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佩妮
摘要《帝王世纪》是晋代著名的医学家、文学家、历史学家、我国的针灸鼻祖皇甫谧研究史学的代表之作,其内容专门记录和考证了上起三皇五帝,下迄曹魏的中国历史各个朝代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有许多正史中阙而不备的史实。尤其是对“三皇五帝”的世系与身世作了系统的研究与考证,不仅保存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而且为今人研究中华“炎黄文化”提供了难得的依据。
《帝王世纪》是我国医学针灸鼻祖、晋代著名的文学与史学家皇甫谧研究史学的代表之作。此书专述中国历史上起三皇,下迄曹魏各个朝代帝王世系、年代及事迹,诸多内容来自经传图纬及诸子杂书,收录了许多《史记》《汉书》等正史中阙而不备的史实。尤其对“三皇五帝”的世系与身世作了系统研究与考证,不仅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而且对今人研究中国上古传说时期“三皇五帝”的历史文化大有裨益。
一、《帝王世纪》的内容
晋代皇甫谧著《帝王世纪》原本已佚失,现存的是清代人宋翔凤、钱宝塘的辑编本(1997年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刘晓东点校)。其书由出版说明、帝王世纪集校序、帝王世纪第一至第十卷、附录、补遗、帝王世纪续补序、帝王世纪续补、帝王世纪考异、校勘记等部分组成。其中帝王世纪第一至第九卷,分别按照开天辟地至三皇、五帝、夏、殷商、周、秦、前汉、后汉、魏等朝代顺序记录,第十卷记星野、历代垦田及户口数。把三皇五帝至曹魏数千年间的帝王世系作了较为详尽的整理、考证,尤其是对三皇五帝的世系作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推测和排列,这是首次对中国历史传说时期的帝王世系进行的研究,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帝王世纪》的开篇,从开天辟地之始描述了人类社会的缓慢发展历程,即“天地未分,谓之太易。元气始萌,谓之太初。气形之始,谓之太始。形变有质,谓之太素。太素之前,幽清寂寞,不可为象。唯虚唯无,盖道之根。道根既建,由无生有。太素质始萌,萌而未兆,谓之庞洪,盖道之干。既育万物成体,于是刚柔始分,清浊始位。天成于外而体阳,故园以动,盖道之实。质形已具,谓之太极”。在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期,排出了帝王世系。“三皇”的次序是:太昊帝庖牺氏(亦称伏羲氏、黄熊氏;凡女娲氏、大庭氏、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浑混氏、昊英氏、有巢氏、朱襄氏、葛天氏、阴康氏、无怀氏十五世,皆袭庖牺制度,故虽为皇而不自为一代),炎帝神农氏(亦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凡帝承、临、明、直、来、衰至榆罔,也有八世),黄帝有熊氏(亦号帝鸿氏、归藏氏、轩辕氏)。“五帝”的次序是:少昊帝青阳氏(又称金天氏)、颛顼帝高阳氏、喾帝高辛氏、尧帝陶唐氏、舜帝姚虞氏。
从夏至曹魏各个历史时期的帝王世系有较为详尽的介绍,其序列是:夏“自禹至桀,并数有穷,凡十九王,含四百三十二年。禹一、启二、太康三、仲康四、相五、羿六、寒浞七、少康八、杼九、槐十、芒十一、泄十二、降十三、扃十四、厪十五、孔甲十六、皋十七、发十八、桀十九”。商“三十一王。是见居位者实三十王,而言三十一王者,兼数太子丁也。自汤传位至纣,凡六百二十九年”,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沃丁、太庚、小甲、雍己、大戊、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盘庚、小辛、小乙、武丁、祖庚、祖甲、廪辛、庚丁、武乙、太丁、帝乙、纣。周“自克殷至秦灭周之岁,凡三十七王,八百六十七年”。世系王号是:武王、成王、康王、昭王、穆王、恭王、懿王、孝王、夷王、厉王、宣王、幽王、平王、桓王、庄王、釐王、惠王、襄王、顷王、匡王、定王、简王、灵王、景王、悼王、敬王、贞定王、元王、哀王、思王、考王、威烈王、元安王、夷烈王、显圣王、慎靓王、赧王。秦“自昭襄王灭周至子婴,凡四王二帝,合四十九年。昭襄王一,孝文王二,庄襄王三,始皇帝四,胡亥五,子婴六”。前汉十二帝,即高祖、惠帝、高后、文帝、景帝、武帝、昭帝、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自高祖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得二百三十年”。后汉“十二帝,光武一、明帝二、章帝三、和帝四、殇帝五、安帝六、顺帝七、冲帝八、质帝九、桓帝十、灵帝十一、献帝十二”,“自汉元至更始二年,凡二百一十二年。自居摄元年至更始二年,凡十八年。自建武元年至延康元年,凡一百九十五年。汉前后诸废帝及王莽合三十一帝,四百二十六年”。魏“自皇初元年至禅晋之岁,凡五帝,四十五年。文帝一、明帝二、废帝齐王三、废帝高贵乡公四,元帝五”。
二、相关“三皇五帝”的考证
“三皇五帝”是历史传说中部落集团的领袖人物,即把远古三大部落的传说首领人物和上古五个帝王合而称之。对于“三皇五帝”的确定,历史上存在着分歧。《史记·秦始皇本纪》说,天皇、地皇、泰皇为三皇,且认为泰皇最贵。《太平御览》卷七十八引《春秋纬》提出天皇、地皇、人皇为三皇的另一种看法。《尚书大传》和《白虎通义》等,则主张三皇应为燧人、伏羲、神农,而《运斗枢》《元命苞》等纬书,除认同伏羲、神农外,补上了创造人类的女娲。《通鉴外纪》以伏羲、神农、共工为三皇。《帝王世纪》在对前人总结的基础上,确定了“三皇”,认为伏羲、神农、黄帝为之。至于“五帝”,说法也各异。《世本》《大戴记》《史记·五帝本纪》列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而《礼记·月令》以太睥(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少睥、颛顼为五帝;《尚书序》视少昊(睥)、颛项、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还有把五方天神合称为五帝的神话。东汉王逸注《楚辞·惜诵》中的“五帝”为五方神,即东方太睥、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唐贾公彦疏《周礼·天官旷祀》中“五帝”,为东方青帝灵威仰、南方赤帝赤燥怒、中央黄帝含枢纽、西方白帝白招拒、北方黑帝门先纪。《帝王世纪》则与《尚书序》相同,确定少昊(睥)、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帝王世纪》中在确定“三皇五帝”的同时,对“皇”、“帝”、“王”的内涵也进行了说明。认为:“天子,至尊之定名也。应神受命,为天所子,故谓之天子。故孔子曰:‘天子之德,感天地,洞八方,是以功合神者称皇,德合天地者称帝,仁义和者称王’。”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为了表示其地位崇高无比,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构成“皇帝”的称号,秦始皇便是首创者。
