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秋高气爽的上午,符女士与茹先生在恭王府的一个客厅里晤面。符女士从日本回来不久,茹先生对美国的访问也记忆犹新。两人一见面就想谈谈出访这两个国家的观感。
茹先生说:“咱们谈谈在这两个国家的所见所闻,感觉最突出的地方是什么!”
符女士说“好”。她转而又说:“咱们先不要说出来,可以先写在一张纸条上,只写一个字,然后拿出来对一下,看看咱俩的想法是相同,还是不相同。”
茹先生说:“此法甚妙。就像《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前夕,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商量如何破曹军的办法一样,先不说,而是在各自的手心里写一个字,看看两个人的意见是否一致。”于是两位老师就用这种方法来测试一下他们的近似值。
服务员小姐不敢怠慢,立刻给两位各递上一张小纸条,一支原珠笔。两个人似乎早已成竹在胸,毫不迟疑地在纸条上写上一个字,交给了服务员。
两位究竟写了一个什么字呢?一位服务员把两张纸条打开来一看,不禁“哇”的一声叫了出来,怎么你们两位写的都一样呀?都是一个“礼”字。
正在两位感到既惊诧、又好笑的时候,计先生、尹先生、戴先生三位以及他们的学生们也进来了。
“你们在笑什么呢?”计先生问。
“笑我们俩英雄所见略同。”茹先生莞尔回答。
“你们两位英雄见到什么相同的事儿啦?”尹先生问。
符女士把刚才她和茹先生测字的经过说了一遍。
几位先生听了笑得合不拢嘴来。计先生竟然有点激动,一下子就想去拥抱符女士,正当大家讲礼的时候,计先生的这个举动似乎有点失礼,然而按照西方的习惯来说,这不是失礼,恰恰是一种礼貌。西方人不论男女,见了面不仅拥抱,还亲面颊呢?
尹先生说,这也真巧,我们几个人今天聚会讨论原定的题目就是“礼”,两位已经开了个好头,大家就继续往下说吧!于是各就各位,依次坐定。今天的讨论会由尹先生主持。
计先生首先发言,他说:“礼,通常说起来,就是讲礼貌,这是一个很具体的事情,涉及到每一个人,所以大家对它的感觉非常直接。”
茹先生说:“我这次去美国总共也不过两个来月,为什么会对他们的‘礼’有这么深的印象呢?这恐怕跟我们在国内接触到的情况作了对比之后才产生的。”
符女士表示有同感。
茹先生说,“我在美国走了十来个城市、农村,所到之处,特别是公共场合,都是秩序井然,没有发现什么争先恐后、嘻嘻嚷嚷的情况。譬如在公交车站,大家都排队等候,依次上车,没有你推我搡,你拥我挤的场面。在机场买票、商店购物,也都排队一个埃着一个,没有一个加塞的。在博物馆参观,人数众多,但大家都是平心静气地观看,从未发现有人高谈阔论,指手划脚,大声喧哗的。即使在公交车内打手机,也是轻声说话,生怕骚扰别的乘客。公交车内并没有写上‘老、幼、妇、残、孕座位’,也没有乘务员高喊‘给老人让坐’,可一些年轻的乘客,只要看见老人上来,就毫不犹豫地站起来让坐,看起来完全是自觉的,已经习惯成自然。”
符女士接着话茬说:“是呀!我在日本,一次我刚踏进地铁车箱,坐在我面前的一个大个儿汉子突然站起来,倒把我吓了一跳,干什么呀?原来他是特意给我让坐的。”
茹先生说:“在美国,街道上车辆虽多,秩序却是不错的。行人走路,到了十字路口,看见红灯,自觉停住,即使两边并没有汽车行进,他们也不跨越马路,非得要等换了绿灯才走过去。有人说,美国是车让人,所以行人比较安全。”
符女士说:“我在日本看到的也是这样。在公交车上,不少乘客都是手中捧了一本书认真地在看,那里的人似乎都很忙,觉得时间宝贵,一点儿也不肯浪费,但是如果见到面前站了老人,他们仍然会自动站起来让坐的。”
“这些事虽然看起来不大,但为什么他们能做得那么好呢!”学生小史似乎觉得有点迷惘地说。
茹先生和符女士不约而同地讲到了美国和日本公共场所的服务员,认为这些服务员的水平不低,他们大多比较年轻,女的较多。他们的讲解一般都非常耐心,态度非常和悦。你没有听明白,问她一下,她就再给你讲一次,她们回答问题时有礼、有节,毫不显示出不耐烦的现象,使客人愉快而来,满意而归。
茹先生说:“城市的绿化也不错,街道整齐,环境优美,空气清新,朋友交谈有礼有节。一次我看见一个中年妇女不小心丢了一个纸包在地上,一个小女孩立刻捡起来,向那个人问了一句:‘是废纸吗?’那个人点了点头,那个小孩随即把这团废纸扔进了垃圾箱。那个中年妇女说:‘啊!好孩子,我疏忽了,对不起!’”
