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财富的增长、国力的增强,英国在19世纪构筑了一个遍及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这是它成为世界霸主的主要表征。
1783年北美殖民地的独立,宣告了第一帝国的终结。此后,英国人面对的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帝国,为此,谢尔本伯爵哀叹道:“政府同意美洲独立之日,便是大不列颠之太阳陨落之时,我们将不再是个大国和受尊敬的民族了。”
然而,仅仅几十年后,一个更庞大的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日不落帝国”又被英国建立起来,它在欧洲的国际政治对弈中再次击败对手法国,自“滑铁卢战役”胜利后一个世纪里达到了它力量的顶峰,建立了可与“罗马治下的和平”相提并论的“不列颠治下的和平”。
从时间跨度上看,工业化的几十年间,既是英国通过工商业以及对外贸易的发展而确立全球经济霸权时期,同时也是英国人在自由主义思想下重建帝国时期。这一时期帝国重建的指导思想,一则是击败宿敌法国,确立欧洲乃至世界霸权;二则是将英国的“自由贸易”原则通过胁迫或者武力方式推及世界。因此,我们首先有必要了解工业化时期英国人帝国观的变化。
从总体来看,从北美独立前后起,随着工业革命的推行,英国在工商业方面的优势严重动摇了传统的重商主义,在经济自由主义指导下的自由贸易理论逐渐抬头,并成为指导帝国重建的核心思想。一般认为,1783-1815年间,是从重商主义向自由贸易的过渡时期,帝国观也由此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1815-1849年间,是自由贸易理论全面推广并彻底取代重商主义时期,在此期间,英国重商主义的残余被肃清,自由贸易的理论与实践高歌猛进并取得全面胜利,英国进入了全面的“自由贸易”时代,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日不落帝国”由此成为一个“自由主义的帝国”。
北美独立后的30余年间,是英国从第一帝国向第二帝国即“日不落帝国”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主导第一帝国的传统的重商主义思想的根基已面临挑战,此时已有人提出“自由贸易”理论并为之奔走呼号了。亚当·斯密认为母国对于殖民地的贸易垄断,不仅对于殖民地的发展不利,对于母国自身也不利。在此基础上,斯密主张逐渐开放殖民地的对外贸易,进而最终实现贸易自由。他指出:“将来无论什么时候,要把英国从这种危险中拯救出来,惟一的政策,似乎就是适度地、逐渐地放松那给英国以殖民地贸易独占权的法律,一直到很大自由为止。”继斯密之后,李嘉图也极力推崇自由贸易政策,认为应该使进出口贸易尽可能处于自由状态。他说:如果“可以自由出口或进口而不加限制,那么国家……所享受到的将是举世无双和简直难以想像的繁荣和幸福。”
斯密与李嘉图所提出的“自由贸易”理论,实际上反映出工业化初期新兴的工商业阶层要求废除殖民地贸易垄断的强烈愿望,这一理论严重动摇了重商主义的根基,并影响着英国人新帝国观的形成。这种影响力具体体现在:英国对于拓展新的殖民地不再太感兴趣,或者说不再主动去扩大殖民地,而是对海外贸易特别关注,为此在帝国重建过程中,英国所占领的地方,或者是对于确保帝国贸易通畅而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一些基地、海岛等,或者是对于工业化非常重要的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等。于是,“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口号,便成为新帝国赖以建立的总原则。
不过,在建立新帝国即“日不落帝国”的漫漫征途上,英国还面临着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英吉利海峡对岸的法国。北美殖民地独立后,无论在北美大陆、西印度群岛,还是在印度,法国殖民势力都呈日趋增长之势。为重整旗鼓、复兴帝国,打败法兰西、成为世界霸主便成了英国人的首要任务。
