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材必有用。只要你修身而提高德行,“居易以俟命”,总有一天会受命于天,担当起治国平天下的重任。到那时,名誉、地位、财富都已不在话下,应有的都会有。不必刻意强求,只要你洁身自爱,属于你的都会来到你的身边,这就是中庸之道所要传达的思想。
由此看来,儒学并不是绝对排斥功利,只是反对那种急功近利、不安分守己的做法。换言之,儒学所强调的,是从内功练起,修养自身,提高自身的德行和才能,然后顺其自然,水到渠成地获得自己应该获得的一切。
这其实也正是中庸之道的精神——凡事不走偏锋,不走极端,而是循序渐进,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原文】
子曰:“无忧者,其唯文王乎。以王季为父,以武王为子。父作之①,子述之。”
“武王缵②大王、王季、文王之绪。壹③戎衣,而有天下。身不失天下之显名。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
“武王末④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⑤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注释】
①作:开创功业。
②缵:继续,继承。
③壹:一穿上。
④末:晚年。
⑤王:动词,称王,这里指封……为王。
【译文】
孔子说:“无忧的人,恐怕只有文王一个人吧!王季是他的父亲,武王是他的儿子。由他父亲开创功业,再由他儿子继承发展。”
“武王继续大王、王季、文王的未竟功业,一穿上军服就取得天下。自己没有失去显赫的名声,尊贵做到天子。拥有四海以内的财富,享受宗庙的祭祀,子孙永保祭祀不断。”
“武王晚年承受天命,由周公旦完成了文王、武王的德业,追封大王、王季为王。往上祭祀大王以前的先祖,用天子的礼制。这种祭祀的礼制,适用于诸侯、大夫,直至士、庶人。如果父是大夫,子是士。父死埋葬按大夫的礼制,祭祀按士的礼制。如果父是士,子是大夫。父死埋葬按士的礼制,祭祀按大夫的礼制。一年的守丧期适用于大夫,三年的守丧期适用于天子。给父母守丧,没有贵贱的区别,都是一样的。”
【读解】
前面讲到,儒家的中庸之道并不排斥功利,而是主张循序渐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功利。如周武王,在前人的基础上建立了国家,然后让前人也能永久地享受祭祀,可谓是将中庸之道做到了极点。
【原文】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①矣乎。”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②人之事者也。”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
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③也。”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④乎。”
【注释】
①达孝:即至孝,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
②述:完成先人的事业。
③序齿:老老小小秩序井然。
④治国其如示诸掌:治理国家就像看自己的手掌一样容易。
【译文】
孔子说:“武王、周公,他们可以算达到了孝的最高标准了吧!”
“孝的标准,就是善于继承先人的意志和善于完成先人的事业。”
“在四季祭祀时期,要整修祖庙,陈列祭器,摆设祖先遗留下来的衣裳,进献时鲜食品。”
“宗庙的礼仪,是用来排定昭、穆的次序的。排定爵位次序,是用来分辨贵贱的。排定祭祀时各种执事的次序,是用来分辨贤能的高低。当众人相敬饮酒的时候,位卑年幼的向尊长敬酒,就是使礼仪贯彻到地位低下的人身上。根据头发的黑白颜色决定宴席的座次,是使老老小小秩序井然。”
“各人站在排定的位置上,行使祭祀的礼节,奏起祭祀的音乐,对于所应尊敬的祖先加以尊敬,对于所应亲爱的祖先加以亲爱,奉侍死亡的祖先像他生时一样,奉侍已不存在了的祖先像他还存在时一样。这就是孝的最高标准。”
“郊、社的祭礼,是用来奉侍上帝的。宗庙的祭礼,是用来祭祀祖先的。明白了郊、社的祭礼和禘、尝的意义,治理国家的道理就像看着自己手掌上的东西那样明白容易了!”
【读解】
中庸之道以礼作为中心,没有礼仪的支撑,中庸之道就无法贯彻下去。行使礼仪而不分贵贱,那么,老老小小才会秩序井然,而人们才会诚心归顺。不管是在任何时候,真正的圣人都会严格地遵守礼仪,因为严格地遵守礼仪,中庸之道才能达到最高境界。
我们也应该从中吸取经验,人生而平等,对待每一个人都应该公平,平等地看待世人,才会得到世人的拥戴,一个国家也才能长治久安。
【原文】
哀公①问政。
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②。其人存③,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④。”
“人道敏⑤政,地道敏树。夫政也者,蒲卢也⑥。”
“故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
“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⑦,尊贤之等,礼所生也。”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
“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
“天下之达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⑧,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强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子曰:“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人;知所以治人,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⑨。曰:修身也,尊贤也,亲亲也,敬大臣也,体⑩群臣也,子庶民也,来百工也,柔远人也,怀诸侯也。”
“修身则道立;尊贤则不惑;亲亲则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则不眩;体群臣则士之报礼重;子庶民则百姓劝;来百工则财用足;柔远人则四方归之;怀诸侯则天下畏之。”
