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又要拆字了。”茹先生面带微笑向着与会的在坐诸君。
“你是不是又要对《易经》上的八八六十四卦作新的注疏了?”戴先生的问话似乎带一点戏谑的味道。
“岂敢,岂敢,我只是想把‘信’字做一点分拆,把大家的兴趣吸引一点过来罢了。”
因为今天讨论的主题是“信”,所以茹先生把“信”字端了上来。
“你想说‘信’是由人、言构成的吧!”戴先生似乎未卜先知茹先生想要说什么。
“对啦!对啦!这虽是简单的分拆,但也不是没有根据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分析字形和考察字源的字书,它对字的分析有权威性,它的分析你总不能不信吧!”
与会各位齐声说“信”。
茹先生接着说:“《说文解字》上说:‘直言曰言’。直言就是说直话,说实话,说真话。说实话才叫言,不说实话就不能叫言。‘信’,人字加一个言字,就是人要说实话,说真话,不说假话。人如果不说实话,不说真话,光说假话,就不能算是说话,说得粗一点,就等于放屁,说了也等于没有说,人们压根儿就没有把你说的话当作话,因为你说的都不可信呀!”
茹先生这么一说,把‘信’的份量加重了。
计先生笑说:“话说得再多,都不是真话,这叫做满口喷粪,比放屁还臭,有谁愿意听呀!”
尹先生说:“别看这‘信’字好写,要做到却不容易。”
戴先生说:“‘信’不是叫你写出来的,是叫你做出来的。”
符女士说:“心里有信,说话才有信,心里无信,说一百遍、一千遍也没人信。”
学生小米说:“什么叫‘心心相印’呀!心心相印就是有信,心心不相印就是没有信,男女谈恋爱关键就是一个信字。”一句话说得几位长者捧腹大笑,几位学生倒有点腼腆起来,但小米说的却是真话、实话。
戴先生说:“你们口口声声说要说实话,说真话,可人家一说实话,你们就笑话起来,以后谁还给你说实话?”戴先生转向那位小米说:“以后别跟他们说真话,他们都是一些骗子,口是心非的人,连他们自己都不一定有几句真话,还叫人家说真话呢!”
戴先生这么一说,大家又笑了。茹先生冲着戴先生说:“那你过去说的都是真话呢,还是假话?”
戴先生说:“真作假来真亦假,假作真来假亦真,信不信由你!”
于是大家又言归正传。
计先生说:“信,包括信实、信用、信义、诚信、信任、信誉等等,似乎是看不见,摸不着,但它又是确实存在的。”
尹先生说:“信,是无价之宝,你能花多少钱买到一个信字吗?不能,但是你不用花一分钱就能得到信。有信走遍天下,无信寸步难行,有信朋友满门,无信孤家寡人。”
“那怎样来证明你说的是实话、真话呢?”学生小路问。
茹先生说:“听其言而观其行,孔子这句话说了两千年,到现在还适用。”
计先生说:“对,这话很重要,《圣经》上说:‘身体没有灵魂是死的,信心没有行动也是死的。’要行道,不要单单地听道,光听道而不行道,就像人对着镜子照看自己,当时似乎很清楚,一离开镜子就又不清楚了。”
“信就这么重要吗?”学生小丁问。
茹先生说:“信的威力大得很呢!有史为证,历史上因不讲信用而致丧身亡国的事不胜枚举,触目惊心。随便举一个例子。周朝时规矩,每当敌国来侵犯时,烽火台上都要举起火把,以便各处军队赶来勤王。纣王的宠妃袒己看了,觉得很新鲜,就对纣王说,以后没有敌人进犯,你也叫手下人举起烽火,让大家都来救驾,多好玩呀!纣王为了讨好宠妃的欢心,就叫手下的人在没有敌人进犯时也举起烽火。各处士兵看见烽火台举起烽火,以为一定是敌人来了,一个个奋勇当先,急急忙忙赶到京城来勤王,哪知是假的,没有什么敌人来进犯,知道受了骗,上了当,所以以后京城烽火台举烽火时,各地都以为是假的,就不再赶来勤王了。后来敌人真的来进犯了,城上举起了火把,各地军队也就不来了,纣王就处在危殆之中,这就是纣王失掉了一个信字。”