法国大革命爆发后,国内政治局势持续动荡,政府根本无暇顾及海外殖民地,更没有精力来同英国进行海外商业与贸易霸权的争夺了,英国殖民主义者一度以为法国将一蹶不振,因而为之欢欣鼓舞。不过,法国督政府的建立及拿破仑的脱颖而出,特别是法国势力在欧洲大陆迅速扩张,令隔岸观火的英国人再也坐不住了。这是因为,一旦法国树立了在欧洲大陆的霸权,那么,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将受到根本性挑战,独霸欧洲大陆的法国,将成为英国争夺海外霸权的最有力的竞争者。因此,英国急需遏制法国势力,这样,当法国军队迈出国门,染指到英国在大陆的传统盟友时,按捺不住的英国人终于与老对手兵戎相见了。法国大革命的余波迅速波及到邻近的奥属尼德兰(比利时)以及荷兰等地,英国以决不会坐视法国直接或间接成为低地国家的主人、或者成为欧洲权利与自由的主宰为由,拉拢欧洲大陆一切反对法国革命的国家,组成了多次反法联盟。这样,由英国组织的长达22年的反法战争、又称拿破仑战争由此拉开了帷幕。
反法战争的爆发,其直接原因或目的,一方面在于反对法国革命,另一方面,正如英国致法国照会中所称,是为了维护欧洲大陆原有的均势。不过,在这些表面的或直接的诱因之后,我们认为,“从根本上说,它仍然是17世纪末以来,英国和法国争夺商业和殖民霸权的继续。实质上,英国政府和统治阶级反对法国的主要动机并非为了意识形态上的原因,而是为了争夺世界的商业和殖民霸权”。这样,我们不难看到,当反法联军在欧洲大陆与拿破仑的军队进行争夺时,英法之间在殖民地上的争夺也异常激烈;因为这场战争的结果,将直接决定着海外殖民地的争夺局势,胜利者将顺理成章地成为世界霸主。
反法战争断断续续长达20余年,其间交战与和谈交替进行。作为反法联盟的组织者,战争初期,在欧洲大陆战争中,英国往往是出钱,反法联盟的其他国家则出兵。英国的直接出兵作战,主要表现在与法国进行的海战,以及在殖民地的争夺上。这是因为:一方面,在争夺世界霸权进程中,海上霸权的争夺十分重要,如果不能打败法国舰队,那么,英国就难以保证海外霸权的建立。另一方面,在与法国人争夺殖民地时,英国不再一味地为了开疆拓土,而主要是为了争夺那些拥有广阔市场的殖民地以及对于英国海外贸易通道的畅通至关重要的一些殖民据点等。不过,到了战争后期,威灵顿领导的英军才真正投入到大陆的反法战争,因为此时,法国的落败已经在所难免了。这说明了英国的关注点,并不在于欧洲大陆本身,而在于与法国在海上霸权与殖民地霸权等方面的争夺。
反法战争中的几次重大战役对于我们认识英国参战的实质是非常必要的。其一是1798年,英法在埃及亚勃基尔湾举行的海战,结果法国舰队战败,英国的海上优势逐步确立。其二是1805年的特拉法加大海战。这是英国舰队与法、西联合舰队在西班牙南部沿海的特拉法加的一次总较量。这场战役直接决定着英吉利民族和英帝国的命运。正如英军统帅纳尔逊所言:“情况很明朗,只有打败拿破仑,英国才能真正强大起来。这场战争的胜利者必须是欧洲乃至全世界的主人。”这场海战进行得十分惨烈,英军统帅纳尔逊将军也阵亡,不过,坚实的经济后盾以及强大的海军实力确保了英国的胜利。特拉法加大海战,是英国迈向海上霸主地位的最后一役。此前,在组建海上帝国的道路上,强大的英国海军还不时面临法国与西班牙的挑战。通过这场战役,法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被彻底击溃,再也无法与英国争夺海上霸权了。自此,英国已经取得了拿破仑战争最后十年中在英吉利海峡、大西洋港口和地中海的制海权,此时的法国在海上已经被彻底打败,别说挑战英国的海军,就连保持自己及其附属国海上安全的能力也大大削弱了。作为传统的两大海上强国西班牙与法国被击败后,在制海权上,英国已经获得了绝对的优势,并成为真正的海上霸主。一个连英国人也未曾想过的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正是在英国海军的东征西战中建立起来的。
1815年维也纳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反法战争的结束。通过战争,英国的宿敌法国被彻底击败了,在建立全球性殖民帝国的道路上,英国再也没有任何对手了。反法战争的胜利为“日不落帝国”的形成扫清了障碍;也正因为在军事上打遍世界无对手,才使得未来的“日不落帝国”能建立在“自由贸易”的基础上,而不需要再以战争为基础。
