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由于小孩子毕竟还小,不懂得什么是危险的,什么是没有危险的,因此,作为大人,就必须阻止协的孩子做一些危险的事情。假使不想让孩子跑到房子前面的街上。在这种情况下所要保证的是他按照父母所说的去做。当然要解释为什么要他远离街道,但是只靠解释并不能达到真正想达到的目的。这种危险对于孩子来说可能过于抽象了,他还无法意识到它的存在。如果过于生动地描述可能会出现的危险,他又会变得过分害怕而不再到屋外去玩耍。
在这种情况下,坚持要孩子同意不到街上去的规则会好得多,这样管教的中心就是服从而不是让自己选择行为。孩子不服从的风险很大,所以允许孩子失败、忘却或者反抗的余地就很小。
除了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外,还应该经常重复这些规则,这样你的孩子就肯定能记住它们。
如果只有在真正需要这种管教策略的情况下,才使用它——教育孩子严格地遵守某项规则,那么让孩子在这方面加以配合应该没有什么困难。他会认识到这个要求如此不同寻常的强硬,一定是十分重要的。如果父母滥用这种策略,它很快会变得没什么用。
要经常花点时间考虑一个你管教的行为和要求后面的目的,这可以在母子关系紧张的时候帮助父母保持平静和泰然,也可以帮助父母避免无目的地虐待孩子。甚至最为清醒的父母,都可能变得习惯于发布各种根本不是孩子而是他们自己兴趣所在的命令。比如,当一位母亲需要她四岁的女儿帮助她做某件事的时候,她就会对孩子说:“快点做好准备。”母亲的举动是按自己的还是女儿的兴趣?母亲的命令本身无伤大雅,但是却无意中表明了父母有时是欠考虑的,在这方面他们还要学会控制自己,尤其是在对孩子非常生气的时候。父母非常容易把自己对孩子的爱和权威性变得想当然。如果这种情况发生了,他们会把自己的期望和对于孩子来说什么是最好的混为一谈。同时,他们的孩子会变得更为困惑,而且有可能受到伤害而心怀怨愤。
为了自己,或者说为了家庭,父母可能不时地坚持要孩子做他们不感兴趣的事。当这种情况出现的时候,要确信自己了解这个事实:在和孩子交往的过程中反应了父母的意识,为自己的要求提供了一个简单的解释,还有父母已经把这种情况出现的可能性降低到最小的程度。这样,孩子最终会学会像尊重自己的兴趣一样尊重他人的。
孩子的很多毛病都可以用阅读和劳动来帮助他们改正。书本中的知识和道理能让他们得到良好的指导,而劳动可以让他感到一切都来之不易。孩子只要具备了知识和劳动的习惯,那么就会向良好的方向发展,进而成为有教养的人。
三、正视孩子的问题行为
问题行为是指妨碍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表现为心理品德不良或犯有严重错误的行为。问题行为在心理上可表现为情感、性格特殊,如狂妄自大、任性撒娇、自卑、孤僻、暴躁、厌学等,在品德上可表现为不守纪律、欺侮同学、恶作剧、不讲理、打架、偷窃、不正当性行为等。
面对儿童的问题行为,父母首先应冷静。人各有长短,父母要承认差异,允许失败。父母要保持孩子学走路时的心态,这在孩子出现优点时容易做到,而在孩子出现错误时,父母的心理就不平衡了,对孩子开始指责,把孩子说得一团漆黑,其原因在于攀比和不切实际的期望。
因此,在操作方法上:现在的缺点,尽量少讲,不要老讲他很糟,让孩子觉得一片漆黑,是个坏孩子。
对于孩子做错事,要对事不对人。好孩子是永恒的,好孩子不一定都做对事,坏孩子不一定都做错事,一定要把人和事分开。
比如关于游戏机,主要看你怎么对待。孩子迷恋游戏机的原因在于它会赏识孩子,让许多在现实中得不赏识的孩子,在游戏中得到了满足。现实中许多孩子是通过游戏机进入电脑世界的,因此许多玩游戏机的孩子,都是聪明的孩子,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不要认为打游戏机的孩子部是坏孩子。
对于迷恋游戏机的孩子,一是要转移,二是要诱导,与孩子制定规则,爸爸够朋友,你也要够朋友,双方商量游戏时间,把打游戏机作为调剂精神的一种方式。
再比如说小男孩调皮,老是把衣服弄得脏兮兮的。
妈妈批评他:“你看你老是这个样子,你真是让我伤心透顶了,我工作累了一天,你能不能省点心!”
这是许多父母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一批评就“对人不对事”,用“老是”“总是”等字样把孩子“批倒在地”,把矛头直接指着孩子的品性上,加重孩子心中的罪恶感。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了,自己不是好孩子了。父母并没有把真正生气的原因表达出来。
她本来可以这样说:“你看,孩子,你今天又把衣服弄脏了,妈妈很生气,希望你下次不要这样。”
孩子就会明白,妈妈生气了,因为我弄脏了衣服,这件事我做错了,而不会认为自己不是个好孩子。
这也就牵涉到另一个问题。许多父母的“无形暴力”——语言对孩子的伤害。
有些父母很文明,坚决不打孩子,不满的情绪总会有的,怎么发泄?通过语言。
有些很直接:你笨死了!你完蛋了!你真给我丢脸!有些很含蓄:做一个人,应该……应该……否则……否则……。总之一个共同的潜台词:孩子,我不相信你,你不行,你要努力。孩子的自信被肢解得一塌糊涂。
如何纠正这些错误的行为习惯?
