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天,几位老师在香山饭店聚会。戴先生主持今天的会,戴先生开场白说:“今天按既定程序,主要是讨论‘智’,‘智’和‘知’在古时候是通用的,无非就是聪明,有智识,有才能吧!《论语》上都只用‘知’,不用‘智’。譬如孔子说:‘知者乐(喜欢)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快乐),仁者寿。’又如《礼记·中庸》上说:‘好学近乎知’,这里的‘知’,很明显的是指的‘智’。但在春秋战国的其他诸子中,则出现了‘智’字,例如《荀子·正名篇》说:‘所以知之在人者,谓之知;知有所合谓之智。’意思是说:人们知道了一件事,就是‘知’;而你知道的事合乎客观规律的就是‘智’。把‘知’和‘智’分开了。《墨子》中说:‘逃臣不智其处’,出现了‘智’字,但这个‘智’明显的就是‘知’,即‘知道’,在这里‘知’和‘智’又通用了。其实‘知’、‘智’的内涵基本是一致的。我们今天的讨论既称‘智’,又称‘知’,就不作严格区分了。”
在坐诸位都说好,就照此进行吧!
戴先生接着说:“我想向计先生、尹先生请教一下,《圣经》或《古兰经》里多次提到‘先知’这个词,不知道‘先知’的确切涵义是什么?想必是他们比别人知道得早、知道得多一些吧!”
尹先生说:“阿拉伯语言中,先知也叫预言者,或者是知道隐蔽之事者。伊斯兰教所称的先知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得到安拉恩选或启示而宣传安拉的真谛,引导人们走入正途的人。他的使命非常重要,地位也非常崇高。《古兰经》中提到先知的名字及其事迹的就有26人,穆罕默德被称为最后的先知,被奉为至圣,《古兰经》就是他从真主安拉那里得到启示而创传下来的。”尹先生一边说,一边显露出一种十分敬威的神情。
计先生说:“《圣经》中说的‘先知’,内含和《古兰经》中‘先知’的意思差不多,主要是指受上帝的启示,传达上帝的旨意或者预言未来的人。《圣经》中除了提到先知以外,还有小先知。先知的地位和权力都非常高。像早期的先知撒母耳、以利亚等,拥有封立国王的权力,后期的先知如以赛亚、耶利米等,都是具有一定政治影响力的宗教领袖。”
戴先生又转而请问符女士:“那么你们佛教中有没有先知一词呢?”符女士说:“不一定都要用同一个词汇呀!再说先知也是外文翻译过来的,不一定译成先知,译成预言家、智慧者不也可以吗?古希腊时代‘智者’是指一切才学之士和能工巧匠,后来则专指职业教师。既然是教师,那就必然是比学生先知道一些。我们佛教中的‘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的意思,般若波罗蜜多”,就是用你的智慧到达成佛的彼岸。
戴先生又转过身来说:“啊!茹先生,听听你的意见,凡是学说、学问,哪一样少得了你!”
茹先生习惯性地一脸惶恐,像学生对待老师似的,连声说:“豈敢!豈敢!儒家学说渊源深厚,我也只是学了一点皮毛,并不深知它的真谛,不过我倒是很欣赏,孟子说的一句话:‘天之生此民也,使先知觉后知,使先觉觉后觉也’。照此说法,先知也不过是比一般人觉悟早一点罢了,是不是呢?”
“啊!怪不得现在提倡先进带后进,后进促先进,古人早已有言在先,说过先知带后知、先觉带后觉的话。闻道有先后,不可能大家一般齐呀!”戴先生的学生小毛很诚恳地说。
“您听了那么多人对先知的解释,那么您是怎样认为的?”茹先生特地用了一个“您”字,既是一种礼貌,也是一种尊敬,茹先生就像当年孔子见到老子时那样诚惶诚恐,虚心就教。
“唉!我觉得什么先知、后知、都是一样的,知道了好,不知道又怎么样呢?你对世界上所有的事都知道了吗?都能知道吗?不见得吧!不知道的事比知道的事要多得多。按照圣经、古兰经的说法,先知者也并非自己能先知,也是上帝或真主啟示给你的,没有上帝、真主的啟示,你也先知不了。”
茹先生说:“你说的也有一定道理,先知无非是领悟得快一点罢了。不过,如果没有先知,大家都懵懵懂懂,时代就进步不了,你戴先生现在恐怕还住在茅草棚里,到哪里去过别墅生活呀!”