符女士继续说:“这些虽然都是一些表面现象,却是一个国家的形象呀,说明了他们国家的教育工作做得好!”
这些话给了在坐诸位很大的启发,话题逐渐转到中国来。计先生说:“中国是礼仪之邦,自古以来都提倡礼貌,中国人讲礼貌那是当然的事,这还用说吗!”
尹先生听了觉得计先生说的话中有话,带一点辛辣味,有一点言不由衷。
茹先生坦然地说:“不要往自己脸上贴金,不比不知道,比了吓一跳。就拿公交车站乘车来说吧,一拥而上的多,排队上车的少。”
计先生说:“现在有志愿者引导,这个情况比过去好多了。”
“人家也没有什么志愿者引导呀!”茹先生说。
戴先生说:“老年人上车,难为了一些年轻人,不让坐不好,让坐也不好。为什么呢?你是老人,我年轻,你站着,我坐着,似乎有点说不过去,所以只得让坐。但是我也有许多苦衷:有的是自己刚坐下,又要站起来让人,真烦!有的说:我也很累啦,我也想坐呀,干么一定要让你坐?有的说:车上那么挤,我让你坐,你倒是舒服了,可我挨挤了。有的说:我还有一段很长的路程,站着也真是吃不消!有的虽然站起来让坐,脸色也相当的难看,让坐下人不好受。为此,公交公司也煞费苦心,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有的在座位旁边贴了‘老幼孕残座位’的标签;乘务员一见老年人上车,就立刻打招呼:‘请让个座给老年人’;有的公交车在车前的萤光屏上不断映出:‘尊老爱幼,中国古之传统,请让老年、小孩坐’等等;有的公交车在荧屏上写道:‘为了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安全,老年人最好不要在上下班紧张的时候坐车’。凡此等等,本来都是好意,可老年人看了总觉得不是滋味。唉!为什么我老了呢,要麻烦人家让坐,有一种自怨自艾的味道,但这也没有办法。有的老人看到别人站起来,自己坐下去,心里也有点不安,有时甚至觉得你不让更好,我能站就站一会儿,我又不在这儿过夜。再说,我在这个时候上车,也是不得已呀!我要赶去医院挂号,去晚了挂不上号,看不上病了呀!老年人也是一头的雾水。”
“唉!你说的只是个别现象,很多年轻人给老年人让坐都很自觉,态度也很和霭。”计先生说。
“我说的是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人的心里状态,也并不是说都是这样。”戴先生解释了一下。
茹先生说:“在公交车上或者公共场合打手机,直着嗓子,喊破喉咙,嘻嘻哈哈,旁若无人,似乎车子上只有他一个人,影响了整个车内的气氛,大家对他看一看,他也毫不在乎。至于在商店购物,医院挂号,大家都排队,但总有一些人试图加塞,后面的人急了,连声高呼‘不要加塞!不要加塞!’可加塞的人充耳不闻,你喊你的,我加我的,早一点挂到号总比晚一点挂到号好呀!至于是否影响别人挂号,就不管了。”茹先生说的自然确有其事,总不能胡编乱造呀!
