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服药应注意什么
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的减退,对药物的解毒能力下降,用药稍有不慎,就会引起副作用。因此,老年人服药要注意以下几点:
·用药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不要有病乱投医,滥服药物。
·尽量少用药,能用一两种药治好的病,绝不用三四种,尤其不用毒副作用大的药物。
·注意减少用药剂量,一般60~80岁用成人量的3/5—4/5,80岁以上老人用成人量的1/2。肝肾功能不全的老年人用药要遵医嘱。
·用药要注意观察,如出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服,请医生诊治。
·慎用解热止痛药和消炎镇痛药。如解热止痛药用量过大或服药间隔太近,可导致大量出汗甚至虚脱;服用阿斯匹林要注意多喝水,胃病患者及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或禁用;扑热息痛不宜与普鲁本辛合用;布洛芬可引起肠胃反应,胃病患者慎用,过敏患者及有鼻息肉和血管水肿者禁用。
·慎用抗生素。老年人大量使用抗生素易在体内造成蓄积,引起中毒反应,且容易引起继发感染,很难医治;贫血患者要慎用氯霉素,肝功能不全者要慎用四环素、新生霉素、先锋霉素、利福平和抗癌抗生素,肾功能不全者应慎用或禁用新生霉素、卡那霉素、万古霉素、庆大霉素、先锋霉素及抗敌素等。
·慎用安眠药。长期服用安眠药容易产生依赖性,故而导致用药剂量越来越大,造成蓄积中毒。如果骤然停药,还会引起头晕、恶心、肌肉震颤和失眠加重。此外,青光眼患者要禁用安定。肺气肿患者不宜使用安眠药。还需注意的是,使用安眠药应几种药交替交换使用,避免固定使用一种药而剂量越来越大。
·慎用泻药。长期使用泻药会导致依赖性,一旦停药,排便更加困难,且易造成体内钙和维生素的丢失。老年人便秘要选用作用较温和的泻药,如液体石蜡、甘油栓、开塞露、火麻仁、郁李仁、麻仁润肠丸等。
·过期的药不能用。
·不要依赖和迷信抗衰老药。
·老年人服补药在立冬或冬至起服用较好,服药过程中,要少食生冷油腻食物,忌吃萝卜、茶叶、酸醋、螃蟹及辛辣食物等,如遇感冒、咳嗽、发热、腹泻时,应暂停服药。
怎样避免老年人用药副反应
人步入中老年后,因积劳成疾,几乎所有的人都与药物有不解之缘。约有40%左右的人吃药是严格按照医嘱执行的,而有更多的人是自行在药店购药来解决病痛。其实,这样的做法实在太危险。因为一般老年人不只身患一种病,在多种疾病缠身的情况下,往往多种药物同时服用。这样增加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及相互反应的危险性,甚至有这样的情况:药物本身的副反应并不大,但是由于老年人肝、肾血流量的逐年减少及功能减退,使得解毒作用和排泄作用下降,正常药量也会使体内药物浓度相应增高,于是增加了中毒机会。这样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而且还不易分辨是药物的毒性反应还是固有疾病的加重,给下一步治疗带来困难。
中老年人在用药前首先应了解,只要用药,就不可避免地承担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
临床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有不少中老年人在门诊看病时同时挂几个科室的号,而各科医生并不知道您在其他科室所开的药,他在开处方时,仅从本科检查出来的疾病考虑。
友情提示:怒时勿食,食时勿怒。下药,造成本不应同时服用的药物同时服用了,这样患者人为地给自己创造了药物中毒和相互抵消药效的机会。
