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5008900000007

第7章 爱国思想的孕育

明德中学创办伊始,在教学上,坚持“国文与阿文并授”。但它又不同于一般清真寺开办的纯粹宗教意义的“中阿并授”之经学堂,以教授阿文及伊斯兰教经典为主,汉文为辅,单纯地培养宗教人才,而是以“训练宗教干部,培养升学和服务于国家、社会的人才”为其教育目标。即它除了和其他普通中学一样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生之外,同时还肩负着培养服务于国家、社会、民族和宗教的回族人才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求所培养的学生在具有一定的经学和汉文等文化知识修养之外,还必须具有一定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达此培养目标,明德中学十分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与培养。爱国思想,即是其道德内容之一。“大学之道,在明明德”(《礼记·大学》)。该校以“明德”作为校名,即可看出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教育目的。明德中学首先秉承了我国以“德”为核心的传统教育思想,立志将学生培养为品德高尚,具有济世之志,能够报效国家、民族与社会的栋梁之才。它要求学生“学以致用”“求实务真”,通过广博的学习,做到“格勿、致知、正心、修身”,明白做人的道理,认清个人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从而胸怀天下。唯其如此,将来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社会、民族和宗教,才能担当起富强国家、复兴民族和振兴宗教的重任。为此,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始终是明德中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

列宁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感情。”纵观我国数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中华民族自古有着自强不息的战斗精神,有着热爱祖国的优良传统。名扬千古的屈原,在楚国面临危机,而自己的救国抱负难以实现之时,以身殉国,表达了他对自己祖国的无限忠诚;北宋的范仲淹,唱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的动人心声,激发了许多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壮志热情;南宋诗人陆游、辛弃疾的慷慨悲歌,则表达了他们对北伐抗金、恢复中原的渴望及其壮志难酬的满腔悲愤,凝聚着爱国诗人对祖国命运的关注与焦虑;明末清初的爱国学者顾炎武,又发出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聋发聩的热情呐喊,也体现出他对祖国的无比热爱和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心。

爱国,作为一种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传统意识,培育、塑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与民族气概。在千百年来的爱国斗争中,为维护国家的独立与民族的尊严,中华民族曾涌现了一批又一批舍生忘死、救国救民的豪杰志士。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录了许多爱国之士在国家面临危难时的爱国行为,他们的刚烈之举,光耀千秋,成为后人永远学习的榜样。此后,又出现了岳飞、文天祥、戚继光、邓世昌等爱国民族英雄。直至近代,又有如谭嗣同、邹容、秋瑾等赴汤蹈火的仁人志士。正如鲁迅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当时的明德中学教师,大都是一些深受中华民族传统爱国思想浸染熏陶的知识分子,有着忧国忧民的热情和报效国家民族的襟怀和抱负。他们学高德劭,为了培养祖国的有用人才,兢兢业业,任劳任怨,鞠躬尽瘁,堪称学生的人格典范与道德楷模。其对祖国的热爱和为国家辛勤育才的高尚情操,犹如天然的营养剂,感染和滋养着一代回族青年学子的爱国思想和爱国热情。而在教育教学中,他们又极为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无论是在课堂的讲课,还是在平时与学生的接触中,他们都始终坚持不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将爱国思想的种子播撒在回族青年学子的心中。他们给学生描绘祖国河山的壮美,介绍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四大发明等历史悠久的灿烂文化,以培养学生的爱国感情,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他们给学生讲《史记》中记载的爱国人物,讲中华民族的爱国传统,讲历代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英雄,以及孙中山等仁人志士可歌可泣的爱国事迹,以激发学生服务国家、报效人民的热忱。

近代中国已病入膏肓,又打喷嚏又咳嗽,处于重重内忧外患之中。由于清王朝的反动与腐朽,使得中国日渐衰弱落后。从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战争以及八国联军的侵华等一系列战争,最终都以清政府的丧权辱国而告终。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侮凌辱,中国一任列强宰割。一部中国近代史,其实就是一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历史。血雨腥风,泪迹斑斑,充满着辛酸与屈辱!明德中学的老师们还联系中国近代史,给学生讲国耻,讲现代中国青年肩负着拯救国家民族的义不容辞的责任与义务。他们谆谆告诫学生,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青年学生应以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树立远大理想,应认定所追求的目标,勤奋钻研,努力进取,持之以恒,练就报效国家民族的本领。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正心、修身。身不修,则家不能齐;家不能齐,则国不能治;国不能治,则天下不能平。为此,要修养自己的品格,磨炼自己的意志,培养自己的优美品质,具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浩然正气与人格情操。这样,无论处于何种艰难困苦的场合,都能够不屈不挠地顽强挺立。

明德中学的学生,除了受到汉文老师所作爱国主义思想的教育引导之外,还受到了来自经师们的伊斯兰教传统的爱国教育。爱国,本来就是穆斯林应具有的道德品格之一。伊斯兰教圣人穆罕默德就曾说:“爱国是伊玛尼(信仰)的一部分。”又说:“你们要维护真主的正道,向侵略你们的敌人抗战”;“你们要爱护自己的国家,如鸟之爱巢。”穆圣的教诲,根深蒂固,牢牢奠定了中国穆斯林的爱国思想基础。加之,历代东迁定居中国的穆斯林,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对这块生长于斯的东方土地,充满了赤热深挚的感情。并且,他们在与华夏民族的融合中,又深受到华夏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影响,其爱国意识更加强烈。因此,在中国历史上,信仰伊斯兰教的各族穆斯林,一直有着爱国爱教、保族卫国的优良传统。他们既深深热爱自己所信奉的宗教,有着为宗教信仰献身之热忱,同时,也深挚眷恋着自己的祖国,有着与祖国患难与共,不惜为国捐躯之牺牲精神。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千百年来,中国穆斯林与各兄弟民族一道同生死、共荣辱,共同抵御外侮,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动人心魂的爱国之歌。例如名垂青史的左宝贵、马福禄等诸多回族将领,他们忠勇无畏,为抵抗外来侵略而血洒疆场。明德中学的经师们,也始终坚持对学生爱国意识的培养。他们以穆圣的教诲、以伊斯兰的爱国传统,以及中国穆斯林历来的爱国爱教精神,教育启迪和影响了青年学生。

