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阿拉伯国家同以色列国之间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因发生在中东巴勒斯坦及其周围地区,故称中东战争,又称阿以战争。
巴勒斯坦位于亚洲西部,地中海东岸,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它北邻黎巴嫩,东北接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东邻约旦,南端一角临红海亚喀巴湾,西南与埃及的西奈半岛接壤。巴勒斯坦和西奈半岛地处亚、非、欧三大洲会合处,扼三洲、两洋、四海的交通要冲,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苏伊士运河是波斯湾各主要产油国经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通往欧美各国的主要通道。阿拉伯人和犹太人的祖先都曾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国家。公元前1世纪,罗马帝国入侵巴勒斯坦,犹太人或被屠杀,或被赶出该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犹太人在欧洲被德国法西斯屠杀达600万人。战后,犹太人的复国要求日趋强烈。新老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国家出于向中东地区扩张的需要,支持犹太人复国。同时利用阿、犹民族矛盾,制造事端,致使阿、犹之间的武装冲突时有发生并逐步发展。从1948年至今,中东地区爆发了五次大规模的对抗。
第一次中东战争(1948~1949年),又称巴勒斯坦战争。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当日下午,犹太人宣告建立以色列国。次日凌晨,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埃及和沙特阿拉伯等阿拉伯国家为扼杀刚建立的以色列国,从三面向以色列发起进攻。以色列在战争初期极为被动,但是随后不久展开反攻。阿拉伯国家缺乏统一的作战指挥,武器装备和部队素质较差,结果战败。以色列占领除加沙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以外的巴勒斯坦大部地区,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1956~1957年)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1956年10月,英、法、以色列借口埃及宣布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联合向埃及发动进攻。埃军奋力抗击。战争中,埃及利用美、苏与英、法之间的矛盾,迫使侵略者于当月6日深夜同意停火和撤军。12月,英法联军扩兵。以军于次年3月撤出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以色列取得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第三次中东战争(1967年),又称“六日战争”。1967年6月5日晨,以色列军队集中200架作战飞机袭击阿拉伯国家25个空军基地。掌握制空权后,以军四天内在西线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东线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加沙地区,10日又向东北出击,占领叙利亚的戈兰高地。8月到11月,埃、约、叙先后同意停火。至此,以色列共侵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约6.5万平方公里,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四次中东战争(1973年),又称十月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等国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以军仓促应战,极为被动。以军采取集中兵力、各个击破方针,努力化被动为主动。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此次战争,双方损失重大,以致不得不在战争期间分别请求苏、美供应武器装备。双方分别使用苏、美先进的武器装备,并通过苏、美战略空运及时得到补充,同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获取对方军事情报,使战场成为苏、美新式武器的实验场。
第五次中东战争(1982年)。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以色列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在国际舆论的压力下,9月29日,以军撤离,多国和平部队返回贝鲁特西区维持秩序,但大批以军仍占据在此。经过长达5个月的谈判,黎以签订撤军协议。但叙利亚、巴勒斯坦都反对这一协议,协议被废止。此后,以军单方面分批从黎撤军。
几十年来,中东地区一直战火不断,至今也不得安宁。进入21世纪,2006年以色列出兵进攻黎巴嫩打击真主党,2008年底出兵进攻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打击哈马斯。复杂的民族矛盾、领土纠纷以及各个强权国家的介入,都使这一地区的和平显得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