茹先生说话的口气虽然很平和,带点开玩笑性质,但也似乎太直率了一点,大家听了不觉一震,怕戴先生生气,戴先生倒没有什么,说:“住茅草房与住别墅其实并没有多大不同,不都是躺在大地上吗?现在很多人过惯了城市生活,都想着搬到乡下去住呢!你是入世之人,离不开世俗,而我是出世的人,随遇而安。”一语化解了双方的不同观点。
计先生说:“从人类社会看,先知总是少数,而后知者则是多数,先知者的责任就是带动后知者变成先知。后知者都成为先知者了,先知就不成其为先知了,于是就出现了新一轮的先知,或者说更高一层的先知,再带动后知成为更高层次的先知,先知带后知,后知变先知,后知推先知,先知更先知,这就是人类知识的递进史。”
计先生的学生小陈问:“那先知总是比较聪明一点的人,智慧比较高一点的人吧!”
计先生说:“是,也不是。说他是,聪明的人可能领悟得快一点,说他不是,聪明的人不一定都能领悟,而不聪明的人也不一定不能领悟。”
符女士说:“说的是,凡人都可以成为先知,正像一般人都能成为佛一样。聪明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习得来的。”
茹先生说:“《三字经》上说:‘人之初,性相近,习相远’,就是说,人生下来,大家都是差不多的,学习或者不学习,就不一样了。”
尹先生说:“先要有知识,才能有智慧,没有知识的人是不会有智慧的,智慧是从知识中产生的,智慧是知识的结晶。伊斯兰教十分重视知识,穆罕默德把知识看作是宗教的生命,认为求知是每位穆斯林的天职。有些人不觉悟,主要是他们缺乏知识,没有理智。《古兰经》上说:‘有知识和无知识能相等吗?显然不相等,唯有理智的人才能有觉悟’。”
茹先生说:“孔子称自己不是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是:我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一切的,我是喜欢学习,勤奋地追求得到的。孔子又说:‘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在一个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上,必定会有跟我一样讲忠信的人,只是不如我喜爱学习罢了。一语道破了知识从学习中来,先知从学习中产生的奥秘。”
计先生说:“所以你也不要去埋怨他能成为先知,而我不能,他聪明,我不聪明。千不怪,万不怪,就怪你不好好学习!”
茹先生说:“有的人不爱学习,所以他永远都无知,不要说成为先知,连后知也成不了。”他忽然想起前一个时期他家中的一件事,他说:“我家先前有一个小保姆,姓王,20多岁了,小学文化,一天她接到巴黎来的一个电话,说他是从巴黎打来的。小保姆说:‘什么巴黎?我不知道。’大概她对巴黎两个字从来也没有听说过,一时不知所措,无从回答。”
茹先生继续说:“平时我教她认字,学习文化,并且教她一点地理知识,东、西、南、北、中等字。那个保姆是安徽无为人,我拿出一张地图告诉她:安徽在这儿,它在河北省的南边,江苏省的西边,浙江省的北边,河南省的东边,无为在安徽省省会蕪湖的左上角。安徽省可是出了不少名人!朱元璋!……我的话还没有说完,小保姆就不耐烦了,什么猪元璋、牛元璋的,我才不管呢!我只知道干活吃饭。我回老家无为,只要买一张火车票,直达蕪湖,再换乘汽车一半天就到了,管它什么东西南北中,学这个有什么用!我听了不觉倒吸了一口冷气,说:小王呀!如果都像你这种想法,我们现在恐怕还在喝西北风呢!”