纳训在进入明德中学前的经堂学习阶段,就已受到伊斯兰教传统爱国思想的熏陶,初步萌生了爱国意识,而在明德中学,又接受了以上的系统爱国主义教育,即在这一时期,他一方面得到伊斯兰教传统爱国爱教精神的滋养;另一方面,又受到了渗透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爱国思想的深刻影响,进一步培育了他的爱国主义思想。同时,在他身上,既有着对宗教的浓烈挚情,又有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热爱,爱国与爱教,两者和谐有机地结合,完美地统一在一体。他的眼光与胸怀更加广阔,他的境界、他所追求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更加高远。在青年纳训的胸中,祖国的命运,包括回回民族在内的中华民族的前途,以及伊斯兰教的复兴,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水深火热中的祖国和人民,已时时牵动他的思绪,他的一颗灼热滚烫的年青心灵,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这时,一个爱国主义之魂,已经在母腹中成形,并开始躁动。

正是在这一时期,纳训开始在《清真铎报》上发表文章,探讨中国青少年对于国家民族所应尽的责任、义务,以及青少年应如何努力,才能在将来实现其救国之梦,表现出了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深切关心。此时,纳训认为,从长远计,要救国,要雪我国耻,报我国仇,必须先拯救中国之涣散人心,提高国民的救国能力。为此,作为爱国的青少年,必须随时不忘奋发向上,应百倍努力地学习文化科学知识。与此同时,还应加强身体锻炼和修养思想品德,从而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素质。这样,才能在将来,振兴国家民族,从根本上救国。文章是作者灵魂的镜子,少年纳训的爱国主义思想已在文章中表露无余。尽管,作为一名中学生,他所表达的这些观点,不免还有些天真幼稚,但也感情真挚,掷地有声,充分体现出其深挚炽热的爱国情怀,体现出其极欲拯救国家民族之热情和抱负。例如他在《青年修养》一文中写道:

“人生世间,有富贵,有贫贱,有高车驷马者,有沿途持钵者。盖世之伟人有之,强横之盗贼有之,富贵贫贱,人类不齐,有天壤之别,大渊之殊耳。虽然,同为理智动物,咸赋灵性。谁非父母所生,谁非五官具备,何彼此相差,一至此极?其中虽智愚悬殊,环境不同,然此不足以限人也。昔曾夫子,秉性愚鲁,卒传孔道。范文正之两饭一粥,卒为大儒。美国福兰克之半工半读,华盛顿之历被险阻,而其后也,或为科学发明家,或为大陆创造者。由此观之,智愚环境,岂足以限吾人哉?然则何为而成败优劣若此耶?曰:青年时修养之不同也。夫青年者,如旭日东升,强光待放;如奇花未放,含蕊向荣;又如刺水之秧针,秀实有待,凡他日之吐奇葩,收佳谷者,皆非出自然,乃赖乎雨露之滋,春夏之培养,乃能收效果耳。而人生之成败,岂独异乎?是亦必赖乎青年时之培植修养也。因为青年人具有成功之希望,为他日国家之栋梁,故青年之光阴可爱。然人生不过数十寒暑,其可贵可爱者在此,而其可畏者亦即在此浚也。盖青年之时,心志未定,若稍为外物所诱,则每自暴自弃,甘趋下流,疏于修养,此不啻未放之奇花,未秀之秧苗。缺于培壅,而将来难望收成。吾故曰:人生可畏之时光亦即在此青年。夫青年之价值若此,关系又若此,吾人能不惊觉乎!然则修养之道为何?其道有三,知识之修养,道德之修养,体育之修养是也。夫青年之时光,如黄金之可贵,白驹之过隙,一瞬即逝。若不及时造就,以广见识,则将来处身社会,草木不辨,诗书不知,处此优胜劣败之秋,能立足社会与人兢存耶?此知识不得不修养也。夫人心日下,世道沦亡,人徒知重学问,忽略道德,甚有大倡打破吾国旧有之仁义孝友之美德者,此固丧心病狂之邪言也,而吾人有学问无道德,则不啻籍寇兵,而予盗粮,其必据之以作乱横行,为害乡闾。若德行并重,则异是。学问束之以道德,道德辅之以学问,可造福于己,造福于人,如此则为人之道已过半矣。此道德不得不修养也。欧美列强,在百年前,也奄奄暮气,衰颓难堪,后以注重国民身体,讲求种族强健,如小学之军事教育,提倡尚武之精神,举凡有益强种之事,无不引为当务之急。故区区三岛之日本,而能称雄东亚。未逾百年之美利坚,居然有强盛之称;而我五千年之古国,二十二省之大地,反萎萎靡靡,不展不扬,贻老大病夫之讥。呜呼!谁为为之?孰令致之?何彼人之强若是,而我国之弱若是也!此体育不得不修也。夫我国素习,悉以少年老成为重,殊知吾人虽满腹经纶,而身体孱弱,一息奄奄,难任劳苦,而于国家又有何益?吾辈青年,盍速起乎!强健身体,锻炼毅力,日后振我山河,复我元气,报我国仇,驾比列强,是又在青年之自修也。吾辈青年,其勉之乎!”

