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毅就派人献书给燕惠王,信中说:“我没有才德,没能遵循先王的教诲,没能顺从大王的心愿,我害怕遭到杀身之祸,又损害了先王的用人之明,再使您蒙上不义的名声上,所以才逃到了赵国。如今大王派使者数说我的罪过,我担心大王不能明察先王栽培我的原因,又不明白我用来侍奉先王的心迹,所以才写这封信。
“我听说贤明的君主,不把俸禄赐给他所亲近的人,而是赐给功劳大的人;不把官爵随意授给他所喜爱的人,而是授给贤明称职的人。所以说,能够明察人才并授予适当的官职,才是能获得成功的国君。善于选择人的品行而加以结交的,才是能够建立名望的人。观察先王的措施,具有超出世人的用心,所以我借魏王派我出使的机会,亲身到燕国审察。先王对我过分重用,不同大臣、亲族商量,就任命我为上卿。把我从群臣之中提拔出来。我自认为只要奉行大王的旨意,就可以不犯错误,所以我才接受了大王的任命而没有推辞。”
“先王告诉我说:‘我与齐国有不共戴天之仇,尽管我的力量弱小,我也要向齐国复仇。’齐国壮大后我对先王说:‘齐国虽然强大,那是继承了以前称霸天下的余威的缘故。大王要想打败齐国,就必须发动各国共同对付它。而要发动各国攻齐,最好是首先联合赵国,楚国和魏国也是可以联合的对象,因为他们要进攻齐国的愿望和我们是相同的。赵国如果愿意结盟,楚、魏两国如肯尽力相助,这样燕、赵、楚、魏四国联合,就完全可以大破齐国了。’先王说:‘好。’于是我接受命令,持着燕国的符节,向南出使赵国,很快就回来复命,各国随即起兵攻齐。靠着上天的保佑和先王的威灵,黄河以北的土地,很快被先王全部占领。军队到了济水边上。济水边上的各国军队,奉令进击齐军,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燕国的轻装精锐之师,长驱直人,一直打到齐国都城。齐王逃到了莒地,仅保住了一条命。齐国的珠玉财宝、车马兵甲、珍贵器物,全归燕国所有。大吕乐钟陈列在元英殿,燕鼎又回到了历室殿,齐国的各种宝器陈设在宁台。蓟丘种着移自齐国的竹子。从五霸以来,没有谁的功劳能赶得上先王。先王觉得称心快意,认为我没有辜负使命。就分地封我,使我的地位等同于小国的诸侯。我愚昧不明,自以为奉命秉旨,可以幸免犯罪,所以我接受了分封而没有推辞。”
“我听说,贤明的国君,建立功业是不会半途而废的,所以这些人能够名垂青史,有先见之明的人,成名后能保持不毁,所以能名扬后世。先王这样报仇雪耻,打败了拥有万辆兵车的强国,收取了齐国八百年的积蓄,待到去世的时候,他遗留下来的教化,仍教育着后代子孙,使任事的臣子能遵循法令,使庶出的王室子弟能恭顺服从,即使最下层的民众也受到恩惠,所有这些都可以教育后人。
“我还听说,善于开创事业的,不一定善于完成;有好的开始的,不一定有好的结果。从前,吴王阖闾对伍子胥言听计从,所以他打到楚国郢都。吴王夫差对伍子胥的话不以为然,逼着伍子胥自杀,用革囊装尸体,抛入江中,这是因为吴王夫差不知道伍子胥能为吴国建立功业,所以把伍子胥沉人江中而不后悔。伍子胥不能及早看出吴王夫差与吴王阖闾的不同,所以,至死也不改变初衷。能使自身免除祸患,保全破齐的名声,并彰显先王的业绩,这是我的上策;自身遭受诋毁和污辱,并因而损害了先王的名声,这是我最害怕的。我面临不测之罪,怎敢助赵伐燕以求取一己之利呢?这是我道义上所不敢做的。”
“我听说古代的君子,在交情断绝时不互相攻击;忠臣离开本国,不诽谤国君以表明自己的清白。我虽然不才,但经常受到君子的教诲。我恐怕大王只听信左右亲近人的话,却不了解我这个被您疏远了的人的行为。所以斗胆以书信作答,希望大王费心批阅。”
