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民间文学的传承的意义主要是指各民族“民众集团以口传的方式,由上一代传给下一代,传递民间文学,使其不断延续下去的文化事项。”因此,在回族民间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流传在回族民众口头讲述的各种作品的形态与内容既有变化,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的因素。而这些相对稳定的因素在历经千百年的的发展历程中,被回族民众一代又一代地因袭下来,成为在民族内部约定成俗的传统,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性也就是这些约定成俗的传统性。
一、回族民间文学传承性的形成与传承人的作用
传承性的形成是建立在回族民间文学的口头性和集体性的基础上的。因为,没有回族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以及回族民众的集体的代代传续,也就没有了回族民间文学的发展。首先,回族民间文学是一种传唱者与听者面对面的交流,即传唱者的口头传唱,听众聆听。当然,在口耳相传的过程中,也不排除回族民间艺术家们的即兴创作,但即使是即兴创作大都时候还是要因循一定的固定程式进行讲述。“于是,适宜于口头创作的种种格式、套路就应运而生,且日积月累,表达程式和传播手段都获得了丰富的积累。”这一点在回族花儿的演唱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河州花儿分为短歌与长歌二种形态。短歌一般采取四句或六句一首的形式,也有五句或八句一首;长歌一般采用二句或四句一组的形式。在河州的短歌花儿中,又分上下二段。上半段以物起兴,下半段寄情写实。二段之间的形成鲜明的对比,互为照应,形成固定的模式。四句一首的河州短歌又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齐头齐尾式,各句的字数相同。另一种是双句交错式,四句中第一、第三句的字数相同,单字尾。第二、第四句中的字数相同,双字尾。以二首花儿为例:
齐头齐尾式:花鹿儿翻山吃草尖,
它不拍山高嘛路险。
只要尕妹子你情愿,
九架山我当成塄坎。
双句交错式:河里的鱼娃儿长不大,
长大时变青龙哩;
我维的尕妹哈维不下,
维下是长精神哩。
另外,“因为花儿是依声填词的民歌,至今宁夏花儿中一字一声的原始痕迹随处可见,所以,在花儿的传承中,音乐变成了决定因素。”同时,由于口头传唱和便于记忆的原因,固定的曲调、曲式极大地便利了歌手们的演唱。“这些歌手们对于传统歌谣都能娴熟于心,流利于口,致使许许多多的“家曲”或“野曲”都能在群众中保存,流传下来。歌把式在宁夏歌谣的传承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性的形成也是由回族民众这一群体共同完成的,而构成这一群体的又是一个个个体的传承人。因此,个体的传承人在传承回族民间文学过程中的创作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回族民间文学的集体性特征,是由一个个个体传承人的共同累积而成的。由于个体的传承人的存在,才有了集体性存在的基础。反过来,集体性的传承又对个体传承人起着规定和影响性的作用。2005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发布的《关于实施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调查认定和命名项目的通知》规定:“当代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是我国各民族民间文化的活宝库,他们身上传承着祖先创造的文化精华,具有天才的创造力,他们有的是民歌手,有的是民间故事家,有的民间画师,有的是民间乐师,有的是民间舞蹈家,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就存活在这些杰出传承人的记忆和技术里。当代相传是文化乃至文明传承的最重要的渠道,传承人是民间文化一代代薪火相传的关键,天才的杰出的民间文化传承人往往还把一个民族和时代的文化推向历史的高峰。”因此,个体传承人的作用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二、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形式
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是一个授、受的互动的过程。其主要任务“在于了解和研究民间口头文艺的传承方式、变化形态、传承人的传承活动及传承路线,从而深刻地揭示民间文艺的特点及其特殊表现。”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的传承是由传承人、传承方式以及与所有传承活动有关的诸多因素构成的。而以上诸多的因素归纳起来都是要在二个层面进行:一是回族民间文学在时间上的的传承,二是回族民间文学在空间上的传承。所谓时间上的传承是历史的、纵向的传承。所谓空间上的传承是扩布性的,是各民族交流的结果。它是回族民众在与汉族或其他周边民族的交往过程中,学习和借鉴汉族或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并通过空间的“移植”,民族间的扩布,使其他民族的口头传统在回族民众中得以延续。与此同时,回族口头传统也通过空间的“移植”和扩布影响到其他民族的民间文学。这种多民族的口头传统的相互交叉、相互影响是历史必然,也文化交流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