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这并不一定十分确切,但他们的第一桶金,或者说第一桶重金,确实是出于中国房地产。
中国房地产协会副会长顾云昌认为,《福布斯》排行榜显示最热的行业是房地产,凸显中国房地产业方兴未艾,开发市场很大,而且获利也十分可观。
土地是地球人共同立身的根本,而华人更相信“有土斯有财”的道理。有关资料显示,在“二战”之前,香港没有一个商人能够登上世界富豪榜,战后却有不少人名列榜中,而最早一批登上富豪榜快车的,无一不是将房地产作为主业。像威名赫赫的大富豪李嘉诚、郑裕彤、郭炳湘兄弟、李兆基等,概莫能外。
新中国成立后,房地产很长一段时间内,私人和民营企业不得染指。直到1988年《宪法》规定“土地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转让”,1990年,国务院做出了对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外资开发成片土地的有关规定,房地产业才作为第三产业中的“大腕”,在国民经济中日益扮演起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也就是在中国大陆成为“大工地”的过程中,不少房地产商趁势崛起,完成了资本积累,有的更是“三级跳”,跨入了首富企业家的排行榜。据统计,在《福布斯》所列出的百名富豪中,现在从事房地产行业的富豪共有29人。
顾云昌分析,这些人中有的是靠房地产起家的,有的是从香港或海外来个“回马枪”的,有的原来不是搞这一行业的民营企业家,后来因为从事贸易、餐饮业、制造业赚了一些钱而转行的,也有的甚至是靠“炒地皮”、“炒楼花”起家的。
顾云昌说,中国现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两万多家,中介商约两万家,还有物业管理等三万多家。这次列入富豪榜的多为开发商。他认为,在大浪淘沙的商战中,赢得先机的房地产商还可能获得发展,特别是在中国房地产业还有10至20年好光景。
刘永好终于也按捺不住,投身到了房地产,开始了他在房地产领域的创业。不过,他谦虚地说:“房地产是我不太熟悉的行业,作为一个战略投资者,我需要了解熟悉房地产市场,逐步弄懂它,不一定要我亲自参与操作,而是发现这方面的人才,把握投资机会。”
相对于房地产几年之前的火爆程度,当时的房地产业相对平淡了许多,刘永好为什么选择“低潮”时期进入房产市场呢?
刘永好最初萌发进军房地产业的想法是在1992年,刘氏兄弟的希望饲料组建了全国第一个民营企业集团,正好迎来了事业发展上的一个黄金期。
这天,有一位朋友对刘永好讲了如下一番话:“1990年我叫你去海南你不去。那时候我的钱比你少很多,但现在也跟你差不了多少了。要是你去,会赚得更多。”
刘永好被他的现身说法给打动了,立即派人前去注册了一家公司,买下了一所小房子。还为此专门到海南走了一趟。然而这个朋友觉得这样搞不够力度,就不断地给刘永好打气,说是“假如你投资1000万,到年末时就会是4000万”。这么一来反倒使刘永好疑惑起来了:不管怎么说,房子总得一砖一瓦盖起来吧,哪来得这么快?他们到底是怎么做的?
朋友不无得意地向他传授秘诀:首先去买一块地皮,然后把它卖掉,然后又找谁合作,再怎样怎样。总之是把100块买来的东西最终卖出1000块,当然就赚钱了嘛!
刘永好总算明白了:嘿!这不就是“击鼓传花”么?无论这鼓敲得多响,这花传得多快,最后总是得停下来的,到时候那花落在谁手上就谁倒霉。他立即作出决定:“这事到此为止。”
公司注销了,投资的钱也撤了回来。本色、务实、不贪图侥幸之财的经营之道、处世之道,让刘永好避免了不久之后就席卷而来的那场房地产泡沫破灭的黑色灾难。
但刘永好却未曾放下这段“房地产情缘”。
1997年,房地产开始由“暴利”时代进入了向买方市场的“微利”时代。
当别人开始纷纷感到房地产这碗饭越来越难吃的时候,刘永好却意识到机会的存在。他认为房地产业正处在一个逐步上升的区间。
“在最高潮,大家认为最好的时候,我们反而没有做,当然,没有挣钱也没被套,我们还要随着曲线上升。”
刘永好决定,与房地产业“再续前缘”。
最初的日子里,更多的只是一份观望与练兵。经过两年时间的论证,刘永好与房地产的第二次握手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1998年,“新希望”成立了自己的房地产公司,在成都买下418亩地,进行规模房地产开发。这个叫做“锦官新城”的住宅项目,建筑面积达40万平方米,总投资12个亿。
为了向房地产领域进军,刘永好出差在外时只要听说当地有成功的楼盘,一定亲自前往考察。2000年在南非,听说李嘉诚在南非投资了一个房地产项目,他就去踩盘,还用照相机、摄像机拍了下来,供自己学习研究。当然,他的学习不是照搬、模仿,而是一种融会贯通之后的创造。
刘永好正策划进入房地产业的1998年初,在对美国西雅图的访问中,他得知西雅图被联合国评为“最适合居住的城市”,遂从中受到极大的启发,马上开始思考:什么是“新希望”进军房地产的目标?开发商应该为消费者提供什么样产品?他带着思考成果回到成都,不久便提出了一系列震动了成都地产界的雄心勃勃的理念:“把房地产办成最大的‘成都造’”,“再造一个新成都”,“把成都建设成‘中国的西雅图’。”刘永好对这些理念的阐释是:在中国建设最适合居住的城市,在最适合居住的城市里建设最适合居住的小区。