乐毅回答燕王的这封信,口气可谓不卑不亢,极有“大将风度”。他以伍子胥的遭遇为例子,既十分明确地表明了自己的处境和无限的忠心,又委婉地指出了燕惠王的性格特征。他为自己逃到赵国做了极为合理的辩解,使人们不会责备他不为燕国尽忠。乐毅还能从大义出发,说明自己不会进攻燕国,尤其令人感动。所以说,乐毅是忠贞有道,保身有方。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
中国人一生下来就被恩仇紧紧地包围着:父母生养之恩,师长教诲之恩,君国雨露之恩,天地赞育之恩,以及知遇之恩,物与之恩,还有一言相救之恩,一饭相济之恩等,简直无时不有恩,无处不有恩;与此同时,家仇、国仇、天下仇也一并而至。知恩不报非君子,有仇不复是小人。中国人的主要生存目的,似乎就是报恩与复仇。
武侠小说不像写实小说那样要求细节的真实,而可以直接表达某种观念,因此,报恩与复仇必然会成为武侠小说的重要内容,更何况以寻仇报恩来构架长篇小说是相对容易的。就拿金庸的极具文化意味的新武侠小说来说,几乎每一部都是以报恩与复仇为主线的:《碧血剑》里的袁承志,足可称为复仇王子,先是想刺杀崇祯以报杀父之仇,继而深明大义欲杀清帝以报国仇,最后明白官民对立的天下仇终不可解。他的境界越高,对现实的认识越深,其失望也就越彻底。他为复仇而生,又为失望而归隐,极具深意。《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为报杀父、杀母之仇而倾尽全力,以致杀死多人,最后终于彻悟,企盼以自杀来使辽、宋两国消弥仇怨,永息刀兵。《笑傲江湖》中的林平之则是一个复仇狂,为报灭门之仇不惜付出一切代价,包括扭曲人性,因其品位不高,下场也可悲可叹。至于《神雕侠侣》中的杨过欲报杀父之仇,《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要报国家恩、复民族仇,《射雕英雄传》中的郭靖要报父仇兼国仇,《倚天屠龙记》中的谢逊要报诛灭全家之仇等等,更是不待细言。
如果说上述的“事例”属于子虚乌有的话,那么让我们来看一个历史上的真实故事。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这除了因为它是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以外,还由于有一出京剧就叫做《赵氏孤儿》,它讲述的是程缨、公孙杵臼等人坚守信义、历经危难而保全赵氏孤儿的故事。
晋国赵盾当时很得晋灵公的宠信,在朝廷里十分有权势,也是一个很正直的人。赵盾认为韩厥是个德才兼备的人,就向朝廷推荐了韩厥,晋灵公任命韩厥为中军尉,韩厥心里十分感激赵盾。
赵盾在世的时候,晋灵公非常残暴,被赵盾的族弟赵穿所杀。赵盾死后,其子赵朔继承父职。至晋景公三年,赵朔任晋国将军,娶晋成公的姐姐为妻。大夫屠岸贾一直与赵氏有矛盾,此时他逐渐掌握了晋国的大权,就想诛灭赵氏。
当初,赵盾活着的时候,曾经梦见其先人叔带向其托梦:梦见叔带抱着他的腰哭得十分伤心,过会又笑了,还拍着手唱歌。赵盾十分奇怪,就占了一卦,得出的结论是赵氏将有灭族之祸,尔后渐好。赵国一名叫援的史官分析说:“此卦是凶卦,灾祸不是降到您的身上,而是殃及你的子孙身上,但都是由于您引起的。至您的儿子赵朔一代,会更加衰败。”
屠岸贾在晋灵公朝开始受宠,至晋景公任司寇,掌管全国刑狱、纠察之事,想要发难,诛杀赵氏家族。于是打着整治谋杀灵公罪行的名义陷害赵盾一家,他对将领说:“赵穿谋杀灵公,赵盾虽然不知内情,但他是祸首。大臣杀了国君,而他的子孙却在朝廷做官,这还怎么能惩罚罪犯?请把他们杀死!”韩厥为赵氏辩护说:“灵公被杀时,赵盾并不知道,成公以为赵盾无罪,所以没有杀他;而今要诛杀他的子孙,这不是成公的意思,而是滥杀无辜。滥杀无辜就是胡作非为;臣下有重大的事情而国君不知道,是目中无君。”屠岸贾不听。
