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共同生活和共同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为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和接受的思想品格、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是一个民族的心理特征、文化传统、思想感情的综合反映;民族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巨大动力,它顺应历史潮流,反映时代精神,代表社会发展方向,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铸就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一、深刻认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
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归根到底就是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是民族文化最本质、最深刻的体现。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革命精神的力量,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把它作为我们事业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早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指出:“自私自利,消极怠工,贪污腐化,风头主义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无私,积极努力,克己奉公,埋头苦干的精神,才是可尊敬的。”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多次强调,要保持过去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股拼命精神。
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后,邓小平同志在全党大力倡导“革命的拼命精神,严守纪律和自我牺牲精神,大公无私和先人后己精神,压倒一切敌人和压倒一切困难的精神,坚持革命乐观主义、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的精神”。江泽民同志从新的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出发,概括和倡导“六十四字创业精神”,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艰苦奋斗、知难而进,学习外国、自强不息,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勤俭节约、清正廉洁,励精图治、无私奉献。”近几年来,他多次讲到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特别强调:“有没有昂扬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历史条件下都强调“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姿态”这样一个共同的思想,充分说明弘扬民族精神对于党和国家的事业的重要性。
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国家的发展和强盛,民族的独立和振兴,人民的尊严和幸福,都离不开强大文化的支撑。世界上每个成熟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特有文化形态和个性,而这种特有的文化就成为民族亲和力和凝聚力的重要源泉。溯源于中华五千年文明,根植于当代伟大实践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的象征,是最广泛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乃至全球华人的旗帜,是激励各族人民建设伟大祖国、实现民族复兴的强大精神支柱。在当代中国人民的伟大奋斗中,要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创造力,造就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必须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发展要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把亿万人民紧紧吸引在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伟大旗帜下。
二、精神是民族的支柱,文化是民族的灵魂
民族精神,不仅是一个民族告别落后、走向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而且是维护一个民族稳定和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竞争。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不仅带来货物、服务、资本、人员等在各国之间频繁流动,而且带来了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在世界范围的激烈碰撞。
这既为我们借鉴和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特长,促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条件,同时也对保持我国文化的特性和优良传统提出了挑战。特别是有些西方国家正利用经济、军事、科技以及传媒手段上的优势,推进文化霸权主义和文化殖民主义,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对我国进行“西化”
和“分化”,企图建立由西方价值观念主导的一统天下。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文化作为维系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一旦丧失了民族特性和民族精神,必然导致本民族文化的衰落,甚至导致整个民族的衰亡。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本质和灵魂。保持民族文化的生机和活力,最重要的是发扬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为民族文化注入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民族精神。纵观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处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而这些传统文化包含着优良的,人民的,与新时代精神相一致,能够在新时代发挥作用的精神。
“公而忘私,国而忘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整体利益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自立、自强的精神支柱。它自始至终在激励着中华民族在一次又一次的危难之中,迎难而上,化险为夷。特别是年那场突如其来的“非典”,使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恐慌,面对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的白衣天使,义不容辞地投入了战斗,涌现出了许多舍家为国、舍己救人的动人故事。
这种万众一心、和衷共济、众志成城、战胜非典的“抗非精神”激励全国人民最终取得了抗非战役的胜利。
常重要的地位。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代名着《易经》上的两句话,鲜明而又生动地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立身精神和理想境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其意思是,天道的运行,是刚劲强健的,有道德的人应当效法大道。自强不息就是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得以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精神支柱。自强不息还表现为自尊自信的品德,不卑不亢,有着独立的人格;表现为坚韧不拔、奋发图强,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悲观、不丧气,勇于开拓,积极进取;表现为志存高远,不安于小成,不诱于小利,为着远大的理想和目标执着追求等。在中国,自古以来,自爱、自立、自强的人受尊敬,自暴自弃、自屈的人是被认为没有出息的。近千年来,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和气质,影响着整个民族文化和精神活动的走向,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它都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