每日用药相互作用产生的不良反应可分别用下列数字来表示:用药达5种,有副反应人数占3.5%;用药达6~10种,副反应人数占10%;用药达11~15种,副反应人数占28%;用药达16~20种,副反应人数占58%。
那么,应怎样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呢?其实很好办,只需在看病时告诉医生目前您在服用什么药(无论中药还是西药),给医生一个提示,就可避免开不应开的药,其次是患病应去医院明确诊断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服药,同时认真听清用药的方法、剂量、时间及应注意的事项,记不住的,最好写下来或由家人代记,这样可避免误服。
老年人应尽量用“老药”(即已有多年实践的药物),因为医生对“老药”的毒副作用了解很透,同时“老药”经得住长时间的考验。一些新出的药,因临床实践尚在初期,对中老年人的毒副作用还不十分清楚,容易出现类似中毒等情况的发生。
当然,保持心情愉快,加强体育锻炼,合理安排起居,戒烟酒、咖啡,尽量减少疾病的发生,是避免老年人用药不良反应最根本的预防措施。
怎样煎中药
·最好用沙锅,搪瓷锅也可,不要用带油垢的锅(炒菜锅等)。将药放锅内以后,加冷水,水要清洁没有杂质,有些药品随水浮起,应予搅拌,水位要高出药品1.5厘米~3厘米。
·煎药时最好用文火(微火),防止很快熬干,而药的有效成分还没有溶解出来,这样会影响疗效。一般煎药需30分钟左右;煎补药的时间应长些,约1小时左右;清解及发表药时间要短些,约20分钟即可。
·汤药饮片一般应煎熬两次(两次熬后的药液合并后再分两次饮服),两次煎出药液大约为中型茶杯1杯,小儿药煎出量宜少些。
·汤药方剂内常有先煎、后下、溶化、冲服、布包煎药品,要注意区别对待。
先煎药:在煎群药以前,先煎10~15分钟,然后再人群药。
后下药:在群药将要煎好以前3~5分钟,再放人后下药品。
溶化药:即胶类药,用煎好的药液加热溶解服用。
冲服药:用煎好的药液送服。
包煎药:用布袋包好后再放入锅内同煎。
常用的药物剂型
任何一种药物,要供人使用,必须制成适合医疗或预防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即药物剂型。常用的剂型有丸、散、膏、丹、片、汤剂、胶囊、注射剂等。
·丸剂:中药的常用剂型,是将中药粉碎过筛加蜂蜜制成的球形蜜丸,有时制成小水丸,如六味地黄丸、银翘解毒丸等。
·散剂:药物直接粉碎过筛分装而成,有的是汤剂浓膏、干燥、粉碎而成,如冰硼散。冲剂也属散剂类,如感冒冲剂、板蓝根冲剂。
·膏剂:有软膏、硬膏之分。软膏通常用凡士林加极细药粉制成,如清凉油、红霉素软膏。硬膏即膏药,如狗皮膏。另外还有橡皮膏,如伤湿止痛膏。
·丹剂:一般是指用古代炼丹术方法炼出的药物,如红升丹、轻粉、白降丹,它们是中医外科的常用药物。因炼制中有毒气生成,现炼制方法有所改进。
·片剂:药粉与赋形剂混合,用压片机压制而成,不挂糖衣的为素片;挂糖衣的为糖衣片;挂肠衣的为肠溶片,如肠溶阿斯匹林;加了延缓崩解物料的片剂为缓释片,如心痛定缓释片。
·胶囊剂:将药物散剂用充填机装入空心胶囊制成,有时再压人铝塑板,如氟哌酸胶囊等。
·栓剂:系药物与基质混合制成可供塞入人体不同腔道的一种固体剂型。常用的有肛门栓、阴道栓,用于治疗痔疮、阴道炎、滴虫病等。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剂型,用中药饮片煎煮,服煎出液,因药效迅速,常用于急性病。
·合剂:将汤剂或药物的浸出液浓缩,加入适当的防腐剂,如复方甘草合剂。现在许多口服液也属于合剂类。
·酊剂:指药物用不同浓度的乙醇浸出或溶解制成的溶剂,如复方樟脑酊、碘酊等。
·注射剂:俗称针剂,是直接注入皮下、肌肉、静脉的水剂,常用安瓿或玻璃瓶胶盖封装。不稳定的药品常用粉针剂,现用现配成液体,如青霉素注射剂。
·输液剂:用于静脉输注的大量注射剂,一般为瓶装,多为250毫升~500毫升,如葡萄糖、生理盐水、复方氨基酸注射液等。