计先生紧接着举了《圣经·旧约》开头的例子。亚当和夏娃奉上帝之命看守伊甸园,上帝指示园里的什么都能吃,唯有这颗善恶树上的果子不能吃,亚当和夏娃答应了。但是他俩经不起恶魔毒蛇的诱骗,说是没关系,你们吃了,你们的眼睛就明亮了,就能像神那样知道善恶了。夏娃经不起引诱,就摘下树上的果子吃了,又叫她丈夫也吃了,两人果然眼睛明亮起来,发现自己赤身露体,不好意思,就赶紧把无花果树的叶子遮住了下体。上帝发现了这件事非常愤怒,他一面责令蛇永远在地上爬,用肚子行走,永世翻不了身;一面又将当亚和夏娃下到人间,尝尽人间的欢乐和艰苦。亚当和夏娃之所以受罚,就是因为他们不守信用,这是世界上第一宗犯罪,叫做原罪。
尹先生说:“我们伊斯兰教讲信用最这实际,《古兰经》中多次提出,人与人之间要互信,要文明经商,反对暴利,反对大斗进,小斗出,反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古兰经》明确指出:反对那些教唆者、诽谤者、说谎者、诋毁者、诈骗者、诬陷者、伪装者、进谗者、相欺者、背约者、忘恩负义者、搬弄是非者等等,所有这些人都是不讲信义的蕞尔小人,是不能让人相信的。”
尹先生接着说:“伊斯兰教最痛恨那些欺骗真主的假信士。《古兰经》上提到:有些假信士对信士说:‘我已信道了。’但一转身见到恶魔,又说:‘我确是你们的同党,刚才我不过是愚弄他们罢了。’《古兰经》痛斥这些人是聋的、哑的、瞎的,他们只能在黑暗中行进,见不得阳光。”
戴先生说:“信实,简单一点说,就是实实在在。实实在在就有信,不实在就没有信。言必有信,言而有据,切不能嘴上说一套,心理想的是另一套,信誓旦旦,实际心中无数,客里空,夸夸其谈,虚有其表,捕风捉影,并无实际,似是而非,令人难以捉摸,这是最难令人容忍的。”
“就拿学术、学历造假来说”,戴先生接着说:“这类事早先似乎并不突出,当然也不是没有,只是很少发现,人们不太注意而已。大概是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中国实行技术职称制度,需要自己申请,自己写报告,评委会审议通过,才能正式承认。对这类事情,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有很大的不同。中国人,特别是那些老知识分子,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了显示谦虚,填表时对自己的学术成就不愿意写得很满,对自己的学历也不是很看重,而外国人则不然,是什么就是什么,对自己的工作成绩要写到,写够,学历也都是往高里写。中国人对此初期很不习惯,有些领导同志甚至不愿意申报职称。但这不行呀!领导不申报职称,要影响下面同志申报职称呀!于是也就申报了。既然申报了,就应该写实。起先大家还都能据实填写,后来有些人就不客气了,三分成绩的写五分,六分成绩的写八分,成绩填得越大越好,学历填得越高越好,深怕漏掉了。为什么会是这样呢?因为各种学术职称的待遇不一样呀!就拿编辑部门来说,有所谓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四档,编审和副编审算是高级职称,编辑和助理编辑就算是低一档的了。为了尽可能地评上高档的,学术成就和学历就尽量往高里写,也没有个核实制度,于是就出现了虚假。久而久之,一些人尝到了甜头,学术、学历造假的就越来越多。然而要知道,真的就是真的,假的就是假的,真的不会是假,假的成不了真,真假自有公论,一旦公诸于众,被人识破,弄巧成拙,身败名裂,这就叫做信实不符,自取其辱。”
“其实,这类造假的事并不自上世纪80年代始,早在新中国建立后不久就出现了制造假证、虚构经历的事。”茹先生举出了50年代发生的两起最著名的大骗案。一起发生在人民银行总行。一天,一个年轻人找到人民银行总行办公厅,拿出一封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名的公函,说是国务院有急需,着即交付来人20万元带回。当时行长不在,一位主持工作的司局级领导干部毫不怀疑,信以为真,立即拿出20万元人民币,装了一麻袋,此人持款扬长而去。后来总行与国务院联系查询,根本没有总理签字要款的事,才知道受了骗。
