十年来被纽约曼哈顿岛一小撮白人男性牢牢掌握在手中的权力,如今已经转移到了每个普通男人和女人手里。其实,把这场从华尔街蔓延至全国的运动视为过去几十年中最伟大的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毫不过分,因为它不但改变了我们投资的方式,而且改变了我们工作和生活的方式。”这位作者又补充道:“和传统看法正相反,我认为这种全民热衷投资的现象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股市盛极而衰的信号。”6可是,就在这篇文章发表仅仅5个月之后,美国便迎来了大熊市,股票价值暴跌44%,很多个人投资者的资产被一扫而空。
即使企业员工可以利用401k账户直接购买股票(通常通过其雇主的股票份额购买),他们的股份也往往少得可怜,根本谈不上什么“拥有和企业所有权同等的权利”。可是,还是有很多人认为所有美国人都搭上了这趟财富列车,具有同等的金融参与权。的确,或许微软股市看大门的员工通过401k购得的公司股份没有比尔·盖茨那么多,或许他们到头来会赔得精光,连水电费都付不起,可人家毕竟也是企业股东啊。只要微软公司的股票上涨,他们微不足道的账户也会随之水涨船高。但是,在股市连续18年(1982~2000年)保持上涨势头的背后,没有人注意到美国人的工资水平在同一时期却停滞不前,其中任何一个年份的工资增长率都没有超过4个百分点。如果扣除物价上涨因素,美国人的工资增长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7除此之外,越来越大的房产泡沫和极度宽松的银行信贷使问题变得雪上加霜。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曾经触手可及的美国梦,如今在债务高涨和互联网投机等因素的影响下已变得越来越不切实际了。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当传统养老金计划变更为401k计划时,企业员工已经失去了很多利益,而转战基金市场无异于跳入另一个火炕,大部分共同基金收取的高额管理费用让这些工薪投资者根本不可能收获利益,充其量他们只是得到了“美国企业所有人”的虚名而已。民主式股权文化的概念不过是神通广大的营销手段对投资者的坑蒙拐骗,这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基金公司受托人根本不会把工薪投资者视为真正的企业所有人。实际上,共同基金管理公司经常会随意批准数额巨大的执行补偿方案,这样一方面会造成企业收入不足,另一方面会给支付大量投资咨询费用的企业管理者带来过量风险,最终导致成千上万的工薪投资者失去工作。对最好的基金公司来说,投资者并非资产所有人,而是公司努力多销售产品的客户;对最差的基金公司来说,投资者就是任人宰割的羔羊,一面要承受雇主取消养老金计划的风险,另一面还要默默忍受基金公司蚕食其投资收益的恶劣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