符女士说:“还有一些旅游景点,游人在建筑物上写上‘XXX到此一游’等字句的情事屡禁不止,本意是想留作永久纪念,怎想到这会损害古建筑呢!有的人爬上佛像、雕塑、假山、高地,甚至屋顶上去拍照,大有飞檐走壁、横空出世的功夫,危险呀!禁不住让人捏上一把冷汗。有的人随便采撷花朵,损坏公物,就像在自己家里拿东西一样自由。”
戴先生说:“2008年奥运会和2010年上海世博会都明文规定:不要在公共场合大声清嗓子,不要随地吐痰,不要大声打电话,不要蹲在地上抽烟,不要乱扔垃圾等等,这些初级警告,在一些中国游客中好像还没有到位。一位表演艺术家周立波调侃说:‘这是个别现象!’许多个别,就变成了一般了。”
“至于争吵、打嘴仗、打架、斗殴,也是屡见不鲜,层出不穷,为了一点小事,各不相让,不惜流血牺牲,人活着不是为了争一口气吗?结果往往不是争到了一口气,却是争没了一口气,得不偿失呀!就像我国的足球,球踢不进球门,倒是伸拳往人身上打,稍不顺心就争起来,闹成一片。”尹先生说。随后又补了一句:“篮球也不落后!”
“这不能算是勇敢!”计先生说。
“要不得,要不得,绝对要不得!”尹先生对此坚决反对。
听了几位老师如此这般地议论,几位年轻人有点坐不住了。符女士的学生小王说:“今天讨论礼,难道礼仅仅是指个人之间的礼貌吗?”她显然对今天的讨论不很满意,过于强调礼貌,似乎有点小题大作。
“不,绝对不是。可我们不要小看了礼貌,个人的礼仪行为在很大程度是代表一个国家的,老百姓懂礼貌,说明这个国家的文明、文化程度高;老百姓不讲礼貌,说明这个国家的教育差,文明和文化程度低。小的礼貌都不懂,还谈什么更大范围的礼呀!不要认为我们讨论礼貌问题是小题大做,这恰恰是应该探讨的题中应有之议。”茹先生倒不是责怪小王不应提这样的问题,而是深感礼貌问题的重要性,不得不予以看重强调一下。
“茹先生言重了,我们有些人不大注重礼貌,但终究是少数,不能以偏概全呀!”符女士说话的语调比较温和。
计先生说:“现在我国舆论界也很注重礼仪教育,在电视、报纸上教人们要学会说:‘你好!’‘再见!’‘谢谢你!’‘劳驾!’等等,从A、B、C学起。”
“唉!这和我们作为泱泱大国、一贯看重文明礼貌传统的公民身份多么不相称呀!”尹先生有点苦笑地说。
“都是文化大革命闹的!什么斗呀!斗呀!斗呀的。天天斗,月月斗,年年斗,不到斗到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了不算完!”茹先生说这话时似乎憋了一肚子气。
“什么仁、义、礼、智、信,什么温、良、恭、俭、让,都被说成是孔老二的遗毒,一概不要,剩下的还有什么,就只有斗。斗就是真理,永远的真理,颠扑不破的真理!”尹先生着重分析了人们不注重礼仪的缘由。
“唉!这种所谓的理论,不仅坑害了当时的人,也会坑害以后的好几代人,真是贻害无穷呀!”计先生说。
符女士说:“们佛教的教义和佛教徒从来都是十分看重礼仪的。你看见过有佛教徒跟别人打斗的吗?没有。礼从来都是相互的,不是单方面的。我们切实遵守中国的一句老话:‘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这也是佛教的一贯宗旨。”
计先生说:“基督教一向重视以礼待人。早期以色列民族英雄摩西领导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在西奈山的旷野,上帝跟他订立了‘十诫’,除了坚信上帝、反对崇拜偶像等基本教义外,着重提到子女要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偷盗,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他人等道德礼仪规范。并且规定了以色列人应如何选法柜、供桌、灯台、幕幔、祭坛、圣衣等一系列细则,确立了一整套宗教礼仪制度,一直沿用至今。”
尹先生则讲述了伊斯兰教是如何注重礼仪规范的。随后他阐释了《古兰经》上的昭示:以命偿命,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尹先生说:“这样做并不是鼓励人们无原则地去争斗,而是指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只要人家不侵犯我,我是不会去侵犯人家的,但若人家侵犯我,我也是要给以回击的,也就是儒家说的,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正是为了互不侵犯,遵守礼仪制度呀!”
