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42847000000010

第10章 武则天垂帘:娘老子搞死亲儿子

武则天和唐高宗李治一共生了四个儿子,他们是李弘、李贤、李显和李旦。如果说,李弘和李贤是纯粹的倒霉蛋和牺牲品,那么李显就是皇权的玩偶。他的两个哥哥,都当过太子,一个神秘地死去,一个被废被贬,最后被逼自杀。

李显的大哥李弘,原本是李治顶中意的继承人。李治看见这个儿子就打心眼儿里疼。怎么呢?这个李弘和李治太像了。性情像,身体像,气质也像,完全是李治的翻版。李弘从小身体就不好,比李治还差,性情也柔弱、仁慈,具有浓郁的文人气质。

李治一直酷爱文学,年轻时是一个敏感而多情的文学青年。武则天也爱好文学。李弘受到他们的遗传,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文学方面的天赋。

10 岁那年,已是太子的李弘,敕令府里的许敬宗、上官仪编纂了一部五百卷的文集,叫《瑶山玉彩》,当做礼物,献给李治。这绝非讨好,而是两父子都好这口。像读书人互赠书籍一样,李治可高兴了,赐给李弘丝绸三万缎。真是朕的好儿子,得好好培养,不怕费神不怕费精力,这么经典的接班人,可遇不可求。

受到良好教育的李弘,确实乖得没话说。他对士大夫彬彬有礼,而且善于体察民间疾苦。李治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就下诏让他任监国。监国相当于朝廷的常务副元首,是太子辅佐皇帝、参与政务的一种行政称号,管的都是实事儿。在太子李弘监国期间,关中闹饥荒,禁军的部分士兵靠吃榆树皮过日子,李弘见了,就吩咐家令寺送粮食给士兵。家令寺就是太子府掌刑法、食膳、仓库、什物、奴婢等事的一个部门。

性格这东西就是奇特,好的一面往往又是缺陷。李弘的仁慈和同情心,分明是暖人心窝的,可这种一味的仁慈,并不是作为一个帝王应该有的,过于仁慈,便有些窝囊,便要被人吃。内在硬不起来,你外在的身子骨还弱,打小体弱多病,怎么能当皇帝呢?残酷地说,李弘不具备一个帝王应有的心肠、体格和气质。

要说这么一个小白兔似的乖儿子,本不会和性情强悍的武则天产生冲突。至少,表面看来,李弘没有对武则天构成威胁。可是,他却在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的时候,突然暴死于合璧宫,年仅24 岁。

这能不让人有所猜测吗?是谁害死了太子李弘?他究竟是怎么死的?

疑窦丛生。

时光倒退到两年前,咸亨四年(公元673 年)八月的时候,高宗李治患病,无力料理朝政,就下诏说:“太子受诸司启事。”什么意思呢?就是由李弘批阅朝廷各个部门上奏的报告。意思很明确,李治让儿子李弘接手,把国家领导人这摊事儿给扛起来。可万万没想到,李治选定的这个接班人,在两年后先行离自己而去。

那一天,李弘随父亲李治、母亲武则天一同前往合璧宫,走着进去,躺着出来,猝死原因各说不一。

第一种说法是李弘体弱多病。《旧唐书·孝敬帝传》中说:李弘患的是一种叫“痨瘵”的病。这个病就是我们今天常见的肺结核,吃药打针都能好。可当时就是绝症,无药可救。而且这是一种消耗型疾病,慢慢拖垮你。

白天咳,夜里咳,无法睡眠,一个体质本就很虚弱的人,经得起多久的折腾?

李弘在以太子身份监国时,就染上了这病。到了咸亨四年,李弘的肺病有所好转,但不明显。李治和武则天曾下旨:不许李弘重劳。

而李弘带病坚持工作,由于过度劳累,病菌入侵。终于病情恶化,死在合璧宫。

这下问题就来了。这个李弘怎么早不死晚不死,偏偏在与李治、武则天同入合璧宫时猝死?于是,猜测四起,萌生了第二种说法。

第二种说法则是武则天杀死了李弘。怎么杀的呢?鸩杀。为什么要杀呢?原因有二。

首先,李弘逐渐长大成熟,能力也很强。并且,太子府相当于一个小朝廷。李弘监国,自然由太子府官员辅佐。李弘监国的时间比较长,高宗李治干脆让朝廷的宰相去辅佐他。这样一来,宰相和太子就形成一个强大的势力。这时候,武则天也正在逐步独揽朝政。面对由宰相太子构成的集团势力,这个不寻常的女人就得琢磨啊,一旦高宗李治归天,她怎么还能控制政权呢?于是,她对自己的儿子李弘起了杀心。

如果说,武则天的第一个作案动机多少还有些符合她的心态,那么,第二个杀害李弘的原因就比较离谱了。这得从她和李弘之间的矛盾说起。

咸亨二年(公元671 年)的时候,很偶然的一个机会,李弘发现萧淑妃的两个女儿——被软禁的义阳公主和宣城公主。这俩公主都没出嫁,一副楚楚可怜、内分泌失调的样子,李弘看了心里那个酸啊。

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能不嫁人呢?

于是,仁慈善良的李弘就请奏,要把两位老姐姐嫁出去。这下可惹恼了武则天。这小子的脑袋是被门挤了还是被驴踢了?萧淑妃是什么人?那是老娘的对头。要不是当年老娘把她搞垮,你小子能有今天?

真是蜜罐里泡大,不晓得老娘吃过多少苦,你要同情是吧,要嫁了她们是吧,那好,这儿有俩现成的值班卫士,一人配一个,完事儿。

《新唐书》是怎么说这事儿的呢?上面说:“义阳、宣城二公主母故幽掖庭,四十不嫁,弘闻眙恻,建请下降。武后怒,即以当上卫士配之,由是失爱。”

这个记载暴露出两个明显的错误。

第一,义阳、宣城两位公主是高宗李治的亲生女儿,生年不详。

但是,咸亨二年的时候,高宗多大呢?43 岁。一个43 岁的男人,他的女儿就年逾40 了,实在很科幻。

第二,《旧唐书》有一段记载:“义阳、宣城二公主缘母萧氏获谴,从夫外宫。”这就是说二位公主早就嫁出去了。《唐会要》也记载,义阳公主下嫁给权毅,宣城公主下嫁给王勖。这两个人当时都不是卫士,他们都是翊卫。一字之差,出身可就大不同了,翊卫是皇帝身边的亲近卫士,贴身保镖,只有父辈和祖辈是大官的才有资格当上翊卫。

可见,李弘和母亲武则天的这个矛盾,是不存在的。

但是,这母子二人,还有另一个矛盾,就是李弘选妃的问题。李弘最初选择的是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这个女孩儿,长得又漂亮,又知书达理,一派大家闺秀风范。李弘很喜欢她,定了婚期,说话就要娶新媳妇进门。可偏偏武则天的外甥贺兰敏之也瞧上了这女孩儿,女孩儿不从,贺兰敏之就强暴了她。李弘的婚事就此落空。这可是奇耻大辱啊,武氏家族真是欺人太甚,李弘怎能咽下这口恶气,他表露出对武氏家族的仇恨。他这一表露,武则天能不觉察吗?

