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让孩子有一个乐观的心态
孩子未来所面临的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培养孩子从小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有助于他们正确面对生活,克服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迎接未来的各种挑战。
1.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氛围
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告诉父母,家庭是陶冶孩子性格、天赋和情操的土壤。良好的家庭教育像涓涓溪流细流,滋润着儿女的心田,呵护着儿女的成长,影响着儿女一生的处世为人。
要想使孩子有健康、乐观的心态,首先家长要做个乐观的人,要以身作则,引导孩子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做到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自信,奋发有为,争取事业和人生的最终成功。
其次,家长要与孩子交流沟通。父母应该多留心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闷闷不乐时,无论自己多忙,也要挤出一点时间和孩子交谈,鼓励孩子达心情。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体贴,知道父母愿意帮助自己,自觉自愿的说出心里话。从而加强两代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促进孩子生理和心理健康。
再次,父母要相信孩子,给予他鼓励和支持,更重要的是帮助孩子进取,克服一些他难以克服的困难。多给孩子一些赞扬和夸奖,让孩子能够经常体验到成功的幸福感觉,让孩子拥有自信。只有这样,才能教会孩子保持乐观的态度。
2.教孩子会说三句话
知心姐姐设计了让小孩子经常说的三句话,第一句“太好了”;第二句“我能行”,第三句“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你”。这三句话设计得相当好。
“太好了”实际上是培养孩子带着微笑看世界的品质,让孩子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对待面前的一切。而这种心态的培植,并非单靠孩子说这句话就能行的,需要家长、老师潜移默化的熏陶。
“我能行”旨在鼓励孩子的自信。自信同样不是一种轻易地表态,是发自内心的肯定和把握,他也需要家长在孩子不断取得成功的体验中逐步培植。
“你有困难吗?让我来帮你”是培养孩子关心他人、主动帮助别人的品质。这是孩子长大后,为社会为人类作贡献的心理基础。同样,为了让孩子常说这句话,必须从小在家里灌输助人为乐的思想,家长热心对待同事、朋友、邻居,乐于助人的行动成为孩子的榜样,并使孩子也自然而然地养成习惯。
3.享受苦难,快乐成长
人的一生会经历无数的挫折与坎坷,然而,困难与挫折对于有的人只不过是小小的一跤,爬起来继续往前走;而对于另外一些人可能就是重重地一摔,断其筋骨甚至伤其性命。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同的效应呢?关键在于人的心态。
困难与挫折是孩子成长中不可避免的,是成长不可缺少的“壮骨剂”。从困难与挫折中走出来的人才更坚强、勇敢。智慧是在应对困难与挫折中获得的,乐观的人生态度就会由此而生。让孩子学会应对困难与挫折将成为他们成长的动力。
4.自我接纳有助于孩子形成一种成功者的心态
自我接纳程度高的孩子从不轻易否定自己。一方面,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用自己的优势来肯定自己,并积极地去证实自己的价值;另一方面,他们会用一个理想中的形象代替那个令人沮丧的自我,在自我塑造中接纳自己。
(1)父母要做出榜样
在生活中,父母的言行是孩子仿照的榜样。父母是一个乐观的人,孩子多半也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因此,要想孩子乐观,父母就必须表现出快乐。
(2)给孩子更多的爱
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让孩子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因为父母的爱,可以让孩子快乐起来,从而对世界充满兴趣和热爱。父母要经常把对孩子的爱表达出来,比如搂抱孩子、抚摸孩子和说一些充满爱意的话语。
(3)鼓励孩子多交往
父母要给孩子创造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尤其是多接触有着乐观性格的伙伴。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比如,让孩子邀请伙伴来家中作客,给孩子安排充裕的时间去同学、伙伴家里去玩等。
(4)丰富孩子的精神生活
让孩子多阅读一些优秀的童话故事、科普读物、名人故事等图书,丰富孩子的情感,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同时鼓励孩子结合阅读进行各种制作和表达活动,培养孩子对艺术的欣赏能力。比如,让孩子制作各种小玩具、讲故事等等,让孩子从中体会到乐趣。
(5)让孩子自由表达喜乐