·气雾剂:由药液、耐压容器、阀门、抛射剂(压缩空气或液化气体)组成,喷雾后可用于治疗哮喘、消炎止疼、局部麻醉、灭蚊蝇等,如气喘气雾剂、杀虫剂等。
如何选用治感冒的中成药
感冒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它是由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医认为人体感受风、寒、热等邪气,易成“伤风”,也称外感。临床上常把感冒分为三型,治疗各不相同。
·风寒型:其特点为怕风,畏寒,鼻塞流涕,咳嗽,痰稀白,全身酸痛,苔薄白,脉浮紧。治疗宜辛温解表,应服通宣理肺丸、防风通圣丸等。
·风热型:常有发热、头痛、咽痛口渴、尿黄、舌苔微黄、脉浮数等症状。此型感冒可服辛凉解表药,如银翘解毒丸、羚翘解毒丸、羚羊感冒片、感冒退热冲剂、板蓝根冲剂等。
·胃肠型:可有发热、头痛、恶心、腹痛、腹泻、苔白腻、脉滑或浮缓。此型感冒宜解表化湿,可用藿香正气水、胶囊等。
中成药柴连口服液,它由柴胡、连翘、广藿香、麻黄、肉桂、桔梗等组成,且多由有效成分挥发油制成,它辛温、辛凉、芳化同用,具有解表、宣肺、化湿清热的功效,对以上三型感冒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如何正确使用眼药水
眼病,在日常生活中并不少见,因此点眼药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如何正确使用眼药水,并不是人人都知道。下面谈谈如何正确点眼药。
点眼药前应先用肥皂洗手,以防止感染。点眼时左手食指轻压下睑,眼睛向上看,右手将眼药滴入扒开的下睑(下穹窿)内,然后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下睑皮肤向外捏一下,再轻轻闭眼一两分钟。点眼药时,药瓶不要碰到睫毛和皮肤,以免污染眼药水。
眼病需要同时点几种眼药时,每种药之间最好间隔5~10分钟,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药效。混悬液类的眼药,使用前一定要摇匀,药效才能得到更好的发挥。眼睛有分泌物时,应先擦洗干净再点眼药。
常温下眼药可使用2~3个月,有些容易失效的眼药如卡他林、利福平等,使用时应将药瓶上包装的片剂溶入瓶内,使用两周左右失效。有些眼药易变颜色,因此从药房取出眼药后,最好将眼药放进4℃的冰箱内,可延长药液的有效期。
中老年人青光眼或白内障术后及患色素膜炎等疾病,需用散瞳药,用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点眼药时,一定要注意千万不要将左眼的药点到右眼内,因为患闭角型青光眼时,点错药可引起青光眼发作。患前列腺增生的老年人,点阿托品等散瞳药时,一定要压好泪囊区,否则有的人可出现排尿困难。
老年青光眼病人,常用缩瞳药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但长期使用可引起睫状肌痉挛。睫状肌痉挛性近视、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用缩瞳药后,常感视力下降,如副作用明显应换用其他降眼压药。
换药时间如何掌握
伤口换药的主要目的是保护和清洁伤口,了解和观察伤口情况,并给予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即消除或减轻一切不利于伤口愈合的内因和外因,加强或促进一切有利于伤口愈合的条件,以达到早期愈合的目的。