于是,由于母子之间的这个矛盾,武则天就采取了秘密的行动。

杀!史书上只有非常简略的记载,说武则天在酒中下毒,毒死了李弘。

到底是如何下的手,没有任何说明。

这是真的吗?当然不是。

首先,“李弘请嫁二公主”一说,纯属杜撰。就算真有其事,至多是母子之间不痛快而已,凭武则天清醒的政治头脑,会因此而杀了太子吗?而且,按时间计算,“李弘请嫁二公主”一事发生在三年前,李弘死于三年后。就因为这事儿,武则天在三年后再把儿子杀了,这就有些荒唐了。

其次,李弘因为婚事落空仇恨武氏家族,这是可信的。很正常嘛,人家强暴了你未婚妻,你能不恨吗?恨虽恨,可是李弘并没有真正威胁到武则天,他始终病病歪歪,能不能活都成问题,武则天犯得着非要杀他吗?况且,李弘身为太子,身边自然有很多护卫,即便武则天要下手,也得冒很大的风险。

作为武则天来说,她不会不权衡利弊得失,她可以驾驭丈夫李治,难道就没能力驾驭李治的翻版李弘么?因而,武则天的作案动机很不充分,作案条件也不成熟。她只有一种不爽的心态,就是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让她感到隐隐的威胁。但这种威胁并不致命,并没把她逼到非要杀了亲生儿子的地步。

所以,关于李弘猝死一案,相比之下,第一种说法更接近事实真相,李弘确系身患肺结核,病至晚期,无法治愈而死亡。

既然如此,为什么旧史要推断、记载武则天鸩杀了李弘呢?这里面也存在两个问题。

其一,社会舆论问题。一个女人篡班夺权当皇帝,推翻了传统观念,当时的人们很难接受,全社会对武则天这个女人,抱有极大的成见。因此,会产生民间流言。

其二,史书作者问题。编撰史书的作者,在书中加入了自我好恶的观念和认识。加入一些莫须有的事件,以突出武则天的冷酷无情。

只有一个人,比较客观地看待李弘一案。这个人就是司马光。他在《资治通鉴》里说:“弘之死,其事难明,今但云时人以为天后鸩之,疑似传疑。”就是说:李弘猝死很难说明白真相,今日的人一说起这事儿,就以为是天后武则天用毒酒害死的,这里面充满了疑问。

李弘确实是一个充满悲剧色彩的人物。他的一生很短暂,才24岁,只经历了两个本命年,死后被高宗追认为孝敬皇帝。

追认太子为皇帝,在中国历史上,这是第一次。

对于这个儿子的死,从情感上来说,武则天是非常悲痛的,她亲笔撰写了《一切道经序》。这是一篇母亲缅怀儿子的文章,里面说,回想起自己对李弘的哺育,就充满哀伤。尽管母子之间有这样那样的冲突,但毕竟李弘是一个脆弱善良的乖孩子。从权力欲望来说,李弘的死又给武则天一种安慰。太子和宰相构成的势力集团已不复存在,夺权也罢,称帝也罢,那是后话。总之,少了一个障碍。他们母子之间,再不会有矛盾,再不会有争斗,再不会有欢乐或痛苦,残存在人世间的,徒有一丝缥缈淡然的扼腕神伤。

李弘死后,没有留下子嗣。两个月之后,他的弟弟,武则天的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

李贤和他的哥哥李弘不同,他一点也不柔弱,可以说是文武双全。

很小的时候,就读了《尚书》、《礼记》、《论语》等书,且过目不忘。

李治也很喜欢这个孩子。李贤立为太子后,李治也令他监国。李贤做得很好,博得广泛的赞誉和好评,李治多次给予褒奖。

22 岁的新太子李贤春风得意。可是,李贤的幸福时光仅仅持续了三个月。就在上元二年(公元675 年)九月的时候,高宗李治忽然向宰相大臣们提出:让天后武则天摄政。

这个提议很雷人,当场就有宰相被雷倒。大伙儿都知道啊,李治患了风疾病后,政事有一半儿是武则天来处理,可以说是二圣临朝。

这做法已经破例了,现在更过分,还要这女人摄政。什么是摄政?那就是临朝称制,行使皇帝的权力。二圣临朝也罢,好歹武则天还没有发号施令的权力,这下可好,朝政诸事都不用和李治商议,直接就可以诏令执行。

宰相郝处俊第一个跳出来反对,他的意见是皇后临朝就是乱政,皇帝如果病重无法料理朝政,也应该传位于太子。

郝处俊的话当然有道理,而李治有自己的想法。他的风疾病很严重,无力支撑,只想好好养病。但是,太子李贤很年轻,李治并不敢将国家和皇位全交给他。“二圣临朝”期间,李治十分欣赏武则天处理政事的能力。所以,李治打的主意是让她摄政,愿望是良好的,认为这样可以辅佐太子李贤,当李贤更成熟时,再把皇位传给他。他怎么可能想到,在他死后,武则天会自个儿称帝。如果他穿越时空,来到现在,捧着历史书本,读到武则天称帝一段,读到这女人为了独掌皇权,疯狂地迫害和屠杀李唐子孙,他笃定不会让这个女人摄政,说不定早把她给杀了。

问题是,咱们知道这段历史的结局,李治不知道,所以,他感觉不到危险。感觉不到权力增长的武则天已有了一口吞没李唐江山的欲望,这欲望相当凶猛,势不可挡,谁也无法遏制。

对于权欲膨胀的武则天来说,太子李贤是她掌权的一个威胁。而且,这个太子不同于李治和李弘。这个男人的身体很好。他精力充沛,干劲十足,看不惯武则天参政。这是个大矛盾,不是小矛盾。但凡是宫廷中的矛盾都有一个规律,由隐秘到公开,先都表面矜持着,笑里藏把刀什么的,但随着矛盾升级,局面就会无法控制。

李弘和武则天之间的矛盾亦是如此。不久以后,朝内大臣就分为两派。一方是武后派,一方是太子派。更坏的是,太子派中也分为几派。反对李贤的人就想出一个损招儿,像如今的下流媒体和穷极无聊的八卦爱好者传明星绯闻一样,散布小道消息,说李贤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他是武则天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当时又没有《人民日报》

可以辟谣,这消息就宫廷病菌般孳生蔓延。

这个消息到底是捕风捉影,还是确有根据呢?