符女土说:“善哉!善哉!冤家宜解不宜结,冤冤相报何时了?礼和理是相通的,有理让三分,这就是礼,不要得理不让人,步步进逼,不罢不休,这样有理也变成无理,变成无礼了。应该以直(正直)报怨,不要以怨报怨。”
茹先生说:“其实所谓礼,确实并不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只是一个人对一个人之间的礼貌或礼仪而已,它的范围要广大得多,深厚得多。我们讨论礼,还是应该探讨一下礼的来源和它的深刻内涵。”
茹先生说:“我国古代哲学家对‘礼’的起源说得相当客观而且中肯。荀子在《礼论》一篇中指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礼是从哪里产生的呢?这是由于人生来就有一种欲望,有欲望而得不到,就不能没有追求;追求欲望而没有一定的限度和界量,就不能不争夺;争夺就要乱,乱就要穷困了。我们祖先的圣王明君痛恨这种乱,于是制定出礼仪来给以区分,以满足人们的欲望,给予人们的追求,使欲望不会多于物质的供应,物质不会因欲望而用尽,两者相互持续增长,这就是礼的起源。”
计先生说:“荀子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给礼下了明确的定义,并对礼的产生作了明确的分析,真是说得再深刻透彻不过了。可见礼的产生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生产密不可分,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组成部分。《左传》上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后利嗣者也。’就是说:礼是一件治理国家、安定社会、整合人民、有利后代的大事。”
尹先生说:“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一个人既要博学,有文采,又要懂得礼仪,才能称得上是君子。一个人光有学问不行,还要懂得礼仪,只有懂得礼仪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茹先生接着说:“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对孔子温、良、恭、俭、让的传统礼仪大加挞伐,而大肆宣杨他们的斗争哲学。他们以为人温和了就不会起来斗争、造反,善良了就不会不讲理,恭敬了就不会没有礼貌,俭朴了就不会挥霍,礼让了就不会升官发财,它们要的就是斗争,造反,不讲理,没礼貌,任意挥霍,升官发财,把整个社会闹得乌烟瘴气,黑白颠倒,是非不分,黑云压城城欲摧呀!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能混水摸鱼,乘机夺权,满足他们的私欲,他们的浪子野心,昭然若揭。”
戴先生接着对中国传统的礼作了一点分析,他说:“礼,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它是国家制度、法律规范和伦理信念的总称,是立国之本;二,它是人类社会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是正身之本;三,它是个人思想修养、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一般礼节或礼仪,是做人之本。所以说礼的内涵是十分宽广的。”
符女士说:“礼,其实就是一种适度。孔子在回答林放问礼之本的时候说:‘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意思是说:礼仪,不要搞繁文缛节,铺张浪费,与其奢华,不如俭朴;丧事,与其大操大办,不如以悲痛来寄托哀思。这就是礼的适度和尺度。礼,既不要张扬,也不要自贱,张扬了有吹须拍马之嫌,自贱了则有自己看不起自己的味道。礼轻人意重,不是送礼越重越好,送得越多越有礼,礼纯粹是一种心理、心态。否则达官贵人才能有礼,富人才能有礼,一般平民老百姓就礼不起来了,这和孔子所说中国传统的礼仪观背道而驰,也和佛教的主旨相悖。礼是一个国家文明和文化程度的缩影。”
小毛、小丁等几位学生问:“那么礼,有没有一些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准则呢?”