“另一个大骗案发生在西安。在当时中国共产党组织结构十分严密的情况下,竟也让人钻了空子。有一个姓李的无业游民,假冒军队干部,持军队转业证书,到当地政府骗得了一个高级职位,不久又调到北京,担任了副部长级职位,招摇过市,好不威风,终致露出马脚,显了原形。一位著名作家把这个真实的故事编了一个剧本叫做《西望长安》,演出后轰动全国。”
茹先生说:“近些年来,一些政府机关,有关学校,学术、学历、经历造假的事层出不穷,简直令人难以置信,但却都是事实,这种信实不符的事情越来越令人不安。”
“为了适应学术、学历、经历造假的需要,一种新的职业应运而生,就是刻假图章、制假证书、造假文凭的越来越多,这个行业大概生意不错,人行道上,电线杆上,大树杆上贴满了造假场所的电话号码。你贴我撕,我撕你贴,没完没了,屡禁不止,真是利令智昏呀!”茹先生颇有感触地说。
符女士说:“说到诚信,诚实才能有信,不诚实怎能有信呢!一些人没有信用,人家不相信你,就是因为你不诚实。在现实生活中,有人总认为老实人吃亏,其实不然,老实人,你是少沾到一点便宜吧!你没有别人爬得那么高那么快吧!你好像是吃了亏。要知道,一块圆饼就那么大,大家都想吃。你吃多了,别人必然要少吃。大家都想多吃,谁也不肯少吃,那这块饼怎么够吃呢?不够吃的呀!结果就动手打架,一打架,不要紧,把这块饼砸个稀巴烂,大家也就都吃不成了。又如一个单位的职务,只有这么几个位置,主任只有一个,你想当,我也想当,大家都想当,于是说情者有之,行贿者有之,诬陷他人者有之,暗中使坏者有之,甚至大打出手,头破血流,这那里是什么工作,简直是抢劫么!结果是谁也没有抢到手,为什么呢?你不诚实呀!任人唯贤,这个贤就是诚实,这是用人的基本原则,谁愿意用不诚实的人呢?不诚实办事就不牢靠,就要出事。不是我不想把这个官位交给你,而是不敢交给你!所以一个人不要总认为诚实吃亏,老实人吃亏;其实并不吃亏,要说吃亏,无非是少挣几块钱,职位低一点,事情多干一点罢了,然而你却赢得了一个诚实的美名,这个诚实远远比你多挣几个钱、位置爬得高一点要有价值得多。价值多少?无价!诚实是无价之宝,是用多少钱也买不到的。一些人看不到这一点,吃了大亏,实际是得不偿失的。”
“要做到信实无华”,符女士强调说:“需要建立一个相应的配套制度,就是做到信赏必罚,讲信者有赏,不讲信者受罚,功过分明,赏罚严明。立下规矩,大家才知所遵循了。”
计先生说:“诚信总是和信誉相连的。谁不想得到一个好名誉呢?好名誉古时候叫‘令名’。谁都想有一个好名声,谁愿意臭名远扬、遗臭万年呀?但好名声不是自封的,而是做出来的。人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你做的是好事,大家都能看到,你做了坏事,也是众目睽睽。隐瞒是隐瞒不了的。《圣经·马太福音》说:耶稣叫人们不要惧怕,指出‘凡被掩盖的事,没有不露出来的;隐藏的事,没有不被人知道的。’中国有句古话叫‘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好名誉靠自己建立,而不是靠自拉自唱、自我吹捧或几个人互相吹捧捧出来的。现代社会有所谓作秀,就是自己宣传自己,或者别人帮你宣传自己,其中有些符合实际,倒也没有什么,有的则涉嫌炒作,有夸大、自我标榜之嫌。只有真实可靠,才能赢得令名,才能历久不衰,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
谈到信任,尹先生说:“信任是为人处世的一个要害问题,它是相互的。俗话说:‘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你怀疑人家,就不要用人家,用了人家,就不要怀疑,放手让他去干。放手就是放心,放心和多疑是完全对立的,既用了人家,又怀疑人家,人家没法干,你也没法干,事情必然办不好。”
尹先生接着说:“现在国际上为什么有些问题老解决不了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互不信任。已经说好了的,不照办;已经答应了的,又收回,出尔反尔,说话不算数,谁还相信你?失去了信用,就很难让人再相信你了,纵然你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人家也不会相信你,结果偷鸡不着蚀把米,你想占一点小便宜,反而吃了大亏,这是最要不得的。要在世界上建立一个互信机制,什么事情就比较好办了。”
