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丽荣
摘要皇甫谧,我国魏晋时期杰出的学者,在文、史、医、哲诸方面均有建树,特别是在针灸医学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一份丰厚的精神财富。
皇甫谧,幼名静,字士安,号玄晏先生,魏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医学家。尤其是我国医学史上一位著名的针灸学家,品学兼优,医、文、史并茂,虽贫病交困,然不畏权贵,不为功名利禄所动,发奋苦学,力求在医道上有所成就,以造福于世人。
一、生平及著述
皇甫谧,出生于汉献帝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籍贯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他生活在三国至西晋时期,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走完了人生的68岁历程,以薄葬的方式实践了自己的人生主张和誓言。皇甫家族是汉代至魏晋时期西北的名门望族,“累世富贵”,祖辈世代为官。先祖皇甫棱、皇甫旗父子二人,先后担任过东汉度辽将军和扶风都尉。皇甫旗传皇甫节、皇甫规。皇甫规是东汉泰山太守、度辽将军,曾经在镇压泰山孙无忌起义和羌人大起义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规侄皇甫嵩官至太尉,在镇压黄巾大起义时,屡立战功。皇甫谧是嵩嫡曾孙,自幼出继叔父。《晋书·皇甫谧传》“年二十,不好学,游荡无度,或以为痴”。在叔母的教导下,皇甫谧彻然悔悟,发奋读书,最终成为远近闻名的饱学之士。40岁时,后叔母不幸去世,他重返故里再未离开过家乡。后来得了风湿症,后半生一直病魔缠身,但仍然“手不辍卷”,“披月不怠”。还向皇帝上表借书,皇帝为了表示自己“礼贤下士”的美德,“送一车书与之”。皇甫谧不恋仕途,尽心于学术研究,“耽玩典籍,忘之寝与食”,“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唯以著述为务”(《晋书·皇甫谧传》)。给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著述,尽管在传世的过程多有遗失,但现存且有篇目可考者尚有10余种。史学上著有《帝王世纪》《年历》《高士传》《逸士传》《列女传》《郡国志》《国都城记》《玄晏春秋》等;文学上著有《三都赋序》《庞娥亲传》《玄守传》《释劝论》等;在医学上,有《针灸甲乙经》《寒石散论》。
皇甫谧一生淡泊名利,安贫乐道。他不计较个人名利,生活清贫俭朴,厌恶官僚的奢侈腐败和封建政治黑暗。晋武帝时朝廷先后数次征召,请他入京赴任,甚至“武帝频下诏敦逼”,他都一一婉言谢绝,作《释劝论》以明己志,表白自己“持难夺之节,执不回之意”(见《晋书·皇甫谧传》)。又作《自称草莽臣疏》申述自己“执志箕山”,要求晋武帝“犹当容之”(《晋书·皇甫谧传》),不要强迫他入仕。因此,皇甫谧至死都未曾出任官职,而以布衣学者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二、对医学的重大贡献
皇甫谧把毕生的精力放在医学研究上,成绩非常突出,尤其是《针灸甲乙经》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名播海外,泽惠后人,成为著名的古典医书之一。中国古代学者评价说:“《明堂》《甲乙》是医人之秘宝,后之学者,宜遵用之,不可苟从异说,致乖正理”(《外台秘要》)。
关于中医学和针灸学的起源,皇甫谧《帝王世纪》认为早在伏羲时已有针灸。伏羲“乃尝百药,而制九针,以拯夭枉焉”。“黄帝有熊氏命雷公岐伯论经旁通,《问难》八十一,为《难经》,教制九针,著《内外术经》二八卷”。周代已经把医生分为四类:食医(营养医生)、疾医(内科医生)、疡医(外科医生)、兽医,还建立了一套医政组织和医疗考核制度。战国时期,《黄帝内经》问世,该书分《素问》《灵枢》两部分,共18卷,162篇。比较全面和系统地介绍了当时的医学理论和经验,反映了当时医学成就,确立了中医的理论原则,为祖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汉代,又产生了《神农本草经》,共收载药物365种,对每种药物的性能、使用目的、药物学理论以及药物的采收、炮制、贮藏等都有介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另外,其他医学家所作出的杰出贡献,也大大推进了医学事业的发展,如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淳于意的“诊籍”,涪翁的《针经》《诊脉法》,华佗发明的“麻沸散”和“五禽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18卷等。
