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树立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人生成功的第一要素,成功只青睐自信者,与自卑或自负者无缘。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是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作用,自信心能够成就孩子的一生,在某种意义上,它比智力、知识更重要。
自信,就是相信自己的价值、相信自己的能力。自信的孩子充分相信自己的能力与才干,敢于尝试新鲜事物,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勇于向困难挑战。影响孩子自信心的因素很多。出于保护孩子的好心,父母不敢让孩子尝试,实际上剥夺了孩子实践和发展自己能力的机会,也剥夺了孩子的自信心。
不恰当的期望和比较。父母对孩子过高的期望,让孩子觉得目标高不可攀,父母不切实际的、消极的评价指责使孩子看不到自己的长处、优点,看不到努力的成果,从而失去上进的信心。父母对孩子的高期望,拿自己孩子的不足与别人孩子的优点进行比较,本意是为了激发孩子的自信心,但往往适得其反,打击了孩子的自信心。
父母虽然希望孩子成功,但挂在嘴上的却是孩子的缺点、毛病,把孩子的优点和付出的努力抛在一边,只字不提。随意地训斥、讽刺孩子,久而久之,使孩子失去信心、也失去了上进的动力。
自信产生于孩子每天的进步和成就感中,应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相信孩子的能力并给予锻炼的机会。孩子都有尝试的愿望,父母要不厌其烦地给孩子机会,并允许孩子失败。让孩子的自信心建立在扎扎实实的能力之上,而不要为孩子做任何他自己能做到的事。
对孩子的要求是孩子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让孩子在行动中获得满足、成就感,让孩子看到自己努力的结果从而对自己充满信心。允许孩子犯错误。孩子在尝试做事情时,难免犯错误,孩子从错误、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提高,告诉孩子,犯错误不代表失败、无能。
父母积极地评价和鼓励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有效方法。父母对孩子的评价是孩子自我评价的来源。为此,为使孩子有一个积极正面的自我形象,父母要特别注意自己对孩子的评价。
让孩子发现自己在家庭、集体中的贡献、作用和价值,是培养孩子自信心的重要途径。给孩子机会让他自行选择、决定自己的事情,及早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中,参与家庭事务的决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帮助他人,为家庭贡献力量,认识自己对他人对家庭的贡献,也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成就感。倾听对孩子自我形象的影响很大,通过倾听父母不仅可以了解孩子的发展情况,而且会让孩子看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地位和自己的价值。
自信心可使孩子不怕困难,积极尝试,奋力进取,取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争取更好的成绩。鼓励、赞扬对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是很有益的。但须注意得当、得法。过度地或过于轻易地滥用鼓励和赞扬,会使孩子感到你不真诚、对他的期望过低、或不懂得什么才是真正值得赞扬的。最好是对孩子的行为或进步给予及时的、准确的反应,比如对他说:“我看到你已经学会分数的加减了”,“你的那首诗确实写得不错”。这比笼统地说“好极了”,效果会好得多。
倾听孩子的想法和建议,让孩子自己想办法解决面临的问题,这能使孩子感到自己的智能和潜力。有三个不到4岁的小孩抢着一辆小自行车,谁也骑不成。旁边的父母让他们想想看,有什么办法让大家都能骑到。一个小孩想了想说,一人骑一会儿,轮流骑。大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种采纳带给他的高兴和鼓励,恐怕不亚于成人在单位所提的合理化建议被采用。
让孩子感到自己有用,除了采纳孩子的建议外,还可引导孩子做引起对家庭、对别人有益的事,即使只是让孩子种种花草,买买东西。让孩子多与人交往,参加集体活动并积极贡献自己的能力,感受到与他人之间的相互友谊、需要和依存。
克服困难、取得成功是自信心的自然结果,又是重要成因。完成某项任务、学会某项技能、取得某种成绩,都属此例。这里要注意的是,在激励孩子做某种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不要只是诱之以物质。最好把他们作为已有一定智力和能力的人,以自尊心、荣誉心来激发他们。这样才能保持激励的持久和深入。比如让4岁的孩子自己穿裤子,不要说:“你现在自己穿上,下午就给你买雪糕。”而只需说:“我想你已经长大了,能够自己穿上它了。”在这样的提示下,他努力穿好了,就会感到自己确实已长大了,就会在此后每天的努力中巩固这种感觉,从而自信心大增发。
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父母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相结合。自信心是每个人做事成功的动力和源泉,我们要时时以赏识的眼光看孩子,让孩子扬起自信的风帆,迎接成功的喜悦。
2.让孩子正确面对失败