由于孩子的性格不同,他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也不同。父母应多了解和理解孩子,当孩子欢乐大笑或悲伤的哭泣时,父母不要一味地指责和训斥孩子,而应该通过言语和举止表达出对孩子情感的共鸣。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若采取民主式的教育方法,孩子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会认为自己能干,并因自己很有吸引力而感到愉悦。这些充满信心的孩子在家庭中敢于发表自己的各种观点,和父母讨论各种人生问题。他们信任父母,常常渴求父母的指导。由于与父母进行交流和沟通,家庭民主化程度也会因此而提高。孩子会因家长经常性的肯定而感到生活中阳光明媚,更加会接纳自己,并以积极的行动去证实自己。在成功的道路上,不断地为自己喝彩,人生的色彩也会更加亮丽。
2.让孩子懂得爱
要一个孩子懂得爱,珍惜爱,认真地对待爱,这样的问题,也只有父母最有责任和义务去教育和引导孩子。孩子在越来越能够有更过硬的生存技能的同时,却越来越不具备一个人最起码的生活的能力,爱的能力。70后和80后的孩子,之所以会让社会不断所作痛,正是因为他们人格的不成熟和行为的过于超前,所带来的矛盾冲突造成的。让家庭教育人性化一些,让独生子女成为会爱会生活会善待婚姻更会珍惜婚姻的、拥有健全的心理素质、成熟的人格的一代人。
美国一位心理学家在他的著作中曾经写过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中,他会学会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敌视中,他便学会好斗。如果孩子生活在安全中,他便懂得信任。如果孩子生活在友谊中,他便懂得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其教育方法的对与错,关系到孩子的成与败。笔者以为家长要想让孩子一生快乐,就要教会孩子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别人,学会为别人的成功鼓掌。
有个小男孩曾经委屈地对他的班主任老师说:“我从来没有当过干部,好不容易‘捞’个小队长,心里特别高兴。回家告诉我妈,我妈却说:‘小队长有什么好吹的?这是中国最小的官儿!’可她不知道,我当这个小队长有多么的不容易!”一个刚上任的中队长也对老师说:“我当上中队长,心里特别高兴,回家跟我妈一说,我妈迫不及待地问:‘大队候选人有没有你?’”
歌德说过:“人不能孤独地生活,他需要社会。”孩子以后会长大,会走向社会,要与他们共生存,要面对各种情况,要处理各种问题。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给孩子带来快乐,而且会帮助自己与别人走向成功。狭隘人嫉妒心理是从与人相处、人与人竞争中十分可怕的一种阴暗的心理,很大程度上是大人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的。因此,每一位家长,心胸要像大海一样宽阔博大,像天空一样蔚蓝明净,正确、健康、科学地关注孩子的成长,为孩子的每一步成功鼓掌,使他们不但身体健康,而且心理也健康!
当今社会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这些孩子所受到的关爱比以前任何时期的孩子都多。一个孩子好比一个太阳,在他们的周围有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等诸多“行星”在不停地“运转”着。可以说从刚出生时他们便就被无微不至的呵护所包围着。
爱本来是双向的,是应该收支平衡的,然而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只有收入,没有支出,正是这种收支的不平衡,使孩子对别人给予的关爱熟视无睹,从没感受到别人的关爱,也不会体贴照顾别人。一个不懂得爱的孩子就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一旦离开了温室便很难经受住大自然的洗礼。孩子毕竟是孩子,不懂得爱也无可厚非,但成人有责任、有义务让孩子懂得什么是爱。如果爱孩子,就要让他们在力所能及的时候去爱周围的人。比如可以让他们帮爸妈倒杯水、擦擦桌子……让他们在尝试给予的同时懂得什么是接受,让他们在爱中领略被爱。
时代不同了,从前的孩子生活条件艰苦,兄弟姐妹多,大人也没有多少空闲时间去关照他们;哪怕是得到了一块糖果,孩子也会感到幸福快乐无比,对给他们糖果的人充满感激之情。现在的孩子对一切关爱都认为是理所当然应该得到的。也不愿让孩子体验从前的生活,但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一个简单的道理:爱不仅要有收入,也要有支出;这并非是自私,而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着想,因为孩子不可能总是在家庭的呵护下生活,将来还要独立地面对社会的一切事情。如果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爱不求回报,而忽视了培养孩子感知爱的能力,这样对孩子来说是极不负责任的,也是不公平的。
3.让孩子学会与人合作
