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讲道德,将受益终生
孩子放学回家,父母最关心的是什么?
如果有考试,当然是先问成绩,如果只是平常的时候,父母就会问孩子是否有家庭作业。如果有,他们马上就会督促孩子认真地去完成。
很少有父母会先问问孩子做错了事没有,不会问孩子撒谎了没有,最多是出于爱护地问被人欺侮了没有。
所以,父母自己也不知不觉地拒绝道德,更何况孩子呢?
为此,哈佛大学教授兼精神病专家罗伯特科尔斯认为,孩子的道德智商——即德商需要从他们诞生的第一天起开始培养。他在《孩童的道德智商》一书中,从个人养儿育女的经验,及周围人教育孩子的心得,分析怎样培养孩子的道德观,这对于父母在培养自己孩子时或多或少有帮助借鉴的作用。
一、孩子的道德观容易受环境的影响
孩子从出生起就具有同情心,一个9个月的婴儿在看到另一个婴儿啼哭时也会触景生情,毫不吝啬地落下眼泪,这是同情心最简单、最原始的表达方式。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你应该帮助他在平常的生活和玩耍中进一步培养这种好的品质。你可以不定期地问孩子:“为了让其他小朋友开心、快乐,你该怎样做?今天你怎么惹小朋友生气了?你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个方法可以帮助孩子建立与他人的融洽关系,培养孩子不断为他人付出爱心。
据一外国小儿科医生说,他对道德智商的理解是: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孩子。他曾经接触过一个患血癌即将死去的女孩,女孩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而是妈妈,女孩认为,她是妈妈的负担,会增加妈妈的忧愁;她死后,妈妈会很伤心。
无独有偶,这位外国医生又遇到一名车祸中弄伤右手的男孩。这一男孩不仅为自己感到难过,更为自己的爸爸感到难过,因为他爸爸非常热爱棒球运动,而且十分喜欢教他打棒球。
由此可见,道德品质的培养不能从背诵条规中来,更重要的是观察父母或长辈怎样和人相处,怎样对待他人时,形成自己的道德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把所见所闻部记于心中,而对成年人的道德行为,他们则是最敏锐的观察者。
日本神户一个14岁的学生于1997年5月下旬残杀了一名11岁的男孩,将其头颅割下放在当地中学的校门口示威,并留下了这样的字样:“警察诸君,如果你们能够抓到我,就来抓吧!”这种看似心理悬念片中才有的现实,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杀人者与被杀者并不相识,喜欢看恐怖片的嫌疑犯只是想体会以强凌弱的杀人快感,该犯还称两个月前的另一起袭击两名小学女生案(其中一人死亡,一人重伤)也是他所为。
在全日本为这一杀人事件惊惊恐惧之时,有统计表明,去年一年日本少年犯的杀人事件比上年增长了23%,盗窃案也增加了25%。
来自美国的统计数据同样触目惊心,在过去10年中,美国青年和少年杀人案件从每年l000起狂升至近4000起。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指出:现在的一些孩子视伤害他的同类如剥一个橘子那么简单。
那么,到底是什么使得这些孩子大开杀戒呢?
人们往往喜欢把青年和少年犯罪归因为离异家庭,生理及心理折磨或性骚扰等。这些都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但也有专家指出,并不是所有有过不愉快经历的人都会去杀人,干坏事,而有些孩子杀人时也未表现出仔何精神异常。
所以,造成孩子犯罪以至于长大后的成人犯罪归根到底主要是孩子时的道德教育没有抓好,至于家庭离异等仅是没有对孩子进行很好的道德教育的原因,而并非孩子长大后犯罪的直接原因。
马丁九岁时,不小心受了伤,马丁的爸爸非常着急,在雨中飞车奔往医院,泥水溅到了路人身上,甚至闯红灯。这时,马丁告诉爸爸:“爸爸,如果我们不小心,不仅不能解决现在的麻烦,很有可能制造出更多的麻烦。”
这时,马丁的爸爸才意识到受伤的小子能为他人着想了。
要孩子说出他们怎样看待成人的道德行为,是件很难的事,但他们确实作为一个最忠实的观察者而审视着。
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父母不懂得教导和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孩子则很难具有自己的道德观。
有时候,父母的言行都深刻地影响着孩子,在一生都烙下难以磨灭的道德烙印,甚至决定孩子一生的方向。在家庭这一道德培养的第一所学校里,孩子总是在直接或间接地观察着。因此,父母若不能正确认识这一点,往往是孩子道德启蒙的反面教材。
二、道德教育要早进行
对孩子进行道德启蒙,要从第一天开始,许多妈妈对此都应有深刻的认识。
一个两个月大的婴儿,有半夜三点醒来啼哭的习惯,对于不同的妈妈,则有不同的做法。
一种是赶快把小宝贝抱起来,用慈爱的眼睛告诉他,即使是半夜被他吵醒,做妈妈的脸仍然是满怀喜悦。婴儿满足地躺在妈妈怀里吃奶,半个小时后,满足地沉入梦乡。
另一种是心烦气燥的妈妈,才睡了没多久,就被婴儿吵醒。婴儿一哭,妈妈便烦了,道:“你给我安静点,我已经快受不了了,拜托,赶快睡行不行?”