近世以来,中华民族的出路何在,一直是一代胸怀救国热情的有志青年所关心的重要问题。青年纳训认为:中国近代之弱,就在于国人未能掌握科学知识,科学不发达;在于现代国人不重道德修养,缺少德行,人心涣散,缺乏凝聚力;同时,还在于国人不重体育锻炼,缺少健康体魄,体质衰弱,精神萎靡,难负重任。故要使民族振兴,国家强盛,必须加强对国人的科学知识、道德素质的培养及体质的锻炼,从而提高国人的整体素质。而青年一代,正肩负着国家民族所赋予的历史重任与使命。他号召青年,明确自己的神圣职责,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为着祖国的强盛,中华民族的复兴,应以卧薪尝胆的精神,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注重修养自己的道德品质,并且锻炼好自己的身体,以期将来能够担当拯救国家民族的重任。

文中,作者还以欧美列强和日本为据,论证了国民的科学知识、道德品质和身体素质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的必然关系,阐述了青年时代学习知识,修养品德,锻炼身体的重要性。其立论有据,说理充分,富逻辑力量。纳训文中对中国青年应有之道德修养的强调议论,如放到“五四”时期,或许稍有偏激,似有维护封建旧道德之嫌。可从今天去看,又可见出其合理性,即不能忽视青年之道德修养。当然,就全文来看,其思想尚有局限,比如他只谈到青年的修养一面,还没有看到广大青年应积极投身社会斗争,改变当时腐败政治等根本方面,其议论未免空泛。但此文的主旨是谈青年的修养,并非着力探讨救国的途径。从任重而道远的青少年在学生时代的主要任务的角度去看,纳训的文章也不无真知灼见,其观点的真理性显而易见。国民的整体素质如何,确实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反过来讲,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知识修养和身体素质如何,又关系到其是否能存身立世和有用于国家、社会和人民。因而在青年时期,必须德、智、体全面发展,缺一不可。只有努力学习知识,修养道德和锻炼身体,将来才能肩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艰巨任务。为此,纳训热情号召广大青少年,为着改变国家民族的命运,应发愤学习,努力掌握文化科学知识,应坚持品格修养,应强健自己的筋骨肌体。就提高中国愚弱国民整体素质长远大计而论,作者所阐发的这一思想,即使用今天的眼光去看,也不无深刻之处。在20世纪的30年代初,一个初级中学的学生,能够如此深切地感受到祖国的苦难与忧患,能够发出如此热切而深刻、充满着希望与号召的呼声,实在难能可贵!在那黑暗残酷的沉沉黑夜中,没有满腔的爱国热情,没有“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觉悟及心系国家民族之胸怀与情操,绝难为之!

一般说来,文言形式较为死板僵硬,不太适合于抒发表达现代青年的激进思想和真切情感,故而曾被陈独秀、胡适等“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们所摈弃。但纳训此文,由于字字出于胸臆,句句都是作者对贫弱祖国切肤之痛的自然流露,是他心灵深处热爱祖国真挚情感的自由迸发,因之也依旧感人。文章虽采用文言形式,但行文活泼,挥洒自如,纵横恣肆,气格不俗。这里没有矫揉造作,没有无病呻吟,没有故作高深、华而不实,字里行间,跳动着一颗真诚的赤子之心,燃烧着作者深沉而炽烈的爱国热情。文末归结主旨,慷慨激昂,气魄雄伟,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体现出一个回族青年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命运的精神品质与气格风采。那焦虑于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强烈忧患意识,那期盼着祖国富强、中华民族复兴的真挚热情和强烈愿望,激人向上,催人奋进,富有感动人心的道德力量。只略嫌不足的是,作者在阐述青年应求知的道理方面,对西方诸国科学技术之所以突飞猛进,以及日本之所以强盛的原因,分析不够深入,强调不够充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章思想的深度。这也表现出当时的作者作为一名初中生的局限。

但纳训的爱国热忱可鉴,他所发出的呐喊,在当时,不啻是震动人心之空谷足音,足以震颤那一时代广大回族学子的心灵。青年,乃国家民族未来的栋梁。然而,当时的广大青少年学生,尽管也不乏思想进步,立志高远,决意学好本领,将来报效国家与民族者;但胸无大志,思想落伍,意志薄弱,忘却国耻,精神萎靡不振者也为数不少。纳训的热情呼喊,为这些颓废、麻木,昏昏欲睡的落后青年敲响了警示的钟声,对于唤起他们的热情,振奋他们的精神,使之从昏昏欲睡的状态中醒来,从而加强各方面的锻炼修养,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使自己将来能够有用于世,有所作为,可谓意义重大。

青年应自觉肩负起拯救国家民族的责任、义务。为着能担此重任,拯救国家民族于水火,当奋发努力。这既是纳训对别人的号召,同时也是对他自己的鞭策与激励。从纳训在明德中学的学习态度及品行操第即可看出,爱国的情焰,一直燃烧在他的心头;报效国家,奉献民族与宗教的理想愿望,一直在激励着他奋力拼搏。正是凭着对祖国,对民族和宗教的真挚热爱之情,凭着有朝一日能够大显身手,为富强祖国,复兴民族,振兴宗教而贡献自己的力量这一理想信念的支撑,他才能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克服经济的困扰,专心求学,最终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沈阳,几个月内,又占领了东北其他广大地区。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激起了中国的抗日怒潮,全国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九一八”事变的消息传到云南,昆明人民激于爱国热忱,举行了三万多人的集会,游行示威。爱国热情高昂的明德中学师生,群情激愤,深深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第三班全体学生自发组织起来,参加了爱国群众的集会、游行。愤怒的明德中学学生与其他学校学生一道,带头砸毁了开设在金碧路和正义路南段的日本保田和府上洋行,之后,又慷慨激昂,到街头作抗日宣传演讲,号召市民抵制日货。纳训等明德中学第三班同学,从始至终加入了昆明市民及大中学生的这次爱国行动。

