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说:“我觉得一个人在一个环境里呆久了,会变得懒惰,因为听同样人的话,接触水平一样的人,就会形成思维定势,跳不出去。所以我有意识地经常要走出去,换换状态,包括到国外去看人家的生活方式。”做生意要有军师头脑,否则就会重复别人去做小儿科的事。
潘石屹做生意善于动脑筋,做概念化的产品,并常常先人一步,赢得顾客赏识。这种军师智慧,是他的杀手锏。
潘石屹,人称老潘,“中国SOHO之父”、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甘肃省天水人,大学毕业后分到国家石油部工作。
后到海南创业。完成原始积累后回到北京,1993年在北京注册北京万通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任法人代表兼总经理,开发的万通新世界广场和万通发展大厦等项目,被誉为京城房地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1995年创立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1996年成立项目公司北京中鸿天房地产有限公司,开发位于国贸桥东侧、总建筑面积48万平方米的现代城。
老潘为人谦和,笑容常在,所言所行却时常出人所料。现代城项目从开发销售至今,一直备受瞩目与争议。尤其是风格另类前卫的SOHO现代城,既出现过夜间排队领号购买的热烈场面,创下了北京市销售楼盘的最高纪录,也因观念相左,受到业界同行人的竞相“批判”。
他充分认识到房地产市场化中的亲和力因素,将房地产开发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写出《茶满了》一书,现代城营造的SOHO一族理念令北京白领趋之若骛。他与新加坡政府合作的建外SOHO点燃北京CBD战火。
潘石屹还被誉为地产界的精英,不仅懂市场,也懂现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成为中国房地产界的一个新高度。从在公众面前亮相之初至今,潘石屹一直是个有争议的人物,业界对老潘的反映有褒有贬。
不与众人合流
潘石屹出生在甘肃天水麦积山附近的一个贫困的村子里。恢复高考后,他考上了北方一所“不颁发学位”的大学。1984年毕业分配到石油部某局工作,1987年下海经商。在海南岛,潘石屹与6个人合伙成立了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今日万通的雏形。
潘石屹辞职离开北京去深圳的时候,把自己所有家当变卖了,也只有80多元人民币,买去深圳的火车票,到深圳因为没有特区通行证,又花了十几元找人带着钻铁丝网进了深圳。
初到深圳的这段时间,他在一家咨询公司工作。香港一些严重污染的工厂要迁往深圳、珠江三角洲,他们帮助做一些前期工作。深圳天气热得不得了,语言也不通,还经常加班加点,感觉非常压抑,刚下海心理也脆弱。
1989年,潘石屹跟着老板上海南。那时的海南,完全是一个荒岛的感觉。第一是没电,黑灯瞎火的;第二是又脏又臭又乱,条件艰苦的让人无法忍受。
1990年春节前后,海南刮了一次特别大的台风,损失很大。
海南经济一困难,很多人没有工作,都纷纷又回去了。老板当时在那里承包了一个砖厂,让潘石屹当法人代表、厂长,带着300多个民工干活。那时所有工程都停了,民工就在那里饿着,他们是计件工资,如果没人来买砖,他们就一分钱也没有。潘石屹那时年轻,责任心还强,就把自己的钱掏出来,让民工买上一袋米,吃完了掏钱再买一袋。
1990年,大部分下海南的人都回了内地,潘石屹一直在那里坚持,一直坚持到邓小平南方谈话,他们几个朋友才在一起成立了“万通”的前身——海南农业高科技投资联合开发总公司。
公司一共6个合伙人,一个是冯仑,他原来是海南体改所的副所长,曾经在牟其中那里打工,当过办公室主任。另一个叫王功权,原来也在牟其中那里的投资公司当过总经理。
他们基本是靠炒房炒地起家,想办法找到了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当时他们的老板认为他们这帮小伙子可以。于是达成一个条件,给他们贷款500万人民币,利息是20%,这笔钱由他派人监控,利润五五分成,这是他们第一笔种子资金。拿到钱后,先买进了几座别墅,当时不到3000元一平米买过来8栋。在手里放了一两个月,没人要,出不去,这可麻烦了。大家在一起想办法,就盼着到海南发展……直到邓小平的南方谈话,海南有可能发展,房子很快就卖出去了。