此时英国的力量达到了顶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海上霸主地位通过反法战争树立起来。反法战争前夕,在欧洲,乃至整个世界,能在海上与英国相抗衡的莫过于法国与西班牙。不过,通过亚勃基尔湾海战与特拉法加大海战,法国舰队与西班牙舰队的主力被彻底击溃,再也无法与英国较量了。从世界各国海军力量的对比来看,1790年时,英国的海军总吨位为48.59万吨,仅次于它的法国为31.43万吨,第三的西班牙为24.22万吨,尽管英国排名世界第一,但仍然还没有确立绝对的优势,仅次于它的法西两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联合起来就超过了英国;到了1815年时,英国的总吨位数达到60.93万吨,法国尽管排名第二,但减少到22.83万吨,俄国列第三,为16.73万吨,西班牙沦落到第四,还不到6万吨,可见,英国的海军总吨位数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三个国家的总和,而大致相当于世界其他各国海军总吨位数的总和。正如希尔所说:“英国的政策在拿破仑战争中达到顶点,使得英国的国防力量,特别是海军力量在这场战争后的近一个世纪里无人能与之匹敌。”
于是,英法之间长达一个世纪之久的争夺海洋控制权的斗争告一段落,英国成为名副其实的海上霸主,这为以后的“日不落帝国”提供了重要保障。
其二,英国在反法战争中完成了帝国重建的任务,建立在第一帝国废墟之上的“日不落帝国”已基本成形。英国参与反法战争的根本原因,在于与法国争夺海外的商业与贸易霸权,而并非一味地扩大殖民地。不过我们看到,当战争结束时,英帝国的版图还是迅速扩大了。不过,在贸易原则第一的基础上,英国所追求的并非强占大面积的殖民地,而是尽可能占领那些对保持海外贸易通道畅通极为重要的岛屿、殖民据点等。在1815年的维也纳会议上,英国非常慷慨地归还了战争期间强占的法国殖民地。然而,对于那些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殖民地,或者能够作为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的殖民地,即对其拓展海外贸易至关重要的殖民地,英国人则寸土不让。这些殖民地或殖民据点包括:从法国人手中强占的毛里求斯、塞舌尔群岛、多巴哥和圣卢西亚,从荷兰、西班牙、丹麦等国手中强占的非洲的开普、亚洲的锡兰、马耳他、特立尼达、赫尔戈兰等。这些地方尽管面积不大,但是对于维持帝国的贸易通道具有重要意义。
其三,反法战争结束后,英国在与殖民地的经济关系上,完成了从重商主义到自由贸易的过渡。进入到19世纪后,自由贸易逐渐作为一项政策广为推行,英国逐渐放弃了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走上了贸易自由化的道路。1808年,英属新斯科舍和新布伦瑞克总督宣布,允许英国或美国船只把某些商品转运至西印度,这实际上是对实施了100多年的《航海条例》的违背,但得到了英国政府的许可。1811年,英国进一步表示,允许除法国之外的任何国家的船只装载某些重要产品,如小麦、面包、饼干、树脂、沥青等进入英属哈利法克斯、圣安德鲁斯、圣约翰等港口。在远东的印度,从1793年起东印度公司的贸易垄断权一步步受到侵蚀:起初,公司被迫允许一定吨位的英国个体商人的商品进入印度;到1813年时,英国政府则彻底废除了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贸易垄断权,“自由贸易”原则在未来的帝国中心——印度次大陆初步确立起来。
总而言之,到1815年反法战争结束时,随着帝国版图的迅速扩大,第二帝国基本定型。初步的统计表明,反法战争开始时的1792年,英国的殖民地只有26个,而战争结束后的1816年,英国拥有的殖民地达到了43个。英属殖民地的分布范围大致为:北美的加拿大、西印度群岛、澳洲大陆及附属岛屿、东方的印度以及一些据点或岛屿等,如开普、锡兰、马耳他等。这些殖民地基本上是英国为了拓展对外贸易而占领的,有的是可以作为原料产地或产品销售市场,有的是对确保海外贸易航道的通畅而至关重要的据点。“贸易优先”原则在殖民地占领与维持方面表现得比较明显了。
从1815年维也纳会议起,一直到19世纪中叶,这30多年间,英国工业革命进入了全面深入阶段,贸易保护逐渐退出历史舞台,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行自由贸易的国家。自由贸易政策的推行,彻底瓦解了沿袭几百年的旧殖民制度,它对未来英帝国政策乃至帝国发展方向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为了向全球推行“自由贸易”,英国依靠其强大的海军舰队,在世界范围内开始了新一轮的殖民扩张高潮。不过,在这一阶段,领土的扩大并非英国所直接追求的目标,只不过是英国拓展对外贸易的副产品而已。这一时期的英国殖民政策,并非为了扩大帝国的版图,而是争夺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