茹先生立即回答:当然有哪!我先说一点,首先是‘礼之用,和为贵’,这是孔子十分强调指出的。礼的应用,以和为贵。和就是和气、和蔼、热情、亲和。你到商店去买东西,总是希望店员热情接待呀!如果他们问你:你想买什么吗?要我为你做什么服务吗?你就会有一种亲切感。有些旅店里常常挂着‘宾至如归’的标语,意思是你到我这里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人们常常有这种经历,本来我并没有想买什么东西,或者是可买可不买的,但是由于售货员的热情接待,介绍品种,好像觉得不买有点过意不去,于是也就买了。即使不喜欢,也多少买一点。什么叫做生意?这就是做生意。这在美国的一些店铺里,做得是比较好的。就像前面我说的在美国一个百货商店为我修鞋那样,如果售货员不是这样热情接待,这笔生意就可能做不成,或者买一双新皮鞋算了,而这就是一项普通的交易而已,而他们跟我修好了这双皮鞋,却是美名远扬,这家商店名声在外,从美国带到了中国,有什么比这个更可贵的呢!如果我们走进一家商店,售货员冷冰冰的,爱理不理,你要买什么东西,一问三不知,热面孔碰一个冷屁股,好像欠了他什么的,试问你愿意在这儿呆着吗?如果他拿出几种商品,结果你没有买,售货员就怒形于色,你心里就必然不好受。这种情况在中国是太多了。我到我家对门的一家药店去买药,两个女售货员正在说话,我问什么药有吗?售货员什么也没有说,就跟你拿了一瓶过来,我说不是这一种,再想问,她已经离开柜台,不知干什么去了,结果自然是什么也没买成。这种情况不是一家两家,一次两次,而是屡试不爽,满怀希望而去,怏怏失望而归,甚至感到悻悻然。从此我发誓再也不到这家药店去买药,而宁愿舍近求远,到另一家较远的药店去卖药了。俗话说和气生财,这样的商店,不和气,能生财吗?当然生不了,没多久,我发现这家商店已经关门易主了。所以,实际上,你不和气待客,顾客当然不乐意,而你自己的生意也做不成,对人对己都没有好处。
尹先生说:“礼的另一个准则是必须出于真心实意,而不是出于被迫、无奈。这从当事者的表情就可以流露出来。譬如一个老人上公交车,在坐的年轻人非常热情地叫你:到这儿来坐,你也就很自然愉悦地坐下了,你说声谢谢,他一定说没事!而如果你在一个年轻人的座位旁站了一会儿,那位年轻人等了半天,不知道在想些什么,才又好像有点犹豫地站起来,什么也没有说你,明显地表示出一种极其勉强的状态,当然位子是空出来了,可老人能坐得安稳吗?这两种让坐的方式,对于一个老年人的感受来说绝对是不一样的,前者感觉亲切,而后者感到不安,有人会说:‘你这种要求似乎也太高了,人家让你坐已经不错了,还要向你陪笑呀!’不,不是陪笑,这是一种心态,谁愿意让人做人家不愿意做的事情呀?让坐不是施舍,这是一种文明礼貌,是一种人类的道德素养,你不愿意让,我还不愿意坐呢!我就亲眼看到一个年轻人站起来后一声不吭,旁边站着的老人也没有坐下去。君子不强人所难么!请问这样的让坐效果如何呢?不要认为让坐是我做了一件什么好事,这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呀!明白了这一点,就什么都很自然了!”
“这是一件小事,似乎不值得这样夸夸其谈。”
尹先生又补充了一句。
计先生说:“你要人家有礼貌,首先你自己要有礼貌,这可以视为一条准则。《论语》上说:‘恭近于礼,远耻辱也。’你对人家有礼貌,人家也对你有礼貌;你对人家没有礼貌,人家也就对你没有礼貌。礼貌实际是一种对人的尊重。谁不希望别人尊重自己呢?即使是对自己的下级,叫他办一件事,也必须尊重,绝不能指手划脚,颐指气使。即使是对自己家里的保姆,也要和气待人,不能摆出一副主人的架子,像老爷太太似的,眼睛不睁开看你一下,光叫你干这干那,这实际上是对人家的一种侮辱,谁能受得了?有的对保姆防三防四,就像是防贼似的,人家也受不了。在任何场合,对任何人都要一视同仁,不分尊卑。人的地位有高低,但人格是平等的。古时候有所谓‘下人’之称,现在没有这种称呼了,更不应该有这种观念。清朝时,臣子见了皇帝自称‘奴才’,这些臣子嘴上这么说,难道心甘情愿吗?不见得吧!再说,你对下属,对保姆摆架子,那么你的上级,你的领导也对你摆架子,你乐意吗?当然也也不乐意,这是不言自明的。”
计先生接着说:“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路有走路相,出门有出门相,这也是一种礼貌。你站不像站,坐不像坐,出门光着膀子,穿着短裤,在女人面前愰愰悠悠,你会受人尊重才怪呢!”