茹先生的学生小米接着说:“唉!也不能全怪那小保姆,要怪就怪我们的教育制度还有缺陷。”“不过”,茹先生的话锋一转说:“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现象有了相当大的改变,一些农村人都十分注意对子女的培养教育,认为自己这一代人已经被耽误了,再学习也已来不及了,现在我们辛苦多挣一点钱,让孩子们多受点教育,才能真正改变我们的命运。吃一堑,长一智,智慧都是从实践中长出来的。”
计先生说:“智慧显示出一个人的聪明才智,判断能力。”他讲述了《圣经》中以色列王所罗门智判案子的故事。“一天,两个妓女各抱一个孩子到所罗门王前来告状,一个说:‘我和这个女人同住一室,各人怀抱着一个刚生三天的孩子,可夜间这个妇人睡着时压死了她的孩子,她竟偷偷起来到我床抱走我的孩子,却把她的死孩子放在我床上。我早晨起来才发现此事,特来请求国王明断。’而那个女人则说:‘没有这事,活孩子是我的,死孩子是她的’。两个人在王面前争论不休。所罗门王不动声色,叫人‘拿刀来。’王说:‘我把这活孩子劈成两半,你们两人各拿一半得了。’一个女人急着说:‘不要劈,不要劈,让小孩活着,这孩子归她就算了。’而另一个女人则说:劈了就劈了,反正孩子也活不成,我们都不要孩子了。所罗门见此心知肚明,当即把孩子判给了她亲生的母亲。所罗门英明破案的事传为佳话,很快传到列国,遐尔闻名。”
茹先生说:“什么叫智慧?智慧其实就是一种认识。认识正确,就是有智慧,认识不正确,就是没有智慧。一个人的认识正确不正确,认识程度的高低,是一个逐步学习提高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认识提高和经验积累的过程就是智慧增长的过程。”
计先生说:智慧还要靠勤奋,请看所罗门国王的一段箴言:
‘懒隋人哪,
你去察看蚂蚁的动作,就可得智慧。
蚂蚁没有元帅,
没有官长,没有君王,
尚且在夏天预备食物,
在收割时聚敛粮食。
懒隋人哪,你要睡到几时呢?
你何时睡醒呢?
茹先生说:“过去有人说某某人读书过目不忘,文章倒背如流。谁亲眼见到过?我是难以相信的。这个人可能是聪明一点,记忆力强一点,但怎么能做到过目不忘、倒背如流呢?这恐怕也只是一种文学语言,形象描写而已!如果他真的是过目不忘、倒背如流,他必定也是付出了许多艰苦的劳动,不知熟读多少遍了呢!人们只是看到他现在取得的成果,而没有看到他辛勤付出的劳动,以至以讹传讹,实际不见得真是如此!”
“眼见是实,耳听为虚,传说不一定可靠。神童也是学而知之的,不是不学就能知道的,孔子也自称是学而知道的呢!”学生小丁很同意老师讲的。
符女士说:“智慧是世界上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有些时候,已经似乎是山穷水尽,然而忽然又变得柳暗花明,显出一条路来。靠什么?就是靠人的智慧。智慧是没有穷尽的,所以世界上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永远也不要绝望,永远也不要觉得无路可走了,只要运用我们的智慧,没有路可以变得有路,路就在我们的智慧中,只要有了智慧,一切美好的愿望都能实现。”
计先生说:“一个人的智慧也不是绝对的,你这一方面智慧,似乎其他方面都智慧,你这一方面笨拙,似乎其他所有的方面也都笨拙,其实不然。有的人考大学,作文考100分,而数学考零分;有的数学考100分,而文学考零分,这已是屡见不鲜。而且你过去智慧、现在智慧,并不见得将来也智慧,永远智慧;你过去愚笨,现在愚笨,不见得将来也愚笨,永远愚笨。人是要变的,学习了,愚笨能变成智慧,不学习,智慧也要变成愚笨,这就是学习的威力。对任何事情都不要搞迷信,对智慧同样如此。”
茹先生说:“智慧并不等于认识高。这个人很聪明,但他的认识不一定正确,还往往认识错误,所以他不一定有智慧。这个人并不很聪明,但他很勤奋,日积月累,他认识事物的正确度就高,他的智慧也就高。所以,人们不要以为自己很聪明而目空一切,自视甚高,也不要以为自己很笨而自惭形秽,丧失信心。智慧和愚笨也是在不断相互能化的,关键就在于在不断的学习中增长自己的才智。”