如果说这消息具有一定的真实性,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高宗李治和韩国夫人有染。李贤出生的时间是永徽五年,也就是公元654年。在他之前,武则天还生过两个孩子,一个是永徽三年(公元652年)出生的李弘,另一个是在襁褓中被闷死的小公主。两年时间生下三个孩子,怀孕难度比较高。这个时期,武则天还是昭仪,忙着争宠,为了得到皇后的位置,即便李治和自己的姐姐有一腿,武则天也不会跳出来,只当眼不见心不烦了。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在对付和处理李贤时,手段毒辣残忍,全无母子之情。因此,李贤有可能不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这个说法,站在情感的角度或许说得通。但是别忘了,在夺取皇权的斗争中,亲人互相杀戮的事情屡见不鲜,玄武门之变的兄弟相残就是一个例证。

我说过,历史从不曾心软,皇权也从不相信亲情。因此,这个说法多少有些站不住脚。

另外一点,高宗李治一共有18 个儿女,其中6 个是武则天所生。

就算李贤是韩国夫人所生,这两夫妇完全没必要抱养韩国夫人的儿子。

有染就够可以了,还要把私生子抱回来养,于情于理都不大可能。

所以,关于李贤身世的流言,只是捕风捉影的谣传。

可这谣言越传越凶。连正谏大夫明崇俨也私下向高宗和武则天进言,说太子李贤不能继承帝位,英王李显和相王李旦都比他合适。从面相上看,李显和太宗李世民的模样很像,而李旦的面相很富贵。

这个明崇俨不是一只好鸟,会些符咒幻术之类的玩意儿,和术士差不多。为了给李治医病,常常弄些偏方,还求神拜佛什么的,武则天也迷信,常常请他降鬼除魔。因此,明崇俨受到高宗和武则天的重用,当上正谏大夫。这是个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其职责是专门向皇帝提意见。因而,明崇俨的话是比较有分量的。

恶毒的流言飞语,给李贤造成了很大的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这孩子受不了这份儿刺激,一下颓废了,自暴自弃。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终日沉迷于酒色,生活糜烂,甚至和户奴赵道生搞同性恋。

这太荒唐了,你一个堂堂的太子走奴才的后门,罪孽啊罪孽。不少官员就上书规劝,李贤非但不听,还和赵道生搞得更密切,常常赏赐金帛给他。

对儿子放浪形骸的做派,武则天又气又恨,叫人拿了北门学士所撰写的《少阳正范》、《孝子传》等书籍给李贤,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然后,武则天又写了几封批评信,责备儿子的行为,希望他能改过自新,重新做人。李贤原本心里就不痛快,现在母亲又来教育他,情绪就更为抵触。如此一来,母子之间的矛盾加深了。

就在这时候,准确地说是调露元年,公元679 年,洛阳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正谏大夫明崇俨遇刺身亡!

这桩人命大案轰动了洛阳城。精明的武则天反应很快,将太子李贤定为重大犯罪嫌疑人,安排官员组成专案组展开调查。既然是调查太子,官员的级别就不能低。武则天安排的破案人员有两个宰相,一个是裴炎,一个是薛元超。这两位都是她一手提拔起来的。另外还配了一个御史大夫高智超。这三个官员,职位虽高,但也不可能直接拿了太子来审问。于是,他们把目标锁定在李贤的情人赵道生身上,对他严刑逼供,赵道生哪扛得住,牙没打掉就开口招认:是太子李贤指使他杀害了明崇俨。

很好,证词有了,作案凶器呢?不用你赵道生交代,武则天当即下令搜查太子东宫。这一搜查,查出更为惊人的事情——太子东宫的马坊中藏匿了数百副铠甲。按唐朝的规定,私藏武器是犯法的。你身为太子藏这么多甲胄干吗?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企图谋反!

案件的性质瞬间就变了,由买凶杀害国家干部上升到阴谋夺权,这就是处死和剥夺政治权利终身的问题了。武则天的目的达到了,这显然是废掉李贤的最佳机会。但有个问题她说不通,作为太子,天下迟早是他的,何必要谋反?李治就更是想不通,觉得其中另有原因,即便李贤想谋反,恐怕也是一时糊涂,孩子还是好孩子。于是李治向武则天求情。武则天却说:作为太子而心怀叛逆,天地所不容。应该大义灭亲,怎么可以赦免!

于是,太子李贤被贬为庶人,先押送长安幽禁起来,而后发配到巴州幽禁起来,就是今天的巴州市一带。太子的党羽,支持太子的宰相臣工无一幸免,死亡的死亡,流放的流放。这是一次残酷的大清洗,太子的势力集团被摧毁。即便如此,武则天仍不放心,她还担心李贤会伺机叛乱,于是便派左金吾大将军丘神前往巴州。

光宅元年,公元684 年2 月,丘神来到巴州,以检查李贤住宅以防备意外为名,对幽禁的李贤进行精神折磨。李贤被逼自杀。

这就是太子李贤,武则天次子的人生归宿和最后结局。

肃清李贤集团的势力后,武则天的权力、威望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为了这个目的,死个把儿子算什么呢。你打老娘肚子里蹦出来,权当老娘又把你塞了回去。没关系,真的没关系,她还有两个活着的儿子,李显和李旦。

太子李贤被废黜后,他的弟弟英王李显被立为太子,成为高宗李治的新一任接班人。

这之前,李显继位的希望是非常渺茫的,可以说根本没有机会。

他和他的两个哥哥李弘、李贤相比较,不在一个档次。论德行和声誉,他不及李弘;论能力头脑,他不及李贤。李贤很早就形成了自己的一派势力,李显可差远了。这孩子总的来说是智慧不足,能力不强。优点倒也有一个,就是温顺,相当温顺。而这温顺不全是他生来的性情,有一半儿是叫武则天给吓的。他亲眼目睹了两个哥哥的下场,很清楚一旦得罪了执掌朝政的母亲,自己会是个什么结果。

于是,在武则天面前,李显始终小心谨慎,唯唯诺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绝不乱说。这太子当的,只能用一个词儿来形容,那就是:

苟延残喘。当然,李显这个做法和状态的收效非常好,没有和武则天发生任何冲突,太子这把交椅算坐稳当了。从一件事情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开耀二年(公元682 年)的时候,李显的长子李重润出生,高宗和武则天都很高兴,不仅改年号为永淳,还将这个孙子立为皇太孙。这说明,武则天对李显是比较放心的。

相安无事度过一年,到了弘道元年(公元683 年)十二月初四,高宗李治驾崩于洛阳。临死前,李治遗命,令宰相裴炎辅政,同时下一道遗诏,这份遗诏的原文是这么写的:

天下至大,宗社至重,执契承祧,不可暂旷。皇太子可于柩前即皇帝位,其服纪轻重,宜依汉制。以日易月,于事为宜。园陵制度,务从节俭。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

这份遗诏的意思就是说,确定太子李显继承皇位,而且在灵柩前就可以即位当皇帝。关于服丧的事宜,按照汉制就行了。丧事一日当一月,不用遵循传统守孝三年。最关键的最后一句话:“军国大事有不决,兼取天后进止。”

这句话可以有两种解释:

一、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如果难以决断,就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

二、关于军国大事,皇帝决断时,要听取天后武则天的意见,方能裁决。

这就像今天的合同公文,漏洞总是有的,文字总是可以解释的。

解释权在谁手上呢?答案很明显,在武则天手上。武则天早已在不断积聚和壮大自己的势力。对宰相班子的调整,对中央禁军的控制,对地方的控制,方方面面都在慢慢掌握中。李显算什么呢?明明是儿子,过的日子却是天天装孙子,好不容易继承帝位,遗诏里又写这么一句。

父皇是怎么想的啊?