在国家民族遭此危难的多事之秋,明德中学也和其他各大中学校一样,于1932年成立了“学生义勇队”。“学校聘请桂希凤为队长,分三个班进行军事训练”,“全副武装,真枪实弹,在队长指挥下争分夺秒地操练”。在学校组织的学生义勇队中,纳训和同学们一道,英姿勃勃,以即将上前线与日寇搏斗的姿态,严肃地按照教官的训练要求,认真地进行操练,不放过一个自己不会做的动作。在他们的心中,充满了对日本帝国主义的刻骨仇恨,充满了对沦亡的东北土地、对呻吟在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深深记惦,充满了对祖国前途命运的深切忧虑。

“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失去了东北大片沃土。然而国民党政府依然采取“先安内而后攘外”政策,对侵略者一味纵容,节节退让。1932年1月28日,日本海军陆战队又突袭上海天通庵车站,战火燃烧到上海,成千上万的上海市民陷入颠沛流离之中。祖国正在遭难,中国人民正在饥寒交迫中痛苦地挣扎呻吟。日本帝国主义侵略魔掌的步步进逼,使中华民族的尊严和每个爱国者的心都遭到蹂躏。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侵略和国内民不聊生的苦难现实,祖国和人民的每个儿女,都应担当起拯救祖国母亲的责任。血管里也奔流着爱国热血的纳训以及明德中学全体学生,心里都深为沉痛。中国日愈深重的内忧外患,让他们焦急不安,愤怒的烈火炙烤着一颗颗回族青年的心!当时,国家的前途何在?中华民族的前途何在?应该如何拯救国家、拯救中华民族?每一个不愿做忘国奴的人都为之在忧心和思考着。而这些,也都是明德中学师生课前课后常常谈论的重要话题。明德中学学生常常三三两两地聚集一起,激烈地争论着、讨论着,他们各自争相发表着自己对局势的看法和救国的主张。纳训也加入了同学们的激烈讨论。他根据自己的深刻思考,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他就敌我双方的人口和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力量做了对比。他认为:日本自明治维新之后,大力发展教育,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经济猛然崛起。但区区小国,弹丸之地,资源有限,垂涎我中华无尽宝藏由来已久。为解决资源短缺,其侵略野心日愈膨胀。故自近代以来,大和民族尚勇武精神,以疯狂扩充军事实力,其军事力量可谓强大。而我国则因近代教育落后,科学技术极不发达,导致了国力衰微,军事力量暂时劣于日本。但侵略者必败,这是全世界自有历史以来的规律。且我国人自古以来,以勤劳勇敢著称,从不甘屈服于外人。只是近代国人多昏昏欲睡,民心涣散,一旦东方睡狮猛醒,全国数万万民众同仇敌忾,一致奋起,从头收拾旧山河便指日可待。别看日本现在张牙舞爪,猖狂至极,我东方雄狮醒来之日,便是他的灭亡之时!为此,我们目前的当务之急,是使昏睡中的国人尽快醒来。而现今,日本的炮声已在耳边炸响,一部分昏睡中的国人已被惊醒。我中华广大青少年,一方面,要亡羊补牢,抓紧学习和钻研科学知识;另一方面,要大张旗鼓,进行抗日宣传,促使我数万万国人觉醒!纳训之深刻见解,令同学们心服口服。

当时,国难当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抗日烈火逐渐燃遍东北广大土地,各种抗日武装已战斗在东北的广大山岭和乡村,与日本帝国主义展开了英勇斗争。纳训以及第三班全体同学,曾摩拳擦掌,跃跃欲试,都向往到东北去,加入回族将领马占山率领的抗日队伍,投身实际的抗日战斗,消灭可恨的日本鬼子。只因年龄太小,东北又山遥水远,他们最终未能实现其跃马挥刀,驰骋疆场,打击和消灭日寇的战斗愿望。

纳训的爱国意识及其对国家民族的强烈责任感、使命感,还鲜明地表现在他中学毕业时所作的《答谢词》中。1933年1月,明德中学第三班学生顺利完成了中学学业,光荣毕业。在毕业典礼大会上,纳训被同学推选,代表第三班全体毕业同学上台,向云南回族社会各界及明德中学师长致《答谢词》。其所作《答谢词》如下:

今天,学校举行毕业典礼,承蒙各位来宾、各位职员、教员不弃,踊跃参加,对学校给予了无限的光荣,对第三班学生给予了无限的欢欣。并承各位赐我们一番恳切的训话,我们谨领之余,我自己代表全体同学,用最诚恳、最感谢的态度,答谢各位的热诚。

穆圣说过:“学习礼貌,探讨知识,对于整个穆民是大命。”

这遗教中的“探讨”,并没有指定某种知识,它是普遍性的。所以无论哲学也好,科学也好,医学也好,总之凡穆民,无论男女,必须学习一种(知识),然后才可以说是遵了穆圣的遗教。不过,过去的中国回教徒,能于研究学术的,真是凤毛麟角,说到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能有贡献的,没有几人。以六千多万的人数来说,不是我回教共有的耻辱吗?

本来多数的回教徒是很聪明的,是有团结能力的,有进取精神的;然而因恶劣的环境支配着,至于没有发展个性的机会,到现在一天天不能振作。推其原因,的确不外是教育的影响。

中国是有名的教育落伍,偏僻的云南更不必说。这种情形,在座诸公非常明了。就以回教青年来说,无论求知心怎样迫切,就因为没有相当的学校来培植,自然不免踏着前人的覆辙,会永久没有救药的堕落下去。这不知要影响回教,贻害社会到怎样程度!