尹先生说:“这话说的很对,智慧和愚笨是不断变化的。你聪明,有才智,但你什么也不学,你就会变得愚笨;你愚笨,但你努力学习,也会变得聪明,有智慧。所以孟子说:‘知人无务(不干事情),不若愚而好学’,‘中人可易为上智’,有中等智慧的人可以成为有上等智慧的人。这是古人的经验之谈,金玉良言。”
符女士说:“汉代班固有言:‘智者,知也。独见前闻,不惑于事,见微知著也。’意思是说:智者,知道的事情多,积累的经验多,对于事情就不迷惑了。对事情不迷惑,看到事情的一点苗头,就能知道它的内里,就便于正确处理了。看来知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古人说:格物致知。你要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研究,懂得了它的原理,你才能有知,才能有智慧。所以说智慧是学习和经验的积累,学习得愈深,经验愈丰富,知识就愈多,智慧就愈高,就愈能成为先知。不然,不学无术,又不知积累经验,不要说成不了先知,连后知都成不了,你永远落后去吧,而落后是要被淘汰的,你在这个世界上将无立足之地。”
“所以说,智者不惑,这是一种信心的表现。”说着说着,大家的看法似乎又一致了起来。
茹先生说:“智慧有大智小智之分,即大智慧和小聪明。大智慧深思熟虑,深谋远虑,高瞻远瞩,高屋建瓴,概括为两个字,一是深,二是远。应该说,学得越深,站得越高,看得越远。别人没有看到的,他看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他想到了,于是他就能运筹帷幄,决策于千里之外。而所谓小聪明,与大智慧正相反,只看到自己鼻子底下的一点事,鼠目寸光,蝇头小利,结果必然得不偿失,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要的是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有大智慧的人往往不计小功,不动声色,大智若愚,人家看了觉得这个人似乎有点傻,送上门来的利也不要呀?对啦!他的傻就是智。而一个小聪明的人,只看到一得之功,一得之利,结果是占了小便宜却吃了大亏,这是智者所不取的。”
计先生说:“耶稣基督的使徒保罗在写给希腊哥林多教会的信中说:‘真正有智慧的人往往隐藏自己的智慧’,这就叫做藏而不露。为什么你让人一眼就看穿了呢?‘只有有灵性的人才能看透一切,而没有一个人能看透他。那些自以为有智慧的人,倒不如愚拙一点好,一旦你愚拙了,你就有智慧了。
戴先生说:“但是也不要以为智者料事如神,智者看事情也有失误的时候,俗话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人有千算,天有一算。世界上想不到的事情多着呢,哪能都考虑得那么周全!所以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各种偶然因素,难以计算在内。哪一个国家能够预测到大暴风、大雨雪、海啸、大地震什么时候发生呀?它一发生就把你的预定计划全部打破。”
“是呀!人总归是人,不是神,按照《圣经》和《古兰经》的说法,只有上帝和真主安拉是神,其他众多先知,包括耶稣基督和穆罕默德在内都是人,而不是神。”计先生和尹先生同声附和。
茹先生接着说:“既然叫做‘人世间’,那么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人,而不是神,神不是存在于人世间而是在人世以外的。因为究竟有谁看见过上帝和真主呢?没有呀!可笑的是我们有些人把一些有大智慧、立了大功的人当作神,认为他所做了一切都是对的,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对的,把这个人神化了,久而久之,连他自己也以神自居,要人家都听从自己,这就完全违反客观规律和科学实践了。由于把人当作神来崇拜而产生许多大错误,造成许多大损失,发生许多大冤案,令人谈神色变,真是值得人们警惕呀!”
学生小明问:“什么叫做谋事在人,成事成天?”