计先生说:“《圣经》强调教徒要注重信义,指出:‘人是讲义的,而义本于信’,‘义必因信而生’。同道之间要互相信任,特别要能忍耐。基督教初期在欧洲一些国家建立教会的时候,有些教会成员不是很团结,先知保罗、约翰等从罗马给他们写信,指出基督教徒要以忍耐来经受人世的苦难,并始终毫不动摇地保持对基督教的信仰。”
尹先生插了一句说“《古兰经》上说:‘信道的人应当与坚忍者同在’,说明信不是一时一事,而是要永远坚持。《古兰经》上又说:‘对于宗教,绝无强迫,因为正邪已经分明了’。”
计先生接着说:“耶稣在各地传道过程中,用撒种来比喻听道者信心的重要性,并宣布凡是听了上帝之道而遵行的人,都是自己的母亲、兄弟。”
计先生说:“有一句话叫‘祸从口出’,《圣经》上说:‘舌头在百体里是最小的,却能说大话。舌头是火,在我们百体中是个罪恶的世界,它能污秽全身,也能把生命的轮子点起来,所以要管好舌头’。《圣经》又说:舌头要说明白的话,不要说不明白的话,说不明白的话,谁知道你在说什么呢?那就是说空话了,说了等于没有说。首先要明白自己说的什么,才能让人听明白你说了什么,你自己还不明白自己说了什么,怎么能让人听明白呢?不要自以为我明白了的,别人也都明白。正因为人家不明白,才要你去宣讲,不然何必要你去讲呢?”
计先生继续说:“耶稣笃信上帝,经受住了魔鬼对他的三次试探。第一次是魔鬼要耶稣把石头变成食物。耶稣说,人活着不是单靠食物,而是靠上帝说的一切话。第二次是要耶稣从殿顶上跳下去,说是上帝会叫人托着你。耶稣说,经书上说不可试探上帝。第三次是把他带上一座山,说你若俯伏拜我,我就把这一切都赐给你,让你看到世界万国和一切荣华富贵。耶稣说,对上帝只有侍奉,不能索取。魔鬼的三次试探都失败了,耶稣经受住了考验。”
计先生接着说:“耶稣在讲到人们起誓时说:‘是,就说是;不是,就说不是。不要随便起誓’。有的人信誓旦旦,好象真有其事,其实完全是假的。假的说成真的,可蒙骗人们一时,难道能永远蒙骗下去吗?不可能的。”
“基督教对那些假先知、假师父不屑一顾,形容这些人说话不算数,‘狗所吐的,它转过来又吃;猪洗净了,又回到泥里去滚’。”计先生极端鄙视那些弄虚作假、说假话的人,认为他们连猪狗都不如。
茹先生说:这也就是一个信守的问题,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任何情况下都不动摇。最近报纸上推出的“双百人物中的共产党员”,都是为了坚持自己的信念,而不惜流血、流汗、牺牲的。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任凭风云险恶,我自岿然不动。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摧。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杀身成仁,死而无憾。这样的人古今中外是不少的,他们是最令人敬爱、敬佩的。这就叫做信守。
“一个人做事要自己对得起自己,至于别人对自己怎么看,那是别人的事,你不能要求别人都认同你的做法。你做得再好,别人不一定都认可呀!自己认为做得对的,要坚持做下去,不屈不挠,不三心两意,不被舆论左右,这就是自信自守。”茹先生作了进一步的申述。
