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进和广泛应用,以及大众传播媒体势不可挡的宣传攻势,人类开始告别以资本和技术为特征的工业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即以信息和服务为标志的信息社会。在当今的企业活动中,信息在某种意义上已成为比资金、设备、人力、技术等更为重要的特殊资源,信息的多寡和获取信息的快慢已成为决定企业命运的关键之一。凡在商战中取胜的企业,都是由于准确掌握了对手的有关情况,做到知己知彼,扬长避短,度人量己而战。出类拔萃的企业家,必然是"信息战"中的胜利者,可以说,在今天,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把握了胜利。因此,不但要收集信息、分析信息,更要强化运用信息的能力。
保持高度的警觉和敏感任何企业要成功,必须具备敏锐的信息洞察力和敏感的信息头脑,掌握大量真实准确的信息,并加以分析和运用。如果对信息麻木不仁,熟视无睹,再多的商机也会失之交臂。所以,苏格拉底说: "最有希望成功的人,未必是才干出众的人,而是那些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发掘开拓的人。"在商战中,寻找时机,利用时机必不可少。但是,具备识别近在眼前时机的能力却显得更为重要。
台湾某报记者受命采访内地著名国画家李可染。当他兴;中冲地来到李宅时方知李大师已经乘鹤西去。但因为某种原因,这一消息尚未公开。这位记者探知这种情况,心念一动,马上赶往荣宝斋等寄售李可染书画的店堂,令他大喜过望的是,李可染大师的绝笔画仍挂在那里,人们还不知道李可染辞世的消息。这位记者立刻电告家中亲属,倾全家之力,把大笔现款电汇北京,随即把李可染生前寄售的书画尽数买下,静观其变。时隔一日之久,港台及海外人士才获知李公去世。待他们纷纷赶来北京,欲购李可染亲笔书画时,发现早已踪影皆无,无处可觅了,结果可想而知,凭着对信息的高度敏感,那个台湾记者一下子成为巨富商贾;而其致富的契机,只在一念之间。
灵捷快速的反应对策一切公开的信息都具有共享性,是大家都能得到的东西,就看谁能棋快一着,先敌出击,拿出最灵捷的反应对策。在利用信息时,必须强化时间观念,速度就是效益。
在商战中,如果把企业实力比作杠杆,那么商机则是这根杠杆的支点。
实力占优的企业不遇商机,虽优势也无用武之地。实力略逊的企业如果能够抓住商机,则可以以小制大,以弱胜强。因此,在商战中见机而进,重要的是能够争分夺秒,抓住商机。所谓见机而进,反过来说就是无机勿行。
时机未到之前,须有极大的耐心寻找、等候,一旦有机可乘,则应闻风而动,动若脱兔,果断决策,万不可犹豫观望,坐失良机。
在商业活动中,决策、磋商、付款……只要有一个环节慢上半拍,就要冒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信息的反应必须是全方位的,获取到信息,就要快速决策怎样利用信息考虑谈判磋商的条件,同时筹集资金,作好成交付款的准备。有时候,企业的决策不能说不快,但在某一环节上出现一些延误,也会导致大的机会丧失。信息时代的市场经济,谁错过了信息就失去了财富,谁率先对信息作出反应,谁就最终真正拥有了信息。信息的生命在于速度。速度,就是一个竞争时代的基本要求。
预测高手——"信息就是财富"所说的信息不仅指过去的或现有的信息,而且包括一切对于未来市场情况的预测。所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正包含了这种思想。
经商取得成功的途径有一千条、一万条,设法适应市场变化则是其中最根本的一条,而积极进行市场预测,则是迅速觉察市场变化的有效途径。
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在企业内部设立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分析、预测的机构,控制信息资源的流动、方向和秩序。许多著名的跨国公司都有这样的机构,称为信息中心,它们通过信息中心进行跨国经营,使得开发和利用信息的规模和效率急剧增长,从而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这种企业的信息中心,实质已成为企业的大脑,它通过信息流动,把企业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它的动作一刻都不停息。
注重对信息的二次利用当企业之间在信息占有方面越来越平等的时候,竞争也就转向了对于信息的利用方向。
对已有信息进行二次开发利用,努力做到闻一知十,闻十知百,触类旁通,将会极大地拓展企业的策略空间。