在家里,父母要有意识、有目的地给孩子分配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比如简单的采购,餐具的清洗,与邻里的交往,对客人的迎来送往,房间的陈设布置,书籍、文具的整理,作息时间的安排等等。家里比较重要的决定与活动,父母要与孩子一起商量,使他们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员,增强参与意识,为他们在学校以至进入社会奠定基础。父母的外出交往、旅游参观,允许的条件下要带孩子参加,让他们在交往中学会合作。在学校,家长要支持孩子担任孩子干部,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在可能的情况下,还要热情地为孩子出主意、想办法,使他们从父母那里不仅学到合作,而且得到力量。对于孩子的老师和小伙伴,父母要热情接待,充分尊重,使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为人处事。
父母是孩子的镜子,孩子是父母的影子。为了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与能力,父母要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父母之间的合作,父母与同事之间的合作,父母与邻里之间的合作等等。要记住,孩子是天真单纯的,模仿性很强,他们会依照父母的做法去和同学交往、合作。
一位教育专家说,人们之所以把教育孩子学会合作看的是如此重要。
1.要提高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意识,激发孩子与同伴合作的愿望
爸爸、妈妈可利用星期日或节假日带孩子游戏、参观菜场、小吃店、商店等互相协调工作的地方。孩子一个人玩的时候,爸爸妈妈可问孩子:“你的汽车要加油吗?”“你的变形金刚会打仗吗?”激发孩子渴望与同伴合作的愿望,主动与同伴交往。
2.要教会孩子与同伴友好合作的方式,学会为别人着想。
父母应教育孩子在活动时对同伴有礼貌,用别人喜欢的名字招呼他们。要与同伴互相谦让,友好相处,分享玩具、图书;对大家都喜欢的玩具不争抢,可以让别人玩一会儿,自己玩一会儿,大家“轮流玩”。这样,可以使孩子遇事想到别人,知道有了同伴,才能玩得更愉快。
3.要积极鼓励孩子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培养孩子合作交往能力最有效的活动,在游戏中孩子可逐步摆脱“自我中心”。如让孩子跟邻居的同伴玩“娃娃家”的游戏,孩子可以做娃娃的爸爸、妈妈,在游戏中履行爸爸或妈妈的义务,洗衣、做饭、带娃娃。孩子从一个人玩发展与同伴共同游戏,也就发展了合作能力。
4.激发孩子的合作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应先让孩子感受到合作的乐趣,而灵活多变的分组方式,能让孩子时时感受到新鲜和有趣,能较好地激发孩子的合作兴趣。
5.支持孩子参加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父母要支持孩子承担各种服务性任务,如出墙报、扫卫生、收作业等,支持孩子参加班级的大清扫、排节目、主题班会等活动。和孩子一起参与社区公益活动,使孩子的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发挥。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的社会。虽然知识、技能是参与竞争的必要因素,但是,善与人同的品质,与人合作的能力,却是参与竞争的基础。道理很明显,如果一个人不善与人合作,或者目中无人,孤芳自赏,或者自卑、孤僻,游离于人群之外,即使知识再渊博,技能再高超,也不会取得任何成就。所以,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家长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合群意识。学会关心、善于合作,能与人相处共事,这将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重要的条件之一。
4.教孩子学会尊重别人
尊重别人,是孩子的一种必须具备的品德。只有尊重别人的孩子,才可能正视别人的意见,才有可能接受别人的教育,不尊重别人,就没有人愿意指点他、教育他。别人对他提出的忠告,他也决不会听进去.这样的孩子,很难不断地进步,很可能与社会处于一种岸隔离状态。尊重,也是人际关系的起点.不尊重别人的人。别人也不会尊重他,甚至不可能信任他.这样,人际关系之间就会有许多摩擦,就会失去许多的朋友,就会在人生的路上,失去许多帮助,失去许多支持。因此,尊重别人不是件小事情,孩子们从小就应该学会。
尊重别人这种品德,并不是天生获得的,它是良好的教育的结果。只要认真培养,你的孩子也一定能学会尊重别人,父母们应该尊重孩子。英国著名教育家斯宾塞说过,“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这就是真理。二对待孩子没有同情。他们就变得没有同情;而以应有的友情对待他们,就是一个培养他们友情的手段/也就是说,以应有的尊重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懂得尊重。
对孩子的尊重应充满于日常生活,德国有个家庭,母亲包的让孩子帮助做什么事时总是说:请你……从不说生硬的命令句。如果孩子做完了某件事,就说声谢谢。有什么事,家长也总是与孩子商量。例如,父亲想调一个电视节目,总是先与孩子商量,亚历克山大,调个频道看看好吗?个圣诞节时,父亲给孩子买了一个高尔夫球台,有一次,父亲想与一个朋友记一下,就问孩子。孩子,能不能把高尔夫球台借给我玩一下。他们认为,父亲给孩子买的礼物。它已是孩子的物品,要用当然得借,要借当然得请求。
