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初学写作者认为,要把文章写生动,就需要用上许多生动的词语。因此,他们很努力地去搜集词语,用心地记下来,到作文时就尽量把这些词语用上去。他们以为这样就可以写出生动的文章来。
其实,这里面有一定的片面性。当然,努力丰富自己的词汇,并有意识地使文章用词丰富,这种努力是应该肯定的。问题是不要产生误解,以为堆砌词藻就会使文章生动。我们应该弄清一个观念:词语本身是无所谓生动不生动的,问题全在于如何运用。“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里有特别生动的词语吗?没有。为什么我们感到生动?这是因为作者把无形的、无生命的东西当作有形的、有生命的东西来写,就给人以形象、生动的效果。因此,所谓生动,主要是形象化。杨朔的散文《雪浪花》中有如下一段描写:
几个年轻的姑娘赤着脚,提着裙子,嘻嘻哈哈追着浪花玩。想必是初次认识海,一只海鸥,两片贝壳,她们也感到新奇有趣。奇形怪状的礁石自然逃不出她们好奇的眼睛。你听她们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钻子凿的,还是怎么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
这个“咬”字把浪花人格化了,这正是生动的秘诀。
注意用词的形象性是取得生动效果的重要一环;同时也要注意给读者以联想,而避免一览无余。有一首民歌《小篷船》,其中第二节是:
小篷船,装粪来,
橹摇歌响悠悠然。
穿过柳树云,
融进桃花山。
最后两句原作“来自柳树云,进入桃花山”。两相比较,自然是改后的句子好。“来自”和“进入”都是一般化的叙述,而“穿过”和“融进”则变成了形象化的描写。一个“融”字,仿佛使我们看到;小船越去越远,终于和远处岸边如山的桃花融为一体了。这不禁使我们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同样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避免用词的重复、单调,也是取得生动效果的一个方法。请看一段描写节日礼花的文章:
刹那间,广场上空百花齐放,有的如鸿燕飞舞,有的像钢花四溅,有的似麦穗荡漾。这光彩夺目的景象,宛如一千只孔雀开屏。
“如”“像”“似”“宛如”,这几个动词在表意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作者在这里变换使用,就使得文章用词富于变化,避免单调,从而增强了文章的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