戴先生说:“谦虚谨慎,这也是礼的一个重要准则。孔子说:‘入太庙,每事问,是礼也。’入境问俗,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在你看来好像没有什么,或者你不喜欢,但是在他那儿,已经是根深蒂固,不容改变的,你就必须尊重,必须遵守,这叫做入境随俗,也是一种礼貌。譬如汉族人到回民居住地区去,他们不吃猪肉,只吃牛羊肉,你到了那里,非得要吃猪肉不可,违反了人家的规矩,就必然受到人家的反对,你对人家不尊重,触犯了人家的祖规,人家也就对你不客气了。有的人到了一个地方,本来什么也不知道,却不懂装懂,指手划脚,夸夸其谈,大言不惭,结果闹出许多笑话来,人家笑话你,你还洋洋得意呢!这种人的毛病叫做没有自知之明,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不碰钉子不回头。”
符女士说:“大家说的几条礼的准则,都很重要,我都同意。我想补充一条就是:礼,最重要的是要实事求是,有一说一,有二说二,不故弄玄虚,不要蒙人,不夸大其辞,不耸人听闻。需知这也是一种礼貌呀!不要以为人家什么都不知道,你可以信口雌黄,随便乱说。记得有这么一个真实的笑话:解放初期,有一次,毛主席到长春去参观一家银行的地下金库,这个金库确实很大,很坚固,一位负责人为了显似这个金库的豪华坚实,他向毛主席介绍说:‘如果沿这个金库走一圈,其长度就相当于绕地球一周。’毛度席反问了一句:‘地球一周是多长?’那位介绍人顿时目瞪口呆,张口结舌,无言以对,本想要夸耀一番,却弄巧成拙,落得个自讨没趣,一脸尴尬。你想在毛主席面前班门弄斧,岂不是贻笑大方?”
符女士随后又补充了一句:“言必有据,说话要经得起推敲。道听途说,不辨真伪,就拿到桌面上来说,是极不严肃的;即使确有其事,也必须说得准确,不能含糊其辞,似是而非,给人抓到把柄。否则必然贻笑大方,误人误己,是不可取的。”
“那么,人际交往,处世办事,是不是要注意掌握什么分寸,不要越轨呢?”小史、小王等一起问。
“是的,是要掌握一些分寸,不要越轨。不仅人际交往,就是从外交礼仪来说,也必须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茹先生说:“第一是切忌傲慢。朋友之间,即使不友好,见了面,也得和颜悦色,互相问好,人家伸出手来,你也不能不跟人握手,不能咬牙切齿,怒目相对,否则会使对方难堪,场面很难看,这就是分寸。在国际交往中,两个国家即使没有外交关系,很不友好的,甚至互相视为敌人的,双方进行谈判,见了面首先也总得握个手,否则就是不礼貌的。记得解放后不久,那时中国和美国还没有建交,还是敌对状态,有一次中美两国在东欧的一个国家谈判,中国的周恩来总理和美国的一位特使见了面礼貌性地握了一下手。不料那位美国特使握手后竟然拿出一块手帕擦了一下手,随后就把手帕塞进了口袋里,这当然是极不礼貌的,嫌你脏呗!周恩来总理不慌不忙,也从口袋中拿出一块手帕擦了擦手,并且立即把这块手帕扔进了垃圾箱里。这位特使没有想到,我嫌你脏,你更嫌我脏呀!这位先生的行动是完全违反国际惯例的,他的这种行动的要害就叫做没有分寸,也是自讨没趣,你想在这种场合占什么便宜吗?不可能。你不给别人面子,别人也不给你面子。”
戴先生说:“国与国之间交往,还有一点需要注意掌握的分寸是:两国交战,不斩来使。来使是对方来传递信息、商讨国是的,他是你的客人,所以应该以礼相待,向他提供应有的食、住、行等方便,决不能一言不合,就拍桌子,以至一怒之下,斩了来使,这是绝对要不得的。也不能把来使留下当人质,要挟对方,不然必然会引起国际上的轩然大波。而且这样做决没有好结果,因为你也有人在对方国家呀!你不以礼待人,人家也会照此办理,结果是得不偿失。”
尹先生说:“不要说在外交场合,就是对待俘虏,也不能任意打骂侮辱,国际上叫做虐俘,是让人不齿的。你可以向他们讲解你的政策,进行教育,但也要尊重他们的人格。”
