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性是指回族民间文学是以本民族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习俗、民族心理以及宗教信仰等。回族民众从创作和流传群体到艺术形式的民族化正是回族民间文学的内蕴尺度和外部标识。尤其是回族独特的民族生活、民族心理和审美意识,以及对******教虔诚的信仰,从根本上决定了回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具体而言,回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是由包括创作群体和流传群体的民族化,反映其社会生活的民族化,塑造民族心理与民族气质的民族化,艺术形式的民族化、宗教信仰形式的民族化等诸多要素所构成。而构成这一诸多要素的根本基础是回族民众对周边各民族文化的兼容并蓄的包容与认同。
因此说,回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是与包容性、认同意识密切相关的。早在元明时期,回族就已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格局。据统计,回族分布在我国的三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是我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它与周边民族的交往过程中,通过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影响,逐渐形成了彼此之间的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局面。尤其是回族民间文学既保留了本民族独有的思维意识,情感表达方式,还融入了周边民族的文化元素。比如,每年农历的六月六,甘肃康乐莲花山的花儿会是汉、藏、回、撒拉、东乡、土、裕固、保安等民族的盛会。据传,原来莲花山上有玉皇阁、紫霄宫、娘娘殿等。当地人为了庆祝这些庙堂殿宇的落成,汉族要唱戏,回族要诵经,藏族要跳神(一说赛马),各方互不相让,正吃不下。这是三个仙女足登莲云、手持阳伞,摇着彩扇唱着花儿,从天而降。各族群众被她们美妙的歌声迷住了,都情不自禁地和着唱了起来。于是矛盾化解了,花儿会因此而传承下来。在这个传说中,花儿是化解矛盾的调节器,花儿也是各民族交流的媒介。在传唱花儿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壁垒被拆除了,宗教的藩篱被暂置一旁,文化的隔膜被打破了,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影响我,我影响你的互动格局”不仅如此,各民族民间文学能够彼此交融、彼此借鉴的思想基础是源于彼此间的文化认同意识。有了认同感,才有借鉴,有了认同意识,也就有了融合。如果没有汉族、回族、藏等民族对花儿这种民歌形式的一致认同,花儿也不可能,也不会成为这些民族通过喜爱的民间艺术。认同意识是各民族相互承认、相互交流,彼此包容,彼此融合的思想基础。没有认同意识为基础,各民族间民间文学的兼容并蓄就不会发生。
所以,回族民间文学的民族性是鉴别回族民间文学的内蕴尺度和外部标识,而回族民间文学的包容性与认同意识是决定回族民间文学发生与发展的根本动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