韩厥告诉赵朔赶紧逃亡,赵朔不肯,说:“您是一定不会让赵氏绝后的。我赵朔虽死而无憾。”韩厥见他不愿意逃走,就应承下了他的重托,假装有病不出门。屠岸贾不请示国君就率兵攻袭赵氏一族,杀死赵朔、赵同、赵括、赵婴齐,并把他们的族人都灭绝了。赵朔的妻子,即成公的姐姐,已有了身孕,便逃到宫中藏身。后生下一个男孩,藏在襁褓中。屠岸贾为了赶尽杀绝,就命令在晋国大搜捕,凡是一岁以下的婴孩都要杀掉。赵朔的门客程缨以自己的亲生儿子换取了赵氏孤儿,取得了搜捕人员的信任。这才把赵氏孤儿保全下来。他抱着这个男孩躲藏在山中。生活了十五年,一直到他长大成人。
有一次,晋景公生病,命人算卦,卦称:“建立伟大的功业后,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待遇,不满意的鬼魂在作怪。”晋景公问韩厥这是什么意思,韩厥知道赵氏孤儿还在世,就故意对他说:“建立功业后,在晋国灭绝的只有赵氏一族吧?中衍都姓赢氏,中衍人面鸟嘴,辅佐殷朝太戊,其后代一直到周天子还都有好的品德。到了周幽王、周厉王时,暴虐无道,于是叔带离开周朝到晋国去,侍奉先君晋文侯,一直到成公,世世代代都兢兢业业,都有功业,不曾断绝祖宗香火。而今您唯独灭绝了赵氏一族,举国为他哀悼,所以从卦上可以看出来,希望您认真考虑。”
晋景公十分不安地问道:“赵氏还有子孙吗?”韩厥趁此机会把真象说了出来。于是,景公和韩厥共同商量立赵氏孤儿,把他叫来藏在宫中。诸位将领入宫探视,景公就利用韩厥的兵力胁迫诸位将军去见赵氏孤儿,这个孤儿就是赵武。诸将为形势所迫,都说:“从前的事实在是由屠岸贾一手操纵的,假装传达国君的命令,命令我们这样做。不这样,我们谁敢这么做呢?对这件事我们一直心怀愧疚,如果您不是处在病中,我们都想请求您册立赵氏的后人。而今您既已下令,正是符合我们的心意。于是让赵武、程婴召来拜见诸位将军,将军们于是反过来与程婴、赵武一起进攻屠岸贾,灭掉了他的家族。
晋景公把过去赵氏的封地封邑如数还给赵武,赵氏又从此兴旺起来。
如果没有程婴,赵氏孤儿就不能保全;如果没有韩厥,赵氏的后代就不能复出。韩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不忘恩德的人了。
真是报不完的恩,复不尽的仇,中华民族何以有如此之多的恩仇?概因我们极重人伦关系,把一切都赋予了道德的色彩,并且把各种社会关系简化为人伦关系,再把人伦关系简化成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样。人的社会关系也就成了非恩即仇、非仇即恩的简单的个人关系。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诸多重要的社会关系也就被轻轻地遮掩过去了。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恩怨情仇,已无暇顾及其他了。
一己之利,丧失理智
人是什么?从一定意义上讲,人是利益的动物,古语说的“人为财死,鸟为食亡”就是这个意思。当然,这里所说的利益还不仅仅是物质利益,还包括感性的需求。有时,人为了一己之欲,可能丧失理智。无论是为经济利益丧失理智的人,还是为一己私欲丧失理智的人,我们都不能以常人待之。也许,他们中的有些人是能够醒悟过来的,但多数人是无可救药,即使是那些暂时有所醒悟的人,日后恐怕也要再犯。
孔子像