有了好的理念、明确的目标,才能做出好的产品。新希望房地产公司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组建起来的。正是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刘永好把“新希望”的房地产开发从一开始就放到了高起点、大规模的平台上。锦官新城作为新希望地产的开山之作,刚一问世,首期开盘3天之内销售14亿,创造了成都房地产奇迹。
新希望房地产集团成立了六个分公司,继“锦官新城”之后,相继在上海投资4亿元,建设一个近10万平方米的“新希望”花园,在大连的黄金地新海湾广场入口处,建设了一个14万平方米的大连“新希望”花园。接着又与四川双流县政府签订了总投资高达13亿的“南方新城”开发协议,在该县华阳镇打造一个占地2000亩、开发面积150万平方米的特色高档楼盘,到目前为止,“新希望”正在开发的房地产总投资超过25亿,面积60多万平方米。此外还有近200万平方米的项目储备等待进一步开发。
说到“新希望”为何要向房地产扩张,理由自然是“捕捉时机,顺势而动”:虽然希望集团的饲料业仍然是“万岁”产业,会继续存在和发展下去,但相对于人们的生活基本要求的“吃”、“穿”、“用”、“住”来说,目前“住”的问题正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随着国家取消福利分房政策的落实,与国际逐步接轨,国家将住宅业作为一个支柱产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住宅质量要求也逐步提高,住宅业所占人们收入的比重将逐步上升。在比较发达的国家以及我国香港,住宅支出占一般人一生收入的20%到30%甚至是一半,这是一个巨大的产业,谁能把握好机会进入就会获得巨大的回报。刘永好认为现在房地产的发展趋势有诸般利好:政府支持,市民需要,银行扶持,房产商品化和国家城市化的加快,再加上土地供给的规范化、中国入世等等因素,使中国的房地产呈现出市场需求巨大的特征。
当年,刘永好在分析了国内外企业成败的案例后,决定向香港首富李嘉诚学习。从李超人身上,他明白了适时抓住机会搞多元化将会使资本迅速扩张。面对社会公众,他坦然真情:“我是一个商人,是一个私营企业家,我们干了十几年的事情,我们希望发展我们自己的事业,希望多赚点钱,也希望大家日子都过得好一些。我们做农产业,我希望大家吃得好一点,我现在做房地产,我就希望大家住得好一点,通过大家吃得好,住得好,我们多赚点钱,得到更好的发展。”
“新希望”进入房地产业之后,立即就取得了骄人成绩,一定有它的优势所在。对此,刘永好说:“我们认为‘新希望’的优势是我们有一定的实力和品牌、信誉、市场运作的经验和脚踏实地的管理手段,有我们良好的社会声誉以及与政府的关系;不足的是缺少专业人才和经验,但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优势进行弥补,有意做成一个全国性房地产开发企业。我们希望有房地产开发经验的各方面人才,或者有一定经验的开发商以及手中握有土地资源的人进行合作,共同发展,为房地产业的振兴作出贡献。
当然我们也还有一些优势,政府的信任和社会的认同,这对于我们的发展和销售都非常有利。我们在成都的房地产销售非常成功,现在已经做到几乎无房可卖的地步,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我们在大连的项目刚开盘就销售100多套,这也与我们的品牌效应有关,很多人谈到购买我们的房子是因为相信‘新希望’的品牌。香港、台湾等房地产界,除了看地段房型和价格外,最重要的第一是看开发商,第二是看法律手续是否完备,第三是看物业管理的经验,把发展商放在了第一位。有人告诉我‘新希望’有较好的品牌,而房地产应该能够把无形资产转换成有形资产,转换的渠道很多,但房地产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中国房地产关系到千千万万的民众,把房地产这个行业放大,市场将会更为广阔。我们就在房地产方面加大了投资的力度。这就是我为什么要进入房地产并且把房地产作为我们重要产业的原因。”
尽管“新希望”拥有进军房地产市场的核心优势并且出师顺利,但刘永好却始终保持着冷静的头脑和谦虚进取的低调作风。
他一再在公开场合强调,新希望集团进入房地产的时间不长,在做房地产方面是“小弟弟”,非常愿意与具有更大优势的房地产商、甚至中小房地产商合作共同发展,共同用现代企业的模式来做。
早年贩卖过饲料的万科总裁王石曾对刘永好说:“把饲料业能做好的人,在中国任何行业都能赚钱。”这话在今天看来确实不假。
刘永好还表示“新希望”有意做成一个全国性的地产开发企业。
从萌生房地产情到海南撤资,再到投资“锦官新城”,刘永好每一步走的都很稳,但是在这过程中也可以看出他对房地产业心仪已久,他在不断地接触房地产,了解房地产,直至熟悉房地产,形成自己的房地产理念。有了“锦管新城”的成功规模,刘永好便开始放手大干起来,雄心勃勃地想把“新希望”发展成一家全国性的房地产企业。
不轻易干,要干就一定干好,这就是刘永好。
多点开花是聪明之举