明德中学办学诸公,以先知先觉的见地,抱着大无畏的精神,在萎靡不振的回教社会里经了无数的挫折,创设明德学校,意在救济现在的、未来的有志青年,这是多么仁厚的善举!多么伟大的精神!我们入学三年以来,学校费了千辛万苦,算把我们哺育成人,我们还不诚恳地感激诸公吗?诸公不辞辛劳,请得本省最有名望,最有经验,专长于各科的教授,将各种知识,灌输给我们,使我们有做一个国民的资格,并且又请很有研究的回教教授,将回教的道理,原原本本地介绍给我们,使我们有做一个回教徒的资格。单就这两点来说,我们比较是回教青年中更进一步,是足以自豪的,我们如何不万分感激呢!但是,我们口头的感谢,不足报答办学诸公的盛意于万一。毕业以后,本着我们的天职,以尽我们应尽的责任,一部分的升学,以求将来为宗教、国家尽个人的使命;一部分的专研教义,以谋发扬宗教;一部分的出去服务,以听候诸公的驱策,这就是我们要报答诸公的,同时也就是我们应尽的责任。总之,今日虽然毕业,此后还望诸公不时给我们相当的指导,这就是我们此后的一个希望!

第三班学生的毕业,凝结着云南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的心血,凝结着回教俱进会和振学社诸元老以及明德中学师长的艰辛劳动。他们筚路蓝缕,艰辛创校,为培养回族子弟,提高回回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了无私的奉献,令人感佩之至。纳训的《答谢词》,真诚感谢明德中学师长三年来不辞辛劳的教育培养,感谢社会各界各阶层人士给予第三班学生的热情关怀和给予学校的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他热情颂扬了办学诸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己任,发展回族教育的“先知先觉的见地”和“经了无数的挫折”,创办明德学校的“大无畏的精神”,颂扬了明德中学师长三年来为“灌输”“知识”,培养教育回族子弟“不辞辛劳”的崇高品质,表达了第三班全体毕业同学在毕业之际对他们的诚挚感谢。并且明确表示,今后无论是继续求学还是走入社会,第三班全体同学都将“本着”自己的“天职”,更加勤奋努力,“以求将来为宗教、国家尽个人之使命”,以此作为他们对“办学诸公”及明德中学师长深情之报答。

明德中学第三班学生毕业合影(第三排右起第五人为纳训)纳训同班同学桂希禹先生提供《答谢词》既表达了对致力于发展回族教育的诸公的无限感激之情,也鲜明体现了热血青年纳训心系国家、社会、民族和宗教,立志为之服务与贡献的理想和抱负。语语发自内心,字字情真意切,且充满了勃勃朝气和一种昂扬向上的精神。其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以及极欲有一番作为,贡献于国家、民族及社会的理想热望,体现出纳训强烈的爱国热忱和使命感。而且,更值得称赞的是,纳训能够跳出当时一般回族学子的普遍局限,将穆圣有关学习的教诲,提高到了爱国爱教的高度来认识。他认为,穆圣对于穆斯林应当“探讨知识”的教诲,“并没有指定某种知识,它是普遍性的,所以无论哲学也好,医学也好,科学也好,总之凡穆民,都要学习一种(知识),然后才可以说是遵了穆圣的遗教”。毫无疑问,纳训并没有歪曲穆圣的教诲,翻开伊斯兰教的《圣训》,即可发现其中不无这方面的训导,由此即可看出纳训作为一个满怀爱国爱教热情的青年,比当时一般穆斯林青年学子能更正确、更全面(而不是褊狭)、更充分地认识理解穆圣的教诲,体悟到穆圣教诲对于宗教和国家民族进步发展,有其不寻常的意义。纳训的《答谢词》全文不长,但立意极高,他从爱国爱教的角度去认识穆圣的教诲,又以穆圣教诲激发穆斯林的爱国爱教精神。其爱国热忱可鉴。

其《答谢词》还紧紧围绕着穆斯林对国家、社会,对民族、宗教之贡献而阐发议论。当然,由于当时其阅历以及知识的局限,其中,纳训对自己民族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误。比如他说:“过去的中国回教徒,能于研究学术的,真是凤毛麟角,说到对于社会,对于国家能有贡献的,没有几人。”这明显存在偏颇。当时的纳训,还未能看到回回民族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也曾经为祖国历史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中国历史上,回回民族中曾涌现了不少诸如政治家、文学艺术家、医学家、航海家等杰出人物,还出现不少驰骋疆场,为国捐躯的爱国名将。纳训的回族“对于国家能有贡献的,没有几人”之看法,显然与事实不符,有失公允。

但是,他的对于回族青年应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以及对于中国教育包括回族教育落后的看法,却是客观而深刻的。例如他说,“中国是有名的教育落伍,偏僻的云南更不必说”,“本来多数的回教徒是很聪明的,是有团结能力的,有进取精神的;然而因恶劣的环境支配着,至于没有发展个性的机会,到现在一天天不能振作。推其原因,的确不外是教育的影响”。当时的中国教育,包括回族教育确实是十分落后的,国家的贫弱、民族的落后确因教育的“落伍”。落后的中国各民族急需教育,而要改变他们的落后状态,也只有发展教育。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纳训倍感云南俱进会振学社诸公以及明德中学师长努力改变教育现状的精神之可贵,极力赞扬他们“不辞辛劳”,雪中送炭,辛勤育人,“救济现在的、未来的有志青年”的“仁厚的善举”和“伟大的精神”。

纳训的对于教育落后的看法,其实也是那一代回族知识分子的共识。其挚友纳忠和留埃同学马坚等人也都有过类似的看法。例如马坚也曾说:“我相信回族所需要的是教育,中国所需要的也是教育;唯教育可以救国,唯教育可以振教;我想要同时尽我为穆民为国民的两种天职,舍教育别无他途。”他们对于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其正确性无可置疑。众所周知,西方列国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先进,以及政治的进步与经济的迅速繁盛,所依凭的正是其教育的发展。可以这说,没有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巴黎大学,就没有英国、法国的崛起;没有哈佛大学和柏林大学,也就没有美国、德国的强盛。就连日本近代以来国力的强大,所凭借的也是自明治维新开始的大力发展教育,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我国之所以自近代以来饱受列强的侵略与欺侮,归根结底,除了满清政府腐败的因素之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教育的落后,以及由此而导致的科学技术与政治经济的落后。这在今天看来,已是不争的事实。