下面的一个实验是一位美国儿童教育家推荐的,它可以成功地协助父母亲开始客观地观察他们的孩子。首先,拿出一张纸,写下常用来描述你女儿或儿子的词汇或言语。其次,将这张纸撕碎丢进垃圾桶。最后,谨慎地思考你的孩子,并尝试以全新的眼光观察他或她,完全没有先入为主的看法。努力把先前的了解和评价搁在一边,当你的孩子在进行正常的每日活动时,观察他或她但别干扰到他们。最重要的是,搜寻那些使你的孩子显得独特的积极性。
这种方法有两个好处。第一,收集到的资料相当客观,因为这时所观察到的正好反映了你的孩子在自然情况下未受你干扰或操纵的行为。第二,收集到的是即时的资料,因为你观察到的是孩子正在发生的行为,不是过去发生或未来可能发生的行为。
当然,即便这样,做父母的也不可能抛弃所有先前的印象和你多年来对孩子累积的具体了解。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父母亲在做这样的小幅度的调整后,这种“科学家试”的观察和认识会对你客观判断孩子有大幅度的进展。
在此推荐一个优秀父母的做法:
她有个六岁的女儿,从四岁开始,针对女儿依赖性强,独立性差这一点,她采取了一项措施,就是母女开展“独立自主评比”。母亲与女儿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每月设计一个评比栏,内容由简单到复杂,最初给孩子设立了以下项目:洗脸、刷牙、穿衣、搬座、洗脚,而母亲也根据自己性格上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列出了以下项目:早晨跑步、晚上健身、坚持写日记、坚持每天给孩子讲故事、认真学习、不发脾气。每做好一件事,就在评比栏上贴上小红花。
她们展开评比竞争。孩子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就努力去做每一件事。最初孩子的出发点是为了多得几朵小红花,但时间长了就养成了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第一个月下来,如果晚上不刷牙、不洗脚,孩子还睡不着呢!
另外还要允许孩子有反复。孩子毕竟是孩子,要站在同龄人的角度去跟她比较,有时故意做得差一点以激起她超越别人的信心,有时多得几个小红花,鼓励她去竞争,努力做,超过母亲。一段时间后,有些习惯养成了,就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内容,如:自己找东西、别人说话不插嘴。按时起床、按时睡觉等,这样反复进行,一个又一个良好的习惯就形成了。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孩子。与其进行空洞的说教,不如亲自去做。就这样母女两人一个月一个月地评比。两年过去了,孩子养成了许多好习惯,客人来了知道搬座、倒水、长辈来了知道问好,到别人家做客懂礼貌。
当然,如果孩子坚决不合作,那别无选择,只能给予他适当的惩罚。
柏拉图曾说:“仔何坏人也不是出于本人意愿成为坏人的。”这一道理也适用于孩子。人之所以成为坏人,大多是父母教育不良的结果。不要以为孩子太小就不懂得道理,千万不要小看他们,他们能够懂得。
好的性格习惯带来好的行为习惯
一个人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有性格决定的,一个勇敢的人不会有懦弱的行为,一个坚强的人不会有软弱的行为,也就是说,一个成功的人首先要有成功的性格,当成功的性格形成一种习惯的时候,那么孩子离成功也就不远了。
一、勇敢是基础
勇敢是一种精神和品质,是心灵的生命力量。勇敢是抵制恐惧、克服恐惧,而非没有恐惧。
孩子想要在学习、生活中获得成功,必须培养勇敢的精神。
1.勇气能扭转乾坤
1838年9月6日早晨,在英格兰与苏格兰之间的兰斯顿灯塔里,一位年轻的女孩被外面尖锐恐惧的呼叫声惊醒了。外面正狂风大作,暴雨倾盆如注,海浪在怒吼翻滚,一阵凄厉的呼叫声穿越呼啸的风声与咆哮的波涛声传来,而她的父母却什么也没有听见。
通过望远镜,她看见几个弱小的身影,他们正拼命地抓住一艘失事船只的漂浮木枚,而船头却悬挂在半英里之外的岩石上。
“我们对此无能为力。”灯塔的看守人威廉姆达琳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说。
“不,一定会有办法的,想想办法吧。我们必须把他们救出来。”女儿含泪苦苦地恳求着父母。
父亲终于动摇了:“好吧,格雷恩,我就按你的要求去试一试。但我知道这样有悖常理,不合我的判断。”
随后,一叶小舟如同狂风中飘零的一片羽毛一样,在汹涌澎湃的大海上颠簸起伏,穿过疾风骤雨,钻过惊涛骇浪,驶向失事的船只。那些船员们的失声呼叫将这位柔弱身躯挤压成了钢筋铁骨。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一股勇气与力量,这个勇敢的姑娘与父亲一道,奋力地划着浆在暴风雨中穿行。几个船员最终得救了,他们安全地回到了陆上。
她的所作所为让全英国的人都感到无比地光荣。她的英雄气概让高贵的君王在她面前也黯然失色。
勇气和自信能让所有的情况都为之改观。当年拿破仑穿越阿尔卑斯山时曾问他的工程师们:“如果通过这条路直接穿越过去,有没有可能?”这些工程师曾被派去探寻能够穿过险峻的阿尔卑斯山圣伯纳山口的路。
“可能行的”,他们吞吞吐吐地回答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可能性的。”“那就前进吧”。身材不高的拿破仑坚定地说道,丝毫没有把工程师们刚才回答是的弦外之音听过去:穿越圣伯纳山口肯定是极其困难的。
此时,英国人和奥地利人听到拿破仑想要跨过阿尔卑斯山的消息时,都轻蔑地搬了撇嘴,报以无声的冷笑:那可是一个“从未有任何车轮碾过,也从不可能有车轮能够从那儿碾过的地方”。更何况,拿破仑还率领着七万军人,拉着笨重的大炮,带着成吨的炮弹和装备,还有大量的战备物质和弹药呢!