失败就是指预定的目标没有达到或者达不到,或是受到打击或者陷入困境等。一般来说,失败总是先于成功,过不好失败关,就很难实现成功。失败不是一种静止的局面,它还会发生变化。如果你的态度正确,就可以反败为胜,态度不正确,那就会受到更严重的第二次打击,失败是会发生连锁反应的。父母亲应当和孩子共同学会面对失败和挫折,只有经过失败的历练,才可以变得更加坚强、韧性,才更懂得生活,更懂得人的价值。困难、失败、挫折,没有人喜欢,但它是客观存在的,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它又是一笔难得的财富,它是天才的垫脚石、磨刀石,是成才的沃土。
如果孩子不能学会清醒地面对失败,怕犯错误,怕遭人耻笑,这就会干扰孩子的合理冒险,他们也就永远不能体会成功的经验。
1.善用鼓励的方法让孩子面对失败
孩子的自信心是经常肯定而被强化起来的,但过分地自信也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力。遇有做得对的地方,及时鼓励是必然的,遇有做错的时候,也要善于运用鼓励的方法,与孩子一起分析失败的原因,分析自己到底错在哪里,并及时鼓励孩子面对失败。鼓励孩子面对失败是很重要的,失败是正常的,更重要的是有面对失败的平和心态。
2.以游戏活动帮助建立正确的“成败观”
孩子在游戏中表现出的是一种放松的状态,游戏也是孩子喜欢的活动,因此,通过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成败观”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如传统的“石头、剪刀、布”游戏,规则简单,孩子也喜欢玩,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可以先故意一直输给孩子,再告诉孩子,一直赢就会觉得没挑战,再鼓励孩子动脑分析,并告诉孩子“玩游戏就会有输有赢”,让孩子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建立正确的“成败观”。
3.与孩子分享成人的失败经验
孩子面对失败时情绪不好,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不知道怎样面对失败,也会是由于孩子缺乏失败的经验。成人与孩子分享失败的经验,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也有许多不会做的事,爸爸、妈妈也有做错的时候,孩子慢慢就会明白,原来大人也会失败,大人也会做错,失败和做错不是“丢脸”的事,成人不能因为孩子失败而打击孩子的自信,应该在孩子失败时及时帮助孩子化解失败带来的消极情绪,以自身的经验帮助孩子理解失败是正常的事。关键要让孩子明白结果不是最重要的,只要努力了,即使失败也没关系。
4.和孩子谈论失败
当孩子谈论他们的失败与错误时,父母要仔细辨别这里面是否有责备别人或者打算放弃的倾向。如果孩子拿回了做错的试卷,父母不要只看分数,而是和孩子谈谈错误本身,告诉孩子:“犯错误是我们学习的一种方式,让我们看看,从这个错误中你能学到什么。”接下来,你要鼓励孩子去找到正确的答案。
5.说说自己失败过的
孩子刚开始总把世界想得很完美,他们或许会认为自己的父母从来没有失败,并且把这当成一种榜样去追求,这是不现实的。父母可以通过谈自己的冒险经历来承认自己的错误与失败,由此告诉孩子失败并不可怕,你可以从头开始,或者换一种选择。用你的乐观感染孩子你想让孩子形成正确地对待失败的态度,你自己首先要把它示范出来。如果你尽力去修一扇坏了的门但没有成功,请不要把工具一扔,向家人抱怨门窗太老了。要向孩子分析你遇到的困难,一起讨论看看有没有改进的方法。如果你在工作中面临新的机遇或者要面对突然的困难,和孩子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准备采取的行动。这样你才可能让孩子明白,在生活中,成功与失败的可能是紧紧相连的。
6.学习如何面对失败
父母需要让孩子知道:没有人能在每件事情上都做得很好,没有人能总赢不输,在一场比赛中,即使你赢不了,也能体会到其中的快乐。人免不了犯错误,总有失败,但这种不完美并不削弱父母的自我价值,也不会降低父母以后成功的机会。安排一些偶尔让孩子失败的情境,让孩子体验失败后的失望感,再鼓励他们继续尝试,使得他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接受困难的任务,实现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3.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自我保护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保存个体生命的最基本能力。它包括生活自理能力、自我防范能力、自我救护能力、自我调整能力。自我保护能力是孩子独立生活的可靠保障,它有助于孩子尽早摆脱成人的庇护,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有生存能力的个体。
父母应该在平日里培养孩子一些自我保护的能力,为孩子提供模仿的对象。如:讲故事、看电视时,可以给孩子讲如何对待别人的欺负及怎样处理等等。注意扩展孩子的社交圈,鼓励他们和别的孩子交往。开始时不妨为孩子安排适当地玩伴,让他们在友善的游戏活动中,建立与他人相处的信心,克服畏惧陌生人或在集体里表现得内向、畏缩等等。
其实,孩子们吵架,父母不要过多干涉。研究表明,吵架可以培养孩子社交能力和积极性。他们在争吵中掌握了集体生活方式。孩子吵架有三种情况:自己主动吵架;别人迫使自己吵架;报复性反驳。2岁时,多是别人迫使自己吵架;3岁左右,多是吵架和报复性反驳。这大概是由于孩子自我意识发展的缘故吧。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概不允许孩子吵架的话,则不会使孩子具有协作精神。但是,如果父母对孩子吵闹大加赞扬,也会使孩子丧失协作精神。有时孩子们吵架,双方父母伤了和气,甚至吵闹起来,而孩子们却早已高高兴兴地又在一起玩了。可以说,孩子们吵架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3岁前,彼此也不记仇。通过争吵,对孩子双方都是一种磨炼,使他们的社会要求可以得到满足,有助于他们成长为善于自我克制,理解他人情感、富于同情心的人。