婴儿吃奶时,妈妈根本就不理睬。想到没睡多久,就越想越气,婴儿感受到这种异样的气氛,随着妈妈的僵硬而绷紧起来,吸奶的动作也停下来。妈妈说:“只吃这么一点点?”接着便把婴儿匆匆放在床上,自顾自睡觉去了。婴儿自顾啼哭,疲乏之后才睡去。
这两种妈妈对待孩子的方式,久而久之,就会培养出两种类型的孩子。第一个孩子学到的是;当他有需求的时候,有人会注意到并帮助他,他的求助信号是有效的;第二个孩子学到的是:没有人关心他,他人是不可信赖的,他想寻求慰藉,但失败了。
孩子到四五岁时,脑量会长到成人的100%,其精密的演化过度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这时的道德经验将对一生具有持久的影响。
一个孩子如果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常感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还未到光辉人生的起跑线,便已经输了。
为此,父母应从第一天开始,就传达信号给孩子。从第一天开始就要教导孩子什么是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不要过于溺爱孩子,否则弄巧成拙,只能使孩子成为爱的奴隶。
在孩子进入小学前后,他们开始思考事情的种种原因,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为什么会发生?怎样在事件中处查与他人的关系?这是开始启蒙孩子道德感的最佳时机。
在这一阶段,许多新的知识随着书本、音乐、美术和运动等形式引起了孩子的兴趣。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心极强,大有令父母和老师追不上,吃不消的感觉。这时候,父母更要慎重。
例如,孩子与邻居家的孩子吵了架,向你来诉苦,你是说:“别烦我,我在忙”呢?还是问清根源,细心说服,指出解决的办法呢?相信每位父母都会选后者。
研究表明,坏孩子多出自家教不当,体罚孩子只会使孩子的行为更加不规矩。美国芝加哥一个研究小组对1990—1996年的807名6-9岁的孩子进行了调查,他们发现,体罚越频繁,孩子反社会的行为程度就越高。
反社会的行为包括:欺骗、撒谎、吹牛、对待他人野蛮、刻薄,做了坏事毫不内疚,刻意打坏东西,在学校不守纪律,与老师关系恶化等。因此,体罚孩子,不是启蒙的方法。
做父母的,应该努力理解孩子,去开导教育他们。有了理解,才能打开孩子的心扉,慢慢建立起沟通的桥梁,把孩子的不良行为纠正过来。
孩子是否诚实,有没有进取心,有没有自信心,有没有同情心,是否坚毅、勇敢,是否正直,做家长的要清楚地认识到。孩子在哪里受到挫折了?生命的火苗在哪个地方熄灭了?用什么方法把火药培养出来?
这就像点一个火堆,不能让风吹大,又不能让风太小,柴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要小心翼翼地守着它,才能燃烧出一个光辉的人生!
但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为人父母者把主要精力都用在督促孩子的学习上,把全部注意力都盯在了孩子的分数上,以为只要孩子学习好了,就是成功了。却忽略了道德的教育,而这样做的结果怎样呢?现实是最好的答案。有些父母眼中的好孩子,竟然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母,还有的孩子离家出走,还有的孩子出现了心理问题,这些都是因为父母忽略了道德的教育。
好习惯从小养成
一、好习惯不容忽视
身为父母,应从小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使恶魔无机可乘。从小就爱劳动、好学深思、关心和同情他人的孩子,将来一定会成为幸福的人。做父母的应该注意培养孩子以下一些基本的习惯:
1.勤恳
勤恳是孩子必须从小养成的一种好习惯。因为勤恳是一个人最主要的品德,是幸福的源泉,而怠惰则是万恶之源。一个孩子的精力不用到有益的方向,就会成为破坏力量,那是很不幸的。谚语云:“恶魔是借懒人之手做坏事的。”
2.自制力
孩子另一个最重要的品德就是自制能力。有这么一句古话:“幸福的人并不是能随意支配金钱的人,而是能随意支配自己的人。”亚历大山征服了全世界,但不能节制自己,因而夭折了。因此,培养孩子养成自制的习惯,这也是使他们将来幸福的保证。
孩子的精力和水蒸气一样,若是能控制它,把它传送到机器中去,就能使汽船开动,火车飞驰。若是让它任意挥发,是很危险的。撒娇的孩子就是精力控制不住的孩子。他不仅本人是不幸的,而且给他人带来一些麻烦。
3.教会孩子遵守时间
遵守时间,不仅是指不要迟到。也必须注意,不可比约定的时间早到,以免使对方为难。在我们的朋友中,有的人不按约定的时间来,有时早来,经常使对方都感到为难。因此,应教育孩子严格遵守时间。
4.文明礼貌的习惯
在家庭中,说话容易粗鲁。为了教育孩子,应特别注意。要让孩子说话有礼貌,对孩子也要使用“请”、“谢谢”这些文明用语。孩子总是学父母的样子的。所以有小孩子的父母,即使对家畜等,也不可使用粗野的语言。
算术和地理等方面的知识,等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学会。然而,文明礼貌若不在幼年时代形成,以后就很难具备了。社会上通晓地理和历史的人很多,而举止言谈甚好的并不多。所以,应注意矫正孩子的不良行为。