符女士说:“我们讲了许多信,都是从正面来理解这个信字,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我们要有鉴别能力,就是要弄清楚什么是可信的,什么是不可信的,不要盲目地信或不信。不是世界上什么事情都可信呀!如果世界上一切事情都可信,那倒简单了,但是世界这么复杂,还有许多事情是不可信的。牛、鬼、蛇、妖可信吗?当然是不可信;坑蒙拐骗可信吗?当然是不可信;投机取巧可信吗?当然是不可信。只有我们有了自己的主见,才能辨别出哪些正确,那些不正确,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这就信得明白,信得自觉了。不要人家说什么,我就信什么,免致误信,受骗上当,陷入信的危机中。即使是书本上说的,也需要加以辨别,研究其哪些可信,哪些不可信。《孟子》上就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看书学习是为了什么?是为了用呀!必须活学活学,不能照抄照搬,读死书,死读书,则开卷非但无益,反而有害。联系实际,审时度势,正确应用,才能收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信服,信服’,你说的有道理,我才能信你、服你。这才是真信、真服。否则,今天信这,明天信那,朝三暮四,朝秦暮楚,没有定见,你自己不相信自己,怎么能让别人相信你呢!古人说,明察秋毫之末,见微知著,理直气壮,坚定信心,勇往直前,才能无战不胜,无攻不克。”
茹先生说:“信,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基础,我们中国人历来最讲究一个信字,子贡问孔子怎样从政时,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必不得已而去,则去兵,再必不得已而去,则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被儒家称为立人之道,立政之本,失去了信,也就失去了他存在的价值。治国也好,治人也好,信是第一位的。曾子在其著名的‘吾日三省五身’中有一条就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茹先生接着说:“人与人之间要有一个基本的信任关系,连开店做生意也是这样,许多店堂里挂着‘招财进宝’的匾牌,同时也挂着‘和气生财’、‘公平交易、老少无欺’的匾额,意思就是不论对什么人都同等看待,不欺侮老人小孩,这形成了一个经营传统。”
茹先生说:“人与人之间,上级与下级之间,朋友之间,父母兄弟姊妹之间,以至国与国之间,都要讲一个信字。就拿我们各种学派,各个宗教来说,虽然各人的信奉不同,然而他们都有各自的人格,这种人格是不容置疑的,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信任。”
茹先生继续说:“信,是一种相互关系,你对我讲信用,我就相信你;你对我不讲信用,我怎能相信你呢!人与人之间交往,要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实事求是,是非分明。”
茹先生强调指出:“不要轻诺,我答应你办的,就必须好好办,办成或者没有办成,都要有一个交待。我办不了的,就不要答应人家。答应了人家而置之不办,这不仅无信,而且是自取其辱,以后人家再也不会相信你了。”
符女士说:“说实话的基础就在于一个信字,我相信你,我什么都可以跟你说,我不相信你,我什么都不跟你说。有些人说话吞吞吐吐,欲言又止,话到嘴边又缩回去了,十句话,说了九句,留一句,这都是对人缺乏信任。世事纷纭,但如果大家都能互相信任,开诚布公,实话实说,很多事情就不难解决;而如果互不信任,顾虑多端,那么本来很简单的事情也变得复杂化,不好解决了。”
符女士接着说:“要坚守一个信字,说难不难,说易却也不易,否则为什么要说信实无价,信那么重要,那么宝贵呢!电视台上有一个节目叫‘实话实说’,很受观众喜爱。本来实话实说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为什么要把它提出来,作为一个节目天天来讨论、传播这个问题呢?就是因为有很多人不能做到实话实说,即使实说,也要经过很多湾道,所谓的湾湾绕,兜了一个很大的圈子才能把实情说出来,弄得听话的人如墜入五里雾中,一团迷云,莫知其土地堂,不知道其中的奥妙。这是一种说话的艺术吗?好像是,其实不是,这全是不得已而为之。言不由衷呀!”