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呢?
1.耐心向孩子讲解必要的安全常识。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有意识地向孩子讲解一些安全常识。许多父母只知道给孩子定下种种清规戒律,不许这样,不许那样,却懒于对这些限制做进一步的解释说明,孩子不能理解父母不允许自己这样做的原因,认识不到这样做的危害性,一旦成人不在身边时,在好奇心或逆反心理的驱使下,他们常常会做出一些危险的尝试,从而引起一些伤亡事故。有人曾提出:“自然后果教育”,即让孩子亲自尝试以下“苦头”,他自然就会终身引以为戒。如让孩子摸一下装满开水的杯子,烫一下手,以后他自然不会随便地去端热腾腾的水杯了,这种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它的后果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如果危险性太大,就会对孩子身心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因此,我认为与其事后教育,不如防患于未然。父母在向孩子提出一些安全规则时,应耐心地讲清原因,如不要把手指放到门缝里,否则会推门时夹伤手指;不要在马路上玩耍,因为车子太多,以免撞到,很危险。幼儿明白了如果这样做的危险和后果,理解了父母的限制是出于对自己的爱护,也就不会去贸然尝试了。
2.注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这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使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的基本生活。如天气变冷了知道加衣服,鞋带松了会自己系好,吃鱼时会仔细地剔去鱼刺等等。这无疑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病痛。父母平时应尽量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什么都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指要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父母应多创造机会让孩子独立地处理问题。对于发生在孩子身上的事情,父母不要急于干预,而应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例如,当你带孩子散步时,遇到一个小水坑,这时父母不应马上抱他过去,而应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交给孩子,问他:“你说该怎么办?”在成人的启发引导下,孩子会想出许多办法,绕过去,或找块扳子搭在上面,或往回走,或请人帮忙把自己抱过去等等。最后,再和孩子一起确定最后的方法。这样做虽然要浪费一些时间,但久而久之,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就会得到提高,以后若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成人不在身边,他也会自己设法安全地解决。因此,父母平时应注意有意识地放手让孩子独立地面对困难,不要事无巨细都要赶在孩子的前面为他扫除一切障碍,让孩子形成依赖心理。
3.帮助孩子正确认识现实生活
在现实社会中,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是并存的。有人认为为了保持孩子的幼稚和纯真,应尽量不让孩子接触社会的阴暗面。这种观点是有失偏颇的,要知道,温室里的花失经不起风吹日晒的。孩子若终日生活在鸟语花香的童话世界中,就不容易了解社会的复杂性,对社会也会缺乏应有的戒备心理。正因为如此,孩子因听信别人的谎言或受物质引诱而造成走失或被拐骗的事件时有发生。因此,父母应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防范意识,利用讲故事、谈话、看电视等形式,深入浅出地向孩子说明周围社会的复杂性,教育孩子不要轻信陌生人的话或随便跟陌生人走等。
4.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
知和行是有一定距离的。孩子有时知道要注意安全,但是不一定有能力去处理一些带有危险性的事情,这就需要成人在平时有意识地训练孩子的自救技能。如:可人为地创设一些问题情景:“如果你被反锁在家里,你该怎么办?”“如果房子着火了,你该怎么办?”“如果你的手被划破了,你该怎么办?”引导孩子设想出各种自救方法并进行演习,这种活动即是游戏,又是模拟练习,孩子非常喜欢,同时,这种活动还能培养孩子临危不惧、机智勇敢的品质。
5.培养孩子活泼开朗的性格
