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贝蒂尔·俄林
出生地:瑞典克利班
生卒年:1899-1979年
历史评价LiShiPingJia
贝蒂尔·俄林以其经典研究——《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而被公认为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种指出有哪些因素决定对外贸易模式和分工格局以及说明对外贸易对资源配置、价格关系和收入分配影响的理论。俄林还论证了区际(国内)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异同和国际贸易与产业布局之间的关系。
——1977年瑞典皇家科学院贺辞
赫——俄模型
1899年4月23日,俄林出生于瑞典。1915年考入隆德大学。在那里他开始学习经济学、统计学和数学,并获得了学士学位。在1917年,俄林进入斯德哥尔摩商学院,师从于赫克塞尔教授,由此培养了他对国际经济学的兴趣。
1919年,赫克塞尔发表了关于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影响的文章。文章里着重分析了李嘉图比较成本差别背后的事实,并对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提出了修正。赫克塞尔的分析方法引起了俄林的极大兴趣,这促使他把很大精力集中于对外贸易理论的研究。
1922年,俄林在提交的博士资格预选论文里,第一次提出了自己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初步大纲。这个大纲成为他后来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
随后,俄林先到英国剑桥大学短期学习,后又到美国哈佛大学深造一年。他虚心向著名的经济学教授弗兰柯·W·陶西格、约翰·威廉姆斯等求教。在哈佛大学获得了硕士学位。回国途中,他再次到剑桥大学,向著名经济学家庇古求教,获益匪浅。
俄林在经济学研究方面的特点是,不做已有理论的奴隶、勇于探索和创新。他认为,后来者的任务不是仅仅对已有的理论做些解释,而是要在已有基础上创新、突破。他登门求教于陶西格,但他并不同意陶西格的古典贸易理论;他赞赏赫克塞尔的开放贸易理论分析,又在此基础上加以修改和完善。因此,俄林所提出的贸易理论被认为是经济学中关于区域和国际分工贸易理论体系第一次较完整的阐述。
1925年,俄林参加了获取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经济教授的竞争。按照挑选委员会的规定,参加竞选者必须在三个月内就指定的题目写一篇论文,在48小时之内准备一篇讲演。结果,竞选时,俄林以3∶2的优势获胜。这样,年仅26岁的俄林,成了当时最年轻的教授。1930年,他应聘回到母校斯德哥尔摩商学院,接替他的老师赫克塞尔任经济学教授,从此担任这一职务达35年之久。
俄林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家,还是瑞典著名的政治活动家。他一直雄心勃勃,希望有朝一日能爬上首相的宝座。他刚任斯德哥尔摩商学院经济学教授不久,就当上自由青年协会的主席,一举成为政坛上引人注目的活跃人物。1938年,俄林当选议会议员。1944年,他出任瑞典主要反对党自由党的主席。同年,在联合政府中任贸易部部长。他连任自由党主席达23年之久。但是,使他失望的是,他想当首相的宿愿一直没有实现。
相关链接
俄林定理
“赫——俄理论”由俄林定理和要素价格均等定理所构成。俄林定理指出:由于要素禀赋的稀缺性及在各国各地区内分布的非均衡性,以及诸要素之间的非置换性,一国在国际分工与贸易中的地位主要由其要素禀赋决定,即一国的生产和出口需较少地耗用其供给相对稀缺的要素的产品。其次,俄林认为个人劳动分工与贸易分工具有相似性,均受天然资质或禀赋的制约。由于生产要素供给的稀缺性和分布的非均衡性,“每一地区最适于生产那些所需要素在该地区较丰富的产品,而最不适宜于生产需要某些要素占很大比例且存量很少甚至没有的产品。”
俄林认为停留在对区域贸易原因的一般分析远远不够。区域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不同地区或国家间商品的价格的差异,即区域贸易是一种价格现象,只有说明要素禀赋与成本及价格的区间差异的内在联系才能阐明其发生及利得的实质。
驰骋政坛并未使俄林中断对经济学的研究。他不负盛名,探索不止。自进入政界之后,他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写出了大量论著,而且多次出国讲学。
为了表彰俄林对经济学,特别是对国际贸易理论所做的贡献,瑞典皇家科学院于1977年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与他一起获奖的还有英国剑桥大学的詹姆斯·爱德华·米德。评选委员会认为他们“对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俄林从16岁跨入经济学的大门到获得诺贝尔奖,奋斗达60余年。1979年8月3日,也就是在获得诺贝尔奖后的第三年,他与世长辞了,享年80岁。
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早在1922年,他在其博士资格预选论文中,第一次提出了自己的国际贸易理论初步大纲,成为他后来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1924年,在其博士论文及答辩中,他提出的贸易理论被认为是第一次较完整地阐述了经济学关于区际和国际分工贸易的理论体系。1931年,他把自己的贸易理论体系进一步加以充实、修改和提高,完成了闻名世界经济学坛的著作《区域贸易与国际贸易》。至此,最终形成俄林贸易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很快就被写进当时世界上一些最有影响的经济学教科书里,被称为赫克塞尔——俄林模型。贝蒂尔·俄林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资本运动理论做出了开拓性的研究.1977年与英国剑桥大学的米德一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俄林生产要素禀赋说的创立与其导师赫克塞尔的贡献密切相关。赫克塞尔在《对外贸易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率先将生产要素的分析纳入贸易研究的领域。认为“两国在生产要索相对稀缺的差异是比较成本之差异,因而也是国际贸易的一个必要条件,另一不可或缺的条件是一种商品的生产要素结合比例与另一种商品的要素结合比例不同。”俄林深受启发并认为赫氏的思想是其构建国际贸易相互依存理论的组成部分。这也是西方学者将生产要素禀赋说又冠以“赫克塞尔——俄林模式”的原因。
——传世佳言——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相对优势来源于它所享有的丰厚的生产要素,也就是说相对优势取决于一个国家或地区最突出的生产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