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代,留给中国人记忆里就是深深的饥饿感,并且这种饥饿感一连持续三年,由于三年的自然灾害,农业普遍歉收,还饿死不少人,这段时间被中国历史上称作“三年灾害”期。但对于郑家庄来讲,饥饿感提早两年就开始笼罩在每一个人的心头。
1958年前后,一股“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浮夸风逐渐抬头,郑家庄公社为了应对上面干部的检查,建造了几十个麦趸,有时自己公社的麦子不够用,就到邻近的公社去借,有时借不到,就把麦趸下垫上麦秸,把麦子放在上面。由于麦趸上重下轻,用手略微使劲一推,还能摇晃,这样做只是向上边的领导表明今天又获得了大丰收。另一方面,为了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郑家庄上下一千多张嘴,都在公社吃。如果上面来检查,每人还加大饮食量。如此一来,只出不进的公社粮仓没有几个月就会见底,这离下一茬麦熟还有半年时间,没有粮食,村里这么多人都得喝西北风。
常言: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当“公社的粮食快见底了”的消息,像一阵旋风一样,迅速传遍了郑家庄,慌了神的公社干部赶紧捂住消息,但还是无济于事,郑家庄的队长郑拓家里还是来了许多村民来打听“粮库见底”的真实性。
虽然郑拓不断辟谣,但到了公社食堂的伙食分量迅速下降。到了年底,公社一天三顿饭改为两顿,到了最后每人只有稀粥喝了,而稀粥也日益能照出人影来。村民饿得肚子咕咕叫,特别那些半大小伙子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食量很大,更是不抗饿,稀粥刚喝完,肚子才垫底,不得不想办法填饱肚子。而到田地里挖野菜的人越来越多,郑俨然一家自然也未能幸免,白天郑俨然出工,秀英挎着篮子领着弟弟到地里挖野菜。做饭时,把磨好的麦粉掺杂玉米面做了鸡蛋大小的窝头,其他都是野菜掺杂少量的玉米高粱面做出的菜窝头,在锅里一蒸就可以了。麦子玉米面窝头自然给玉林吃,而秀英已经和父母一样吃野菜窝头了。
好不容易挨到来年麦熟,等公社统一打完麦子,本应按工分分口粮,村里的干部拦着不让分,因为又在上级夸下了高产的海口,还要继续圆谎,开始重复上一年的情况。
这种农业产量浮夸的局面一直没有被纠正。因为又受到了自然灾害,粮食大幅度减产,这下可害苦了村民。郑家庄最先饿死的是村东头孤寡老头郑鳖,由于他已经七十多岁了,很少走动,死了四天后才被发现。一股恐慌迅速传遍了全村,而村公社大队长郑刚勇主张瞒下去,说现在村里都过上了社会主义生活,如果传出去,会影响公社的形象,最后村支书点头同意了。
这样,整村的村民都被推进了深渊,甚至到了后来连野菜都挖没了,村里榆树的榆钱和嫩芽都吃光了。村民开始挖草根和剥树皮充饥,饿死的人开始从儿童和老人向青壮年蔓延,死亡如影子一样与村民相伴。
在郑家庄村南一片乱坟岗子中长着一棵参天榆树,树干粗得两人都不能合抱。上面的榆钱鲜嫩翠绿,令饥肠辘辘的人垂涎欲滴,但无法攀援上去,只能望榆钱兴叹。而村上那些青壮年的人饿得已经没有力气爬这么粗又这么高的树了。
郑俨然家已经断炊五天了,他望着愁眉不展的高凤莲和她怀里的儿子玉林,心里也在盘算从哪里弄点吃的。玉林已经饿得连头都抬不起了,孱弱地趴在高凤莲怀里,而女儿秀英躺在床上不敢动,怕动一动消耗体力,饥饿感就搅得睡不着觉。
郑俨然从抽屉里拿出水烟枪,又从床下的箱子里找出一个小布包、一捆麻绳和大布袋,把这些东西放进篮子里提着,背起女儿秀英,又让老婆高凤莲抱着儿子玉林。高凤莲问他干吗去?郑俨然回说跟着他就行了了。
一家人慢慢地走到村南的乱坟岗子中的榆树下,郑俨然把秀英放下后,就蹲在那棵老榆树下,把一个烟泡放进烟眼,点着开始抽了起来。
“我还以为你出来找吃的,跟着你来就为了一家人看你抽大烟嘛?你不是戒了吗?哪里来的大烟?你这个天杀的,一家人快饿死了,你还去买大烟。”高凤莲絮絮叨叨的哭诉着。
郑俨然并不理会她,继续抽他的大烟,等抽完一个烟泡后,又装了一个也被他抽完了。虽然郑俨然几天没有吃什么东西,抽过烟后,他精神抖擞,眼神发亮,像一位吃饱了饭的汉子一样一副精力充沛模样。但见他把一捆麻绳的一头帮在自己的腰间,把另一头系在篮子上,便哈起腰身,双手抱着榆树身,脚下使劲,一直向榆树上爬去。抽了大烟的郑俨然浑身像充满气的皮球,好像有使不完的劲,不一会儿就爬到了榆树的树枝间。郑俨然坐在榆树的树杈间,一串串鲜甜嫩绿的榆钱便唾手可得。郑俨然把榆钱大把大把地捋下来送进嘴里,又掰断几枝挂满榆钱的枝桠,扔了下去,高凤莲和儿女们扑过来,大口大口地吃起来。
在树上吃饱了的郑俨然把篮子拉了上去,开始采摘榆钱,采满后用绳子把篮子吊下去,榆树下的高凤莲用大布袋把榆钱装进去,随后空篮子又被拉了上去。
住在村南头的郑二嫂看见有人在那棵高大的榆树上采摘榆钱,赶紧过来寻吃的。这郑二嫂六十多岁了,她男人郑二开的小饭店土改时充了公,成了村供销社代售点,郑二解放后没几年就去世了,留下郑二嫂和他儿子一起生活,大饥年里他儿子出去逃荒了,就剩下这郑二嫂留守在家里。
郑二嫂来到榆树下,高凤莲都有点认不出她来了,但见他全身已经浮肿,眼迷着一条缝不时地抬头望了望树上正在采摘榆钱的郑俨然,郑二嫂便趴在地上捡起一枚枚郑俨然在榆树上弄掉来的榆钱往口送。高凤莲看到饿得全身浮肿的郑二嫂,忍不住还是用双手捧了榆钱给她吃。也不能多给她,因为采摘的榆钱本就很少,况且自家还有儿女要养,就是装满一大布袋的榆钱能吃几天呢?
这场饥荒最终引起了中央的注意,浮夸风被刹住了,四面八方地救济粮开始运进来,它像干涸的土地上突降的一场甘露一样,救了众生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