对于落后国家,如果英国能够通过外交或其他手段使其接受“自由贸易”政策,那么英国就不会使用武力,也不谋求所谓的政治控制权;不过,由于担心国内手工业遭遇毁灭性打击,绝大多数国家不会轻易就范,这个时候,英国往往要炫耀进而动用武力,停泊在近海的英国军舰和大炮开始发威并很快奏效;如果有的国家敢于抵抗,那么英国人就用强大的武力将其打败,迫使对方接受英国所提出的条件。从这一时期英国提出的条件来看,抢占领土并非主要目标,英国人所谋求的往往是开放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品自由进入,让英国自由地获得廉价的工业原料等。
19世纪中叶前后是英国彻底推行自由贸易时代,也是英国稳居头号工业强国地位而没有对手的时代,英国比起任何时候都需要推行商品市场与贸易机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炮舰外交必不可少。19世纪40与50年代的两次鸦片战争,就是英国对中国推行炮舰外交、打开中国大门的极好的例子。与第一帝国时期不同的是,旗开得胜的英国人,并没有要求清政府割让大片土地,而仅仅要求得到香港岛与九龙,这两地当时仅仅是个小渔村,谁也不曾想到,英国人后来将其开发成远东最活跃的贸易基地;除了大量的军事赔款以外,英国人最关注的就是中国的市场了,清政府被迫开放十多处通商口岸,与英方商定贸易税率,外国商船可以自由在长江各口岸航行等。中国的市场终于对英国开放了,英国人如愿以偿。
在打开日本的大门时,英国甚至连武力的炫耀都没有使用,就搭上美国人的车达到了目的。1854年,迫于美国军舰的威胁,日本决定开放市场。四年之后,英国与法国、荷兰一起,强迫日本签订了一系列条约,日本的市场对西方完全开放了。除了炫耀或使用武力外,英国还通过施加政治影响等手段,来诱使贫弱国家就范。1836年和1857年英国与伊朗签约,1838年和1861年英国与土耳其签约,这些条约虽然内容不尽相同,但共有一个核心内容,即英国要求得到贸易、投资等方面的特权,如开设工厂、减免关税等。为了确保帝国安全以及贸易的通畅,英国这一时期还占领了一些军事要塞与贸易据点,如1819年占领新加坡,1839年占领亚丁港,两年后又占领了香港岛,这样,从好望角到印度洋,再到太平洋,英国建立了一条极为通畅的海外贸易通道。
如果说第一帝国的中心是北美13个殖民地,那么,日益兴盛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则是远东的印度。印度对于帝国的重要性,正如曾担任印度总督的寇松所言:“只要我们统治印度,我们就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可一旦丢掉了印度,我们的地位将一落千丈,只能降格为一个三流国家。”更多的人则形象地将印度誉为“帝国王冠上最珍贵的宝石”。印度对于英帝国的价值,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商业与贸易方面的重要性。没有人会否认,印度是英帝国财富的最大源泉,统计表明,1757-1815年间,东印度公司从印度攫取的财富高达10亿英镑。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化以后,海外市场的争夺变得激烈起来。幅员辽阔、资源丰富、人口众多的印度,对于英国具有极大的诱惑力,因为它可以成为英国绝佳的原料产地与工业品销售市场;其二,印度对于英帝国的对外扩张来说,军事上的重要性也不容忽视。英国人在印度训练出了一支20余万人的士兵,这支军队完全由印度人组成,由英国人指挥,它不仅用来征服印度的土邦王公,而且也用来征服邻近的国家或地区。正如罗纳德·海姆所说:“从军事角度,正是这支英印军队,才使不列颠成为一个伟大的帝国。”在商业、贸易以及军事上的重要性,奠定了印度在第二帝国中的核心地位。印度在被征服过程中,逐渐变为英国的原料产地与工业品销售市场。在殖民当局政策的引导下,印度农民被迫种植英国所需的工业原料,如棉花、蔗糖、靛青、鸦片等,主要面向英国出口。另一方面,人口众多的印度又成为英国工业品的销售市场,一种依附性经济开始在印度形成。
在“自由贸易”的原则基础上,英国构建了一个“自由”帝国。自由贸易的推行,瓦解了殖民地国家的民族经济,过早地将这些经济基础脆弱的殖民地拉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之中;然而,英国却从此间大大获益,国外市场扩大了,原料产地与产品销售市场有了保证,这反过来又进一步推动了英国的工业化进程。不过,从根本上而言,作为自由主义的帝国,“日不落帝国”的维持,还在于英国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当时没有任何国家能够与英国相抗衡,这才使得其他殖民列强不敢对英帝国轻举妄动。英国在自由主义旗帜下维持一个庞大的帝国,本身就是英国强盛的一个重要标志。