当他们通过炒房子赚到了第一桶金的时候,他意识到炒房地产的严重后果,果断地撤出海南北上京城重新创业。当别人在海南美梦破灭的时候,他从万通公司的成立到万通新世界的开发,却在北京又杀出了一条血路。1992年,他受命回京,创办北京万通。当年初到北京的时候,连北京那几座大立交桥的名字都叫不上来,就到处去找地盖房。后来有人介绍了一块,他一看不错,就拿了下来,开始做万通新世界广场。让多少发展商为之头疼的事情,在老潘的眼里却远没有那么复杂。“你对人的需求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你去查一下这城市的规划,再去跑一遍市场,看一下有多少资源可以让你用,就够了。”老潘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所以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从最基本最简单的层面出发。这种举重若轻的思路确实让他受益匪浅。
由于当时不太懂房地产,他给自己请了位刚刚从香港北上京城淘金的老师,将香港比较成熟的市场营销、策划包装手法带到了新世界广场,立马在市场上引起了轰动。“万通新世界”的销售,可以说是创造了北京房地产市场的一个奇迹,每平方米3600多美金,是当时市价的3倍。广场12月24号才动工,11月初就销售了80%,在开售的6天内拿到5个亿港币的回款,可当时连一方土都还没有挖呢。
潘石屹首先打破“铁饭碗”辞职南下深圳特区。当许多人还在留恋机关工作的时候,他却勇敢地“下海”闯天下。这不仅仅是勇敢那么简单,更重要的是一种先见之明,即使商海里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勇敢地去斗争。
自立门户,开拓成功的局面
万通赚钱后把大量投资投在了一些不了解、不熟悉的行业,盲目扩张。潘石屹意识到这种扩张一定会有损万通在房地产业方面的发展(果真不出所料,数年后万通陷入了困境),于是作出重大决策:离开万通,自立门户。离开万通固然有与董事会常常意见相左的原因,同时也与他自身发展壮大有关。在一定程度说,当潘石屹羽翼丰满之时,万通已经容不下他了。
离开万通,潘石屹成立了北京红石实业有限公司,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现在著名的“现代城”。现代城原来是北京的二锅头酒厂厂址,出酒糟的臭味连国贸大厦都能闻到。潘石屹下决心建现代城之后,他又派两个助理看了一圈回来,向他汇报,结果一个助理对他说,潘总,这项目你别做了,地方糟透了。另一个说的委婉一点,也说这项目不能做。
为了要说服大家,潘石屹先拉太太张欣一起去看。走到现在2号楼这个地方原来是个仓库,开始下雨了,里面全是烂泥,臭得不得了,也走不出来了。张欣捂着鼻子说,这地方真不行,别做了。但是潘石屹却认定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将来一定会有发展。
“我回去后就一个个做工作,我以为关键要看时间。我们至少在两年以后做,两年以后意味着京通快速路要通车,复八线地铁要通车,这儿就像长安街一样,成为长安街的延伸。而通惠河两岸原来长着芦苇,臭得不得了,按北京市规划,只要高碑店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一通过验收,这河就变成清河。为这事,我专门跑到高碑店去看污水处理厂建到什么程度。我说如果这几个条件具备,我们做40万平方米,住上3000多户人家,四边全是路,是个不错的小区。”
在现代城建设期间,右手边的国贸立交桥正在改造,门前的京通高速公路业已开通,脚下的地铁复八线国庆前后也将正式运营。更让潘石屹兴奋的是,经国务院批准,北京的中央商务区(CBD)从两平方公里扩大为四平方公里,现代城又给圈进去了。
未来北京的CBD如同巴黎的拉德方斯、东京的新宿,一定是最现代化、最繁华,最有人气的地段。在现代城的价值量里,建筑安装成本只占35%,65%的成本是地价、折迁和市政配套费。这65%都是由现代城的地段和环境决定的。政府投资100亿修地铁复八线,这100亿的投资是谁受益?还不是现代城地铁上的物业?还有,现代城后面的通惠河,世界银行贷款投了好几十个亿,眼看又要变成整个京杭大运河的上端,要变成一条旅游观光河了。这些都直接使现代城升值啊。
但现代城的销售并不是一帆风顺。1998年的北京房地产市场,已经不是90年代初的光景。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下,现代城的销售并没有像他们预期的那样火起来。而且“屋漏偏遭连阴雨”,北京市政府偏偏又在这时宣布推出大批量的经济适用房,其中的八王坟项目与现代城隔路相望,规划面积55万平方米,限价每平方米4500元,仅为现代城平均价的一半。潘石屹给销售人员上课,“做房地产,信心是最重要的,既然决定了上这个项目,就一定要有热情、有信心去把它做好。当然最关键的是,经济适用房不会构成对现代城的冲击。因为我们是两种不同的产品,买现代城房子的客户连看都不会去看经济适用房。”
