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售爱卡电子厂中,因为荣智健占有爱卡60%的股份,因此,在这次出售中他个人得到720万美元,按照当时美元与港元的汇率折算,荣智健获得了5600多万港元。这一收益是他当年100万港元投资的52倍之多,获利远远超过了股票收益。对于经营爱卡的成功,荣智健并不感到满足,他认为这只不过是小试牛刀,是他闯荡香江的预演。
任何企业的成功,都不是空中楼阁。“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它出现时的明艳。却不知它当初的芽儿,早已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人做任何事情,就怕没有坚定的信念,今天朝东,明天到西,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终将导致一无所获。
而一个人一旦有了坚定的信念,就有了奋斗的精神支柱,会朝着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追求,不怕任何艰难困苦,不惜任何代价。
成功两法:兼并与逐鹿
1986年,荣智健正式加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香港)有限公司(香港中信),出任副董事长兼总经理。当时他提出两个先决条件:第一是由他选用人才。他说:“恰当的人才是一家企业成功的首要因素,企业管理并不是一个人的事,全凭整体分工合作。”
第二是授予他相当权力,毋须事事请示,这是为了适应国际商海剧烈竞争的需要,便于随机应变。
荣智健任香港中信总经理后,第一件大事是提出收购国泰航空股权。“国泰航空公司”的创立要追溯到1946年。创办该公司的人是两位有魄力有胆识的飞行员,分别是英国人罗华莱和澳大利亚人德茨,两人各自出资港币一元为公司注册资本。Far-rell和德茨相识之际,适逢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两人同为中国国家航空公司驾驶杜格拉斯C47运输机,航程飞越喜马拉雅山脉,从加尔各答横越喜马拉雅山直达中国昆明。1945年,罗华莱购买一架剩余作战物资DC3航机(昵称Betsy)。自此他和德茨以上海为基地,营运该DC3飞机。而后,两人于1946年5月将营运基地迁往香港启德机场。
对于“国泰航空”的历史,荣智健并不是很感兴趣,他说:“那毕竟是成为过去的东西,对于一个生意人来说,要关注的是它的今天和未来的发展。”荣智健向他的同事们要特别说明的一点是“国泰航空”已经成为香港非常具有实力的一家航空公司,尤其,他们的管理水平是一流的。认购这家公司的股份肯定受益匪浅。
1986年10月,国泰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上市,招股吸引了大批申请者,冻结资金达港币510亿元,这是香港有史以来的第一次。公开发售的股份获超额认购55倍。
荣智健早已盯上了这间香港炙手可热的航空公司。
于是,荣智健胸有成竹地向董事局递交了科学严谨的收购国泰航空公司的建议书。
但是,这一扩充实力的大胆设想,却遭到了主张“循序渐进稳根基,逐步发展壮实力”的稳妥派无端非议和强烈反对。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选择“国泰航空”?
荣智健的回答很简单,说:“香港要稳定繁荣处处都要靠运输,不是船便是飞机。”他告诉他们,只要去分析一下香港空运的出口情况,你们的反对意见就会减少许多。
荣智健劝说大家要看到航空运输在香港货物出口中所起到的作用,决不应该低估航空运输业的潜力。哪怕投资大些,也是合理合算的。
荣智健认为,香港经济的快速增长必将推动航空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虽说香港的航海运输业发展历史悠久,而且航海队伍庞大,但两者各有优势,它并不构成对香港航空业的竞争威胁。
所以,荣智健坚持中信(香港)在航空业上投资的决策,是正确的,尽管有风险,却也是值得一搏的。而且,“国泰航空”的母公司是太古集团。荣智健与太古有过良好的合作关系。他清楚太古有着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商业头脑。
在香港,太古洋行是英资洋行之一。自中英就香港前途会谈开始,怡和便一直致力于将该集团国际化,减少对香港的依赖。
