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银梅张有堂
摘要东汉以来,朝那县皇甫家族人才辈出,足遍神州,永垂史册,泽被后世。
皇甫家族原籍何地?《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曰:“皇甫氏出自子姓。宋戴公白生公子充石,字皇父。皇父生季子来,来生南雍□,以王父字为氏。□六世孙孟子,孟子生遇,避地奔鲁。裔孙鸾,汉兴,自鲁徙茂陵,改‘父’为‘甫’。”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道:“《姓谱》:《左传》宋有皇父充石,公族也,汉初有皇父鸾,自鲁徙居茂陵,改‘父’为‘甫’。”东汉皇甫规自称“臣生长邠岐”。《献帝起居注》云:皇甫郦“凉州旧姓”。献帝改雍州为凉州。《二十四史》提到皇甫家族的第一人是皇甫文,东汉初年供职于安定郡第一城——高平城(今宁夏固原)。随后,皇甫援游说于河西走廊。他们是否定居安定朝那(今宁夏彭阳),不得而知。史书明文记载皇甫家族定居安定朝那始于皇甫规。
皇甫规(公元104-174年),字威明,安定郡朝那县(今宁夏彭阳县古城镇高庄村)人。皇甫规祖父皇甫棱,曾任定襄(今山西右玉南)太守、度辽将军。父亲皇甫旗,曾任扶风(今陕西兴平东南)都尉。兄长皇甫节,曾任雁门(今山西代县西北)太守。
东汉永和六年(公元141年),羌族陈兵西北,边塞失守,内地不安。皇甫规遂以功曹之职率兵出征,首战大捷,迫使羌族退兵。但边患潜存,皇甫规遂上书汉中央,献安疆良策,未引起重视。汉顺帝驾崩后,新皇帝年幼无知,外戚专权,国库空虚,国力日削。皇甫规再次上书汉中央,建议整顿吏治,重修朝纲,不料得罪权贵,被迫离职。回归故乡后,皇甫规热衷文化,撰书立著,从事教育,广收门徒,长达14年,为国家培养安疆定邦之良才。延熹二年(公元159年),外戚梁冀被诛后,汉中央先后五次“礼命”,皇甫规皆不就。延熹三年,叔孙无忌起义军攻城掠地,震动京城。汉中央任命皇甫规为泰山(今山东泰安)太守。皇甫规到任后,广设方略,平息内乱。延熹四年,羌族合兵进犯,朝廷甚忧。汉中央任命皇甫规为中郎将,统率关西诸路兵马,收复失地。翌年,皇甫规进军陇右,不料军中大疫,死者十有三四。皇甫规“亲入庵庐,巡视将士,三军感悦”。羌兵闻之,遣使乞降,边患悉平。皇甫规视察边疆,发现部分封疆大吏不遵法度,导致羌汉不和,于是据实上奏中央,汉中央惩处了违章大吏。“羌人闻之,翕然反善”。
延熹五年,皇甫规被召回京城,内不交通宦官,外不攀结权贵,故遭诬陷,削官故归。延熹六年,汉皇帝下诏征皇甫规为度辽将军,戍守边关。数月后,皇甫规上书汉中央,以为张奂“才略兼优,宜正元帅,以从众望”,举荐张奂为度辽将军,朝廷从之。皇甫规先后7次向朝廷举荐张奂。汉永康元年(公元167年),皇甫规被征为尚书,针对朝廷“亲小人,远贤臣”之弊,上书进谏,触动龙颜,被贬出京城,迁就弘农(今河南灵宝)太守,封寿成亭侯,让封不受,再转为护羌校尉。汉熹平三年(公元174年),皇甫规以疾召还,卒于途中,享年70岁。《后汉书》有传。儿子不详。
皇甫嵩,字义真,生年不详,安定郡朝那县人。皇甫节之子,皇甫规之侄。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黄巾起义爆发,“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北地(今宁夏吴忠)太守皇甫嵩上书汉中央,建议解除党锢,朝廷从之。汉中央任命皇甫嵩为左中郎,与右中郎朱儁各统一军,共讨颍川黄巾军。五月,皇甫嵩、朱儁、曹操合兵并进,大破黄巾军,斩首万级。汉中央加封皇甫嵩为都乡侯。八月,皇甫嵩率部与黄巾军大战于苍亭,生擒卜己。随后,又奉命征讨张梁,大战于广宗,阵斩张梁,戮尸张角。十一月,皇甫嵩奉命征讨张宝,苦战于曲阳,射杀张宝,大获全胜。汉中央拜皇甫嵩为左车骑将军,领冀州(今河北临漳西南)牧,封槐里侯。皇甫嵩统军数年,“能体恤士卒,甚得众情,每军行顿止,须营幔修立,然后就舍帐。军士皆食,己乃尝饭,故所向有功”。中平六年,皇甫嵩、董卓奉命围剿凉州王国领导的起义军。由于未采纳董卓意见,“卓大惭恨,由是与嵩有隙”。
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董卓独揽朝政,御史中丞皇甫嵩迎拜于车下,董卓问道:“义真怖未乎?”皇甫嵩对曰:“明公以德辅朝廷,大庆方至,何怖之有?若淫刑以逞,将天下皆惧,岂独嵩乎?”董卓默然,遂与皇甫嵩和解。初平三年,董卓被诛,汉中央拜皇甫嵩为征西将军,奉命攻打董卓老巢郿坞,尽灭其族。同年,皇甫嵩又迁车骑将军,拜太尉、光禄大夫,迁太常。汉兴平二年(公元195年),皇甫嵩病逝。史书称谓皇甫嵩“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后汉书》有传。