这涉及到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孩子自我保护的一个方面,但却常常被人们忽略。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缺少可以交流的同龄伙伴,很容易产生心理闭锁,抑郁好哭,冷淡等不良的性格,这是许多精神疾病的最初表现。因此,父母应抓住孩子性格还未定型这一有利时机,培养其活泼开朗的性格,以提高孩子的心理调试能力。当代社会是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人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困难和挫折在所难免。对孩子而言、外界环境的改变、外界的评价态度(如老师的批评,同伴的孩子疏远等)都可能成为孩子的一种挫折,具有良好性格的孩子就不会闷闷不乐或一蹶不振,而会主动地向父母或老师倾诉,求得避免精神上更深的伤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重视孩子得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家庭和谐得气氛、父母自身得乐观情绪等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得性格。
孩子要安然无恙地度过一个美好幸福的童年,仅仅靠父母细心呵护是远远不够的。孩子不可能永远生活在父母得庇护下,他们终将走向独立。因此,父母不仅要细心地爱护孩子,更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我保护能力,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孩子的安全和健康
4.让孩子学会自立自强
孩子独立生活、自主自立的能力是孩子行走的双腿、飞翔的双翅,一个没有独立生活能力,没有自主精神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幼苗,未经风雨,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只有善于独立生活、具备自立精神的孩子,才能够直面困难与挫折,才能经受得住风霜雨雪。雄鹰只有脱离父母的保护,勇敢地飞下悬崖,才能锻炼出搏击长空的翅膀。明智的父亲,会抓住点点滴滴的机会,有意创设环境磨练孩子自主的精神和独立的勇气。过分地保护孩子,越俎代庖地替孩子解决一切问题,只能将孩子造就成精神上的侏儒,行动上的矮子。作为父亲,培养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和自主自立的精神,是送给孩子的一份最珍贵的“人生礼物”。
今天的孩子们拥有现代社会人性的关怀,享受着父母亲人超倍的疼爱,他们的确是幸福的。但是,人生漫漫的旅途中,他们可能正在或者将要遇到难以预测的困难、痛苦、挫折和不幸,他们将要面对许多崎岖艰难险阻和曲折,尤其在当今,他们处在一个具有挑战性和竞争相当激烈的年代,这就需要这代人有着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要有承载重任的勇气和自信,而这些则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引导,需要家庭教育的科学化。
事务的自理能力是孩子需要学习的重要内容,它能增强孩子的责任感和自信心,为孩子将来独立生活、成功走向社会打下基础。
让孩子树立自我服务的意识
自己处理自己的事,它需要成为孩子的一种习惯,天天坚持。爸爸妈妈除了让他们体会到其中的快乐,愿意坚持以外,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事应该自己做,不是帮爸爸妈妈做。如果孩子自己收拾了房间,不妨说:“真棒,能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了”,而尽量少说:“真棒,能帮妈妈做家务了”。
提供机会,让孩子尽情体验
能力是在过程中得到发展。孩子只有更多的参与到个人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才能发展他们的个人事务自理能力。在做中,孩子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成长。爸爸妈妈可以成为幕后的把关者。
营造宽松的氛围,学会耐心等待
不要要求孩子第一次就做得好,他们需要的时间。当他尝试的时候,等着他,鼓励他。如果遇到早上赶着上班,那么请早点叫孩子起床,给他充足的时间。当他苦恼的时候安慰他,帮助他。当他进步的时候,表扬他,激励他。相信孩子在爸爸妈妈的支持下会成长得很好。
要求积少成多,让孩子逐步独立
要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太多,难度也不一样。爸爸妈妈可以帮他们安排一个进度表,一样一样地学,逐渐增多。
教给孩子必要的方法
个人事务不是想做好就能做好的,它需要一定的方法和策略。在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适当的方法引导是必要的。
一个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而人才的需要又是多元的,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市场不同情弱者,竞争要靠实力,孩子的生存能力比什么都重要。作为父母不仅仅只是为孩子提供舒适的生活环境,还要教会他们在逆境中成长。在父母眼中孩子似乎永远也长不大,表现出更多的依赖、奢侈、惰性和自私,父母一切代劳的家教弊端必须引起广泛的关注。大家记得在一次中日孩子夏令营中由于孩子独立生活自理能力较差,无法安排自己的生活,而日本孩子生活起居一切都有自己安排,特别是在野外活动时,饿了不行,渴了不行,累了不行,条件不好怨声载道,明显地看出孩子生存能力远远不如日本孩子,很多教育者看后感触颇深,作为父母应该适时给孩子创造一些困难,提供一些艰苦的事情,培养他们的自信心和自立能力,指导他们如何面对困难,克服困难,如何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素质。
5.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