乳品业是一项基础性产业,而多年来中国一直是一个乳品业极度不发达的国家,1999年全国奶类总产量8069吨,仅为世界总产量的143%。人均占有量与世界水平的差距也十分悬殊。欧盟1997年的一份统计材料表明,在世界奶类人均占有量的排名中,中国被排在第148位。目前中国奶类人均占有量仅为64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与亚洲的平均水平相比,也仅为1:625。
国外人均奶类消费量远远高于中国。
1999年发达国家奶类总产量比1992年减少42%,发展中国家则增长29%,亚洲发展中国家增长29.3%,发展中国家乳品产业的高速增长已经成为世界乳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九五”期间,我国乳品行业大型企业集团迅速崛起,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扩大,形成了一批国内著名品牌。以上海光明集团为例,1996年液体奶产量为13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3.4亿元。“光明”、“三鹿”、“伊利”、“完达山”被授予“驰名商标”。随着乳业需求量的不断提高,市场消费也开始向名牌倾斜。
据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的统计,2000年按销售额排名前十位的企业,液体奶的市场份额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2%,奶粉销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33%。
中国乳制品工业协会董事长宋昆冈指出,过去5年来,我国牛奶产量和消费量大幅度增长,乳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奶源基地建设、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得到明显提高,液体奶生产量与消费量已经超过乳制品的数量。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奶粉等乳制品产量达到82.9万吨,年均增长率为11.5%;市场销售的液体奶达到15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47.3%。
这样的“利好”形势,自然引起了刘永好的注意,每天都在考虑手中大笔资金去向的刘永好在经过市场调研之后,总结出:“乳品行业正在出现与当初希望集团发展饲料时同样的机遇。”
2001年初,刘永好除了“饲料大王”、“金融大王”之外又有了一个新身份——中国西部乳业发展协作会主席。这是西部12个省(市)近百家乳品企业选举的。2001年4月2日,刘永好决定,“新希望”将在乳品产业规划投资10亿元,拉动20到30亿的存量资产,使乳业企业年销售额达到50亿至60亿元。在一年内的目标是,通过资产重组,使新希望麾下拥有8到10家乳品企业,作为新希望乳业的第一个产业群。而突破口则是整合川内乳业资源,其重组目标直指目前号称西南乳业老大的华西乳业公司。
目前一家具有国际背景的著名公司,已为“新希望”量身定做了一套在乳业上的五年发展规划,该方案已获得包括刘永好在内的“新希望”高层人士的首肯。刘永好已交待麾下要员,按此规划,强力整合乳业。
据披露,该方案的主要宗旨为,该集团是做农业起家的,构筑大农业产业化事业平台,是“新希望”发展战略的根本支撑点。而这个支撑点的基本框架应包括以饲料为基点,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种植业(饲料原料)——饲料产业体系,养殖业——食品及乳业两大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
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坐镇中心而掌控全局,这是许多企业家梦寐以求的事,但对于刚涉足乳业的刘永好而言却并非易事。
为了完成这一目标,除了借助资本力量,别无他途。于是和其他乳业企业进行资产重组的计划摆上了刘永好的案头。
2001年10月中旬,新希望集团与四川阳坪乳业公司闪电签约,开始了他们之间的合作历程。阳坪乳业是一家老牌国企,由四川省阳坪种牛场等3个经营实体组成,是国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四川省最大的牧草种植、奶牛养殖、乳制品生产基地,年产奶粉2500余吨,液体奶1.5万余吨。
根据协议,新希望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新希望农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阳坪乳业合资组建四川新阳坪乳业有限公司,新阳坪乳业注册资金7000万元,“新希望”仅出资3850万元即占有55%的股份,取得了绝对的控股权。
在签约仪式上,刘永好相当低调,他说“新阳坪”暂时不想和国内乳业巨头展开正面交锋。他的目标只是在数年内先练好企业内功,争取成为西南地区乳品行业的老大之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