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作为一种奇特的建筑,遍布祖国大好河山。
塔,源于印度。传说是释迦牟尼圆寂,尸体火化之后,变成晶莹的各色珠子,这些珠子和骨头,头发,牙齿合称为“舍利子”。为了安置舍利子,塔,应时而生。此后,大凡佛教高僧圆寂,连同袈裟,经书,法器,一并建塔安葬。可以说,塔从一开始就与佛教紧密相联。之后,塔的内涵也不断丰富,延伸。在塔的建造上,又融进了我国古建筑中的亭台楼阁之形式。辅之以各种材料,塔就以多姿多彩的样式出现在人们面前。
塔,从佛教教义上分,有舍利塔,法身塔,祖师塔;从层数上看,都为奇数,五,七,九,十一层;从平面上看,又为偶数,四,六,八,十二角;在材料上,又分为砖,木,石,陶,琉璃,金,银,象牙以及土木,砖石,金银等混合式。在形式上,塔又分为楼阁式,亭台式,密檐式,覆钵式,喇嘛式,金刚宝座式。令人目不暇接。
人生有限,岂能穷尽天下之名塔?
游历名塔,亦是博闻多见之快事。
来到古城西安,是一个烟雨的日子。淡黄的大雁塔在苍茫的天空下,端庄方正,巍峨向上。显示出一种浑厚的历史沧桑感。
传说唐僧从印度(古天竺)取经回来,曾在此主持慈恩寺寺务,创立佛教宗派,仿印度佛塔样式,督造了大雁塔。使之在中国佛教史上具有突出的地位。
大雁塔始建于公元652年,高64米。每层都有拱券门。唐大画家阎立本在底层门桅上留有线刻佛像,简洁明快。南门两侧嵌有褚遂良手书的《大唐三藏圣教序》和唐高宗所书的序记。唐灭后,慈恩寺遭兵火焚毁,唯塔幸存。
慈恩寺应是皇家寺院,武则天也曾下诏修葺。其塔其寺为研究唐时书法,绘画,雕刻都留下了丰富的实物史料。大雁塔为千年古都西安增添了充满想象的色彩。
宽宽的钱塘江,江水碧蓝;绵绵的月轮山,山色葱绿。古色古香的六和塔,内砖外木,回廊环绕,密檐红柱。在风雨中,挺立了千年之久。
六和塔,最初由北宋僧人智元禅师为镇钱塘江潮而建。外观八面,十三层,内分七级,高59.89米。南宋绍兴年间重修。
中国古塔,皇帝亲临的不多,更不用说题词了。而六和塔却享此帝爱。乾隆下江南,到了六和塔,还抖擞御笔,为七层六和塔题字立匾:“初地坚固,二谛俱融,三明净域,四天宝纲,五云覆盖,六鳖负载,七宝庄严。”层数明合,意境超凡。登上塔顶,山中送风,铃声悦耳。一片新绿,心旷神怡。极目四望,铁桥飞虹,帆影点点,人来车往。好一幅和谐的六和图。
黄河之水天上来。
曾几何时,黄河就像悬在开封城头顶上一柄利剑。河床高出开封城十几米。汴梁,汴州,东都……自春秋以来,已有七座城池湮埋在黄河泥沙之下,令人蒙受惊悸之苦。
就在这样的自然条件下,开封铁塔仍像一根定海神针,巍然耸立在中原大地。铁塔最早建于北宋年间,距今千年。塔高55.88米,八角十三层。外墙嵌入褐色琉璃砖,远看似铁色,故人称“铁塔”。
砖上刻有飞天,王僧,菩萨,麒麟,降龙等50多种精美图案,顶部有葫芦式的宝珠。整个造型,俏丽挺拔。在北门有旋梯环绕塔心柱至顶,每层设有或明或盲之窗,登上塔顶,云雾环绕。远处,田野,黄河,收入眼底;近处,房舍,花草,尽在眼前。千年风雨,铁塔饱受地震,河患威胁之苦。但它无所畏惧,直刺苍穹。它也曾受炮火洗礼。1938年,日军炮击铁塔,它的四至十三层的檐角伤痕满目。它舔干了血,依然昂起倔强的头颅,一如往常,傲视天下。
“擎天一柱碍云低,破暗功同日月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铁塔,就是不屈精神的象征。
意大利有比萨斜塔,苏州有虎丘斜塔。
传说吴王夫差葬父于此,三日后,有白虎跃踞其上。因此人称“虎丘山”。其实,此丘仅高36米,离山之概念太远。但因有了塔,虎丘山的声名也就随塔传扬了。
虎丘塔始建于宋(公元961年)。平面八角砖塔,高47.5米,七层。由于地基原因,早在400多年前,塔就向西北偏离,如今,塔顶偏离中心垂直线已达2.3米。虎丘塔因“斜”而闻名,但和塔下的吴王墓扑朔迷离的关系,也使人倍增兴趣。由于塔的倾斜,吴王墓就永远是个解不开的谜。
当然,虎丘不仅有塔,还有寺。人说寺在山中,而虎丘相反,山在寺中。因此,还有了“老僧只恐山移去,日落先教锁山门”之说。无论是千人座,还是二仙亭,无论是断梁殿,还是试剑石抑或是“虎丘剑池”题词的真假,一切都在虎丘塔的俯视下。这一切,都彰显了虎丘塔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虎丘斜塔,已成为天堂苏州的标志之一。
华夏大地,名塔林立。曾流连北京碧云寺的白塔,也曾徜徉上海松江方塔;曾徘徊少林寺林塔,也曾欣赏广州花塔。心驰应县木塔,神往西藏喇嘛塔。因为,每座塔,都有一段美丽的传说,都承载一段浑厚的历史。每塔必临,乃是梦幻,那只好尽量穷书,感受那未能谋面的塔之风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