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永好表示,在未来的3到5年,“新希望”将追加投资3到5亿元,使“新阳坪”未来的乳牛达到20万头左右,年产量达到10万吨左右,液态奶生产量提升至25万吨,销售额达到8个亿。
然而仅仅事隔3个多月,刘永好的投资计划就翻着跟斗变成了10到20亿。“新希望”还不止一次提到,“新阳坪”将是企业集团未来重要的支柱之一,要以“新思路、大投入、高起点”
的原则来发展它。而在此之前,只有饲料才是新希望惟一的支柱,金融、IT等都只是有益的补充,这说明乳业在刘永好心中之重。是什么让刘永好改变注意呢?
“新希望”在控股四川新阳坪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后,四川本土乳品企业,形成了华西、菊乐、新阳坪“三足鼎立”局面。
“新希望”曾召开了“新阳坪”发展论证会,当时刘永好、陈育新兄弟联袂出席。但是与会专家们的意见是,“新阳坪”的规划太小气,不符合形势发展需要。后来在阳坪乳业的所在地洪雅县,“新希望”又参加了一次乳业的发展会。为了发展地方经济,当地欲增加奶牛数量,希望“新阳坪”能够扩大规模,加大鲜奶的消化量。各方都要求“新希望”扩大在乳业方面的投资。
后来,“新希望”秘密举行了一次长达3天的乳业方面的战略决策会。“新希望”内部人士形象地将此次会议比喻为向乳业进军的“遵义会议”。在这次会上,“新希望”董事长刘永好、总经理黄代云以及高层人士,在对乳业的前景做出了乐观的判断后,敲定了发展乳业的乾坤大计,对未来发展框架做出了明确战略规划。
目前乳业在我国是朝阳企业,具备巨大的发展潜力。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预测,未来5年内,我国乳类产品消费将大幅增长,特别是液态奶,预计年增长率可达30%。这样的前景,显然足以让乳制品企业动心。而事实上,“新希望”涉足乳业后已尝到了“甜头”,经营“新阳坪”一个季度下来,该企业收益超过了原来的几倍。
另外,客观形势已迫使“新希望”必须在乳业方面迅速迈过“婴儿期”。据了解,我国有1500多家乳制品企业,日加工能力超过100吨的企业只占5%,大部分企业在20吨以下,其中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的只是378家。
有专家预测,中国入世5年内,随着关税下降和国外乳业巨头的入侵,现在1500多家企业中,存活下去的将不到10家。
这样紧迫的形势,让刘永好及“新希望”高层无法不动心。
中国乳业界有句行话:30万吨才有发言权,100万吨才有抗衡权。企业年产乳制品30万吨,才有资格和光明、伊利、三元这些国内老大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年产100万吨,才有底气说要和国外企业竞争。“新希望”旗下的新阳坪乳制品公司年产量仅为1万多吨。
刘永好惟一的办法就是扩大自己的规模,建成8到10家乳品企业的产业群,而这目标在一年内基本可以搞定。
据业内人士透露,“新希望”涉足乳业后,业界震动很大。
特别是它的允许原产品可以保留原品牌,保护原企业员工利益的宽松的重组条件,更使不少同行闻风而动。
迄今为止,已有南京、武汉、合肥、青岛、郑州、重庆、西安、哈尔滨等地9家乳品企业,和“新希望”签订了合作意向书。这9家企业的现有乳制品年产量,加起来已约30万吨。
有专家指出,今后15年我国乳业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新希望”已不是惟一看好这一行业的企业,由于技术壁垒不高,大量新企业争相加入,国外企业也赶来抢滩。目前,国际乳业品前33位的品牌都已进入中国,建成了45家外商投资企业。
2001年,国内大型乳品企业跑马圈地的步伐也分外急促,伊利、三鹿南下,光明北上西进,三元南征北战。在四川,几大巨头都已伸出触角,当地老大成都乳品公司也与四川国有资产经营投资管理公司重组成立了新华西乳业,势头咄咄逼人。
2001年12月5日,上海光明乳业公司在北京顺义工业开发区投资1亿多元的新工厂正式破土动工,这是光明继1999年1月在北京投资后的又一重大举措。标志着中国加入WTO后,乳品业一场大战役即将打响。
显然,“新希望”进军乳业的路上并非坦途。但刘永好仍然充满自信,“机会面前人人平等,但还得看你怎样去做,当年也有很多企业做饲料,最后希望集团做大了。而且新阳坪乳业有上市公司做后盾,有畅通的融资渠道,没有理由做不大。”
“得奶源者得天下”,已经成为乳业企业的共识。为巩固已有的营销网络,国内乳业巨头无一例外地把奶源的基地建设作为新一轮战略扩张的重点。伊利除在黑龙江等地通过组建或兼并了一批乳品厂获取奶源外,还采取“公司+农户”的策略获得奶源;光明、三鹿和三元也都采取了这种形式实现奶源扩张,光明和三元甚至打算在澳大利亚也建立自己的奶源基地,而光明提出“把养牛的生产管理能力变成技术和服务专利”的概念,更反映了其深远的战略眼光。