当现代城销售出现困难的时候,潘石屹敢冒天下之大不韪,采用了末尾淘汰制,扭转了销售局面,并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最高的一天卖了17套,成交额就是3000万人民币。现代城的销售额创当年单个项目销售冠军。二期SOHO现代城所引起的冲击波更是来势凶猛,正式开盘的两个多月,500多套住房便销售一空。同时,随着媒体的炒作、行家的点评、业内人士的分析,以及有意购买者的关注,一个既新鲜又陌生的时髦名词“SOHO”飘进了千万人的耳朵里。
善玩概念与思想前卫并举
潘石屹是北京房地产界最早玩概念的人,他推出的SOHO概念曾经遭到恶批。曾有人著文说“SOHO、SOHO你瞒谁?”,但是潘石屹却借力打力,反而让SOHO变得炙手可热,好像如果谁不SOHO谁就不时尚了,这对崇拜时尚的北京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
红石公司推出它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从“概念”开始的,一句“你准备好SOHO了吗”,极富煽动性,仿佛不SOHO就落伍了。于是,SOHO成了时尚和潮流的代名词,现代城成了前卫、另类的现代人办公生活最理想的居所。就像汽车厂商推出新车一样,红石公司在房子销售之前,都要推出一个概念,潘石屹说,红石这几年至少推出了四个概念:现代城公寓,SOHO现代城,建外SOHO以及建筑师走廊。这些概念房的魅力远远胜过那些真真切切的样板间,它们不仅代表着一种全新的产品设计,更代表着一种生活理念。虽然每一个概念的推出总会引来激烈的争论和无情的抨击,但是,红石公司非但不畏惧,反而推波助澜,趁机造势。正是在一片声讨和应战声中,红石公司的名头越来越响,房子也越卖越火,它的老板潘石屹也成为北京的“名角”。有人评价说,正是抓住北京人追逐时尚、前卫和好赶时髦的特殊心理,有所谓的现代经济的新理念,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家居概念和房地产嫁接,潘石屹和他的红石公司成功创造了现代城等“现代怪物”,并使其获得了优厚的回报。有人说,现代城是概念成功的典范,开启了北京乃至全国房地产业的所谓“概念时代”。
实际上,潘石屹的房子如果仅仅是贩卖概念,可能没有多少人理会,它之所以每次都闹得沸沸扬扬、满城风雨,源于它的前卫:将任意开间和写字楼概念引入居住领域,将简约使用到住宅布置上,利用位置优势及居家办公的潮流塑造出一个兼具两种功能的SOHO,仅此而已。只要潘石屹一开口,上帝就会发笑,因为红石推出的每一个概念都是经“前卫”、“另类”、“个性”等时尚词汇包装过的。
潘石屹认为,前卫,实际上是打破传统的东西。什么是住宅,什么是公寓,什么是写字楼,什么是厂房,什么是仓库?只有打破这些固有的概念,我们才能重新树立一个新的概念,这样建起来的房子才不会落后。而打破传统的规则,无疑需要勇气。
潘石屹有的正是这种勇气。他称,他是在为未来建设个性化的房子,“我们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是个性张扬的。因此我们建的房子跟衣服一样,要尽可能的个性化。一个房子跟一个房子是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同样是一个三口之家,主人是一个艺术家、画家,对空间的要求和一个律师的要求肯定是不一样的。
什么样的房子才是好房子?就是在这个房子里,能够把主人的感情、才能和创造力都释放出来了,这样的房子就是好房子,这样的房子就是个性张扬的房子。统一的、火柴盒似的房子是没有生命力的,是不符合这个个性张扬的世界的。”因此,红石公司的SOHO现代城注重人性化的设计,并且带有很强烈的未来主义的色彩。潘石屹称,“在设计理念上我更愿意站在未来生活方式的前沿考虑问题。在工业时代,任何东西都被细化,比如人的活动范围也被分化成工作、休息、购物和娱乐这样的一些区域,我的SOHO现代城的房子墙壁都是活动的,可以随意组装拆解,关键的还不是住房内部体验的多元化,而是对未来生活方式的一种思考。”他甚至试图找到人们对居住体验的最小的基本单位,然后在这个单位之上进行各种各样的自由组合。潘石屹称,最好的设计模型就是把无限的灵活性和可能性留给未来,而SOHO就是这样一种理念,是一种精神的东西,是红石对这个时代建筑产品的一个理解。不过,潘石屹甚至比这走得更远,在长城脚下,潘石屹推出了堪称现代流派的建筑作品——亚洲建筑师走廊,一期建设11栋别墅,1栋俱乐部,二期建设40栋别墅。在这里,住宅完全超越了功能,甚至变成艺术品、收藏品。如此的鸿篇巨制不仅有点前卫,甚至让人觉得有点疯狂。但是潘石屹决意要以自己的努力为时代留下精品,他说:“一个产品的创新,不是凭空想象的,要和社会的进步同步。用未来考虑现在。这是赚钱最好的方法。前卫的人不一定是少数,没有哪个人会认为自己是大路货。从现代城的销售业绩来看,也证明了这一点。建筑是要延续到未来生活方式中去的。”
细节为王与意识超前可以赢得顾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