“与信用、信誉、信义、信实相反的就是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这是当今社会的大敌。人们痛恨言而无信,弄虚作假,然而它却是挥之不去,驱之又来,在人们的脑海里蒙上一层阴影。”戴先生带点愤慨地说。
戴先生接着说:“最突出的例子,要算是我国的大跃进了。什么粮食亩产一万斤,大炼钢铁达到多少吨了,等等,等等,言者凿凿,听者怀疑,可是久而久之,明知是假,却也信了,假话说多了就像是真的了;再说你不信也不行,不信要受处罚呀!这叫做官逼民信,不信也得信,大家都说谎话,全国人都说谎话,亏得还是有一些诚信之士说了真话,结果却是挨批挨斗,这真让人又想起了二千年前秦始皇时代赵高指鹿为马的故事。鹿是鹿,马是马,谁能把鹿当成马呢,但当朝宰相赵高指着一头鹿说,这是马,于是大家都说是马,有谁敢说不是呢!这样做的结果,断送了多少人的性命,国家失去了多少威信呀!大跃进最大的误区就是失去了人民的信任,离‘实事求是’的教导相差多远呀!这个事情的教训不限于一时一事,而是遗害无穷。深深地钦佩那些敢说真话的人,不苟同的人,真是信实无价呀!”
尹先生说:“这些年,社会上弄虚作假、坑蒙拐骗、瞒天过海的事层出不穷,不胜枚举。不仅在商业部门,甚至学术界都有移花接木、偷梁换柱、东拼西凑、抄袭盗用的现象,这不仅是一个无信的问题,简直是一种犯罪,结果身陷囹圄,名誉扫地,害人害己,得不偿失。”
茹先生说:“立国行政,最重要的是一个信字,朝令夕改,老百姓不知所措,唯一的办法就是不执行。”
茹先生强调说:“唐太宗李世民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的大臣魏征十分重视隋焬帝灭亡的教训,多次引用《荀子》上的话:‘君,舟也;民,水也。水可以载舟,亦可以覆舟’,劝告唐太宗要注重信义,搞好君臣关系,注重人心向背。太宗也深以为然,他训谕他的儿子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之所以能够兴盛一个时期,同君王的重信有很大关系。”
茹先生继续说:“现在有些民主国家,几个政党轮流执政,今年这个党执政,说了一大套,明年那个党执政,又说了一大套。把现任与前任比较一下,可能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基本政纲并无改变,实际只是换了一个政党而已,戏法人人会变,各有巧妙不同罢了。另一种情况是现任与前任的政纲迥然不同,另搞一套,但这就需要另起炉灶,是不是保证比前任的好,还一定呢!这样来来回回的换,哪一个政党都说要取信于民,要老百姓相信他,你叫老百姓究竟相信谁,你怎能取信于民呀?有的国家三年换两个首相,屁股还没有坐热,由于某一件事情做得不好,就下台了,你想做一件取信于民的事都没法做,看来民主也不能完全凭选举行事,人民有些事也不一定看得那么准,也经不起反复折腾呀!”
尹先生说:“为了选举,讲一些言不由衷的话,所谓‘选举语言’,口是心非,一旦当选,做的完全不是那么回事,这不是取信于民,而是玩弄老百姓,是一种误导”。
计先生说:“信,不是一个短期效应,不能急功近利,它是一种长期的战略战术。有些事情看起来很有好处,一放到长期,就失效了,甚至反受其害。”
茹先生说:“一个国家讲信用非常重要,切不能对己一套,对人一套,搞双重标准,单边主义。这种做法是决然行不通的。”
戴先生说:“还是要讲稳定,稳定才能有信,一天一个变化,要信也信不过来。看来没有变化不好,变化太快了也不好。稳定是大道理。”
话题又转到各宗教、学派之间的互相信任上来。
茹先生学生小朱说:“当前世界上各种学说,特别是各宗教之间存在着隔阂,许多问题长久不能解决,这究竟是为什么呀?”