而刘永好的动作也不慢,新阳坪乳业将在5年内投资3.5亿元,构筑乳品新平台,建设以洪雅为中心的眉、乐、雅奶牛养殖产业带,将1.2万头奶牛发展到10万头。推广小区养殖、机器挤奶、高技术保鲜等新技术,大批量向外输送质优价廉的“绿色奶”、“放心奶”。届时,液态奶生产量提升至25万吨,销售额达到8个亿。
刘永好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做哪一行业就要做哪一行的第一,看来他的“王者情结”是浓得化不开了。不过这与世界第一CEO韦尔奇的“数一数二”战略倒是颇有相通之处。不是第一就是第二,没有绝对竞争优势的产业坚决丢掉。
今天,“新希望”已经从原来的单一实业型企业逐渐过渡到跨行业的复合型投资公司,刘永好本人也变为了“复合型人才”。
以平常心对待财富
刘永好对待金钱的策略就是平常心。
刘永好说,当一个人拥有10万元时,他对于财富的渴求最为强烈,钱对他的重要性也达到顶峰;当一个人的口袋里装着1000万元时,这时他的感觉就是“要什么有什么”,这一阶段,人最容易丧失进取的动力;当一个人的财富达到10亿时,他会感到口袋里只有1亿元,其他9亿似乎已经与他无关。
在一次演讲中刘永好说:“我小时家里很穷,1982年下海前,我是一个普通教师。当时不敢奢望挣多少钱,只是想怎么做都会比我当时每月38元的收入高吧。后来想当万元户,那时万元户了不得。结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奋斗,达到了这个目标。再以后百万,千万,上亿,甚至几十亿,都一步步的实现了。现在对我而言,再多1个亿和多几百块钱没什么区别。但是,当一个人只把挣钱当做他追求的惟一目标时,那正是他最悲哀的时候。支撑一个人不断前进的是不断地追求、奋斗。
我“文革”期间受了许多苦,我当过教师,当过农民,有了这些经历后,我想即便有一天我忽然变得什么钱也没有了,我也不怕。我还可以当农民,还可以一步步从头做起,我可能年纪大了点,但我干活会很勤奋,看门就把门看好,扫地就把地扫干净,老板还会认同我,也许会给我开高点工资。”
近来股票市场颇为动荡,一系列违规操作被纷纷曝光:银广厦、蓝田等企业愚弄股民,制作假账,令股民们大受其害,在一片声讨声中,规范股票市场的呼声一浪高过一浪。
刘永好并没有以股票资本做过一分钱的抵押,这是他一贯的风格。股市的潮起潮落,在刘永好的眼中,“这都是周期性的现象”,利好和利空会交替出现。而一帆风顺、直线上升的概率则几乎为零。作为拥有巨额股份的人,股市上扬时要把持得住,切勿一下子骄奢起来;股市下挫时也不必万念俱灰,因为迟早有一天它会再上扬起来”。看来,股市的浮沉,已经让刘永好磨炼出了一番良好的心态。
对于“银广厦事件”等上市公司的丑闻,刘永好更是一脸的坦然:“出现这些问题都是很正常的,不出现才是不正常的。”
中国的证券还处在初级阶段,刘永好担心一些问题放大将会毁了10年培植的成果。如今,市场已经有了1000多家上市公司的规模,只是少数企业有不规范的行为,大局还是不错的。
在刘永好看来,财富对于他仅仅是一堆符号而已,他追求的不是财富,而是创造财富的过程。刘永好曾说过,在新希望集团,已经造就了几百个百万富翁,当然还有那些在刘永好的“光彩事业”中受益的人们,曾经与他合作过的人们。他们都已与刘永好一道创造了财富,并享受着这些财富给他们提供的欢乐。
刘永好常提起一个小故事,“北大的一个学生讲,他说:‘刘总,你们是抓住了一个大好机会,现在,那样的机会没有多少了,这个时候我们怎么办?’我说实际上的话,我非常愿意跟你换,你现在20岁,我现在50岁,我们换换怎么样?他说怎么换?我说我把我现在拥有的财富和你的年龄来一个对换,我在你这儿学习,我所拥有的资产你可以背着走。那么我相信,有你这样的年龄,有我这个头脑,有我的努力,有我的经验,20年后我比现在还好。”
显然,刘永好对于财富的理解已经单纯到了财富的本身:只是符号而已。的确,财富只是财富,不代表一个人,也不代表一个人的心。就像富兰克林那句有些像废话的话:“有钱的好处无非是有钱花。”
刘永好在解释自己如今的致富动力时说道,财富对于他个人已经失去了意义,现在积累财富就意味着对社会的贡献。许多人在发财之后就不思进取,忘记了对社会发展的责任,而刘永好不是那样的人。在创业初期,走在农村前列的刘永好就带领家乡父老一起走科学致富之路。每个人都有追求财富的欲望,并且这种欲望是无止境的,等到财富积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有的人选择挥霍无度,有的人则选择用之于民,显然,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而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需要的是那种用之于民,带领大家实现共同富裕的人。
争当一个出众的“知本家”
有着较高文化水平的刘永好,创业之初就选准了一条成功的捷径:利用知识资本和科学技术缔造财富。利用知识与科学技术获得财富是近几年的热门话题,而刘永好早在20年前,就开始以科技手段来创造财富了。
下海之初,刘永好兄弟大量查阅资料,寻找先进的致富方法,在经过仔细的市场调研之后,他们确定了以良种场作为致富的起点。