换药的时间和次数,须视伤口情况而定。在临床中,虽有因延迟换药时间而使伤口恶化的现象,但也有由于换药太勤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只是后者常被忽视或不易觉察罢了。一般说来,手术后缝合的伤口,在拆线前,如没有感染可疑或渗液、出血等情况时,就不必打开,待拆线时再更换;必要时(如热天),可于术后第三天换1次;缝合伤口有引流的,多在手术后24或48小时内进行第一次换药,并酌情取出引流物;清洁的开放伤口,如单纯性刺伤、切割伤,经过早期良好清创处理的轻、中度烧伤,或无死腔、无感染的肉芽组织创面,可隔4~7天换1次药;污染伤口,渗液不多的,可隔1一4天换1次药;脓性分泌物或腐烂坏死组织较多的,则应勤更换药,至少每日更换1—2次。此外,凡符合上述换药适应症条件的,亦应及时更换。
打针输液有什么坏处
治病打针,作用快,疗效好,很受患者欢迎。但有些患者,一看病就要求打针,其实,打针输液也有不少缺点,不可不知。
·容易引起不良反应:注射给药过敏反应的发生率高于口服给药,毒性反应也远比口服为高,如氨茶碱口服时很少发生中毒,而注射有时可有生命危险;如将空气注入血管,可造成空气栓塞,也有生命危险;输液有时会发生输液反应,病人也较痛苦。
·容易引起感染:打针要求严格消毒针具、注射部位的皮肤,稍有疏忽,消毒不严就可能发生针眼处感染或深部感染,甚至造成败血症。
·许多药物有刺激性,注射后局部会疼痛,如青霉素G盐、氨茶碱、维生素B(12下标)等。
注射给药有一些缺点,滥用针剂会给病人带来一定危害,因此要注意掌握注射给药的适应症。通常认为,病情严重、需急救处理的病人;因恶心、呕吐、消化道梗阻、口服药物有困难的病人;使用必须注射才能生效的药物,如链霉素、胰岛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才采用注射给药的方法。
口服、舌下含服、直肠给药的优缺点
口服给药:口服药物绝大多数能够被吸收并发挥作用,方法简便、经济;药物制作简单、多样;病人没有什么痛苦,不需要医务人员协助,因此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但是也有不足之处,如药物经过胃的排空进入小肠才能吸收,发挥作用较慢,不适于危重病人;口服药物有它的局限性,如肾上腺素、胰岛素等口服后易被消化酶破坏,有的药口服不易吸收,有的药物口服刺激性大,因此均不能采用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即舌下含服用药,它吸收快,不受消化液及食物的影响。心绞痛发作舌下含服硝酸甘油,2~3分钟疼痛即可缓解;舌下含服喘息定,可迅速发挥止喘作用。此种给药方式的缺点是:舌下黏膜吸收面积有限,只适于剂量小、对口腔黏膜没有刺激性又无异味的药物。
直肠给药:直肠也能吸收药物,有时用于治疗肠道疾患,疗效较好。如便秘时肛门塞入甘油栓或注入开塞露,痔疮时塞入痔疮栓。它的优点是吸收快,不受消化液和食物的影响;缺点是直肠吸收面积小,对脂肪、蛋白质、多糖类及口服不吸收的药物都不吸收,使用也不够简便。
各种药物有不同的服药时间
为了达到治疗的目的,避免副作用,用药除了有剂量要求外,还要规定给药的次数和时间,这是基于以下原则而确定的:
·药物在体内存留的时间:各种药物的吸收速度和消除速度不同。凡吸收和消除速度快的药物,给药次数就多;反之,给药次数就少。如心痛定每日服3次,而长效心痛定每日只需服1次;复方降压片每日服3次,而降压0号每日只服1次。
·胃肠道的状态:胃中食物对药物的作用有很大影响。苦味健胃药必须在饭前服用,这样才能起到增进食欲和促进胃液分泌的作用;胃舒平等也须在饭前胃酸较多时服用;而对胃肠黏膜有刺激的药物,如消炎痛、硫酸亚铁、氯化钾等宜在饭后服,食物可缓解它们的刺激性。
·根据用药的目的和要求:各种抗菌素都要求药物在血中达到一定的浓度,因此应不分昼夜,每隔数小时给药1次;驱虫药须尽快进入肠腔,并保持较高浓度,故宜早晨空腹服用;催眠药必须在睡前15—30分钟给药,这样才能达到适时催眠的目的。
吃药不宜用茶水
口服各种药品,一般均规定用白开水送服,但有些人却用茶水服药,其实这是不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