马坚、纳忠和纳训归国后,这三位留埃学子,都曾经服务于昆明明德中学,且都担任过明德中学校长,为发展回族教育而贡献了他们的力量。这一方面是为尽其回报母族之派送其留学的责任义务,另一方面,也正是基于他们对教育的重要性,以及民族教育落后的共同认识。他们都一致认为,要改变国家、民族的落后面貌,使国家强盛、民族复兴,只有发展教育。

和《青年修养》等文一样,纳训的《答谢词》格调激越高昂,表达了青年纳训服务社会,贡献国家、民族和宗教的理想与热烈愿望,充满了炽热强烈的民族自强意识和爱国感情。回顾当时的黑暗社会现实以及回回民族的落后状态,我们即可以看到他的感情的真挚,可谓句句发自内心。唯其对祖国、对自己民族和宗教的爱之深深,唯其急切地盼望与期待着国家富强,民族兴盛,宗教复兴,才会有如此深切的对国家民族和教育落后的忧虑与焦灼。

在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热情的驱使下,纳训在中学毕业之前,已打算放弃童年和少年时代憧憬过的终生研习伊斯兰教经典,当一名经学问深厚的阿訇的理想。据说他最初,曾在政治上对自己有较高期许。他在拜访其当时最为崇敬的前辈、回族知名人士白耀明先生时,曾向白耀明先生表示,他打算待中学毕业后,报考云南法政学校,将来可以从政做官。即便不能造福一方,也能为国家、民族尽一己微薄之力,从而实现他的报国理想。但纳训的想法,当即受到白耀明先生反对。

白耀明(1893~1963年),字亮诚,号莲父,笔名孟愚、梦鱼。云南蒙自沙甸人。他出身名门,是云南现代史上一位著名的回族学者、教育家和开边殖边的实业家。其父白金柱为清末著名爱国将领,曾率军参加中法战争,以骁勇能战,且善用兵而著称。耀明先生从小深受父亲影响,爱国意识强烈。他幼读私塾,学习四书五经,博通诸子百家。能文善诗,且酷爱书法,研习精深。青年时入云南法政学校学习,接受新式教育,“思想开明,锐意革新”,为云南回教俱进会振学社成员,曾参与创办俱进会会刊,致力于发展回族文化教育事业。先生倡导新学,极力主张回族子弟在学习伊斯兰教经典的同时,兼习汉文化及科学知识,为此,曾积极参与创办振学社高等中阿并授学校及明德学校,又曾个人出资,创办云南蒙自沙甸养正学校,为云南回族文化教育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后于思、普(今思茅、版纳)一代垦边,致力发展实业,对滇中茶业的开发,尤其是普洱茶茶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先生才华满腹,却为人正派,儒雅清素,极有操守,不慕仕进。据说因其有出众的才干和谋略,青年时代即为当局所赏识、器重,曾被省政府委任为某县县长。先生坚决辞谢,不肯赴任。后经诸友力劝,方出任思普地区保款专员。纳训拜访他时,先生已被调任思茅、普洱、车里、佛海、澜沧等地区税务总局局长。其在位期间,政绩赫赫。在旁人看来,其在事业上正如日中天,升迁有望。然先生却深深厌恶做官,无心进取,想退出黑暗官场,以专心致志发展云南实业,走实业救国之路。

纳训准备报考的云南法政学校,则是一所创办于晚清,闻名于全国的云南司法干部学校。该校创办于1906年,原为“云南法政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云南法政专门学校”。清末,为“救亡图存”,一代国人开始将救国的希望转向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全国废科举,办新学。云南自1903年起,全省各地先后设立许多小学堂和师范传习所,省会昆明则陆续创办了如法政学堂、东文学堂、工矿学堂、蚕桑学堂、农业学堂和医学堂等学习西方各类先进科学知识的高等学堂。但不久,许多学校皆因故合并或停办。唯法政专门学校存活时间最长,直至1933年初接受国民政府教育部命令停办。是为一所具有光荣历史与革命传统的高等学校,自清末以来,它为滇中培养造就了大批具有报国热情的司法人才。并且,在云南近现代风起云涌的反清和“倒袁”护国等革命斗争,以及“五四”“五卅”和“保矿”等一系列反帝爱国运动中,该校学生都冲锋在前,充当了革命斗争的急先锋,为谋求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复兴而作了英勇战斗。后来从事教育救国与实业救国的回族教育家、实业家白耀明先生,早年即毕业于该校。实际上,云南法政学校在1932年底,即在纳训中学前夕,就接到了教育部的停办命令,可能纳训包括明德中学其他同学都还不知道该校即将停办,故纳训还兴致勃勃地准备报考此校,且幻想着将来由法政学校毕业而步入仕途,实现其济世济民,治国安邦的报国之梦。

纳训拜访白耀明先生时,正是白先生厌恶官场,想放弃仕途,准备辞官从事实业救国,可又得不到省政府财政厅批准,正身不由己,进退维谷,极为苦闷之时。涉世未深、书生气十足的纳训,以他天真烂漫的热情,向白耀明先生袒露了自己想在中学毕业后,报考云南法政学校,以便从政做官的心扉。纳训并且还谈到,希望能在报考之前,得到白先生的多方面指教。