皇甫嵩有二子:皇甫坚寿、皇甫叔献。皇甫坚寿与董卓素善,故董卓因之未加害其父。汉建安年间(公元196-220年)授皇甫坚寿为侍中,辞不拜,病卒。皇甫叔献曾任霸陵(今陕西西安东北)令。
皇甫郦,皇甫嵩之侄,皇甫规之孙。素“有专对之才”。汉初平、兴平年间(公元190-195年),皇甫郦为谒者仆射,奉命游说郭汜、李傕罢兵和解,未果。
皇甫谧(公元215-282年),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人。高祖父皇甫节,高祖叔父皇甫规,曾祖父皇甫嵩,祖叔父皇甫坚寿、皇甫郦,祖父皇甫叔献,父亲皇甫叔侯,举孝廉,“谧族从皆累世富贵,独守寒素”。
皇甫谧自幼出继叔父,徙居新安(今河南渑池)。少年时,游荡而不好学,养母以孟母三迁故事教诲其修身笃学,皇甫谧彻然悔悟。魏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起,皇甫谧发愤读书,手不辍卷,通晓诸子百家典籍,以博学而闻名于当时。在新安生活期间,他到过洛阳,与李密(公元224-287年)等贤达名士互有来往。
魏嘉平元年(公元249年),不幸得风痹疾。魏正元元年(公元254年),皇甫谧遥闻生母去世,便回故里奔丧。因其叔父有子既冠,皇甫谧遂还本宗。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左右,又耳聋目眩。
个人疾患与济世救人的愿望,促使皇甫谧特别注重医道,他孜孜不倦,效法华佗存精于独识,追求仲景垂妙于定方,博采针灸学各家之长,在《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等医书基础之上,删繁存精,撮要纠舛,编著成《黄帝三部针经》(又名《针灸甲乙经》十三卷)。此书循经络理论,明确了穴位名称、位置及取穴方法,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不但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国际上也颇具影响。
皇甫谧潜心钻研学问,无意仕途。魏晋交替之际,朝廷“举辟”,邑人劝其“应命”,皇甫谧著《释劝论》以明示自己愿为“野美全志之士”。泰始三年(公元267年),晋武帝下诏征皇甫谧入朝为官。是时,皇甫谧病情严重,“躯半不仁,右脚偏小”,“浮气流肿,四肢酸重”。他以“窃闻同命之士,咸以毕至,唯臣疾疢,抱衅床蓐,虽贪明时,惧毙命路隅”为由,婉言上表,武帝甚为感动。泰始四年(公元268年)十一月,晋武帝下诏“举贤良方正直言之士”。皇甫谧再次谢绝,自表就帝借书。晋武帝悯其才,送书一车与之。皇甫谧虽羸病,而披阅不怠。
咸宁二年(公元276年)十二月,晋武帝又发诏征皇甫谧为太子中庶子、议郎和著作郎。皇甫谧依旧不为所动,“栖心蓬荜,闲居养疾,留情笔削,敦悦丘坟,轩冕未足为荣,贫贱不以为耻”。
皇甫谧一生著述甚多。著有《帝王世纪》(十卷)、《年历》(六卷)、《高士传》(六卷)、《逸士传》(一卷)、《列女传》(六卷)、《玄晏春秋》(三卷)、《韦氏家传》(六卷)、《鬼谷子注》(三卷)、《论寒食散方》(三卷)、《依诸方撰》(一卷)、《地书》、《朔气长历》(二卷)和《皇甫谧集》(二卷)等,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和医学诸领域,并重于世。其中《帝王世纪》为《史记》三家注频频引用,《高士传》、《逸士传》和《列女传》为《三国志》注广引博摘。晚年,又为左思(约公元250-305年)《三都赋》作序,推介《三都赋》。
皇甫谧不单撰文立著,更热爱教育,设馆授徒,晋朝名臣京兆长安挚虞(公元?-311年)、安定乌氏张轨(公元255-314年)、牛综(生卒和籍贯不详)、安定席纯(生卒不详)等均出于其门下。皇甫谧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对人生亦有独到的见解。他弘扬“仁者爱人”的价值观,践行节俭至上的人生准则,信奉神鬼皆无和人本自然的哲学理念。
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皇甫谧病逝家中,“时年六十八”。《晋书》有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