父母在家庭中要互相尊重,父母之间的尊重,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孩子以良好的影响。父母之间、也应经常说“谢谢”“对不起”“请你”。有些父母经常当着孩子的面揭对方的短处,甚至谩骂对方。这会给孩子造成很恶劣的影响。中国人有句絮话:当面教子背后教妻(夫)。
父母要成为尊重别人的榜样,处处尊重别人。有的父母喜欢在背后议论别人,嘲笑别人的短处。被嘲笑的人当然并不知道,但却给孩子留下不尊重别人的榜样。有的父母在对待残疾人时有一种鄙视的神情,常把盲人叫做瞎子,把一只眼睛失明的人叫做独眼龙。还有的父母喜欢叫别人的外号。这些不尊重别人的行为都会给孩子带来不良的影响。有个父亲带孩子去学校报名,对老师说:“喂,报名。”孩子也很快学会对教师、同学“嗨”、“喂”表示招呼。
孩子们有时会学会不尊重别人的行为。例如,喜欢叫别人外号,见到畸形人会L前围观,见到别人陷入困境会加以嘲笑,看到别人倒霉会幸灾乐祸。孩子这样做,有时是因为想看热闹,好奇,有时是想开个玩笑,有时则只是盲目地跟着别的孩子做。他们并没有理解这样做是不尊重别人,没有意识到他们这样做伤害别人的心灵。当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平静地与孩子谈谈,他为什么要这样巴,然后有针对性地指出孩子这样做的坏处l要让孩子设身处地体会到不受别人尊重时的感觉,要让孩子知道,开玩笑要讲究场合,要有分寸。要给孩子讲清,叫别人外号,围观,本身就是不太文明的行为。有教养的孩子应该同情别人,帮助别人。尊重别人的人才会受到尊重,尊重别人就是尊重自己。给孩子平静地讲一点道理,孩子们会改正不良的习惯的。
尊重别人,也就是尊重自己。一个不会尊重别人的孩子,他对自己的言行举止肯定也不会有最基本的尊重,极端的甚至连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失去尊重。时常看到关于孩子自残、自杀的消息,这或许就是父母对孩子缺少尊重教育的极端后果了吧。进入社会,孩子就成了大社会的一分子。作为社会成员,尊重他人,也才会赢得别人的尊重。握一个手、道一声好,别人遭遇不幸时有一种同情、怜悯之心,而不是漠然、讥笑;自己收获成功也不傲然自大,而是谦逊、随和,这才是一个社会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大写的人。
5.维护好孩子的自尊心
自尊心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活动,是向上的内在动力。幼儿期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形成时期,此期,他们开始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保护自己的自尊心。孩子的自尊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损害、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孩子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和勇气,从而带来不良的后果。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些家长对孩子事事处处不放心,在家里这也不让做,那也不让碰。有的孩子想帮家长拣菜,家长怕孩子拣不干净、添麻烦而粗暴地阻止;家里来了客人,孩子想和客人一起玩,家长怕孩子调皮、给自己丢面子而把小孩支出去……实际上,这种“不让做”、“不放心”是对孩子的不尊重,它会损伤孩子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使孩子产生自卑感,并对家长产生对立和不满的情绪。
尊重孩子的人格非常重要,父母切忌在外人面前批评或讽刺孩子。3~6岁的孩子开始有了强调自己尊严的愿望,希望自己能受到别人的重视和尊重。有的孩子晚上尿床后,父母就讽刺、挖苦孩子,第二天还告诉其他小朋友,使孩子“当众出丑”。也有些父母一碰到熟人就当着孩子面数落孩子如何调皮、不听话,如何不懂事,把孩子数落得一无是处。家长这种做法是对孩子人格的羞辱,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心理上产生种种不正常的反应。如果父母不注意教育方式,经常使孩子出丑,将会使孩子变得不以为耻、习以为常,无形中对不好的行为起了加深作用。
如果孩子经常处于被轻视、被当众贬低或受指责的地位,会使孩子产生自卑、对自己缺乏信心、胆小、畏缩的毛病。同时,孩子的不知羞耻也会助长孩子不诚实和任性的毛病。
孩子难免犯错误,不教育是不行的。但教育的目的是让他知错就改。打骂、训斥、恐吓是强烈的刺激,如果经常训斥孩子,将会使孩子具有适应训斥的能力,如果父母不断训斥孩子,孩子对适应“被训斥”的能力不断提高,最后父母的训斥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孩子出现逆反心理。
总之,父母要重视和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尊重孩子、了解孩子、对孩子的合理要求尽量给予满足,不能满足时,要讲清道理。当孩子有缺点错误时,父母应先了解情况,再根据事实讲道理,做适当的批评教育。批评要注意分寸和场合,尽量避免把孩子的错误公布于众,也不要对孩子算老帐,更不能动不动就训斥、恐吓孩子。孩子不听话、做错事、惹大人生气是常有的事,父母恼火时最好自己先克制情绪,等平静下来后再用和蔼的语言把道理讲给孩子听,使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这样比单纯地训斥孩子效果好得多。