人们都说日本人是"经济动物",其实,他们更是"信息动物"。正是由于他们对于"信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才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炼油设备进口的竞争中大获全胜。
日本人长期以来就在积累、研究中国的报纸杂志,试图从中找出有利可图的蛛丝马迹。1964年4月20日,《人民日报》刊登了题为《大庆精神大庆人》的文章,日本人立刻将这条信息存入计算机中。但是大庆油田在东北的什么地方?是什么时间开发的?产量有多大?他们一无所知,于是,日本人围绕着这几个方面开始了广泛周密的信息收集和开发。
年,大庆油田王进喜作为代表,出席了当年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日本人由此断定,大庆油田肯定要出油了,要不然王进喜不会成为人大代表。由当年7月的《中国画报》登载的一幅"王铁人"头戴皮帽子的照片,日本人判断出大庆油田是在零下30摄氏度左右的东北北部,又根据搜集测量到的运送石油火车的灰尘堆积厚度,计算出油田到北京的距离,推断出大庆油田位于哈尔滨和齐齐哈尔之间的某地。1966年10月,《人民中国》
杂志刊登了一篇王进喜写的文章,文中提到了一个叫"马家窑"的地方,日本人由此断定大庆油田就在安达火车站附近。
接着,日本人依然根据《中国画报》、《人民中国》及《人民日报》一些零碎的报道和消息不断地进行分析和整理,推测出油田的规模、产量以及准备进口的那套炼油设备的性能参数,从而在设备销售的谈判中争得了主动。而使他们获得成功的,是日本人对信息的不断开发和利用。
一个人可以成为一本百科全书,但却未必拥有任何有价值的权力、知识、信息,只有在加以归类、组织,并且付诸行动之后,才会变成现实。
成功的汽车大王亨利·福特,就是这样一位善于将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实用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芝加哥的一家报纸连续发表了几篇社论。在这些社论中,他们称福特为"无知的和平主义者"。福特反对这种指责,他于是诉诸法律,控告该报诽谤他的名誉。诉讼案开庭时,报纸雇用的律师请求出庭辩护。要求福特本人走上证人席,向陪审团证明福特确实是个无知的人,报纸的描述并非诽谤。
律师向福特问了各种各样问题。福特对汽车制造也许有相当的专业知识,但说到其他领域,他的确孤陋寡闻。
律师向福特提出了如下几个问题: "谁是班尼迪克·亚诺德?""英国为了镇压1776年的叛乱,派出了多少军队到美国?"福特在回答后面一个问题时说: "我不知道英国派兵的确切数字,但我听说,派出的士兵远比活着回来的多。"到后来,福特对于这样的问题感到又烦又怒。在回答一个特别粗鲁的问题时,他倾身向前,用手直指着对方律师说: "如果真的希望我回答你刚才问的这个愚蠢的问题,或者回答你所问的其他任何问题,那么让我提醒你,我只要按下其中的某一个电铃,便可将我的助理人员叫来;只要我想知道,他们对我花费最大心血所建立的企业中的所有问题,都能回答。现在,能否请你告诉我,既然在我的周围有人能够提供我所需要的任何知识,难道只是为了能够回答这些问题,我就应当在心里塞满这些东西吗9"这是一个很合逻辑的答复。以当天的情形来看,福特的回答使提问者吓得呆若木鸡。的确,许多"知识渊博"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提出许多问题难倒福特,但是,福特对知识和信息的运用,却多半是他们无法企及的。
福特不能在他的化学实验里把水分解成氢和氧,但他知道怎样网罗化学家为他所用。能够聪明地运用知识、运用他人的知识的人,比那些只知知识而不知运用的人,要有力得多。只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 "知识就是力量"才是一个令人信服的命题。
信息如何转化,个人生产力如何兑现,是让许多人苦恼的问题。也许你在某个方面有着非凡的实力,对某个行业的信息有透彻的了解,但苦于生不逢时,有力气没处使。那么,这个时候,能善于表现自己,善于推销自己,善于将自己作为人力资源推向人才市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当我们在做一件并不是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的时候。即使拥有独立且完整的时间块,也很难做到"专心"。因为,那些比这件事更重要、更紧急的事情会时时"骚扰"着我们的"心"。所以,一定要做到"要事优先",先选择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去做。只有时时刻刻都在做当时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情的时候,才能获得最大程度上的"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