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召开高校教师职称评定会,高教局长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在报告会议准备情况时说:“我们这次共收审申请教授和副教授职称的200多人。”评委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当即站起提出抗议:“什么收审?你对知识分子是什么态度?”这位局长赶紧解释说:“其实,我对知识分子一向是右的。”这一解释又一次遭到教授的批评:“什么叫右?”这位教授一气之下,竟退出了评委会。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用词不准确有时会造成多么严重的后果。
什么叫“收审”?“收审”是个法律用语,它的意思是“收容审查”。公安局收容审查某些嫌疑犯可以用“收审”一词。高教局接受职称申请,怎么能叫“收审”呢?“右”指“思想保守的,向反动势力妥协和投降的”,显然说对知识分子“右”并非正确的说法。其实,这位局长可能是想表示他对知识分子是一向同情和保护的。
这种用词不准确的现象是经常可以见到的,不仅口语是这样,书面语也是如此。《人民日报》1977年11月9日头版发表一篇读者来信,题目是《乘客·售票员·司机》,其中有如下一段话:
当车子开到北苑时,候车的旅客都上来了,司机又发现前头匆忙跑来一位女同志。她气呼呼地跑上车来,走到司机跟前说:“谢谢师傅!你如果不等我,我还得等半小时。”
这段话里有明显的用词不当。“气呼呼”是形容人生气时呼吸急促的样子。这位女同志对司机表示感谢,她就不会“气呼呼”的。这里应该是“气喘吁吁”才对。
有时用词不当甚至会造成政治性错误。长篇小说《雁塞游击队》第108页,在描写日本鬼子杀害我国人民时写道:
枪上安着明晃晃的刺刀,刀尖指向肃穆的人丛。
什么叫“肃穆”?《新华词典》的解释是“严肃而恭敬”。用“肃穆”来描写面对着日寇残酷屠杀的人民,显然是十分错误的。这个例子说明作者对“肃穆”一词没有真正理解。而要做到用词准确,首先必须对所用词语有正确理解,切勿一知半解就信手拈来,那样一定会造成不良效果的。为了正确地理解词语,养成查词典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词典不仅告诉我们词的释义,而且可以告诉我们它的色彩(褒义还是贬义,文言还是口语,等等)和用法(如搭配关系)。这对于我们正确运用词语,有很大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