李治的想法不外乎有两个。第一,李显在监国期间,荒于正事,让李治大伤脑筋,所以,李治信不过李显的能力和头脑,担心他控制不了朝廷的局面。第二,对武则天能力信任的同时,也有些担心她独揽政权。以为加上这么一句话,可以让武则天作为李显的顾问,互相又有所牵制。

遗诏,准确地说,不单单包含了一个皇帝临终前的诏令,还有他的愿望。而愿望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李治以为,遗诏所言只给武则天保留了一部分权力,却没想到,他的这种保留会让武则天将整个大权独揽于手。

服丧期满。27 天后,27 岁的李显登基亲政,改年号为“嗣圣”,是为唐中宗。

可坐上皇位的李显有些找不着北。这就像一个穷困已久、长期混迹社会底层受压抑的人,忽而拾到一笔巨款,侥幸登入上流社会,狂喜中难免有些掩饰不住的张狂。

先前说过,李显温顺的性情一半儿是给武则天吓的。事实上,他是一个双重性格的人,温顺的另一面就是任性。他被立为太子后,最爱干的只是骑马打猎。这一点正是他任性的体现。正月初一这天,他坐上皇位,立刻着手干了三件事。第一件,迫不及待地立他的太子妃韦氏为皇后;第二件,把韦氏的父亲韦玄贞提拔为豫州刺史;第三件,让韦氏的一个八竿子打不着的远亲直接当了宰相。

说起来韦氏家族也出身贵族,可早已经没落了,家族官员的级别都比较低,如此硬行提拔,肯定是难以服众的。要说李显这么干没经过大脑倒也不是,他是怎么想的呢?他想啊,武则天有自己的势力和心腹,那么现如今我登基了,也应当有我的一班人马,于是行动。

这个傻小子也不先看看老娘武则天是怎么干的,武则天执政都先要安抚李唐宗室,什么事儿都得有个过程,李显不管,先干了再说。

对此,武则天以静制动,观察李显下一步的行动。李显呢,不仅没意识到自己的鲁莽和无知,反而变本加厉,他还要进一步提拔岳父韦玄贞为侍中。更荒唐的是,他还要授给乳母的儿子五品高官。头脑发热到极点。

这时候,受高宗李治遗命辅政的宰相裴炎看不下去了,出面干预、争执,认为这两个提拔不妥。

李显很愤怒,你瞧清楚,我现在不是太子了,我是天子,天子无戏言,一言九鼎,天下都是我的,我说什么就是什么。于是,他拍案说了这么一句话:“我把天下让给韦玄贞都可以,给他个侍中有什么可惜的!”

这话把裴炎噎得够戗,你也知道天子无戏言,可你这话真把人心肝吓得扑通扑通地跳。

感到恐惧的裴炎马上就把这件事向武则天做了汇报。武则天听了什么反应呢?她是既气愤又失望。认为这个儿子的所作所为根本不配当一国之君,如此下去,天下迟早要毁在他手里。

于是,武则天就和裴炎密谋,打算废黜中宗李显改立皇帝。

李显啊李显,脱口讲了这么一句不经大脑的负气话,大难飞快就临头了。他的任性将让他付出沉重的代价。

光宅元年(公元684 年)二月初六,武则天在洛阳宫乾元殿召集文武百官议事。李显则高坐殿上,等候百官朝拜。令他意想不到的是,还未议事,裴炎就和中书侍郎刘之、羽林将军程务挺等人带羽林军士兵进到殿内,一副杀气腾腾的架势,进来就宣读废黜他的诏令。这个诏令当然是武则天的旨意。左右侍臣听了以后,只得遵从,将李显扶下殿。

对李显来说,这显然是当头一棒。惊慌的他根本没意识到自个儿错在哪里,傻在何处?他很不服气地问武则天:“我有何罪?”

武则天反问:“你想把天下让给韦玄贞,怎么能说无罪?”

李显这才明白自己失言。其实失言也不要紧,关键看自己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是一介平民,失言就是玩笑。对于一个皇帝,那就不是玩笑,是完蛋。

李显就完蛋了。才当了一个多月皇帝,就被赶下台来。这正常吗?

其实很正常,凭李显这个初出茅庐,一步错步步错的小子,怎敌得过老谋深算的武则天。老娘兵不血刃就把你废了。什么是宫廷政变的顶峰境界?这就是了。打打杀杀算什么,智取才叫高明。

李显下台后,是为庐陵王。他的弟弟李旦接替他做了皇帝。这是一个具有学者气质的孩子,在武则天看来,也就是一傀儡。

被废黜的李显可比傀儡的境遇糟糕多了。他先是被发配到今天湖北房县,也就是当时的房州。刚到那儿5 天,又被发配到均州,就是今天的湖北均县西面地界儿。隔年3 月,李显又被迁回房州。这样反复搬迁是武则天刻意安排的。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可以防止李显长居一地,集聚发展自己的实力来对抗朝廷和自己的权威。李显对此自然是毫无办法,他活像一只塑料跳棋,任由武则天拇指食指一捏,想放哪里放哪里,想叫你怎么跳,你就得怎么跳。

几年下来,李显的锐气被武则天折磨得消失殆尽。这时,武则天才让他长久居住在房州。一住就是15 年。

这 15 年中,朝廷剧变。发生的大事儿一件比一件骇人。首先他的弟弟李旦主动上表逊位,武则天把听政的垂帘扯去,自己称帝,成为一代女皇,疯狂杀戮李唐宗室子弟。李显这边则是既庆幸又害怕。

庆幸的是,幸亏自己没继续当皇帝,当了迟早也得被废,说不定命都难保。害怕的是,那么多李唐宗室子弟都被杀了,自己还不跟个臭虫一样,哪天老娘不爽,说踩死就踩死,逃也没处逃,跑也没处跑。老娘那边没动静,他这厢心里更打鼓,说不准哪天武则天就来一杀招。

这么提心吊胆,还不如死了省心,这就叫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这期间,徐敬业在扬州发动兵变。不久后,李唐宗室的琅玡王冲、越王贞等人遥相呼应,相继起兵。既然是兵变,就得有个说法,打仗造反历来都得有个说法,讲求一个出师有名,显得自己很正义,以求民心支持。徐敬业等人打的旗号是反对武则天,匡复庐陵王。实际上,徐敬业起兵,根本算不得什么正义。武则天称帝后,提拔的大多是武氏子弟。这就让一些没被提拔的政客很失落。他们聚在一起就嘀咕,哀叹,心理很不平衡。典型的运气背怨社会,命苦就怪政府。徐敬业是其中之一,他原本担任眉州刺史,因为失职被贬为柳州司马。被贬官后的他很郁闷,就出去溜达散心,他和他的兄弟一起到了扬州。在扬州,徐敬业结识了因为贪污从长安主簿贬官为临海丞的骆宾王,以及从监察御史被贬为县尉的魏思温,还有一些失意的文人。失意的文人政客和降职官员混在一块能干什么?文人政客有理论有谋略,降职官员有勇气有力量,加在一起跟化学反应似的,很快生出一个词:造反。

