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民族的精神应从文化层面上去深入理解
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精神这个词不仅表示某个人或某个民族的某种个别的或共同的心理特征,而且还包括认知、情感、秉性品格、意志行为的有机结合。“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情感等的综合反映。”它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集中表现。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一个民族,物质上不能贫困,精神上也不能贫困,只有物质和精神都富有,才能自尊、自信、自强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为此从文化层面上去深入理解民族精神,是解开问题之谜的一把钥匙。
普列汉诺夫说过:“任何一个民族的心理是由文化的境况所造成的”。也可以这样说,一个国家、民族精神的形成、发展、演变过程和这个国家、民族文化的系统形成、发展和演变过程是同步进行的。民族精神是其传统文化的升华和结晶。因而只有对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的物质形态及特殊模式作系统、全面的剖析,才能对这个国家、民族的精神进行客观而全面的评说。
中华民族是一个一体多元的民族,中华文化也是一个一体多元的文化。中华民族精神的产生和发展不是偶然的,有它深刻的人文基础。
一是统一和谐的局面为各民族的团结合作,凝聚力的强化提供了现实的条件。秦汉以降,中国就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跨越历史的风雨,历经种种磨难,尽管出现过分裂动乱时期,“不管其动因是什么,许多民族的统治者都以统一中华为己任,以建立统一的中华政权为最大光荣以中华统一为正常,以分裂为异常,已成为各民族的共识,这种共识为中华民族大一统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它也为民族历史的延续和民族文化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与此相反,世界上也有的民族曾创造过古老而灿烂的文明,但却在历史的长河里衰落或消失。近代哲人、唯心主义大师黑格尔反复比较研究世界各个文明古国之后所作的结论是:“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那些消失了的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个统一而长期存在的国家,自己的文明就失去了生存的依凭和发展的空间。唯有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中,追求统一,顽强地走来,永葆青春的活力。
二是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民族继承、弘扬、奉献了自己的智慧、心力和汗水。中华文明是各民族物质的凝聚和升华,是数千年的物质和精神的沉淀,显得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精神具有根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哲学基础:即爱祖国、爱故乡、爱民族的人生观,“天人合一”的世界观,“以和为贵”、“义利统一”的价值观,“天下为公”的伦理观,“仁者爱人”的互动主体观,加之儒道佛的相互交融,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纳,经济上的开发和相互促进,以及各民族对中国制度文化的维系,对中华文化宝库的丰富,使各民族共同保卫中华,共铸了民族精神。
三是注重人文精神的传统文化在民族精神锻造上留下了谋求合力、颂扬团结、众志成城、形成凝聚的秉性烙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妇孺皆知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的信条。
“落叶归根”、思乡怀旧、认同回归的民族意识,“推己及人”的群体意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与和谐、统一、平衡的心理一脉相承。“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兼相爱,交相利”等为大我而牺牲小我的崇高心理品质,也都是有利于民族团结凝聚的。所以说,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华民族凝聚力、亲和力的重要源泉。
重教化,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政治文化。其内容为要求每个人做到“礼”、“德”、“孝”。礼为准则,上德下孝。这是一个政治的互动模式,规范着每个人对政治的态度和倾向。在上者,必须有德,才能使礼发挥规范作用;在下者必须孝,才算遵礼。孔子以“仁”释“礼”。仁是道德文化,礼是政治文化。只要人活着,就得当仁人,就得遵礼。孔子用仁政将道德与政治连接在一起,使“重教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支配性的本质属性,这就是说中华文化是“伦理型”的。
二、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文化基因
热爱祖国是中华儿女千百年来形成的一种深厚感情和精神追求。在民族危机的关头,许多志士仁人为中华崛起而奋斗,他们高举爱国主义大旗,冲锋陷阵。林则徐力倡禁烟谱写了一曲爱国的悲歌。孙中山矢志振兴中华而心力交瘁,毕生献给革命。毛泽东为缔造新中国无私奉献,在自己的亲属中,有人献出了生命。邓小平有一句名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可以这样说,爱国主义像一种文化基因,浸润、渗透和传衍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中,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物质力量,也是团结、维系和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力量。
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固有的天性。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就希望天下太平,天下大同,与各国人民友好相处。洪秀全曾提出“天下一家”,“共享太平”的口号,主张维新改良的康有为认为理想的“大同社会”是“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的社会。以刻苦耐劳着称于世的中华民族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代一代地传承着,创造了无数人间奇迹和为世人惊叹的灿烂文明。“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这些古人名语,今天仍对我们有着启迪作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不仅表现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改造大自然的斗争中,同时也表现在各族劳动人民历代反侵略、反压迫、反剥削的斗争中,尤其近百年来在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中,各族人民没被压倒,没屈服,抛头颅,洒热血,最终战胜了邪恶,取得了革命的胜利。从夏代末年反桀暴政的愤怒奴隶,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推翻“三座大山”英勇战斗的人民群众,三千多年来从未停止对中外黑暗反动势力的斗争。邹容在《革命军》中呐喊:“天清地白,霹雳一声,惊数千年之睡狮而起舞,是在革命,是在独立。”秋瑾有诗云:“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代表了革命者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革命精神。因此,自强不息是激励各族人民变革创新,不懈奋斗,战胜风险,经受考验的法宝。
综合上述可知,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历史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升华、不断发展的过程。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保持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民族文化注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三、我党对文化力的升华中国共产党是民族精神最好的继承者和发扬者。我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同时也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丰富和发展着中华民族精神,把民族精神提升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在土地革命时期形成了“井冈山精神”,在延安时期形成了“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精神”,年抗洪斗争中形成了“抗洪精神”。江泽民还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出发,倡导字创业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近几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讲到要弘扬、培育民族精神,他强调指出:“强大的民族精神力量要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论述是对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中重要作用认识以及对文化力升华的一个新发展。自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结合,不但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并且把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作为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前提,从而把中国人民救国、强国的革命理想建立在了科学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锤炼和培育,不断以崭新的思想丰富、充实和发展中华民族的革命传统。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是实现革命理想的胜利保障,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历史的选择,也是历史的结论。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十六大报告中指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这个论断,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深刻论述了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充分肯定了文化及其文化力对于我们民族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图生存,求发展的重大作用。为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应当有繁荣的经济,也应当有繁荣的文化,增强文化力。
先进文化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了社会发展方向,体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以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不断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的需求”。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把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新时期的时代精神结合起来。“当前要着重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自强意识。”“强化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牢固树立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观念。”“反对任何形式的危害祖国统一、危害社会稳定、危害人民团结的行为”。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新世纪历史任务的客观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然要刘云山:《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见《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页。
刘云山《高扬先进文化的旗帜,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十六大报告辅导读本》,人民出版社。年,页。
求。为此,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的全过程,作为“极为重要”的任务,抓出成效。各类学校,各条理论战线,在进行宣传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时要切实把这一工作放到重要位置上,作为服务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切实抓紧抓好;我们要引导大、中、小学生和全体公民,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把对祖国、对人民深情的爱,把个人的理想和抱负,化作报效祖国、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实际行动,“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