俗话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而不是打骂出来的。曾听过这样一则故事:一天下午,一个不足十岁的小孩子放学后独自到一片树林里玩耍。天黑了,这个胆小的孩子还没有走出树林,他怕遭到野兽袭击,就爬到一棵大树上躲了起来。父亲见孩子很晚还没回家,就沿孩子放学回家的路去寻找,在一片树林里,借着天空那微弱的星光,父亲隐约看见儿子正躲在一棵大树的树杈上。父亲没有马上喊儿子下来,而是假装没有看见,吹着口哨在离儿子藏身的大树不远处溜达。儿子听到父亲的口哨声好像遇到了救星,马上从大树上溜下来,吃惊地问:“爸爸,你怎么知道我在这片树林里呢?”“独自在这散步,没想正碰上你在树上玩耍呢。”据说这个孩子长大后进入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成了一名作战勇敢的将领。
人们常说,树怕伤根,人怕伤心。自尊心、自信心是孩子成长的精神支柱,是孩子向善的基石,也是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凡是人都有自尊心,不要认为孩子小,就可以不尊重他们。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需要父母和老师去保护去尊重。如果父母有意或者无意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那么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打击和摧残,就会失去向善发展的动力和精神支柱。不管什么情况下伤害或者诋毁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都是违背教育规律的愚蠢行为。
现实生活中,不注意保护孩子自尊心、自信心,不尊重孩子隐私的事已司空见惯。有的孩子一件事没有做好,就说你怎么这么笨;孩子平时有些胆小,就说你真是个胆小鬼;孩子一次考试成绩不佳,就说你怎么这么没用;孩子偶尔一次小小的失误,就指责你怎么这么不给人争气。有些家长、老师看孩子不顺眼,总是指责、埋怨,有的甚至打骂体罚。这样下去,久而久之,一个本来不错的孩子,会在一片指责埋怨声中,失去应有的上进心和自尊心,最终难以成才。
简单粗暴,不讲方式方法,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一个合格的家长、教师应该用爱心去保护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教育孩子要有爱心、耐心和恒心,坚持多表扬鼓励,少指责埋怨,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和激发孩子成才发展的自觉性、积极性,进而使他们不断克服缺点,逐渐完善自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高素质的人才。
6.让孩子勇敢起来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灵。父母要把他孩子培养成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培养孩子自信勇敢时,父母自己须先做好表率,特别是母亲,更要注意自己的表现。让孩子学会生活,把握自己。学会勇敢地面对困难和危险,让自己成为有胆识的人。这种品质使自信心和自觉克服恐惧心理的能力是相结合的,需要从小培养。
家长的仁慈、包办是让孩子形成性格软弱的重要原因。有的家长对自己的孩子百依百顺,不让孩子做任何事情,过着舒适、平静、安稳的生活,这不但剥夺了孩子自我表现能力的权力,还导致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萎缩。为了提高孩子承受挫折,父母要注意设置难度不等的环境,让孩子一点点地经受磨练。鼓励孩子勇敢地在陌生人和集体面前说话、表演;并让孩子参加一些有益的体育活动和游戏活动,把孩子培养成为生活中的强者。父母首先要鼓励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学会生活。适当的激励与细致的呵护会让你的孩子变得勇敢起来。
孩子害怕困难一般是因为对自己的能力没有自信心。家长教给孩子必要的知识外还要对他的勇敢行为及时表扬鼓励。鼓励孩子自己去面对困难,克服其依赖性,使他们感到自己的能力、有办法应付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要对孩子过分的宠爱,要相信他能克服自己所遇到的困难。总而言之,父母要培养勇敢的孩子,必须从自身做起,经常孩和子进行沟通、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与真实想法,有意识地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坚持下去,你就会发现孩子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坚强勇敢的人如果孩子的确能力有限,父母应该给孩子给予有效的指导与帮助,让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让孩子到黑暗屋子里去拿东西;把孩子喜爱的玩具藏起来,鼓励孩子自己去寻找。事一旦成功要马上给予肯定,不管多小的一件事都是如此。父母要想办法保护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对一些能力较差的孩子也是如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和孩子做一些有趣的游戏,在这种氛为中孩子会不知不觉地变得勇敢起来。