对,造反。造反这个词不是名词,是一个充满激情的动词。可所有的造反行动都是赌博,赌赢了,你改写历史;赌输了,历史改写你。

这里头不是有文人吗,这种行动文人最好干的事儿就是撰写檄文,制造社会舆论。檄文一般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历数对方的罪恶,先骂你,把你骂崩溃。这一点做得很好的是三国时代的陈琳,让曹操全方位认识了自己的爹和祖父;二是说明自己这方领袖是谁,他的出身多么高贵,他有多么伟大,因此这是一场正义的战争;三是笼络天下人,受苦受难的都起来吧,跟着我们干,加入我们的队伍,你们将拥有美好的未来和前程,你们的未来不是梦。

骆宾王挥毫写的一篇檄文就叫《代徐敬业传檄天下文》,列举武则天的三大罪状:一是武则天与高宗父子乱伦,跟这个睡完跟那个睡,还迫害王皇后;二是杀姐姐,害哥哥,弄死高宗,毒死母亲;三是囚禁皇帝李旦,为了自己当皇帝,从而拼命提拔自己的娘家人。此三大罪状,极其万恶,人人得而诛之。

老实说,这篇文采斐然的檄文一半是实话,一半是诽谤。但无论如何,舆论是有了。还有口号呢。就是“打倒武则天,匡复庐陵王”。

就差拉一横幅,脑门儿上捆一头巾上书“绝食”二字上街游行了。

这么一来,可把庐陵王李显吓得不轻。他不仅没看到希望,而且心里更加忧虑恐惧。人家拿他当了旗号,对武则天来说,他就是一祸害。除掉他好比拔掉对方的军旗。到时候,根本不会讲什么母子之情。

可怜的李显,吓得晚上睡不着觉,常被噩梦惊醒,抑郁恐惧中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

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担心的那样。武则天就是武则天,每临大事有静气,她看了骆宾王写的诏书以后,对裴炎说了一句话:这样的人才,怎么早没发现!瞧瞧武则天这度量,这气概,完全帝王风范,阵脚一点儿不乱。只用了7 天时间,就调集了30 万大军浩浩荡荡去平定叛乱。统帅是高宗的堂叔李孝逸。怎么用这个人呢?武则天是有考虑的。这个李孝逸打仗很牛,而且,在李唐宗室里,此人辈分高,威望高。你徐敬业不是号称匡扶李唐吗?那好,我就叫李唐宗室的老辈打你。不仅打服你,还打服天下人。这是一层意思。还有一层意思,但凡有脑子的人都该清楚,我用李孝逸做将领,已经表明了我的态度,我和李唐宗室是一家人,担忧的别担忧了,挑拨的别挑拨了。这就叫政治正义性,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实在的,武则天确实具有帝王的资质。作为帝王,得有一个起码的素质,就是知人善任。武则天平叛徐敬业之乱,胜得有章法,胜得有智慧。政治优势、军事优势、用人优势、民心所向,无不具备。怎能不胜?你徐敬业、骆宾王几条小泥鳅能掀起什么大浪?充其量是浪花一朵。唾沫星子再多其实也淹不死人,还得靠实力。

很快,一场叛乱被武则天镇压了。这是李显没有想到的。让他更没想到的是,圣历元年(公元698 年),武则天突然发来一道诏书。

这份诏书的内容很奇怪,上面说庐陵王患病,需来神都治疗,着其即刻起程。神都就是洛阳,武周时期的都城。武则天怎么突然叫李显迁移到洛阳呢?李显真的得病了?

李显没病。武则天的这道诏书,也并不是要折腾李显,而是她老人家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做出了最终的选择。在称帝后的七八年里,这是一个困惑或者说折磨武则天已久的问题。立武氏还是将皇位还给儿子?她是左右摇摆,传武氏,她的“大周”国号可以延续下去,但武氏里没有她的亲生儿子,将来她的子孙将面临怎样的祸福,这个她心里没底。如果还给儿子,“大周”国号却又无法延续。

武则天这一犹豫不要紧。李武两姓的储位斗争可就打得头破血流了,且愈演愈烈。

天授二年(公元691 年),武承嗣秘密指使洛阳人王庆之给武则天上书,请武则天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仅接受,而且很高兴。

有人跳出来反对,当即就被诛杀。这两个牺牲者就是岑长倩和格辅元。

这说明,在立储君的问题上,一开始武则天是倾向于武姓的。

另外有一个事情,也说明了这一点——长寿二年(公元693 年)一月,大臣裴匪躬和内常侍范云仙等人,偷偷去拜见李旦。不久,便有人诬告李旦想谋反。武则天先将裴匪躬、范云仙等人处死,又命令酷吏来俊臣审查李旦身边的人。

来俊臣是个相当凶险的人,他的父亲就不是一只好鸟,名字就很淫荡,叫来操。来操是个赌徒,与蔡本的老婆私通,后来赢了蔡本一大笔钱,蔡本以妻子抵债,来操娶了已怀孕的老情人,进门没多久就生下了来俊臣。

有其父必有其子,来俊臣在地方上无恶不作,后来,来俊臣见胡人索元礼告密有功,迅速被提拔去管理“制狱”,心里十分羡慕,于是也学着开始罗织罪名,诬告亲王大臣。武则天认为他很忠心,就授予他侍御史的职务。之后,来俊臣接替了索元礼,管理“制狱”。他的残暴远胜于前任索元礼,对李旦身边的人进行非人的折磨。那些人甚至以剖腹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清白,证明自己并无反心,这才免于一死。

就这样武则天还不放心,最后软禁了李旦。

由于武则天一开始倾向于武姓,武承嗣有恃无恐,联合酷吏一同迫害李唐宗室。李唐宗室虽遭受了惨重的损失,但仍有不少朝廷大臣支持,这些大臣将相效忠武则天,实际上是效忠唐高祖、唐太宗开创的大唐事业,心里绝不愿意让武氏的子侄继位。

这些大臣里面有两个重要人物。一个是宰相李昭德,一个是宰相狄仁杰。

在武李二姓斗争到几乎喋血宫门的时候,先前受武承嗣指使的洛阳人王庆之,再次向武则天上书,请立武承嗣为皇太子。宰相李昭德当机立断,假借圣名,把王庆之杖杀了。典型的先斩后奏,踩死了这只臭虫,李昭德才跟武则天摆事实,讲道理。事实是,高宗皇帝是武则天的丈夫,李旦是武则天的儿子,是皇嗣。道理是,理应将基业传于子孙,怎么能以侄为嗣,传给武承嗣呢?这样的话,不仅辜负了先帝,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

“先帝也不血食,断了奉祀”这话顶厉害。什么叫血食?血食就是杀牲祭祀,供养已故死者。如果不血食,这死了的人就会成饿死鬼。

李昭德的意思就是,如果你武则天传位于武姓,而不还位给李姓,那么你丈夫高宗李治就会成为饿死鬼。

这个恐怖的段子让武则天心惊肉跳,吃睡不香。显然,她被李昭德的话说动了心。李昭德这个宰相在唐史中不算特有名,可也确实是一能人,既见机又果断。武则天这厢心眼儿一活泛,李昭德又走了一步棋,谏请对武承嗣的权力进行限制。打蛇打七寸,在朝廷里混,没权势相当于没子弹的枪,还不如一支烧火棍。

对于李昭德主张把武承嗣变成烧火棍的提议,武则天当然是心中不忍啦。李昭德便把自己的提议换了一种方式来表述,这就是语言的艺术。千万别小看,同一个事情,搁不同人嘴里,它还就不一样。

李昭德说:武承嗣是陛下的侄子,是亲王,又位居宰相,他的权力和陛下的权力相差无几。自古以来,帝王家有很多弑父的事情。姑姑和侄子虽然不是父子,可即便是侄子,权力过大,陛下您能心安吗?

