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是以卒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为主证的疾病。因病起急骤,与自然界的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征相似,故中医从广义角度上去认识风病,称为中风。常因本体先虚,阴阳失却平衡,气血逆乱,痰淤阻滞,肢体失养所致。痰淤为本病的主要病理因素,痰淤阻滞脉络而致肢体不能随意运动,久则患肢枯瘦,麻木不仁。中风后遗症属中医“偏瘫”、“偏枯”、“偏废”等病症范畴。根据其临床表现常可分为气虚血淤、肝肾亏虚、脾虚痰湿等证型。
肝肾阴虚
主要特征:头痛头晕、耳鸣目眩、少寐多梦;风阳挟痰走窜经络,故见口眼斜,舌强言蹇、半身不遂等症;舌质红,苔腻,脉弦滑数为阴虚阳亢、痰热内蕴之象。
致病原因:由肝肾阴虚,肝阳偏亢,风阳内动,上扰清空而致。
中药方剂:治法可育阴潜阴,镇肝熄风。方药:镇肝熄风汤加减,淮牛膝15克,龙骨15克,生白芍15克,天冬12克,麦芽15克,代赭石15克,牡蛎15克,玄参15克,川楝子12克,茵陈蒿15克,甘草3克,龟板15克。
气虚血淤
主要特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蹇涩或不语,偏身麻木,面色光白,气短乏力,口流涎,自汗出,心悸,便溏,手足肿胀,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致病原因:由于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密,风邪乘虚入中于络脉,致气血痹阻而发生。
中药方剂:治法为益气活血。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减。本方以补气为主兼以活血通络。方中重用生黄芪取其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淤而不伤正;当归尾活血,有祛淤而不伤好血之妙;川芎、桃仁、红花助归尾活血祛淤;地龙通经活络。
脾虚痰湿
主要特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舌强言蹇或不语,偏身麻木,腹胀,便干便秘,头晕目眩,咳痰或痰多,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致病原因过食肥甘或劳倦内伤,致脾失健运,湿聚生痰,痰郁化热,痰热内扰,蒙闭清窍,流窜经络而卒然发病。
中药方剂:化痰通腑。药用胆南星、全瓜蒌、生大黄、芒硝四味。方中胆南星、全瓜蒌清化痰热;生大黄、芒硝通腑导滞。如药后大便通畅,则腑气通,痰热减,病情有一定程度好转。本方使用硝黄剂量应视病情及体质而定,一般控制在10~15克左右,以大便通泻、涤除痰热积滞为度,不可过量,以免伤正。
中风病人的食疗
中风病人配合适当的饮食疗法,对身体康复大有裨益。
1.对重症中风病人内热较重可给服菜汤或绿豆汤、果汁等清凉食品;舌苔厚腻、痰湿重者,可用薏仁、赤豆煮汤鼻饲,以健脾化湿。
2.中风后半身瘫痪,肝阳上亢,内有痰浊淤血病人,应避免油腻肥甘、助湿动火之品,宜进山楂菊花汤、银杏茶、赤豆藕粥、天麻勃荠海蜇汤等,以平肝化痰、活血通络。
3.中风急性期过后,病人肢体痿弱,表现气血不足者,应选黄芪当归蛇肉汤,以补益气血、壮筋通络;若属肝肾两虚、半身不遂、手足麻木者,则应选食杜仲核桃煲猪腰、枸杞首乌煲猪脊骨汤、山药寄生牡蛎粥等,以补益肝肾、壮腰荣筋。若属气虚挟痰者,则宜选食黄芪竹沥地龙粥、人参天麻橘红饮、淮山萝卜姜汁粥等,以益气化痰通络,助残肢早日康复。
穴位按摩
按摩步骤:先按摩患者肩颈部和头脸部,再按背腰部,最后按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按摩次数:每天可按摩1次,每次按1小时。按摩方法:发病1个星期内患者取仰卧位进行按摩,头部和上身比下肢稍高;以后可取仰卧、侧卧、坐位。
按摩头颈部时:1.可用手指拿捏患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督脉、膀胱经、大肠经、三焦经等;2.用手指按摩患者肩颈部的肌肉和天柱、哑门、风池、肩井、廉泉等穴;3.用手指按揉患者头脸部的肌肉和百会、囟会、印堂、太阳、人中等穴。
老年人多用左手预防脑中风
人们在劳动操作中或日常生活中习惯使用右手,因此,左侧大脑半球得到的锻炼的机会多,其血管发达强健,而右侧大脑半球因得到的锻炼机会较少,其血管则变得脆弱,所以,脑中风患者微血管破裂多发生在右侧大脑半球。要开发大脑右半球,就应将多活动左手左上肢左下肢并与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才能配合适当治疗,预防脑中风。
手工编织就是有益改善用脑机制措施之一。编织者双手并用,手挂毛线、毛衣针等工具不停地进行穿拉、缠绕,两只手都活动起来了。这就给左右侧大脑都得到了锻炼的机会,尤其是平时很少活动的右侧大脑的血管得到了锻炼,并使其逐渐强健起来,从而增强大脑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