过去孔子曾代理鲁国的国相,齐景公得知后很害怕,说:“孔子辅政,鲁国必然成为霸主。鲁国称霸,我国离它最近,必然首先被它吞并。”犁且说:“除掉孔子,好比吹动一根羽毛。您何不用重金聘请孔子来齐国,同时送给鲁哀公美女和乐队。鲁哀公心中喜欢,必然荒于国事,那孔子必定去劝谏,哀公不会听从,孔子也必定离开鲁国。”于是齐国精心挑选了八十多名美女,穿得花团锦簇,并教会她们康乐之舞,然后送给鲁哀公。鲁哀公接受齐国的女乐之后果然荒于国事,三天不理朝政。
孔子说:“有那些妇人的好嗓子。我可以离开鲁国了。”于是去了卫国。
戎王派由余出访秦国,秦穆公认为由余既有才,又有德,就问内史廖:“我听说邻国有圣人,就是敌国的忧患。现在西戎的由余,就是我的心病。该怎么办呢?”内史廖回答:“戎王身处偏僻闭塞之地,从未听过中原的音乐。您可以送给他女乐让他玩物丧志,夸赞由余来离间他与由余的关系;挽留由余让他延期回国,让戎王怪罪他,怀疑由余的忠诚。这样,戎王喜欢上女乐后,必荒废国事。”穆公说:“这个主意很好。”于是把十六个女乐赠送给了戎王,戎王接受后,非常喜欢,一年到头兴趣不减。由余劝谏不听。穆公派人私下盛邀由余,由余便归顺了秦国。
魏王在范台宴请各国诸侯。鲁国的国君说:“过去尧帝之女、舜帝之妃命令仪狄造酒。酒味甘醇,仪狄把它进献给禹。禹饮了之后颇觉甘醇,此后便疏远了仪狄,戒了酒,说:‘后世的君主必定会有好酒亡国的。’齐桓公半夜肚饿,易牙便调合五味,献给桓公,桓公吃后滋香味美,说:‘后世的君主必会有恋于佳肴而亡国的。’晋文公得到妃子南之威后,一连三天不理国事,于是便疏远了南之威,说:‘后世的君主必然有迷于美色而亡国的。’楚王登强台,眺望崩山。左边是大江,右边是大湖,欣喜之余,流连忘返,以后便再也不登强台了,说:‘后世的君主必然会有沉迷于高台美池而亡国的。’如今您的坛中装的是如同仪狄酿造的美酒;吃的是类似易牙烹制的美味;左边拥着自台,右边抱着闾须,都是南之威一样的绝色美女;前边是夹林,后边是兰台,都是如同楚国强台的美景。人君若是沉湎其中一项就足以亡国,而您现在四物齐全,岂能不有所警惕呢?”魏王听了,接连称好。
由此说来,让人神志不清的并非一种事情啊。
司马迁说:“平原君可谓乱世中颇有风度的权贵公子啊,但是他也有迷惑于外物的时候。语‘利令智昏’说的就是他。因为偏信冯亭的邪说,使赵国长平之战失利。丢了四十余万士卒,首都邯郸险些被攻破,都只因一时被利冲昏了头脑。”
《后汉书·班固传》评论说:“过去班固伤感司马迁知识渊博,却没能靠其智慧逃脱酷刑。再说班固自己,依附外戚窦氏,窦氏衰败后,班固也受到了牵连,死在洛阳的监狱中。二人都是思想上深明此理,但行动上却未能依理而行。”所以古人曾反复慨叹,人能明察秋天鸟身上的羽毛。却发现不了自己的眼睛和睫毛。班固旁观别人,可以说神智清楚,但一到自己却一样遭祸,这是因为权势弄昏了他的头脑啊。
因而,赵子评说:“班固慨叹司马迁的不幸,说的还是公平的。自己身陷大罪,则是因为心怀私利,使得智慧不能自守。”尸佼也说:“吴越的葬礼风俗,用臣妾为君主陪葬,中原地区的国君听了很反感,觉得很野蛮。但这些国君一旦发怒,连自己的亲族也杀。神智持理公正时,兼爱吴越等国的臣妾,而一时起了私心,连杀的人是自己亲戚也忘了。这并不是智力低下了,而是因为发怒暂时失去了理智。”
爱好同样如此。有这样的说法:“不知道自己儿子的过错。”这并不是脑力不够,而是因为偏爱,理智失去了公正。因此,评论贵贱,分析对错时,必须出自公正正直之心,怀同样的心去细听,才能清白分明。所以范晔说:“同与自身没有利害关系的人商量事情,他考虑问题就没有私心,判断是非时才果断正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