如果孩子在很多事情上常表现得畏惧、退缩,不愿主动去尝试一些事情,不能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时。那么,这就说明这个孩子胆小缺少勇气。当孩子胆怯时,家长不要勉强孩子,用自己的平静来安稳孩子,表现出对他充满相信的态度并鼓励他,让孩子慢慢来,等孩子获得战胜的快感,孩子就会逐渐走出畏惧的阴影。即使如此,父母也不要不知所措,做父母的更不能大声指责、嘲笑孩子,因为此时孩子已经面临着困难了,你要再批评孩子那只是雪上加霜。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帮孩子想办法克服胆怯并勇敢起来。具有勇敢的孩子,在面对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时,勇敢的孩子能维护集体利益,表现出自己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正义与邪恶互相斗争时,勇敢的孩子会挺身而出,维护正义,表现出大无畏的精神;如果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父母克服孩子的依赖思想,鼓励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只有当孩子充分地感受到挫折带来的痛苦时,才会激发他们考虑如何解决问题、怎么样才能克服困难。只有孩子一开始就不自己去面对挫折,经过这个过程并得到强化,孩子就会在挫折中由被动转为主动,然后义不容辞地战胜困难。一个孩子只要能勇敢地面困难,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给予的各种挑战,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个个经历,让孩子在实践中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使他们具有勇敢精神和坚强毅力。
父母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进行教育,如果孩子的自尊心较强,好强、爱面子,这一类型的孩子在遇到挫折时容易产生沮丧心理,对于这种孩子父母不要有过多地埋怨、批评。父母要调整自己的心态,要是对孩子有过分保护的心理,就要对自己进行自我调节,走出误区,父母的勇气最能感染孩子,要多给孩子鼓励;自卑的孩子,本来对自己的能力就缺乏自信,父母不要有过多的指责和埋怨,要多安慰,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为他的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孩子及时增强自信心。要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教育,注重在生活上培养他的独立能力,还有意锻炼孩子独处,当孩子独立做完某件事情时,不管结果怎么样,父母要尽量多给孩子点鼓励,切忌讽刺嘲笑,父母的鼓励与肯定既能激发孩子自主自强的能力,还能使孩子的受挫意识得以改变,又能提高继孩子继续尝试的勇气和信心。能力较强的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注重启发孩子,让他们去发现挫折的原因,放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逐渐形成孩子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有的孩子很胆小晚上连上厕所都不敢去,对于这方面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对孩子的胆量要从小培养;对孩子的勇敢精神,要从小培养。让孩子自己去商店买东西;父母暂时离开一会,大一点的孩子能够独立完且不害怕,这些看着是一点的小事,但是对培养孩子的独立和勇敢非常有益的。锻炼孩子的勇敢,为孩子创造一个温馨的家庭气氛,让孩子自由自在地生活,并让孩子有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父母要端正自己的态度,不要过于的溺爱孩子、宠爱孩子,这不仅会造成孩子怯懦、任性还会使孩子没有勇气做其它事情。应该多鼓励孩子去探索,不要处处阻拦孩子,孩子做冒险就有可能会遇到困难和危险,这些父母都不愿看到,要是因为这些父母阻拦孩子的做法而去责备、训斥孩子,慢慢地孩子就会变得缩手缩脚。不敢独自面对困难。父母要尽力去纠正孩子怯懦的性格,只你教育有方才能使孩子得到健康发展,并培养他们勇敢坚强的性格。
勇敢的孩子往往不满足自己已有的成绩和现状,他们的思维总是处于兴奋状态,善于吸收新的知识,然后总结出自己独特的观点。还有一点就是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榜样的力量是无限的,好多英勇人物在追求真理和祖国的前途时,在他人遇到困难、危险时,都展现出勇敢献身的精神,是值得孩子们学习的。当孩子在遇到挫折时,精神上往往是最脆弱的,此时父母要及时关心和鼓励孩子,不然,孩子会感到孤独无助有被遗弃的感觉,甚至还会产生自暴自弃。父母要采取有效措施并及时地鼓励、安慰和帮助孩子,让孩子知道自己的能力可以对付所遇到的困难的,克服孩子对父母的依赖心理,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和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