尹先生说:“这是因为世界上除了按正常规律发展变化以外,还有许多偶然的因素,有许多‘突变’。这种偶然因素或者突变,你事先很难掌握,很难预防,是人类的聪明才智目前还驾驭不了的。这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来说本来也是正常的。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就是说,人们要努力工作,但努力了是不是一定能成功?不一定。因为还有许多意外,有许多偶然因素呀!人们总希望成功,但是不成功,没有关系,不要失望,不要泄气,不要悲天尤人。人世间不可能只有成功,没有失败,继续努力就是了,重要的是:我参与了,我努力了!我还要继续参与,继续努力,直到成功。”
符女士说:“人不可能把所有的事情都纳入怀中。”
计先生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理论叫“偶然论”,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偶然的,偶然性支配一切。这就不对了。美国的皮尔斯和詹姆斯就主张此说。偶然论否定必然论,从而导致了不可知论。这是不足取的。
尹先生说:其实,偶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带有必然性。
世界上有天灾,也是人们早就预知的,只不过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世界上有人祸,是人们早就知道了的,只不过不知道它会在何时何地发生。这就是必然中的偶然。如果我们对每一件事物的发生都能预知得那么准确,那我们就变成了神仙,而不是人了,我们只有到寺庙里去求神拜佛,来祈求避祸降福。那可能吗?当然是不可能的。我们的任务是使偶发性尽量减少到最低程度,使人类能尽量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不被偶然现象所困惑。
戴先生说:“不要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做不利于人民的事情,现在的许多刑事案件,往往就是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干的。庄子就认为智是争利的工具,是凶器。如果真是那样,大家就不要智了,还是笨一点好,那时代就又不能前进了。但是做坏事,总逃不脱人民的眼睛,机关算尽,反误了卿卿性命。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目吃一目。‘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是这样的吗?不是。天是上级,地是大众,再加上你和我,这么多人都知道,众目睽睽,还怎么去掩盖呀!”戴先生在这里又谈到了利用智慧去做坏事的一面,有点忧心忡忡。
学生小米插话说:“学术界有所谓知难行易和知易行难两种观点,应该怎么看哪?”
茹先生说:“这是哲学界讨论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好妄加评论,我个人认为两者都有道理,都能说得通。在现实生活中,要是‘知’真的那么容易,那大家都成先知了,也就不成其为先知了,无所谓先知后知了。要是‘知’真的那么难,那还有谁能成为先知,先知带动后知也就成为一句空话。所以不能把问题绝对化了,绝对化看问题,永远也认识不了问题,解决不了问题,只有客观地看问题,才能正确认识问题、解决问题。什么叫做客观地看问题呢?就是要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不能一成不变,千事一论呀!有时矦,有些事,可能是知难行易,有时矦,有些事,也可能是知易行难,就看你在什么时候、对什么事了。然而不管是知难行易也好,或者是知易行难也好,千重要,万重要,集中众人的智慧最重要。集中众人的智慧,不容易知道的事也容易知道了,困难的事情也好办了。”
符女士说:“真正有智慧的人,想要认知别人,先要认知自己,即所谓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
计先生说:“智者都不是保守者,而是进取者。所谓先知,就是他能较早地发现别人还没有发现的东西,不因偱保守,所以说‘孔子时者也’,孔子就是走在时代前面的人。”
茹先生说:“当前儒家有所谓新儒家学说,基督教、伊斯兰教也不断地进行改革,佛教也在不断改革,道家也有革新,各种不同的宗教、学说在争论中取长补短,修正改善,使之更趋完善,决没有一成不变的理论,这就是所谓的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呀!”