《帝王世纪》不仅明确了“三皇五帝”并列出了其世系,而且对他们的出生地、重大社会活动等问题进行了考证和补充。尤其是对“三皇”的出生地做了较为详尽的考证,至今对研究中国“炎黄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居三皇之首的伏羲氏,据《史记·三皇本纪》记载:“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养牺牲于庖厨”,“庖牺氏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他通过仰观俯察,了解自然万物,所画八卦是用8个符号分别代表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并利用其进行占卜吉凶,奠定了后世《周易》的思想基础,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皇甫谧《帝王世纪》对伏羲作了考述,“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由于他“牺牲以供庖厨食天下,因号庖牺氏”。他的贡献还有“制嫁娶之礼”、“作瑟三十六弦”、“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数,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乃尝味百药而制九针”。其出生地成纪,据考证即今甘肃天水,天水现已被确认为“羲皇故里”。1992年8月,国家主席江泽民来天水,亲笔题写了“羲皇故里”四个大字。每年正月十六伏羲诞辰日,天水市人民政府都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实为春祭,农历七月十九,为伏羲祭日,为秋祭,供海内外炎黄子孙祭拜祖先。藉此弘扬伏羲所倡导的以德行与创造为主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而他的墓地,位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北1.5公里。1997年6月26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参观太昊陵,题“羲皇故都”。
“三皇”之一的神农氏,是传说中的炎帝,是中国的太阳神,又说他是农业之神,相传就是他尝百草,创医学。皇甫谧《帝王世纪》曰:“易称庖牺氏没,神农氏作,是为炎帝”。并对其生地提出了两种看法,一方面主张炎帝神农氏生于烈山:“炎帝神农氏……本起烈山,或时称之。又曰魁隗氏,又曰连山氏,又曰烈山氏。是为农皇……”,另一个方面,他又接受“炎帝以姜水成”的说法,又云:“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女登为少典妃,游华阳,有神龙首,感神而生炎帝,长于姜水,因以氏焉”。他还对炎帝的形象作了描述:“炎帝神农氏,姜姓也,母曰任姒,有蟜氏之女登……感神而生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氏焉”,“人身牛首”的特征很清楚,后世炎帝的造像依据大多原于此。对他的贡献和活动《帝王世纪》记载为“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又徙鲁”;“作耒耜”;“尝别草木,令人食谷以代牺牲之命”;“始教天下耕种五谷而食之”“重八卦之数,究八八之体为六十四卦”;“退而修德,风沙之民自攻其君而归炎帝”等。“崩葬长沙”、“神农葬茶陵”,今湖南炎陵县有炎帝陵,湖南的耒水、耒山、耒阳,传说都是因炎帝部族的“赤制作耒耜于郴州之耒山”而得名;湖南的嘉禾县,传说是为纪念“炎帝之世,天降嘉种,神农拾之以教耕作于此”而得名。
“三皇”中影响最广泛的是黄帝,号称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创养蚕、舟车、文字、音律、算数、医学等。历史上的尧、舜、夏、商、周,都是黄帝的后裔,故称“轩辕后裔”或“炎黄子孙”,现已成为中华民族的通称。《史记·五帝本纪》云:“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黄帝崩,葬桥山”。《帝王世纪》则云:“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蟜氏之女,也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得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娶附宝”;“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以土承火,位在中央,故曰黄帝。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在位百年而崩,年一百一十岁……葬于上郡阳周之桥山”,并详细介绍了家世,进一步作了考述由此,皇甫谧曰:“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因以为姓。居轩辕之丘,因以为名,又以为号”。“寿丘”即在鲁东门之北,今在兖州曲阜县东北六里。其本姓公孙,长居姬水,因改姓姬。他是“有熊国君,少典之子也”。皇甫谧云:“有熊,郑也,古有郑国,黄帝之所都”。今河南新郑,古有熊国,黄帝之所都,授国于有熊,居轩辕之墟,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由此,今天的河南新郑被确定为“皇帝故里”。每年海内外的炎黄子孙到陕西“黄帝陵墓”祭祖,到河南新郑“皇帝故里”朝圣,形成了良好的祭奠局面。
《帝王世纪》在对传说中“三皇”进行考证和记载的同时,对少昊(睥)、颛顼、高辛(帝喾)、唐尧、虞舜五帝也做了较为详细的考证。这种对于中国历史早期“三皇五帝”的研究,不仅保存了诸多有价值的史料,而且为今人研究中华“炎黄文化”提供了难得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