戴先生说:“这恐怕和互不信任有很大的关系。特别是本世纪初纽约发生了9·11事件,人们的隔阂,特别是宗教之间的隔阂似乎更深了。”
尹先生说:“这完全是一种误解。9·11事件是极少数恐怖分子干的,与我们伊斯兰教无关,可有些人就爱把它与伊斯兰教牵扯起来,真是冤枉。”
计先生说:“说的是,伊斯兰教一贯提倡和平、顺从,怎么会去做这种伤天害理的事呢?”计先生也不相信这会是伊斯兰教干的。
“怎样来化解这一些持不同观点的人的纷争呢?”茹先生说:“9·11事发生已经快十年了,纽约人,以至全美国人都在讨论9·11广场重建的问题,有许多不同的声音。一种意见认为可以在这个地方建一座清真寺,纽约的一位市长就持这种意见,总统奥巴马也认为可以。但另一些人坚决反对,认为在9·11废墟上建清真寺是对9·11事件中牺牲者的一种伤害,人们在感情上接受不了。其实,9·11事件是极少数恐怖分子干的,跟伊斯兰教没有关系,个别恐怖分子也可能信伊斯兰教,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并不符合伊斯兰教的教义,是不符合真主安拉要求和平的主旨的。如果是这样看,那么在9·11废墟上建一座清真寺有什么不可以呢?我们十分看重一些人,特别是受害人家属的感情,但更重要的是要理智,在9·11废墟上建立清真寺,不但能够明确划清恐怖分子与伊斯兰教的界限,而且更显示了基督教国家与伊斯兰教的相互理解、相互谅解、相互信任的关系,使两个教的关系更加亲近,更加友爱,这才是一件有远见卓识的明智之举,是不是这样呀!”
符女士说:“当今世界过多地讲究经济、实惠,好像扩大一些贸易,多做一些生意,给人一点好处,做到双赢、互利,就能把国际关系处理好。其实不完全是这样的,这只是国际间交往的一个方面,而决不是全部,国际交往的根本途径还是一个信字。有人认为国际间没有真正的朋友,也没有真正的敌人,对我有利时就是朋友,对我无利时就不是朋友,甚至反目成仇。这是多么可怕呀!如果以诚信为国际交往的准绳,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计先生说:“是呀!凡事都要看根本,让这个世界多一点真实,多一点诚信,少一点虚假,少一点怀疑,这个世界就不会像现在这个样子了。要大力倡导一个信字,使人人都成为一个重信义、有诚心、守信用、讲信实的人,社会风气就可以大大好转,国际关系也可以大大改善了。”
“这是一种理想,还是一种梦呓?现在大家似乎还看不到这种前景。”尹先生带有一点悲观的情调看这件事。
“但愿这是一种理想,不是梦呓,愿菩萨保佑我们。”符女士说。
只有戴先生持乐观态度说:“会的,会的,一定会的!我们这个世界就是靠信维护、成长的,否则就到不了今天!”
这时,大厅里高挂的一块宽荧屏突然亮了。一位端庄美丽的姑娘款款走来,由远及近。她微笑着招手向站在面前的众人问道:“我美丽吗?”众人一致说:“美丽!”她又问:“我丑陋吗?”众人说:“不,你不丑陋,你很美丽!”那位姑娘又说:“啊!是吗?”她接着说:“是的,我很美丽。”但是她忽然话锋一转说:“你们看到的只是我的外表美丽,你们知道我的内心是不是也美丽呀?”众人说:“这不知道。”姑娘说:“请你们相信我,我不仅外表美丽,内心也是美丽的。”众人啧啧称羡。姑娘又说:“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吗?”众人说:“不知道。”姑娘说:“其实,叫什么名字并不重要,你们就叫我信姑娘吧!”
这时,荧屏上出现了一行文字:“她是一位信的形象大使”。
大家的情绪一下子又被调动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