起初,白先生以为纳训仅只说了玩玩,未必真有此打算。因白先生对纳训的性格及为人深有了解。纳训表面上似乎极温顺、随和,实则性情耿介,刚直不阿,固执倔强。他极重气节,嫉恶如仇,且疏于交际往来,不擅奉迎。而官场自古派系林立,明争暗斗,互相倾轧,腐败黑暗致极。做官需要的是脸皮厚、心肠黑和玩弄权术,能够阿谀奉承,逢场作戏,左右逢源的本领,身在官场的白耀明先生未尝不洞其幽微,深知其中三昧。在他看来,心地善良、作风朴实、为人正直本分的纳训,既不谙做官之道,又缺少官场交际手腕,更没有能够预测风雨,见风使舵,驾驭危局的政治头脑及应变能力,岂是滚打于云谲波诡、险象丛生的官场权术漩涡之材料?故而,先生对纳训的向往做官不太在意。可后来,看纳训从始至终态度都很认真,说话的口气极其坚决,不像是开玩笑的样子,于是,便予以规劝,想要纳训趁早放弃从政做官之念。为怕伤害纳训的自尊心,先生语极委婉,没有直说。他婉转地告诫纳训:一个人将来走什么样的路,应按照各人之所长,视情况而定。比如有的适合教书做学问,有的又适合经商做买卖,有的则适合走做官之路,在官场摔打。总之,每个人都得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避其所短,扬其所长,方能在未来有所成就。切不可随意而为,以免影响自己将来的发展。他说,纳训极聪颖,思维敏睿,长于思考问题,最适合于做学问。而且,他认为纳训无论研究伊斯兰教经学还是汉学,将来都可望在学术上大展其才,取得较大成功。为此,他希望纳训继续求学深造,不可半途而废。先生还开导纳训:报效国家民族有着多条路径,只要自己胸怀国家民族,有着一颗赤诚的报国之心,无论作何工作都殊途同归,可有用于世。他说:文章千古事,为官一时荣。将来学有成就,著书立说,启悟世人,亦人生一大快事,也同样报效国家、民族,足慰平生之志,而并非一定要从政作官才能报国。何况,现今做官者,并非人人都为报国。试看今日官场,尽皆权钱交易,唯利是图,中饱私囊,贪赃枉法者比比皆是,几乎无官不贪,能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勤政为民,廉介自持者又有几人?只不过你还年轻,又身在学校,对官场、对社会还缺乏了解,知之较少罢了。

白先生学问渊深,识见高远,且一直关心回族青年的成长,滇中如马坚、纳忠等出类拔萃的回族学子,都曾得其关怀、教诲和深受其影响。纳训也向来对白先生极其景仰、崇敬,正因为如此,他才激情满怀地登门求教于先生。不想白先生对其从政愿望竟持如此态度,无疑给纳训当头一盆冷水。然而,也正是白先生的这盆冷水,将这位被爱国情焰与青春热情烧得头脑发热的青年浇醒,使他随即抛开了那种不切实际的天真幻想。加之后来,云南法政专门学校也被迫停办,纳训的报考法政学校而从政做官的梦幻也因之破灭。

青年纳训的从政做官的政治理想,也许在今天的人们看来,有点不可思议。但实际上,对那一时代的青年学生来说,则十分自然。其做官愿望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密切有关。众所周知,由于儒家思想的教化,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往往有着对国家、社会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充满了强烈的报国愿望和建功立业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正是中国知识分子胸怀天下,忧国忧民,及其以拯救国家、民族为己任的人格精神传统。而入仕,则是他们实现其“治国、平天下”理想抱负所不可缺少的桥梁。只有做了官,才能施展其政治才华,济世济民,实现建功立业的抱负。所以,崇尚作官,富有政治热情,向往仕途,几乎成为古往今来的中国知识分子的一个传统。历史地看,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这种政治热情,对社会历史的发展,无疑也具有积极的一面,其意义不容忽视。

如前所述,昆明明德中学秉承了以德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生逢国家多事之秋,深受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传统思想文化影响的明德中学教师,给学生灌输的正是知识分子的传统爱国思想。即使是经师们所宣讲的伊斯兰教经典教义,也都充满了积极入世,两世并重,以及爱国爱教的伊斯兰教传统精神思想,这与儒家所提倡的关心国家、社会的积极用世思想不谋而合。纳训在明德中学所受的这种爱国思想的教育,给了他深刻的影响,使之在爱国情感和积极用世的人生态度等人格精神上,与传统知识分子极为一致。从他发表在《清真铎报》上的那些充满理想热情的文章中,即可看出其与传统爱国知识分子极其相似的精神气质与人格风采。那真挚炽热的爱国感情,那拯救国家民族乃至宗教的强烈责任感和使命意识,都与中国知识分子的爱国传统有着分割不开的精神联系。如同传统知识分子爱国热情的不可挑剔,纳训青年时代所怀抱的政治热情与做官理想也无可非议。其做官愿望,正是想施展才华抱负,以救国救民和贡献国家社会的满腔热情使然。

纳训天生刚直不阿的耿介性格,注定了他终生与政治、与官场的无缘。其政治理想的难以实现,这是纳训当时的极大不幸。作为一个满怀抱负的热血青年,政治理想的不能实现,可以想见,这曾给予他多么沉重的打击,给他带来多深的心灵痛苦。然而,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政治理想的幻灭,却玉成了他日后的文学翻译声名,使之成为独步中国译坛,蜚声海内外的一代阿拉伯文学翻译大家。正如当年白耀明先生所指出的:报效国家、民族有着多条路径,每个人都应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路。满怀报国热情的纳训,终于找到了最适合于他走的报效祖国和人民的道路。他,最终以自己在中阿文学翻译领域的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为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为中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从而实现了他报效祖国和人民的光荣与梦想。

同类推荐
  • 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

    华侨抗战女英雄李林

    为了更好地铭记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激发人们的爱党爱国热情,坚定理想信念,龙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牵头组建了《华侨抗日女英雄李林》编写组。在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本着“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以理性之笔,书写英雄之史”的编写原则,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漳州籍女英雄李林,从一位南洋富家女成长为抗日女游击队长的传奇人生,通过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历史画面,展示了李林在战火纷飞的抗日年代,勇敢杀敌、为国捐躯的英雄壮举。
  • 金庸传