然而,被困的马塞纳将军在热那亚陷于饥境地时,一向认为胜利在望的奥地利人看到拿破仑的军队突然出现,他们不禁目瞪口呆。拿破仑没有像其他先行者一样被高山吓住,没有从阿尔卑斯山上溃退下来。失败不属于拿破仑,他成功了。
无数人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一旦成为事实时,总会有人说,这件事本该在很久以前就能做成;还会有人找借口说,他们所遇到的巨大困难是任何人都无法克服的,从而把在困难面前的退却说成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好让自己从困难面前大摇大摆地溜走。对于许许多多的指挥官而言,他们同样有精良的装备,有必要的工具,有善于穿越崎岖山路的大兵,但他们都缺乏拿破仑的坚韧与勇气。
所以,在任何困难面前退却的孩子,所欠缺的也是那么一点儿勇气。
2.有勇气就有生路
孩子的一生不可能是永远平顺的,他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选择、挫折和打击。而在危机四伏的人生窘境中,自身的勇气会激发出向上的潜能,从而脱离困境。下面这个寓言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有个年轻人,有一天,因为心情不好,他走出了家门,无目的地到处闲逛,不知不觉就来到了森林深处。在那里他听到了婉转的鸟鸣,看到了美丽的花草,他的心情渐渐地好转。他徜徉着,感受生命的美好与幸福。
忽然,他的身边响起了忽忽的风声,他回头一看,吓得魂飞魄散,原来是一头凶恶的老虎正张牙舞爪地扑过来。他撤退就跑,跑到一棵大树下,看到树下有个大窟窿,一棵粗大的树藤,从树上深入窟窿里面。他几乎不假思索就抓住树藤滑了下去。他想,这里也许是最安全的,可以让他避过劫难。
他松了一口气,双手紧紧地抓住树藤,侧耳倾听外边的动静,并时不时地伸出头去看看。那只老虎在四周踱来踱去,久久不肯离去。年轻人悬着的心又紧张了起来,他不安地抬起头来。这一看又叫他吃了一惊,一只坚牙利齿的松鼠在不停地咬着树藤。这树藤虽然粗大,可经得住松鼠咬多久呢?他下意识地低头看洞底,真是让他惊出一身冷汗!洞底有四条大蛇,一条瞪着眼睛,嘴里播卷着长长的舌芯。
恐惧感顿时从四面八方袭来,他悲观透了。爬出去有老虎,跳下去有毒蛇,上不得,也下不得。想这么不上不下吧,却有那只松鼠在咬树藤。他甚至已经听到了树藤被咬之处“咯巴咯巴”欲断未断的响声。
这个故事其实并不是人生的特殊情况,也不是人生的具体写实,而是人生境遇的一个比喻。那只老虎不是别的,其实是无常;那只松鼠是时间;那四条大蛇是人生无法逃避的生老病死;而那根藤就是我们的生命线。老虎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是无疑的。正如灾害,正如苦恼,正如天上飞来的横祸。困苦总是要来到人间的。是来到你的面前,还是来到他的面前,你是碰到一次,还是常常碰到,这也许是有一定的偶然性,这就是无常。与生俱来的还有生老病死,这是任何人都无法挣脱的宿命。同样无法摆脱的还有时间,从表面上看,时间对生命并不构成威胁,甚至我们还以为它是运载人生的免费列车。可是真正给我们致命一击的就是时间,时间每时每刻都在咬着我们的生命之藤。
生活就是这样,除了生老病死这种苦境之外,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挫折与打击。如果孩子正处于苦恼和挫折中,他该怎么办呢?
看看这位年轻人是怎样做的吧。
年轻人想:悬挂不动已不可能,树藤已不让你悬了;跳下去绝无生路,那是个死胡同,连跳的地方都没有;可是外面呢,有可怕的老虎,但也有鸟鸣,有花香。年轻人想,难道这就是人生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