我要说,李昭德完全是个讲恐怖故事的高手。恐怖故事的技巧之一就是危言耸听,吓不了你就唬你。武承嗣的权力怎么会和武则天相差无几呢?差远了!可武则天不能不警惕,心理暗示是一把无形的手术刀,一种悬疑的危险感搅得你心里没法安宁。

这件事发生在长寿元年(公元692 年)。

随后,武则天削弱了武承嗣一系的权力。时任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的武承嗣,被改任为散官特进。

武承嗣当然知道,这是李昭德在武则天那里给自己下了一副烂药。

于是他给予还击,反谮李昭德。没想到的是,武则天对他的诋毁根本不理睬。

武承嗣哪里肯甘心。权力欲望一旦膨胀再收回来就难了。犹如人的恶念,偶一升腾便无法遏制。圣历元年(公元698 年)春天,武承嗣、武三思二人又开始请求充当皇帝接班人。俨然是权欲之火烧不尽,春风一吹它又生。他们多次派人在武则天耳边嘀咕:自古的天子,就没有立异姓为嗣的。你姓武,太子也该姓武。

武则天又有些摇摆,她的天平又向武姓一边倾斜。

这时候,另一个重要人物站出来反对,这就是宰相狄仁杰。

如果说,李昭德是从心理悬疑入手,劝谏武则天;那么狄仁杰就是从解梦的角度来劝谏武则天。希区柯克和弗洛伊德一齐上,这威力可小不了。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立接班人这事,武则天伤透了脑筋,做女人难,做一个有权势的女人更难,做一个皇权在握又舍不得放弃的女人,更是难上加难。

武则天白天伤神,晚上就做梦。什么梦呢?她梦见一只特大号鹦鹉,两只翅膀折断了。翌日早晨,她询问大臣们,这梦是什么含义?

狄仁杰直截了当地分析:这只鹦鹉,就是陛下您。两只翅膀,就是陛下的两个儿子。他们现在一个被软禁,一个被远远地囚禁,所以两翼折断。断了翅膀的鹦鹉怎么能够飞翔?陛下如果起用了二子,鹦鹉就能飞翔了。

狄仁杰这话真直接,二子是指谁?就是李显和李旦。这话像一根针,一下刺到武则天心里,可还没有如雷轰顶的效果。没等武则天表态,狄仁杰紧接着又来了一招更厉害的——明确指出立武姓和立李姓的区别——如果陛下立了儿子,千秋万岁还可以配食太庙,有人祭祀。

如果立了侄儿,一个侄子能让他的姑妈在太庙配享吗?显然不能。这是其一。其二,侄子和儿子到底哪个更亲?很明显,不用回答,当然儿子亲。其三,说起来这虽然是陛下的家事,但您这个家不是小家,是国家。所以这个事关系到江山社稷,关系到您的身后大事!

听了狄仁杰这番入情入理、精辟透彻的话,武则天的立储君天平再一次倾斜到李姓一边。这时候,不单是李昭德和狄仁杰等大臣拥护李姓,就连武则天的两个宠臣,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也拥护李姓。

这俩面首自从神功元年进入深宫,得到武则天宠幸后,一发不可收,先后都当了官儿。张易之官职升到散骑常侍,张昌宗为司尉少卿。对于张氏兄弟的得宠,武承嗣、武三思是非常厌恶的。张氏兄弟很清楚,武则天一旦驾崩,武承嗣或者武三思继位,他们再没有好饭吃。所以,他们也不拥护立武氏兄弟为嗣。

知道自己的处境,并不见得就有办法改变处境。张氏兄弟心里很惶恐。这时候,有个人给了他俩一根救命稻草。

这个给救命稻草的人,自然是张氏一党的,他就是机敏干练深得武则天信任的吉项。这时候,他和张氏兄弟同为控鹤监供奉。既是一党,吉项对自己的处境自然也很清醒,张氏倒台,他笃定受到牵连。

而他,可不是一只无头的苍蝇,他有的是主意,于是对张氏兄弟献计:

你们两兄弟的权贵,不是凭借功劳得来的,恨你们的朝臣大有人在,如果你们不及时为朝廷立功,将来下场很惨,无法自保。如今宰相大臣们大多支持李家,而庐陵王流放房州,李旦软禁在东宫。陛下年事已高,需要急立继承人,而武姓诸王不得民心,天下终将归为李唐。

你们何不劝谏皇上,立庐陵王为太子?这样,一来顺应民心,二来免除祸患,三来可以保住自己的权贵。

张氏兄弟很高兴,采信了吉项的建议,逮着机会就劝武则天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时间一长,武则天发现“天下庶士未忘唐德”。她其实没有选择,形势如此,如果她立武氏诸王之一为太子,将会丧失人心。说浅点,这是一个政治问题;说深点,这是一个文化问题。女人当皇帝,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背叛。不客气地说,传统文化是造就社会偏见的产物,讲究的是上圣下愚。众生平等吗?众生从来就没法儿平等。在中国的任何一个时代,一个背叛传统文化的声音出现,立刻就会被很多声音和唾沫所淹没。只能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另类想法全藏心里,不能说,一说就错。

武则天了不起,可最终还是妥协了。不仅是怕失去民心,更头疼的是,立太子的储位问题还影响到民族关系。契丹、突厥等族见缝下蛆,伺机起兵。圣历元年(公元698 年),契丹孙万荣带兵侵犯幽州,打出的旗号竟然是拥立李显,复辟李唐。其实这只不过是一个借口,另一方面,突厥族的默啜可汗先是拒绝了来迎娶自己女儿的淮阳王武延秀。理由是:我受李家恩惠,女儿要嫁,就得嫁给李氏子弟,怎么能让武氏的人娶去?听说高宗有两个儿子,我要拥立他们。而后也以此为借口,进犯定州,占领以后又围困了赵州。河北一带非常危急。

武则天先后调集45 万大军疲于应付。最终,在圣历元年(公元698年)三月,做出了决定,召回庐陵王李显,立他为太子。这意味着武则天确定在自己死后,皇位由李显继承,李唐的江山终究是李唐的,还给你们。

李显接到武则天的诏书,被接回到神都洛阳。当他被重新立为太子的时候,距离他第一次登基,已是整整十五年。人生七十古来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夜里过了,算来只有二十五年在世,受尽多少奔波烦恼。

人一辈子有几个十五年?