现在的独生子女,个个都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他们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样样事情都由长辈包办代替。所以到幼儿园了,表现出较强的依赖性,独立性比较差,意志力薄弱的现象。教育家蒙台梭利指出:孩子自身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应尊重幼儿的自主性、独立性,放手让他们在活动中发展。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父母可以因势利导,把握孩子这个时期的心理特点,在保证孩子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1.在日常生活中,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自理能力。
在现实生活中,有一些父母怕累着孩子,怕孩子做不好,自己重新再做太麻烦,因而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不给予孩子锻炼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自理能力发展的机会,久而久之,孩子也就丧失了独立能力。所以父母要本着“大人放手,孩子动手”的原则,让幼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家里,父母可以根据孩子的兴趣和能力因势利导,通过具体、细致的示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由易到难,教给幼儿一些自我服务的技能,如学习自己擦嘴、擦鼻涕、洗手、刷牙、洗脸、穿衣服、整理床铺等。这些看上去虽是很小的事,但实际上给幼儿创造了很好的锻炼机会,无形中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当孩子完成一项工作后,做父母的要给以适当的肯定和赞赏,他们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快乐,在很大程度上增进孩子的自信心。
2.培养孩子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衣食住行,吃喝拉撒等方面的自理能力和习惯,逐渐减少父母或其它成人的照顾,学会生存。在日常生活中,让他们学会自己起床睡觉,脱穿衣服鞋袜,铺床叠被,学会洗脸、漱口、刷牙、洗手、洗脚、自己大小便,学会摆放、洗涮碗筷、端菜盛饭,收拾饭桌;学会洗简单的衣物,如小手绢、袜子等。
3.尊重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培养幼儿独立思考的能力。
众所知,独生子女普遍存在着一个不良的性格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懒惰。由于成人过分的包办代替,长此以往,幼儿懒于动手动脑,不愿独立思考。所以,成人要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教育他们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遇到困难要想办法自己去解决,学会独立思考。只有这样,幼儿在独立的基础上创造能力才会不断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强的孩子,往往具有较强的好奇心。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好奇心,千万不要因为孩子提的问题过于幼稚而加以嘲笑,以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科学家、发明家成长的故事,以激励孩子从小立志,培养孩子对学习新知识、探索新问题的兴趣。
4.培养孩子学习方面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给孩子有关学校生活的常规知识,要求孩子爱护和整理书包、课本、画册、文具和玩具;学会使用剪刀、铅笔刀、橡皮和其它工具,会削铅笔,并能制作简单的玩具等。
5.创造机会,感受挫折,培养幼儿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有的父母经常说孩子主意不好,应该听大人的,实际上孩子有主意是件好事,他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认识,应该给孩子创造机会培养他自己拿主意。要常注意培养孩子顺从听话,不大注意去倾听孩子的需要,从生活小事一直到孩子的发展方面都由父母一手包办了,因此孩子缺乏自己做决定的机会和权利,就很难培养孩子自我解决问题能力。培养孩子自己做选择和处理问题的能力。让他在尝试的过程中感受失败,碰钉子,这样孩子就会从失败中记取教训而成长起来。在成长的过程中,幼儿学会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批评、自我控制,培养孩子的自我抉择、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父母要给孩子一个独立自主的好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果你自己就是一个处处依赖他人,对什么事都拿不定主意、动不动就寻求帮助的人,那你不要指望你的孩子能够独立自主。你的一举一动,还有你的品质,都是孩子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所以,先从你自己独立自主做起。