而太古洋行,则继续将业务扎根香港,无意加强海外投资。太古集团的业务遍布海、陆、空,涉及衣、食、住、行等有关民生的各个层面。其集团共有六大部门:航空、地产、石油开发及船务、实业、贸易及保险。
国泰航空公司原为太古与汇丰银行共有,太古占7成股权,汇丰占3成。1985年以后,国泰成为太古和汇丰两家公司手上的摇钱树。到1986年底,其资产总值为110亿港元,几乎垄断了香港的航空事业。
荣智健对董事局否定他的收购建议感到难以理解。
荣智健对这一收购国泰的行动是非常慎重的。他花费了近6个多月的时间分析,研究国泰航空公司,其盈利甚丰是有目共睹的,而且这家公司,经营完善,完全是按照西方的管理方式进行经营活动的,并且也非常重视使用人才,在航空业中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荣智健对中信(香港)部分人的否定态度大为不满。
面对计划尚未实施却遭全盘否定的被动局面,荣智健只好向足智多谋的父亲求助,并把两份收购报告书呈报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国务院。
在父亲的全力支持下,国务院经过仔细的研究和论证,不仅完全同意荣智健的收购计划,而且还借给“中信(香港)公司”8亿元的收购资金。
就这样,在国家的鼎力相助下,45岁的荣智健以其特有的“只要认准的事情,就一定要坚持干到底,决不因故轻易放弃”
的果敢作风,于1987年1月,中国国际信托公司(即中信(香港)以19.36亿港元收购了国泰部分股份,成为国泰第三大股东。
1987年,国泰股权分配是太古50.23%,汇丰16.44%,中信12.5%,和黄与长实各2.5%,希慎置业2.5%,公众近14%。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荣智健经过艰辛的努力终于痛痛快快地打了一场漂漂亮亮的“收购歼灭战”。首次收购企业就大获全胜,不仅打出了“中信(香港)”之威风,而且为荣智健摇身一变为香港新一代企业巨子开了个好头,并进一步增强了荣智健在“中信(香港)”的主宰地位。
后来有人问荣智健,关于这次收购,你有何感想?荣智健慷慨地回答说:“我认为,要在香港持久发展,不但要与华资密切合作,还要加强与英资合作。生意无中外嘛,况且,我跟国泰、太古合作,觉得他们有一套系统,双方很容易有共同语言。”
到了1996年4月,荣智健决定增加对国泰的持股量,使中信(香港)对国泰航空的持股量从5月份起由原来的12.5%上升到1996年的25%,国泰航空的大股东改写为太古集团持有公司股份43.9%,中信(香港)公司,持有股份为25%,一跃成为国泰的第二大股东。
1996年12月31日,荣智健的直接助手亨利·范(音译)被任命为国泰航空公司副总裁。太古集团声称“对任命亨利·范感到‘非常高兴’”,“因为这表明中信公司将对国泰公司进行长期的支持”。
1992年,荣智健再次收购港龙的7.54%股份,成为港龙的第一大股东。随后,他将部分股权转让给国泰。这样,港龙成了国泰的子公司。同年,荣智健同李嘉诚、郑裕彤等成立的Great-Stgle公司成功地收购了97%恒昌股权。中信泰富持股量为35%,荣智健任恒昌主席。然而仅过3个月,荣智健就出手向恒昌的新股东进行全面收购。
中信香港经过几年的发展,实力渐强,急需找一家现成的上市公司将中信香港上市。荣智健的目光盯住了“泰富发展”。
中信香港历年在香港的投资,在相当程度上依赖借贷。荣智健收购泰富,将借贷债项承担转到上市公司,于1999年1月完成对泰富发展的收购。
荣智健以泰富发展作为融资渠道,不断配售股份,其间面临几次大的财政危机,均靠李嘉诚、郭鹤年等人相助渡过险关。他把泰富发展改为中信泰富有限公司,自己出任董事局主席。
多年来,荣智健大略在胸,大胆使用“兼并收购车轮战”来扩充实力,促使“中信(香港)”迅速成长壮大起来,一步一步地实现自己那梦寐以求的“经济强国梦”。
世界上有好多东西,是金钱所买不到的。金钱只是一种身外之物,生不能带来,死不会带去,而只有实力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一个人要想获得经验,是不能由他人代劳的,必须自己付出辛勤的努力,必须自己去亲自体验。
实力这种东西,一旦形成,就在你脑海中生根发芽,并不断发展壮大,任何强大的力量都不能把它夺走。
只有拥有足够实力的经营者,通过不懈地努力,忘我地工作,最后才能获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