“齐明盛服,非礼不动,所以修身也;去谗远色,贱货而贵德,所以劝贤也;尊其位,重其禄,同其好恶,所以劝亲亲也;官盛任使,所以劝大臣也;忠信重禄,所以劝士也;时使薄敛,所以劝百姓也;日省月试,既廪称事,所以劝百工也;送往迎来,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远人也;继绝世,举废国,治乱持危,朝聘以时,厚往而薄来,所以怀诸侯也。”
“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所以行之者一也。”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注释】
①哀公:春秋时鲁国国君,姓姬,名蒋,“哀”是谥号。
②布:陈列。方:书写用的木板。策:书写用的竹简。
③其人:指文王、武王。
④息:灭,消失。
⑤敏:勉力,用力,致力。
⑥蒲卢:即芦苇。芦苇性柔而具有可塑性。
⑦杀:减少,降等。
⑧昆弟:兄和弟,也包括堂兄堂弟。
⑨九经:九条准则。经:准则。
⑩体:体察,体恤。
子庶民:以庶民为子。子:动词。庶民:平民。
来:招徕。百工:各种工匠。
柔远人:安抚边远地方来的人。
怀:安抚。
劝:勉力,努力。
谗:说别人的坏话,这里指说坏话的人。
盛:多。任使:足够使用。
时使:指使用百姓劳役有一定时间,不误农时。薄敛:赋税轻。
省:视察。试:考核。
既:即“饩”,指赠送别人粮食或饲料。禀:给予粮食。称:符合。
矜:怜悯,同情。
继绝世:延续已经中断的家庭世系。
举废国:复兴已经没落的邦国。
持:扶持。
朝聘:诸侯定期朝见天子。每年一见叫小聘,三年一见叫大聘,五年一见叫朝聘。
豫:同“预”。
跲:说话不通畅。
这一段与《孟子·离娄上》中一段基本相同。到底是《中庸》引《孟子》还是《孟子》引《中庸》,不好断定。张岱年先生《中国哲学史料学》认为是《孟子》引《中庸》。
弗措:不罢休。弗:不。措:停止,罢休。
【译文】
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事。
孔子说:“周文王和周武王的政治都明白地记述在方版和竹简的典籍上。有贤能的人存在,那么好的政治就能实行起来;贤能的人不存在,那么好的政治就不能得到实行。”
“用人施政的道理是使政治迅速昌明,用肥沃地种树的道理是使树木迅速生长。政治就像蒲苇一样,(发展成长是很快的)。”
“所以,推行政治在于得到贤能的人,选拔贤能的人就靠国君自身(提高品德修养)。修治自身就要靠道,把道修明起来就要靠仁。”
“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而以爱自己的亲人最为主要。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处适宜,而以尊敬贤能的人最为主要。亲爱自己的亲人,应有等级差别;尊重贤能的人,应有级别区分,这些都是从礼仪中产生出来的。”
“处在下位的人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那么民众就不可能被他管理好。”
“所以,君子不可以不修治自身,要想修治自身,就不可以不服事好自己的亲人。要想服侍好自己的亲人,就不可以不知道尊贤爱人。要想知道尊贤爱人,就不可以不知道自然的道理。”
“天下通行的大道有五种,用来实行这些大道的德行有三种。就是说: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间的交际,这五种是天下通行的大道。知、仁、勇,这三种是天下通行的德行;而用来实行它们的方法都是诚实专一。”
“有的人天生就能知道,有的人需要学习才能知道,有的人需要经过困难才能知道,等到知道了以后却都是一样的了。有的人可以安然地去实行,有的人为了图利而去实行,有的人需要极大的努力才能实行,等到成功以后却也都是一样的了。”
孔子说:“爱好学习就接近于智了,努力实行就接近于仁了,知道耻辱就接近于勇了。”
“懂得了这三点,那么就知道用来修治自身的方法了;知道用来修治自身的方法,那么就知道治理他人的方法;知道了治理他人的方法,那么就知道治理天下国家的方法了。”
“凡是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原则,就是说:修治自身、尊重贤人、亲爱亲人、敬重大臣、体恤群臣、爱民如子、招徕各种工匠、优待远来的宾客、安抚各国的诸侯。”
“修治自身,就能树立道德典范;尊重贤人,就能不至疑惑不明;亲爱亲人,就使伯叔兄弟不会有怨恨;敬重大臣,就会遇事不迷失方向;体恤群臣,就会受到士人加倍感恩戴德;爱民如子,就会使百姓更加勤奋努力;招徕各种工匠,就会使国家财产物用富足;优待远来的宾客,就会使四方的人都来归顺;安抚各国的诸侯,就会使天下的人都会敬畏服从。”
“斋戒洁净,穿上庄严的盛装,不合礼节的事不做,是用来修治自身的方法。摒弃谗佞小人的坏话,远离女人美色,轻视钱财货物,珍视道德品质,是用来勉励贤人的方法。尊重他们的爵位,加重他们的俸禄,与他们的喜爱厌恶相同,是用来勉励亲人的方法。官属众多,听任差使,是用来勉励大臣的方法。讲究忠信的人加重他们的俸禄,是用来勉励士人的方法。适时役使,减轻赋税,是用来勉励老百姓的方法。每天有视察,每月有考试,发给他们的粮米薪资要与他们的工效相称,是用来勉励各种技工的方法。送客迎宾,赞美善良,同情弱者,是用来安抚远方来客的方法。延续绝灭的世家,复兴废毁的国家,平定乱事,扶持危亡,按时朝见聘问,送给别国的礼品要丰厚,接受别国的礼品要微薄,是用来安顺诸侯的方法。”
“大凡治理天下国家有九项原则,但是用来实行这些原则的方法却只有一种,(即诚实专一)。”
“凡是什么事情有准备就能成功,没有准备就不能成功。说话之前先想妥,就不会失言;做事之前先想妥,就不会有困惑;行动之前先想妥,就不会有后悔;推行道之前先想妥,就不会有什么行不通。”
“处在下位不能获得上面的信任,就不能得到民心并治理好他们。要获得上面的信任,是要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不被朋友相信,也就不会获得上面的信任。要获得朋友的相信,也是要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不能孝顺父母,也就不会被朋友相信。要孝顺父母,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就不能孝顺父母。要使自己内心诚实,也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如果不能显示出自己善的本性来,就不能使自己内心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