总之,父母在爱孩子时,一定要有理性,立足于未来,为孩子今后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着想,要留给孩子一块自主发展的空间,使孩子逐步具有主动适应未来社会和未来生活的能力。当然,允许孩子自主发展并不是说父母可以对孩子放任不管,恰恰相反,只有适宜的教育与孩子充分的自主性相结合,孩子才能获得最大程度的健康发展。
6.培养孩子坚强的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之一,培养孩子毅力开始得愈早愈好。不妨在孩子学说话时便要求尽可能发清楚每个单词的发音,直至字正腔圆。当孩子蹒跚学步时,也应该鼓励每次须走完规定长度的路程,即便跌跌撞撞甚至摔个大跟斗也不要心疼。
许多日本家长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挤公交车而不坐小轿车,在烈日炎炎下赶路,或裸身冬泳等等。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自卑者往往难有毅力,这是因为自信乃毅力的“精神基础”。这包括废除体罚谩骂、多多夸奖,鼓励孩子在某一领域拔尖,让孩子拥有众多朋友等等。
父母时须作出表率,如果父母自己都缺乏毅力,那么要求孩子有毅力,基本上就是一句空话。很难想象一个冬练时因怕寒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带出一个不屈不挠地练长跑的儿子。
父母是孩子生活中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教育问题是父母亲们谈得最多的一个话题。现在的家庭中,由于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很多孩子都变得越来越娇气、怕吃苦,做事情不能持之以恒,没有坚强的毅力。父母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深深地体会到,应该利用各种机会帮助孩子塑造坚强的毅力,使他成为一个小小的男子汉。毅力是人类最美好的品质之一,是一个人克服困难的推动力,有毅力的人才能表现得坚强,才能更大限度地发挥其潜能。
让孩子从思想上树立一个信念,那就是没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就不能做成任何事情,长大以后就不能成为一个有所作为的人,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儿子的理想是做数学家,父母要经常给他买一些科学家成才的故事,让他通过了解这些故事,懂得做成一件事情必须付出劳动而且要持之以恒的道理。
在实际生活中,每当孩子遇到困难时,都要鼓励他克服困难,不要退缩,一定要坚持。暑假中可以全家一块去爬泰山,从中天门到玉皇顶爬了三个半小时,才开始还行,爬着爬着,儿子就有些泄气,特别是到了最艰难的十八盘,1600多级台阶,十分陡峭,更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父母要不停地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让他对爬山产生兴趣,比如说数台阶啦,比赛啦等等。当儿子第一个登上玉皇顶时,那自豪的感觉让他自己也兴奋不已。他深深地体会到:成功的感觉真好,但成功只有当一个人有了坚强的毅力才能实现。
现在的孩子业余时间常常上各种兴趣班,但只有毅力才可以使孩子的自信与兴趣得以长期地保持,才可以使孩子的智能处于被激发的亢奋状态,才可以去完成应该完成的事。帮助孩子培养坚强的毅力是作为父母不容推卸的重要职责。儿子从三岁就开始练习钢琴,中间不时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艰辛与枯燥,或者有时因为作业稍多,儿子就开始动摇,就要考虑是否要坚持学下去。但钢琴老师认为儿子在音乐方面还是很有天赋的,觉得做事情不能半途而废,这正好是锻炼孩子毅力的一个很好的机会。
对尚未见过世面的孩子来说,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出现意志消沉,往往在所难免。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打气至关重要。
培养孩子的毅力,不能只要求孩子,家长应先做出表率,并且多进行赏识教育,详细如下:
1.鼓励专心
孩子的兴趣常常会很快转移,不少孩子今天学钢琴、明天学电脑、后天再学绘画,到头来却什么都没有学好。不妨鼓励孩子一心一意专心致志地做某件他感兴趣的事,在获得成功之前决不歇手。由于目标明确,孩子自己会要求自己克服困难坚持到底。
2.体育锻炼
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增强体质,而且还可以增加心理承受能力,即培养了坚强的毅力,尤其是那些需要坚持才能完成的运动项目,如慢跑、游戏、爬山、登楼等,对锻炼孩子的意志力更有效。当然家长的要求也不能过高,因为运动水平的提高是循序渐进的。
3.吃点苦头
在物质条件过分优裕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大多缺乏毅力,由此可有意让孩子吃点苦,如上学挤公交车,在赤日炎炎下赶路等等。
4.作出表率
很难想象一个冬泳时因怕冷而半途而废的父亲能培养出不屈不挠练长跑的儿子,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自己首先也得做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5.多做鼓励
在接受意志力考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时意志消沉往往是难免的。此时,来自家长、教师乃至小伙伴的鼓励至关重要,一旦鼓起勇气渡过了难关,意志力即像打铁似地得到了有效的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