召回李显后,武则天在朝堂上,对狄仁杰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还你太子。”

狄仁杰流泪叩首。

这里出现一个问题,为什么武则天不立就在洛阳的李旦为太子,而要召回房州的李显?

这个问题,野史倒有一种说法。说是武三思受了李显的妻子韦后托付,在武则天面前称赞了李显。这事得从扬州徐敬业叛乱说起,武则天令大将李孝逸带兵征讨的同时,又派武三思去房州监察李显,看他有什么举动,是不是企图遥相呼应。

武三思到了房州以后,见到了李显和韦后,这个韦后风韵十足,不是一般的美貌。可李显被废黜,他的夫人再美也是落水的凤凰。在这种境况下,韦后想利用武三思是可以理解的。她频频向武三思抛媚眼,送秋波,搞得武三思心旌摇曳。

韦后知道,搞定武三思,等于讨好了武则天,以后的日子或许就会大不一样。

女人能靠什么搞定男人?

当天夜里,韦后精心梳妆,打扮得让男人一见就会产生很多联想。

而后独自来到武三思的馆舍。武三思模样很正派地在读书,忽然一股浓郁的胭脂香味钻入鼻孔,随即韦后像聊斋妇女一般飘然而至,武三思作惊讶状,起身相迎,客套地说:娘娘深夜造访,实不敢当。

韦后迷人一笑,伸出纤细玉手,轻掩武三思嘴唇,说了两个关键词:噤声!灭烛!

武三思这次没有三思而行,他立刻吹灭蜡烛。随后,二人就干了一些省略号的事情。

次日清晨,韦后向武三思索要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就是要求武三思在武则天面前保举李显为太子。

武三思没想到,这一觉竟然睡出了这么大的政治意义。他答应了韦后的要求,并指天发誓说一定办。

武三思走了。没多久,武则天的诏令就到了,要李显迁回神都洛阳。

这就是野史说法,里面至少有三个疑问。其一,韦后一夜情献身武三思,这个事是否存在,谁也无法确定。若确有此事,也是在极其秘密之下进行,并没有招呼左右随从围观。那么,这事如何被外人知晓?

其二,武则天怎么可能凭武三思的几句好话和保举,就下决心诏回李显,并立其为太子?一个清醒的深谋远虑的女政治家,是不会一时头脑发热就行动的。当然,男政治家也不会。

其三,武三思也有机会继承皇位。一个有希望当上皇帝的人,一个见色动心的人,会为了一个一夜情的美女而放弃未来的后宫佳丽三千吗?

由此可见,野史的说法很难成立。

那么,武则天立李显而不立李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原因有四。

第一,性格因素。

李显机敏,李旦懦弱。从性格上讲,武则天不会不考虑到这一点。

她喜欢李旦的顺从,可继承皇位是在她死了以后,死了还需要谁来顺从吗?李显自然更适合继承皇位。

第二,民心因素。

立李氏为太子,就是还政于李唐。李显是高宗李治生前亲立的太子,李旦是她武则天废黜李显后立的太子。只有让李显复位,才象征着李唐王朝的延续,才真正顺了民心。

第三,关系因素。

李显和李旦都是武则天的亲生儿子。相比之下,他们谁和武则天的矛盾、隔阂更浅一些呢?应该说是李显。他虽然是有罪被罢黜,但废黜以后,享受的是亲王的待遇。武则天除了一开始让他反复迁移折腾以外,也没再为难过他,而李显也没有兴风作浪。一般来说,按照常规,被废黜后就不可能再登帝位。而武则天还给他机会,把他召回神都洛阳,重立为太子,李显多少会心生感激,甚至可以尽释前嫌。

李旦则不同,他私自接见大臣,有图谋不轨的嫌疑,从此失去了武则天对他的信任,还杀了他的宠妃刘氏和窦氏。在感情上,这母子二人仇怨极深。

第四,宗法因素。

以宗法观念来说,历来是“立嫡为长”。李显比李旦大,如果立李旦为太子,将来很有可能会引起一场皇位之争的兄弟相残;立李显为太子,危险系数相对就小得多。

武则天考虑得很周全。就在李显回到神都洛阳以后,她也没有马上立李显为太子。而是等了半年,让李显先熟悉洛阳的政治环境。同时,让皇嗣李旦也明白自己的意思。果然,半年后,李旦主动逊位于庐陵王,正合武则天心意。于是,将李旦降皇嗣为相王,李显为太子。

李显重为太子,已不是以前那个年少轻狂的冲天炮了。他变得谨慎成熟,再不口出狂言,说什么“我把江山给了韦玄贞又怎样”之类的操蛋话。对于眼前的形势,他有清醒的认识,武则天能把他从房州召回来,同样可以把他再贬回去,甚至将他处死。这是一个翻手是云,覆手是雨的女人。在她手里栽过跟头,再和她相处,不开动脑筋是不行的。

李显动的什么脑筋呢?他决定和武氏家族联姻。这样既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又能和武则天搞好关系。主意打定,把自己的一个女儿永泰公主嫁给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李显和魏王武承嗣就成了亲家。

接着,李显又把自己的幼女安乐公主嫁给了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孙武崇州,这样一来,和梁王武三思也成了亲家。

要说这就安全了吧?不,李显和武家结亲,惹到了两个人。这俩人不是别人,就是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和张昌宗。

事情发生在长安元年(公元701 年)九月,武延基、永泰公主夫妇和李显的儿子李重润对武则天宠幸二张表示出极大的不满。二张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就跑到武则天那里去诽谤,说了永泰公主夫妇等人很多坏话,什么污蔑朝廷啦,憎恨陛下啦等等。这件事的结果是李重润及永泰公主夫妇被逼自杀。

张易之和张昌宗与李显家族就此结下仇怨。张氏兄弟本来在武则天面前拥立李氏,打的主意是借助拥立之功,在武则天死后保全自己。

这让同样拥护李氏的大臣们很担心——如果二张得到拥立之功,这些大臣们的利益就会大受损失。因此,这帮“拥李派”就想利用二张与李显结怨的机会,伺机除掉二张,以获得拥立之功。

于是,以张柬之、崔玄为首的大臣们就开始密谋筹划除掉二张,拥戴现任太子李显复位。他们联合敬晖、桓彦范、袁恕己拉拢手握军权的将军。同时,敬晖和桓彦范秘密拜会了李显。对于这个计划,李显是既赞同又害怕。

长安四年(公元704 年)正月二十二日。行动策划和组织者张柬之、崔玄、敬晖、桓彦范,以及左将军薛思行等人,率领右羽林兵500 余人,抵达玄武门。这时候武则天在干什么呢?她在迎仙宫养病。

迎仙宫这名字挺有意境。但,事实上武则天没有迎来神仙,却即将迎来起事的人马。她的身边只有张易之、张昌宗两兄弟侍奉,外人都不能进入。

这无疑是一个好时机。可就在起事前一刻,太子李显掉链子了。

李多祚、李湛和太子宫内直郎去接他一起起事的时候,他蓦然退缩,对众人说:凶恶的小人确实应该铲除,可皇上现在龙体欠安,这样会让皇上受惊。诸位以后再策划这件事吧。

这话能把人鼻子气歪了。女皇欠安不假,可你有点儿欠揍。多关键的时刻,你的恐惧病又犯了!