戴先生说:“各种学说、宗教实行改革开放,你有什么好的,我向你学习,我有什么好的,你也向我学习,互相学习,不是互相揭短,互相排斥,而是互相颂扬,互相信任,这样,各个教派在宏扬了自己教义的同时也充实了自己,发展了自己。默守成规,这不是爱护自己的学说、教义,而是埋没了自己的学说、教义,你愈想维持旧貌,愈是维持不下去,其结果和你的愿望正相反。”戴先生继续说:“我国二千多年前有一本书叫《周易》,书中就把改革的问题说得非常清楚。书中说:‘神农氏没,黄帝、尧、舜作,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神农氏就是炎帝,炎帝去世了,黄帝、尧、舜继起。沟通它的变化,使民取得进展;神妙的变化,使人民感到舒适顺宜。意思是:穷困了就要求改变,改变了就通顺了,通顺了就长久了。它把人类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使社会不断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和主观努力结合起来,描述得入木三分。”
“但是,《圣经》的基本教义是不容修改的。”计先生说。
“《古兰经》的基本教义也是不容修改的。”尹先生说。
“佛教的基本教义也是不容修改的。”符女士说。
“对,基本教义是不容修改的,没有人要你去修改基本教义。但是要知道,各个宗教的经典,也并不是出自一个人的手笔,《圣经》不是一个人的著作!是经过了多少代人集体的共同的创作呀!《圣经》的创作可以经过几次三番的修饰,今后为什么就不能再作进一步的修饰了呢?《古兰经》也不是穆罕默德一个人创传的,而是经过后世多少代人陆续修补定稿的,在今后的发展中难道就不能再作一些修饰了吗?”戴先生是这么认为的。他接着说:
“其实,经过改革,只能使各种教义越来越完善,越来越充实,越来越适应时代的要求,越来越得到教徒们的认可,不能总是千年一贯制呀!事实上,千百年来宗教已经作了不少改革,以适应教徒们的普遍要求。总之是要改革那些不适应时代需要的某种教规、制度、习俗、办法,而不是去修改教义的根本理念。譬如说,伊斯兰妇女穿长袍,包裹了全部身体,只能露出两只眼睛,这是一种习俗,是不是可以改一下呢?事实上有些阿拉伯妇女已经改了。中国古时候妇女不能露出一点肉,露一点肉就是不贞,后来不是改了么!是不是可以容许穆斯林妇女穿短裤,参加各种田径活动或游泳项目?这是一种体育锻练,有利身体健康呀!又如实施体罚、绞刑,是不是也有必要呢?如果说一千年以前对罪犯处死普遍采用绞刑,那么一千年以后是不是必须要采取原来的刑罚呢?中国古时矦还有对犯人采取劓刑,宫刑等等处罚的,后来不是也废除了吗?时代不同了,改变一下某种具体做法,使之更适应现代的潮流,不是更容易为教徒们、徒子徒孙们接受吗?这就叫做古为今用,洋为我用。不过这样的改变或改革,一般人恐怕做不到,不敢做,还是需要有先知出来登高一呼的。”
在座诸位先生对戴先生的一席话,既有点被打动,又有点怀疑,不过人家既言之,则我听之,将来究竟怎么样,要看后效如何了,凡事不能勉强,主要靠自觉。
“当然,每进行一项改革,都会遇到世俗观点的阻挠,都会碰到许多困难。但是有困难不要紧,正是因为有困难,才要人去思考,用智慧来克服,解决困难,不能设想一点困难也没有就能够到达胜利的彼岸呀!一部基督教的发展史,一部伊斯兰教的发展史,一部佛教发展史,就是一部克服困难,继续前进的发展史。儒家学说、道家学说也是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发展起来的。什么叫智慧?克服困难就是智慧。什么叫先知,能率先克服困难的就是先知。”茹先生又补充了这几句。
小明、小路、小沈等几位同学提出:“能不能请诸位老师就与智慧有关的其他一些方面作一些表述?”
茹先生说:“好呀!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智慧不是唯一,智慧和为人的其他许多方面关系非常密切,这些关系必须摆正,如果不摆正,你有再大的聪明才智也是白搭。”
茹先生继续说:“与聪明才智关系最密切最基本的当然就是为人的品格、品德。公正、公平、正义、正直,这是为人最基本的道德品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这个人为人奸诈,口蜜腹剑,欺世盗名,无恶不作,这样的人品,那怕你再聪明,再有智慧,也是被人们不齿的。人们对忠义之士都是十分敬仰,而对于奸诈小人则十分痛恨。历史上那些奸雄、枭雄,不是他们不聪明、没有智慧,而是因为他们没有人品,没有人格,虽然也留下个名,却是遗臭万年,不足为训,仅仅是被人耻笑、唾骂而已。所以,智慧与品德,品德是第一位的,智慧要服从品德,没有品德,其他什么都谈不上。中国传统上把智、仁、勇三者联系起来,看作是为人的基本伦理标准。《论语》上说:‘仁者不忧,知(智)者不惑,勇者不惧’;《中庸》上说:‘好学近乎知(智),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一个满口仁义道德而内心险恶、男盗女娼的人,是一个最无耻、最无知(智)的人,那里谈得上什么智慧、智能!”茹先生说得振振有词,义正辞严。大家也都觉得光有智慧没有用,首先要知道怎么做人呀!