    金庸传

    这是第一部以平视的眼光写下的《金庸传》,作者以客观、理性的尺度,依据大量翔实可信的史料,写出了一个真实的人,一个出类拔萃的武侠小说家,一个报业巨子,一个备受争议的社会活动家。本书首次利用第一手档案,挖掘出不少鲜为人知的珍贵资料,矫正了有关金庸生平的许多讹误。
  •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的藏与露

    曾国藩,崛起于落后的农村,出身于白面书生,成名于拯救大清。他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东南之主、湘军之父、洋务之父,大清王朝的中兴名臣,有清一代的儒学藩镇,中国历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他手无缚鸡之力,却打造出了战斗力强劲的湘军;他长着一副奸臣短命之相。却成了万人景仰的盖世功臣;他功高震主,令皇帝寝食难安,却能全身而退。毛泽东佩服他,蒋介石学习他,梁启超推崇他,李鸿章继承他……在他身上,虚名与实利都得到了集中体现。他享尽了功名利禄,占尽了令人羡慕的一切好处:吃喝玩乐占了,叱咤风云占了,行权用势占了,建功立业占了。
  • 回忆与思考

    回忆与思考

    《回忆与思考(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回忆录捷克1970-1988政府总理)》的作者卢博米尔·什特劳加尔是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捷共)多年的高级领导人,1970-1988年连续担任捷克斯洛伐克中央政府内阁总理18年之久。这本书是他多年亲历的历史见证。我们经历过的生活既有光明的方面,也有黑暗的方面。对于年轻的读者来说,作者描述了他亲历的各种事件,并揭示出历史的概貌,而这些事件和历史慢慢地也将被时间掩盖起来了。
  •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布莱尔:英国新首相与工党

    英国工党领袖托尼·布莱尔以压倒多数的优势入主唐宁街10号,打破了保守党“五连冠”的美梦。成为180多年来英国最年轻的首相,成为领导英国跨世纪的首相。
热门推荐
  • 琴妃逍遥:妖孽王爷追妻

    琴妃逍遥:妖孽王爷追妻

    夜千落,风云山庄的真正继承人,五岁时亲眼所见父母被杀,她发誓定百倍还之。修内力、练《音诀》、建势力,一把碧瑶琴,搅得这天下天翻地覆......
  • 无敌从带着NPC穿越开始

    无敌从带着NPC穿越开始

    带着游戏里的NPC一起穿越到了玄幻大世界后,杨林发现自己踏上了逆天一般的修行之路。就是这个NPC……有点问题!
  • 网游之穿越游戏变成狐

    网游之穿越游戏变成狐

    一次意外,致使叶子穿越到了网游《天灵》里面,获得了妖魔进化系统。成为了一只能说话,能杀人打怪,能化形穿衣的宠物狐狸,并回到现实。
  • 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党务通:党委、支部建设与实务全书

    党务工作机构是党务工作的组织形式,担负着领导、组织、协调、管理和监督党的事务的具体实施任务。党务工作机构根据党的建设的要求,依照党章和党内法规及“改革、精简、统一和效能”的原则设置。党务工作机构是庞大复杂的组织体系,具有整体中的层次性、职能上的分项性和组织内的系统性的特点。根据党的现行组织建制,党务工作机构一般分为中央、地方和基层三级组织。根据不同职能分类,可以分为:(1)行使决策和领导职能的机构;(2)行使执行职能的机构;(3)行使保证监督职能的机构;(4)行使监督检查职能的机构。
  • 凡人意识

    凡人意识

    什么是意识?是所有生物都拥有意识,还是人类独有?察觉杀气果断反杀,遭遇GANK提前离开,意识存在万物之间。在不断萎缩的世界反面,少年背负起旧神的灵龛,从灰暗的历史中走了出来,决定带给凡人们新生。
  • 剑是一夫用

    剑是一夫用

    大人物有大人物的传奇,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故事。客要问谁人是主角?不如且听且看,莫细问。
  • 末日踏天行

    末日踏天行

    生命是如何起源?这个世界又是否真的有“神”。2122年,病毒席卷全球,自然灾难频发,人类疲惫不堪,虚空更是突然破碎,涌出宛若潮水的虚空怪物,黑暗笼罩全球,无数人类挣扎求生;且看少年林寒如何带着突然间出现在自己身边,还尊称自己为主上的“遗族”,一步步踏上寻找真相的旅途。
  • 英雄的漫威之旅

    英雄的漫威之旅

    戏命师烬,走进地狱厨房,:“此等丑陋,我无法忍受。”面对英雄的围剿,“人们误解了我,美,根本不可能邪恶。偶像从不为自己辩解。”哪怕被鹰眼射穿了心脏,他的谢幕也无比完美!“这场表演需要更多的……心血。”
  • 我不想做神王

    我不想做神王

    范黎一步步的走在台阶上,他走的很慢很稳,脊梁挺的笔直,战靴踩在白玉台阶上发出嗒嗒的声音,本来不大的声音,却是响在了台阶下注视着范黎背影众人的脑海里,嗒嗒声让他们的脑海中出现了他们一个个认识或者陌生的面孔,众人在脑海中看着熟悉或陌生的人在大笑,在严肃的整理装备,在喋血亡命,众人知道他们的王在告诉他们一步台阶一步血
  • 流光香入骨,与我共白头

    流光香入骨,与我共白头

    他,白衣卿相——我可为你覆手天下,出江湖,入朝堂。他,红衣妖娆——江湖何用,江山何用,不及你也。他,君临天下——我愿意为你放弃这江山,你可愿跟我走?他,桀骜不驯——你是我的,你逃到哪里我都要把你待会我身边!他………………他们哪个才会是最后与她携手之人?风雪也吹过,与我共白头,回首香入骨,可知流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