计先生说:“其次是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特别是在大国与小国、强国与弱国之间的交往更必须掌握分寸。大国、强国见到小国、弱国的代表,决不能目中无人,任意卖弄,甚至取笑对方,伤害对方的尊严;而小国、弱国见了大国、强国的人,也不要自卑、自馁,或者故作矜持,显得很孤傲。总之双方都要做到不骄不谄,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摆事实,讲道理,也不要得理不让人,这样才可能谈得拢,否则一谈就崩,是难以奏效的。国际交往中,有时常常因为礼仪不周而导致谈判破裂,相互交恶。”
符女士说:“掌握礼仪的分寸,主要是出于内心的诚恳坦白,与人为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些隐私,不要随便去揭人的隐私,揭人的老底,不诽谤,不诬陷,不背后议论人的长短,不泄私愤,人们是最恨、最讨厌这些的。但是从另一方面来看,谁人背后不被人议论呀!你说你的,只要我没有做见不得人的事,你说了也是白说,没有的事不能说成有呀,这叫做白费口舌,管你说东道西,我自岿然不动,稳坐钓鱼船,人家也奈何你不得,这样时间长了,人家也就不愿多说了,听的人也没有兴趣了,流言蜚语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尹先生说:“节制、克欲,也是人们日常生活礼貌中应当掌握的分寸。例如请客气饭,不要暴饮暴食;大厅里高谈阔论,毫不遮拦;在公共场合大谈国事或私事,扰乱公共秩序;在饭桌上猜拳行令,酗酒豪饮,结果喝醉了,弄得怀盘狼籍,呕吐一地,甚至弄出病来。这都是不足取的。”
茹先生说:“人们讲礼貌,关键还在于教育。古人说:‘人好礼,则民易顺也’。上行下效么!做领导的决不能肆无忌惮,要做出榜样。礼貌是自觉自发的,不是装出来的。特别是作为领导,更要坦率、自然、近人,不要为了让别人敬重自己而装得非常严肃的样子。人家看到你的一脸严肃,从来没有见过一丝笑容,人家害怕你,就只能敬而远之。既然敬你,为什么又要远离你呢?这实际不是真敬,一个被人敬而远之的人,一定是一个孤家寡人,是不会有什么乐趣的。”
话题又转到了另一层面。计先生说:“中国现在有些人不太看重礼,文明程度不高,这和国家总体的生产力还不发达,人民受到的教育不够有关。中国长期受帝国主义列强的压迫,穷的时间太久了,受压迫的时间太长了,一旦翻身得解放,有了点钱,就很容易得意忘形,手舞足蹈,把什么礼仪规范丢到了一边去,这也是不难理解的,相信随着我国生产力的持续发展,人民受教育的越来越多,人民的物质文化程度越来越高,人民也一定会越来越重视礼仪,什么事情都得有一个过程呀!将来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国人民的礼仪程度自然也就高了。”
尹先生说:“外国的许多礼仪也确实值得中国人学习,而且这些年确已学到了不少。例如亲人朋友见面,过去第一句话总是说:‘吃了吗?’现在则改为‘你好!’过去上门探望,都是送吃的,现在则改为送鲜花,等等。”
“但是各国的礼仪也不尽相同,只能参照,不能照搬。例如外国人不论男女老少,一见面就拥抱、亲吻,中国人则无此习惯;有的国家的妇女从不跟男人握手,外交场合亦如此,现在这种习俗也正在逐渐打破。”
“其实,某种礼仪本来仅仅是某一国家、某一民族,或某一宗教、某一习俗采用,现在却使用得愈来愈广泛了,例如握手、送鲜花等等。”学生小沈说。
“这是因为这种方式既简便而又表示出一种热诚,所以容易引起大家的欢迎和采用。”学生小路说。
符女士笑着说:“就像双手合十,本来只是佛教徒用来表示一种虔诚或者善意的,现在好像有更多的人见了面都双手合十,表示一种敬意或者一种亲善,双手合十也变成一种世界性的礼仪了。当然这并不表示他已经改变了自己的信念,大家都信佛教了,也只是一种礼仪形式而已。”
“是的。应该说,礼仪是没有国界的,你的行为彬彬有礼,人家不会认为是无礼吧!你的行为粗鲁无礼,人家不会认为是有礼吧!主要是看你的行动是否释放善意!”学生小史说。
“礼,是世界文明和文化交流的结果,这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感同身受的。学生小丁说。”
“这就叫做礼尚往来。”
尹先生的最后一句话,使这一次关于礼的讨论告一段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