针灸学的发展史在《黄帝内经》中对针灸理论和操作方法进行了系统的总结,较全面地论述了经络、腧穴、病候、剌法、刺禁等。《难经》一书中也讨论了针灸穴位、主治和针法等内容。这些医学成就为皇甫谧研究和创作《针灸甲乙经》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他在写作《针灸甲乙经》过程中,十分注意吸收和鉴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针灸甲乙经》直接取材于《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古代医书。所谓“黄帝三部”指的就是上述三部医书。据皇甫谧介绍,《黄帝内经》原有18卷,西晋时保存有《素问》9卷,《针经》9卷。《黄帝内经》大约成书于战国时期,西汉医学家作过补充,该书在朴素唯物主义观点的指导下,较为系统地阐述了中医基础理论、辨证施治规律、病症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针经》较详细地记载了经络、腧穴和针灸方面的成就,反映了当时祖国医学的发展水平。
《针灸甲乙经》内容十分丰富,除针灸临床治疗外,皇甫谧还在医学领域中有不少创新和发展。对《黄帝内经》的《素问》中的“气穴论”、“气府论”、“骨空论”、“水热穴论”;《灵枢》中的“九针十二原”、“本输”、“根结”、“经脉”、“热病”、“厥病”等进行了补充修正,对穴位进行了系统的整理。他在穴位上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是穴位方面的成就。一是对穴位进行了科学的归类排列,删繁就简,论述集中,论说透彻。按部位分经脉取穴的方法,取穴方便,分类科学,对后世影响很大;二是明确了穴位的归经和部位。取穴定穴的准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治病的效果乃至生命的安危,皇甫谧对此有详细的论述。三是统一了穴位名称,并区分了正名与别名。皇甫谧对西晋以前穴名混乱、不统一做了一番系统的整理工作,从而使穴名进一步规范化和标准化,还进一步厘定了穴位的正名与别名。四是总结了一些穴位的交会关系。其次是临床治疗方面的成就。《针灸甲乙经》介绍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等上百种病症及丰富的针灸治疗经验。再次是医学理论研究方面的成就。皇甫谧不仅重视针灸临床治疗及其经验的总结,而且十分关注医学基础理论的研究,提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对后世中医学、针灸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此外,皇甫谧在五脏与五官关系、脏腑与体表器官关系、津液运行、病理标本、虚实补泻、天人相应、五味与五脏营养、天癸等问题上也进行了理论研究和探讨。
《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理论联系实际的针灸学著作,开始写作于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成书于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历时25年,共12卷128篇。它的问世,标志着系统的、规范的针灸学的诞生,在祖国医学史尤其是针灸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因此,《针灸甲乙经》是历代医学家案头必备之书,备受重视,历代志书中均有收载。《针灸甲乙经》是皇甫谧一生创作生涯的精华,它的刊行,标志着我国针灸学的又一次重大发展,使针灸学第一次专门化、系统化起来,奠定了针灸专科化的基础。《针灸甲乙经》不但被列为我国医家必读的古典医书之一,而且传入国外。公元562年,吴人知聪携《明堂图》《针灸甲乙经》等书到日本。公元701年,日本采取唐制,制定医药职令。“大宝律令”、“疾医令”明确规定《针灸甲乙经》等书为学习医学和针灸的必修课目。1975年,日本经穴委员会在出版的《经穴部位调查之基础资料》中还把《针灸甲乙经》列为首要参考书。1136年,朝鲜医学制度曾仿隋唐,设医学、置医博士,以中国医书为教本,将《针灸甲乙经》等原著作为学习医学、针灸的必读课程;法国针灸界也把《针灸甲乙经》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这些都足以说明,《针灸甲乙经》不仅对我国针灸学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国际针灸学的发展过程中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