5.摆脱贪婪的本性
贪婪虽是孩子的本性,但是,只要注意教育,孩子很快会成为不自私的人。维尼夫雷特从小时起,斯特娜夫人就奖励她把各种手工艺品送给小朋友,送给贫家子女,以便培养她的慈善精神。同时,为了鼓励她为别人干活儿,她还让女儿做自己的助手。
想要把孩子培养成诚实和正直的人,必须从小开始对他严格教育。
二、教孩子养成尊重父母的习惯
有些孩子由于父母没有给他们最好的度过童年的方式,不懂得是非善恶。他们闲散、无聊,成天无所事事。有的孩子以打架和欺负别人为乐,更有的沉浸在邪恶的赌博之中。我们丝毫看不见这些孩子有什么美好的未来。
对于孩子,爱和同情心的培养,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将来能否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尽管有专家指出,善良和体贴的孩子遗传基因中就具备的天性,但如果后天得不到很好的教育,那么这种天性就会消失。
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具备同情心、爱心以及责任心,那你现在就必须要对他们加以培养。
曾经,法国的皇帝问他一位元帅的母亲:“您是用什么教育方法把自己的儿子培养成如此伟大的人物的?”元帅的母亲回答道:“我只是教儿子好好地服从。”
服从是孩子的重要品德之一。为了使孩子养成服从的习惯,父母应该首先持正确的观点,要对孩子讲清楚,父母让他干什么,是为什么应该那样去做,父母不让他做什么,是为了什么不应该去做。一切都要以理服人,不能平白无故地强迫孩子服从自己。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这样做都是为他们着想的。
作为做父母的,首先应该认识到,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自私”应该给予充分宽容,毕竟自私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本能,而人类的互相支持、友爱、同情、为他人或公众利益献身等文明表现也是在最初“自私”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而且让一个幼儿时时刻刻只想着别人,不关心、不知道满足自己的心身需求,显然也是有悖常理的,这样的幼儿也是不可能存在的。
然而随着孩子的不断长大,父母就有义务帮助孩子在自私和不自私之间寻求平衡,而这种平衡过程主要是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克服其“动物”性的自私,而逐渐变化成一个愿意为别人着想,愿意为集体做事,同情别人的痛苦,乐于助人,能够与朋友分享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因为自己的利益而损害他人或公众利益的人类中的一员。
有一位朋友诉说:“我和妻子在儿子幼儿期和童年期忽视了对他尊重父母的管教,那时他把整个家庭搅得一团糟。妻子认为他还小,相信以后长大后会变好。可是事实却不是这样,他变得越来越坏,脾气暴躁、自私贪婪、自以为是。他做错了事,我们简直不敢管他,他甚至比我还厉害。他现在十二岁,已经变成了我们一点也控制不住的野马。他真令人讨厌,时常向我们发脾气,蔑视家庭和父母,似乎家中的一切都不如意。”
面对这样的情况,还能说些什么呢?尊重是相互的,要求孩子尊重父母,父母就首先应该尊重孩子。而且要在很小的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尊重他人的习惯。
一味地纵容孩子并不是尊重孩子。如果希望把良好的品德传授给孩子,做父母的首先必须自己就先具备良好的品德,同时,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孩子学会服从,实际上是向良好的品德服从。
在父母中,有很多通晓地理和历史的人,但举止言谈合乎教养者并不多,这就是因为他们没有从小养成好习惯的缘故。
像算术和地理等知识,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也能学会。然而,教养若不在幼年时期形成,以后就很难具备了。一种好的习惯在孩子幼小时很容易形成,但在他们长大定形后就很难养成了。反之,孩子在小时候就有很多不良习惯,长大后也难以改掉。
对于正确的事物,父母应该坚持。如果孩子面对正确的事物而不接受,父母必须让他们学会服从。孩子生下来就是利己的,这似乎是一种天性。他们对他人要求多,为他人着想的极少,简直就是个小暴君。然而,这种性格是可以通过教育加以矫正的。若从小的时候就教他为他人着想,教他怜悯他人,孩子绝不会成为利己主义者。
小孩子都是很贪婪的。虽然是孩子的本性,但是,也不应该随便责打他们,而是要注意教育方法。只要注意正确引导他们,孩子很快就会成为不自私的人。
孩子难免有时说谎,但也不应该动不动就因此而打他,要充分地思考他为什么说谎。孩子们由于缺乏经验,又富于想像,有时会说谎,并且也知道这是坏事。父母不应该过分指责他,但要注意时刻帮助他矫正这一坏习惯。因为从无害的说谎,到欺骗他人的撒谎,它们之间只有一步之遥。但是一定要注意采用有效的方式方法,而不是以打骂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