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异性主要是指回族民间文学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流传过程中,其叙述的内容以及表演形态都会发生变动。变异性是回族民间文学创作中最具有积极意义的重要特性之一,也是回族民间文学得以传承与发展的根本动因之一。为什么回族民间文学会产生变异性?其原因很复杂。
一、民间文学变异性产生的原因
20世纪初期著名的芬兰历史-地理学派的安蒂·阿尔奈(AntiAarne,1867-1925)就已详尽地进行了论述。他在研究世界民间故事类型时就总结归纳了了民间故事产生变异十五种可能的原因:
(1)丢掉一个细节,尤其是不重要的细节,或许是故事变更的最为常见的情形。
(2)增添一个细节,一个并非原来具有细节,绝大多数情况下可能是一个取自其他故事的母题,不过有时纯粹是这里发明的一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特别有可能出于这样的添加。
(3)将两个或更多个故事串联在一起。描述动物或恶魔以及恶魔骗术的短小故事,特别有可能经历这种变化。
(4)细节的增殖——往往一个变为三。
(5)重复一个在原初故事中只出现一次的事件。有时这可能不是真正的重复,而只是与同一故事或其他某个故事中某些成分的相似。
(6)一种普遍特征的特殊化(用一只麻雀替换了一只鸟),或者是特殊事物的普遍化(一只鸟取代了一只麻雀)。
(7)尤其在故事的结尾可能换上另一个故事的素材。
(8)角色的交换,常常是对立者双方;聪明的狐狸与愚蠢的熊可能对换位置。
(9)动物故事可能以人物替换动物。
(10)讲述人的故事可能以动物角色替代男人和女人。
(11)动物、恶魔或魔鬼角色也可能互相变换。
(12)一个故事可以用第一人称讲述,仿佛讲述者就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13)故事中的一种变化将促使其他成分也变化,以保持其连贯性。
(14)一个传播的故事本身要适应它的新环境;使人们陌生的习俗或器物可能被熟悉的代替。在美洲印第安人文本中,王子和公主变成了头人的儿子和女儿。
(15)同样,过时的特征可能由现代的替换。主人公搭乘火车去冒险。
大致来说,安蒂·阿尔奈主要是基于民间故事的讲述行为、传播环境以及故事内容的多重变化等来总结和归纳都体现了民间文学本体属性。在他看来,民间故事中某一特征的变迁或某一些特征群的变化都能形成一个地理链条,从这个链条中人们可以看到故事使用的材料和故事传播的变化情况。由此,“他希望通过对若干文本的正确分析,通过对一切历史、地理因素的思索,以及对口头传播的某些普遍认可的事实加以适当说明,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触及故事起源形式,并且能够作出似乎可信的解释,以说明故事所经历的变化怎样造成了所有不同的文本。”
受阿尔奈、汤普森的影响,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学者刘魁立在《历史比较研究法和历史类型学研究》一文中总结归纳了民间文学产生变异的原因和条件有七种,其中“第三,流传、借鉴、因袭得来的作品,落入新的民族、新的地域、新的社会环境、新的文化环境,自然要相应的变异。在这种情况下,异文在很大程度上是适应过程的产物。”这一点也恰好是回族民间文学产生变异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总之,促使民间文学的变异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就是说,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并不是单纯地从某一个方面来体现,它可以是多方面的相互交叉、相互交错的体现出来。正是诸多变异要素的犬牙交错的“缠绕“才使得民间文学成为民间文化中最为活跃、最具影响性的组成部分。
二、回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
综合中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回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不仅要从纵向的历史沿革中寻找变异性的可能,还要从横向的族群内部的交往以及与周边民族的交流和融合中分析、总结变异性的要素。
1、历史发展的流动性是促使回族民间文学产生变异的原因
时间性是一个历史的延续与流动过程。它是从时间的纵向层面关照某一故事类型的衍化与变迁,具有流动性。因此,回族民间文学的时间层面的变异性是从历史的纵向层面,总结、归纳回族民间文学产生变异的原因。同时,它也注重考察回族民间文学在历史流传的过程中,其主题是如何发生变异的。在回族民间故事中,有关龙的形象就经历了一个非常复杂的历史演绎过程。在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中就记录了一则回族先民的神话:古代龟兹国国王阿主儿有神力。时有一只龙屡次祸害商家的财物,于是,阿主儿深入龙穴“将欲斩之,龙惧王神力,乃作人语曰:“勿杀我,我当与王乘,欲有所向,随心即至。”王许之,后常乘龙而行。”由此可见,龙的形象早在唐代时期就出现在回族先民的神话中。而且,从这一神话的内容可以看出,在回族先民的神话中”龙”的形象受到了当地佛教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影响。如龟兹国王阿主儿之所以能够寻找到龙穴,是受到阿罗汉的指点;龙屡次作恶的地方也是城市的商铺,龙破坏的对象是金银财宝。但随着历史的发展,******教逐渐成为回族唯一的宗教信仰。受******教影响,再有也受到周边民族的影响以及回族民众生活环境的改变,这个原先带有西域商业气息、佛教色彩的龙形象,在向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内陆渗透的过程中,在与汉族”龙”形象的交汇中,发生了很大的变异。所以,在现代回族民间故事中,”龙”的形象与回族祈雨习俗或与某一回族著名的历史人物的结合在一起。比如,在现代回族民间故事《插龙牌》、《锁蛟》、《青龙潭》等中只保留了“龙”这一实体形象,而其主题思想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促使这一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文化环境的变化,也有民族的迁徙,还有宗教信仰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也是促使民间口头叙事情节或母题的不断更新,不断变动的根本动因,并由此衍生出无计其数的变异性文本。
2、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促使回族民间文学产生了变异。
各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是一个在空间性上横向的流动。空间层面的变异是指回族民间文学在与各民族的横向的交流和融合中,不断地汲取新情节,产生新故事的过程。当然,回族民间文学并不专属于某一个人,人人都可以讲述,人人都可以进行改动。而每一次讲述都会产生新的故事文本,也就是产生了同一母题的不同“异文本”。因为,对于回族民众来说,借鉴与吸收既是他们擅长的,也是乐此不疲的。究其原因?“一个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时,总是要把外来因素纳入本民族原来的文化结构,对其进行必要的改造。”所以说,回族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既有民间文学变异性的一般特性,还有其特殊性。其特殊性就在于,回族民众在接受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的过程中,不断地对其进行改造以适应本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生活。如汉族民间传说《包公审案》、《包公拷问青石板》、《案中案》等,经过回族民众的改造变成了家喻户晓的《伊玛目的故事》,变成了以伊玛目为主角的《审石头》、《验尸》、《拷问青石板》等。回族民间文学对其他民族民间文学的改造是有意识的改造,由此,民间文学作品的族属属性发生了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