李湛非常气愤,他给李显分析利害关系:诸位将帅宰相都是舍身为国,这会儿要放弃,事情败露,等待他们的是酷刑,甚至杀头,你身为殿下,能忍心眼睁睁看着他们受罪?

李湛的分析并没使李显当机立断。可这时候不容迟疑,紧急中,王同皎把李显强行抱上马,随兵将一同进发,很快攻下玄武门,飞速抵达迎仙宫,将张易之和张昌宗两兄弟杀死。

对于突如其来的变故,武则天很惊讶,质问谁在作乱?张柬之直截了当地说,是二张谋反,臣等奉太子敕令将之诛杀。

武则天当然清楚,这根本不是二张谋反,而是李显等人的阴谋。

但事已至此,她没有办法,只能对太子李显说,既然这两个小子已经死了,你可以回到东宫去了。

可武则天没料到的是,张柬之等人政变的目的,并不是单单杀死二张而已。他们最终的目的是逼迫武则天退位,让李显登上皇位,从而获得拥立之功。

武则天话音刚落,桓彦范就说:太子岂能回东宫,太子是天皇托付给陛下的,可太子年纪这么大了,还在东宫做太子,不合天意,不合民心。希望陛下传位于太子,以顺从上天与下民的心愿。

此时的武则天已无力回天,张柬之的谋划不可谓不巧妙,他们充分利用了朝廷最高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所以,在这次政变中,不仅有太子李显的参与,还有相王李旦、太平公主的参与,而武氏诸王,大多也与二张有矛盾,他们按兵不动,实际上是为这次政变开绿灯。

由此,只剩下孤零零武则天,她没有一点防备,政变当然顺利成功。

她的政治生涯就这么结束了,她的“大周”政权也在这次政变中彻底灭亡。

武则天在悲哀和虚弱中,发出了她在位的最后一道诏令,令太子监国。

翌日,武则天传位于李显。

隔日,李显复位称帝,改年号为神龙,大赦天下。

同类推荐
  •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

    震惊世界的科技发明(上)

    本丛书把传统的教育和未来的展望有机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引导当代中国人顺应悠久古老的中华文明融注世界发展的现代潮流。
  • 身在永乐间

    身在永乐间

    一梦六百年,身在永乐间。不曾为过客,瑀瑀独行前。升斗日日艰,富贵刻刻闲。但求身已过,不负在人间。
  • 烈风记

    烈风记

    一个现代人来到元代末年,在这个波澜壮阔,争取民族自由的时代,他能做些什么?他会对我们民族的未来做如何的改变,从而避免我们民族的悲剧呢?请看《烈风记》!
  •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黄金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消失的世界和神秘的文明:黄金国(谷臻小简·AI导读版)

    早在公元前700年,小亚细亚层底亚王国便开始使用起了金币。从此,人们对黄金的追求日趋狂热,到罗马帝国时期达到了高峰。对黄金国的狂热追求使许多人深入到南美洲深处,只要人们还存在对黄金、对新大陆的渴望,他们就会毫不犹豫地投入到对黄金国的搜寻之中。
  • 乱世之新汉崛起

    乱世之新汉崛起

    回到东汉末年,乱世将近,没有绝世武功,没有王八之气,更没有骚猪系统,也没有过人的智商,十六岁的二十一世纪的少年该如何生存下去?难道没有厕纸吗?屁股好痛,这竹片能用?身上都臭了,就没有香水什么的吗?香皂也行啊?这洗衣服怎么这么难,怀念我的洗衣机。让我回去好不好?想吃玉米了……想念我的华夏美食,我一定要找到小龙虾!科技发展要快,不然得造侵略要开放思想,建立学校,不然总是没人愿意教自己的技能,这就很气啊!要让我泱泱中华成为世界强国!
热门推荐
  • 冷王的小蛮妃:绝色炼金师

    冷王的小蛮妃:绝色炼金师

    她是现代默默无名的替身特技演员,她是异界大陆名扬远播的废物三小姐。她意外重生为她,高调又放肆的重回众人错愕的目光中。谁说女子必须贤良淑德、温柔如玉。不好意思,她都不会!她敢养劣兽,敢上冷王。玩得起扮猪吃老虎,忍得了冷嘲跟热讽,能击退过死皮赖脸的蛇蝎美女,躲得过不怀好意的风、流浪子。某位下人禀告:“王,有男人对王妃图谋不轨。”“谁吃了熊心豹子屎?站出来,孤王保证不打残他!直接打死。”“王,不好了,王妃去邻国杀人放火了,您看要不要派人劝……?”“蠢才,愣着干嘛?赶紧增添援手,杀个片甲不留。”冷王上去就是一脚!【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摄政王的神医王妃

    摄政王的神医王妃

    他是人人闻其名颤抖的摄政王,她是养在深闺的丞相之女;他十二岁一战成名天下,那时她六岁尚不会说话;他十五岁女人竞相一睹风姿,她九岁依旧无任何改变,她一朝穿越,成就一段旷世奇缘,她得了他的心,她为他而来;那一年的那一晚,绸缪束薪,三星在天......
  • 仰望深邃

    仰望深邃

    徐刚文集,内容包括:光的追问、创世混沌、太阳经典、太阳家族、玄妙地球、月光宝盒、星路历程、宇宙岛、天象记事、向太空进发等。
  • 灵月寺

    灵月寺

    青年小僧出山门,忆昔日旧故里;江湖依旧,亲人不在,独留世间一人行,仇已消,恨不在,问世间有何念想?青山不改,绿水长流,这个血雨腥风的江湖......再见。
  • 变异世界

    变异世界

    2020年,由于人类大量的使用石油,造成全球石油紧缺,一些大型工厂和企业倒闭,为了解决全球石油危机,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会议决定,每个国家必需无条件的派遣科学家,参与研究新的液体能源的开发。
  • 旧时明月于梦中

    旧时明月于梦中

    当战鼓再一次奏响,飞沙随风席卷着这片土地,演武场上一如往昔还是道道飒爽的身姿穿梭其间,在这一刻光芒于此沉寂;于此刻我从睡梦中惊醒,不知为何自此之后再无法遇见那璀璨的暖阳。
  • 穿越之我在异世界的混吃等死日子

    穿越之我在异世界的混吃等死日子

    她花了一个小时的时候消化原主过去二十三年的记忆,发现这姑娘最近五年的人生简直忒闹心。至今生活费伙食费打工赚来的钱全部倒贴给了软饭男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天一样的湖

    天一样的湖

    在美丽的大草原上有一个天一样的湖,湖边住着年轻善良的夫妻俩,他们给我讲起了关于湖的故事…
  • 归灵时代之诸神归来

    归灵时代之诸神归来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族有三皇五帝,女娲补天等神话,当神话之中的仙佛归来,开启归灵时代,人类能顺势而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