此外,随着英国世界霸主地位的确立,其殖民政策,尤其是对于白人殖民地政策开始发生了转变,这表现在白人殖民地自治的责任制政府的建立。如果把时间再往前推50年或者100年,英国绝对不允许殖民地的自治;不过,19世纪中叶,英国的强盛已经达到了世界的顶峰,其经济强国地位无人能敌,军事上所向披靡,在殖民地的占有上更是令其他国家无法相比。对于强大的英国而言,在通过工业霸权、贸易霸权而主宰整个世界以后,它所想得到的一切都已经得到了,一味地强化对殖民地的政治控制已经没有必要。为此,国内盛行的自由主义思想在殖民政策中得到了新的体现,在白人移民殖民地推行自由主义变革,特别是建立自治政府,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
19世纪30年代,英国出现了一些热衷于殖民地改革的理论家,他们认为,帝国与殖民地之间那种旧的僵硬严格的纽带,既虚弱易碎又令人恼怒,他们对于白人移民殖民地出现的人民争取民主权利的呼声表示同情与支持,真心诚意地相信,只要殖民地实现地方政府自治,就会避免帝国瓦解,并减轻母国的各项负担。随着自由主义政治理念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并接受这种观点了。到19世纪中叶时,当英国出于自身利益决心冲破重商主义传统的最后束缚,旧殖民制度已是穷途末路时,允许殖民地按照自治原则建立责任政府,就不再像洪水猛兽那样让人害怕和无法接受,而是英国实现自由贸易之后一个顺理成章的结果。
移民自治政府的实践首先在加拿大拉开了序幕。1837年加拿大的民族起义,引起了英国当局的关注,促使后者开始调整其殖民统治方式,建立英属北美殖民地责任政府的时代随之到来了。1839年,英国发表《达勒姆报告》,允许加拿大建立责任政府。至1855年,英属加拿大全境,责任制政府全部建立起来,这标志着英国殖民统治政策和殖民地地位的重大变化,传统的总督直接统治现已转变为殖民地自治了。
加拿大的经历为澳大利亚提供了典范。184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按照选举原则建立新南威尔士自治政府的法案,总督的权力大大削弱,一种全新的以地方自治为特征的责任制政府由此建立起来。新南威尔士的成功极大地激励了其他殖民地的自治运动,而“一种发展的自然规律很快就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殖民地的自治”。1853-1856年间,责任制政府又先后在维多利亚、范迪门、南澳大利亚等地建立起来。随后,在新西兰、南非等白人殖民地,英国也先后开始了建立自治政府的尝试,并获得了成功。
在白人移民殖民地,自治的责任政府的建立,意味着英国人的帝国观在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下已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由此而导致一个全新的帝国的形成。白人移民殖民地自治政府的建立,只是英国在强盛的顶峰对于殖民政策的一种重大调整。这种调整,充分建立在英国强大的经济与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它本身就是英国走向世界霸权的一个重要标志。帝国政策的这种根本性调整,带来的不是移民殖民地的各行其是和分道扬镳,相反,带来的却是帝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向心与团结。的确,当移民自治与自由贸易一同成为帝国最显著的特征与原则时,同时代的英国人和殖民地人都没有立即意识到,一个跨越全球的、空前绝后的“日不落帝国”已经建立起来。
人们曾对于历史上罗马帝国的庞大与辉煌推崇不已,不过,罗马帝国充其量也只不过是一个以地中海为中心的区域帝国。然而英国人建立的“日不落帝国”却是一个真正的世界帝国,英国殖民地遍及全球,其开拓的疆域之大,统治的人口之多,绝非人类历史上任何一个帝国所能比拟。庞大的“日不落帝国”是英国成为世界最强国的一个标志,帝国本身与英国的海上霸权与工业霸权一起,共同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宝座。英国的霸权地位一直延续到20世纪,小小的英国能在世界称霸一个世纪之久,这是它一系列的制度领先所造成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