遇到技术困难时,他们搬来电子计算机,用以饲料调配和育种选样,并买来科技书籍,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孵化方法,还虚心求教于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在科学技术的帮助下,他们终于渡过难关。
他们研究出了“鹌鹑,红羽、麻羽杂交鉴别雌雄离种体系”,还有整套的饲养鹌鹑技术。这些成果已被国家科委鉴定验收,列入国家级“星火计划”项目。
刘永好将6年艰苦创业积累的1000万元,全部投入到新型饲料的研制与开发当中。随后,他高薪聘请了30多位动物营养学家,联手攻关。同时,还十分注意借鉴国外先进技术,跟踪西方在工业饲养科研开发方面的最新成果和技术动态。他们同美国的几家科研机构建立联系,邀请外国专家来川讲学。派出科技人员到美国、德国和东南亚国家考察学习。
通过不懈地努力,他们基本上掌握了当今世界饲料科研方面的最新信息,并通过分析建立起计算机配方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饲料生产的原料及养殖业的现状,筛选出30多个配方。
经过反复试验,于1989年4月率先在全国研究成功了具有国际水准、能与洋饲料抗衡的乳猪颗粒饲料“希望”1号。
随后,“希望”2号、3号、4号以及鸡、鸭、鱼等30多个名牌饲料相继研制成功并投入生产,形成了“希望”系列,被列为国家级星火科技项目,并荣获国家星火科技成果二等奖,希望集团也被评为“国家级星火科技示范企业”。
十几年来,“希望”获得各种科技奖100多个,其中全国性科技大奖11个,省级大奖25个,市级大奖35个。
按照刘永好自己的话说,他们走的是“科技光企”之路。
取得成功之后,刘永好更是注重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
2002年3月7-8日,新希望集团、美国温洛克农业中心和普渡大学,联合在四川成都举办了一个美国高级营养技术及高效生产管理培训班。刘永好请来了普渡大学的四位资深教授为全省40位规模化养猪的大老板“充电”。介绍国际养猪业现状,讲授国际先进的养猪营养技术和管理办法等,让受培训的场主们了解到了我国养殖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学习到了养殖技术,受到了养殖场主们的热烈欢迎。
四川省饲料工业协会、饲料检测站领导也对培训班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不仅提高了养殖户的养殖水平,改变了他们传统的养殖观念,有利于培养和增强他们的市场竞争意识,更重要的是,培训班由“新希望”这样的民营企业自发、自费组织,表明饲料企业已经意识到提高我国的养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是饲料生产厂和养殖户的共同责任。
培训结束后,“新希望”组织技术人员深入每个养殖场,将培训中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案与养殖实践相结合,对养殖户进行具体指导,直到养殖户完全掌握了这种先进的养殖技术为止。
像这样的活动,刘永好经常举办。
有人说,中国“富人”致富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市场化的最早期,是流通领域的市场化。最早进入这一领域的是待业青年,甚至还有劳改释放人员和城市边缘人群,这些人相对文化层次较低。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们以个体户之名而存在。通过相对简单的方式迅速获取财富,由此形成了中国的第一批高收入群体。这一领域获得暴利的日子,在20世纪90年代初便告结束。
第二阶段:生产资料领域的市场化。这一时期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当时的“双轨制”政策是促成这一领域市场化最重要的动因。钢铁、木材还有土地等等在计划内外存在差价,利用这一差价十分容易取得超额利润。这样就诞生了中国的第二批高收入者。
第三阶段:金融领域的市场化。随着金融体制改革和上市公司的大量出现,中国又诞生了第三批高收入者。这一时期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一批高收入者又有不同的层次分别,首先是上市公司本身的工作人员,因为他们更容易获得原始股,然后才是部分股民。
第四阶段:知识与技术市场化。发生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今天的这一过程,比前面的所有过程来得更为迅速。他们形成了中国的第四批高收入者。
刘永好似乎从一开始就进入到了第四阶段。刘永好每天晚上坚持看书,看报,他有一个秘书班子,专门为他搜集各类信息。
每天工作不管有多累,刘永好都要将这些信息看完,作为一天工作的结束。
这样一个随时学习、积极上进的人,才不愧为中国内陆的首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