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中国传统价值观的一个极为突出的方面就是对理想境界的向往。认为人生价值的最大追求,是对人类、社会、整体的幸福的探索和追求。追求这种最高的理想,是一个人的崇高人格的体现,是生命的真正的意义所在。中国传统认为,作为外在的社会地位、财富、荣誉都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是不可能也不应该成为衡量人的价值的标准的。只有人的道德品质,才属于人自身的、内在的东西,才是衡量一个人社会价值的唯一标准。孟轲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就是强调人的道义需要高于生命需要。孟轲还特别强调个体道德修养的能动性,认为只要认识到人的最高需要是道德需要,最大价值是道德价值,那么人们就可以不需要借助外力而自愿、自主地进入一种“万物皆备于我矣”的境界,即万事万物的道理都在“我”心中具备了的境界。因此,我们今天建设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仍然需要崇高精神的支撑和推动。马克思主义历来强调,物质生产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同时也充分肯定精神活动在人们改造客观世界进程中的能动作用,承认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精神对物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这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我们强调精神的反作用,正是坚持辩证唯物论的具体体现。精神是信念,精神是支柱,精神是动力。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来说,牢固树立并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丰富经验充分证明,不懈的奋斗精神,是革命取得胜利、建设取得成就、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思想保证。在战争年代,我们的党、我们的军队和人民能够前赴后继、一往无前,创建了新中国,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靠不懈奋斗的精神;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在贫穷落后的底子上取得今天这样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同样靠的是不懈的奋斗精神;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和风险,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也同样靠的是不懈的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中一贯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原则。这既是中国共产党人不变的本色和传家宝,又是战胜一切困难的精神力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反对浪费是中华民族克勤克俭的传统美德,也是发展经济、扩大积累的基本要求。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崇尚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在今天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人家都知道,胡锦涛同志在担任党的总书记后,首先到西柏坡去缅怀伟大领袖毛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当年生活、工作过的地方,用革命先辈们的艰苦奋斗精神去勉励自己,并重申全党、全国人民“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艰苦奋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培育起来的光荣传统,是克服困难、战胜敌人、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必要保证。我们党是靠艰苦奋斗起家的,也靠艰苦奋斗发展壮大、成就伟业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南泥湾精神、上甘岭精神、大庆精神、好八连精神等都是共产党人在创业史上艰苦奋斗精神的历史体现。
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人类最古老、最高尚的政治职责、思想品德和美好感情之一。爱国主义,其基本内容有争取民族独立、扞卫国家主权、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等。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新中国的成立,从古代的都江堰到今天的三峡工程,从四大发明到两弹一星的发射成功,从古代的郑和、林则徐、郑成功到刘胡兰、董存瑞、雷锋、孔繁森、等等,哪一件事,哪一个人不是为中华民族的统一强盛而付出努力。他们的光辉业绩和爱国精神将永远载入中华民族的史册,鼓励后代继续努力,朝着十六大规划的全面小康目标奋进。
三、发展民族先进文化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新世纪开始了新的伟大征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需要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需要强大的精神支柱。任何时候,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特别是离不开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就必须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的时代要求和实际出发,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最主要、最伟大的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并贯穿于这一伟大实践的全过程。
结合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要求,汲取传统文化,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因此也是一个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丰富的过程。我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造的各个历史阶段,在创造了辉煌业绩的同时,也迸发出了惊天地、泣鬼神的精神力量,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精神财富,这也是丰富民族精神的重要源泉。我党领导的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延安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艰苦创业精神,在年抗洪斗争中形成的抗洪精神,在年抗非典斗争中形成的抗非精神等,既是民族精神的生动体现,又是对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纳入国民教育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培育民族精神是一项伟大的社会工程,要抓好全民教育,特别要以青少年作为教育的重点。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到各级各类学校中去,要发挥好课堂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让学生了解、熟悉并接受民族精神。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一切思想文化阵地、一切精神文化产品,都要坚持正确导向,宣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倡导科学精神。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从每个人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把热爱祖国的豪情斗志与报效祖国的实际行动结合起来。
人民是民族精神的孕育者和创造者,也是民族精神的继承者和弘扬者。只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赋予民族精神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吸引群众参与,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也是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各项任务落实到城乡基层的基本途径。要通过送温暖、献爱心等社会公益活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团结友善、扶危济困的传统美德,使受助者在活动中感受到家庭般的温暖,使参与者在活动中受到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启迪。总之,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贯彻到各行各业、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之中,贯穿到人们的日常的工作、生活、学习之中,教育和引导人们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实现民族复兴的使命感,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的心中,并转化为自觉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的精神动力和实际行动。
民族精神是一个多层次、多要素的系统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民族精神在不同领域表现为不同内容和不同要求。危难时刻,舍己救人、见义勇为,需要践行民族精神;攀登理论高峰、攻克科技难关,需要践行民族精神;工人做好工、农民种好地、战士站好岗、教师上好课,同样需要践行民族精神。干好任何一个行业,做好任何一项工作,都包含着民族精神,都体现着民族精神,都需要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可以说,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应该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弘扬者、民族精神的建设者和培育者。只要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在自己的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身体力行民族精神的要求,任何艰难险阻都无法挡住我们实现民族复兴的前进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