符女士说:“我说说人的智慧应该如何运用吧!一个人的聪明才智总要有所用,所谓‘天生我才必有用’,有才不用,持才傲物,都是一种浪费,非常可惜。问题就看你用在哪里?怎么用?是为自己用呢,还是为别人(人民)用?有人认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首先要为自己用,然后才为别人用。错了,应该倒过来,先为别人用,然后才为自己用。为别人用,实际也就是为自己用。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天经地义。为人民服务是第一位的。俗话说:‘没有国,哪有家?没有家,哪有我?’说到底是先有国家,后有我呀!这不是人类学上认为的先有人,然后才有国家统治机构,而是说,没有国家,你将无法生存。犹太人丧失了自己的家园,在世界各地到处游荡,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块地方,完成了复国之梦。亡国之痛是最大的痛。再说,光靠自己一个人,是无法生存的,衣、食、住、行,哪一项离得开别人?所以为人民服务,无论从逻辑意义上说,还是从实际需要说,都是首要的,这是一个基本的理念。一个人过于自私,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只想占便宜,不想作贡献,必然是要被淘汰的。把我的聪明才智放到全心全意为国家、为人民服务上来,这是人类的需要,也是自己的需要。”
“那么,用什么方法来运用自己的智慧呢?”小王、小陈进一步问。
“对!这个问题很重要!”符女士随即说:“概括地说,就是要以正道、正派的方式来运用自己的智慧,而不是靠歪门邪道、投机取巧来运用自己的智慧。所谓正道、正派,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公正、公平、公开,合理、合法、合情;搞阳谋,不搞阴谋。用正常的渠道来进行各种活动,而不是靠溜须拍马,投机钻营,欺行霸市,蒙混拐骗,贪渎贿赂,买官卖官,坑害百姓,心怀叵测,损人利己,寡廉鲜耻。走正道,你的智慧发挥越充分,对人民群众的好处就越大,否则,你的智慧发挥得越大,对人民的损害也就越大,是决不会长久的。”
尹先生说:“在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上要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做到个人智慧与集体智慧的有机结合。事实上,个人再聪明,再有智慧,总不如集体的智慧呀,许多人出谋划策,总比你一个人闭门冥思苦想要有效得多。我国战国时期有一本叫《淮南子》的书就说:‘众智之所为,无不成也’,意思就是依靠许多人的力量,没有办不成的事。众志成城,众口铄金,三个小皮鞋凑合成一个诸葛亮,集思才能广益,独木不能成林。我们搞氢弹、核弹也是集中了众人的智慧和力量,不是一两个人能搞得起来的。真正有智慧的人是最懂得发挥集体智慧的人。”
尹先生又补充说:“发挥集体智慧,实际就是建立民主制度,是现代社会必不可少的,提高一点来说,这也是搞专制独裁与实行民主制度的分界线。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政府能够倾听人民群众的意见,遵循人民的意见,就是民主制度实行得最好的政府,它的领导人就是最有聪明才智的人。”
计先生说: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都是有限的,他不可能什么都懂,什么都能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既要有通才,也要有专家,不能对某个人提出苛刻的要求,求全责备,要允许失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机智特长,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发挥出来了,整体的智慧也就有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用人之道,也是发挥智慧之道。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说:“夫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计先生接着又补充说:“用人不能光看表面,而要看实质。有的人聪明全在脸上了,连眼睛、眉毛都能说话,眉飞色舞,说得头头是道,实际不一定有真才实学;有的人聪明不外露,不显山,不露水,外表呆滞,木讷于言,在实际工作中却显露出了他的才华。”
学生小陈说:“这也就是知人善任的意思吧!”
计先生说:“对,任人唯贤,德才兼备,知人善任,智在其中矣!”
戴先生说:“一个有聪明才智的人,常常是光明磊落、知足常乐的人。中国古时候有一句话叫做‘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在岗位上的时候,我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尽职尽责;不在岗位上时,我就自己继续学习,在书中寻求快乐。这种人的修养特别高,随遇而安,心安理得,无所顾虑,自由自在。”
学生小王、小朱说:“《论语》上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喜欢水,水是流动的;仁者喜欢山,山是庄严的。看来聪明的人喜爱活动,而庄严的人喜爱平静。但如果她既喜爱活动,又喜爱平静,哪怎么办?”
戴先生轻声地说:“这样的话,你们两位将来找对象恐怕就不太好找了。”一句话引得全场哄堂大笑。
大家在这样的讨论中,似乎都豁然开朗,心知肚明,就是说心往一处想了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