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来,国家混乱,桓公又对管仲说:“我想加强军备。”管仲说:“不行。”桓公不听,增加了军备。一次,桓公与宋夫人在舱中饮酒,宋夫人晃起船来吓唬桓公。桓公十分生气,把宋夫人休了。宋国接受了宋夫人,并让她改嫁给蔡侯。第二年,桓公很生气地对管仲说:“我想讨伐宋国。”管仲说:“不行,我认为我们的内政没治理好,对外作战不会成功。”桓公不听,出征伐宋。结果各国都来救宋,把齐军打得大败。桓公回来以后。大怒,对管仲说:“请您替我加强军备。我的战士缺乏训练,我的兵力又不充实,所以诸侯国才敢援助我的仇敌。”管仲说:“不行。这样就更危险了。对内夺取民用物品,鼓励兵士参战,这是国家大乱的原因。对外攻打诸侯国,招致各国的怨恨,行义之士也不肯到齐国来,国家怎能没有危险?”鲍叔也说:“您一定要采纳夷吾(即管仲)的意见。”
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增加税收,加强军备。鲍叔牙对管仲说:“从前,您想建立霸业,而现在,国家是如此之乱,您打算怎么办呢?”管仲说:“齐桓公的性格急躁,主意经常改变,还不够成熟。我们要耐心地等待他的觉悟。”鲍叔牙说:“这样一来,国家不是受损失了吗?”管仲说:“不要紧的,国家的政事我还在暗中办理,我们还有时间等待。既然诸侯国的卿相没有比我们更贤能的,我们也暂时不怕别人的攻打。”
又过了一年,宫廷里因为争权夺利杀了许多人,鲍叔牙又对管仲说:“这难道不是齐国的损失吗?”管仲说:“这怎么是齐国的损失呢?他们都是一些势利之徒,死了正好。我所忧虑的是别的诸侯国的义士不肯到齐国来,齐国的贤人也不肯为我所用。”
桓公又在国内整顿军队。桓公三年,桓公将讨伐鲁国,说:“鲁国本来与我接近。是我的邻国,那么快出兵救宋,我一定要讨伐它。”管仲说:“不可以。我听说有志之士不常用兵打仗,不增加自己过错,这样国家就能安定;相反地,经常用兵打仗,忌恨小辱,增加自己的过错,就危险了。”齐桓公不听,兴师伐鲁,到了长勺。鲁庄公出兵抵抗,大败齐军。齐桓公还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而是说:“我若以三倍兵力包围它。它怎么能阻挡我?我的兵力还是太少了。”
桓公四年,他整顿军队,已有训练齐整的十万甲士,五千乘兵车。桓公说:“这次我已经练好了,兵也增多了,我要征服鲁国了。”管仲叹息说:“齐国危险了。您致力于战争,天下拥有十万兵甲的国家并不少,我们要用小的的兵力征服大的国家,国内失掉了民心,诸侯又有戒备,我们只好行诈,而不实行仁义之法,在此情况下,国家想不危险,办得到吗?”
齐桓公不听,出兵于鲁。鲁国不敢迎战,只在离国都50里的地方设关防卫。鲁国请求服从齐国,齐国也不要再入侵鲁国。桓公答应了鲁国的要求。鲁国要求会盟,说:“鲁是小国,当然不带兵器,也希望您也不带兵器;否则,诸侯各国还以为我们是在打仗。”齐桓公同意了。管仲说:“不行。各诸侯国对您都很忌恨,您还是就此告退为好。您真的不要削弱鲁国了;如果您一定要削弱鲁国,那么,诸侯就会说您太贪了。以后有事,小国会更加顽抗,大国也更加防备,这对齐国都是十分不利的。”桓公不听。管仲再次建议说:“您千万不能去同鲁国人会盟。鲁国人怎么能不带兵器?曹刽的为人,奸诈而又阴毒,不是可以用盟约取胜的。”桓公不听,果然与鲁君相会。
鲁庄公怀中带着剑,曹刽也带着剑。到了会盟坛后,鲁庄公从怀里抽出剑说:“鲁国边境离国都只有五十里了,也不过一死而已。”左手举剑指着齐桓公,右手比着自己说:“让我们一起死了吧!我死在您的面前。”管仲见此情景,跑向桓公,曹刽马上抽出剑站在两个台阶之间,说:“两位国君将要改变原来计划,谁也不可进前!”管仲说:“君主请把鲁国的土地还给鲁国,以汶水为界吧!”桓公答应,同意以汶水为界,这才回到了齐国。
回国以后,齐桓公有些成熟了。桓公这次回来后努力整顿政治,再增加军备,自守边疆,不干涉他人,停止过分的行为,并且息兵停战了。
齐桓公五年,宋国伐杞国。桓公对管仲和鲍叔说:“宋国本来是我要讨伐的,无奈诸侯国都来援助它。现在,宋国讨伐杞国,我想去救杞国,这可以吗?”管仲回答说:“自己的内政还没治理好,向外推行仁义就没人信服。您现在要通过派兵救助杞国来推行仁义,诸侯国会依附您吗?”桓公说:“此时不救,以后就没有讨伐宋国的机会了。”管仲说:“您作为君主,不应该贪图土地。贪图土地必然勤于用兵打仗,勤于动兵必然使百姓辛苦,君主就要行欺诈。当然,如果能保守秘密,对敌人进行欺诈还是可以取胜的,但对百姓实行欺诈就不会取得成功,而国家也就会发生动乱。一旦发生了动乱,就会危及到君王的生命。因此,历代的明君都不在军事上下功夫!”齐桓公听了,说:“那应该怎么办呢?”管仲说:“依我之见,您可以去同宋国交涉;如果交涉不成,您再接受杞国并对杞国加以赐封。这样一来。您就是对外行仁义之道了。”齐桓公问鲍叔牙说:“您觉得怎么样?”鲍叔牙说:“您完全可以照这个意见去做。”
桓公便派遣孙宿出使宋国。宋国不听,桓公便送给杞国兵车千乘,战士千人。第二年,狄国讨伐邢国,邢国国君逃至齐国,桓公又为之修筑夷仪城(今山东省聊城市西),也送兵车百乘,战士千人。又过一年,狄国讨伐卫国,卫国国君逃到虚这个地方,桓公还要封他。有的大臣说:“不行。这三个国家之所以灭亡,是因为小。现在您只想赠给他们土地,国土用尽了怎么办?”桓公问管仲说:“您看怎么办?”管仲说:“您有了推行仁义的名声,又得实际的好处。您还应该干下去。”桓公又问鲍叔,鲍叔说:“您可按夷吾的意见办事。”齐桓公就把丘城封赐给卫君。并送兵车五百乘,战士五千。
封赐了卫国国君以后,第二年。桓公问管仲还应该干什么事,管仲回答:“您在国内治理好政事而且劝勉百姓,就可以取信于各国诸侯了。”于是,齐桓公就减轻赋税,放宽关卡市场的税收,建立赋税和赏罚制度。实行了这些以后,管仲又请求说:“您还应该实行慰问病人的制度。我愿您实行有赏而无惩罚的制度,实行五年,就可使各国诸侯依附于您。”齐桓公说:“好。”
制度实行以后,管仲又请求说:“在对待诸侯国的礼节问题上,我们要做到:齐国送豹皮给诸侯国,小的诸侯国以鹿皮回报就行了;齐国送马给别国,小国以狗回报就行了。”桓公同意并做到了。管仲请求在国内和诸侯国实行奖赏措施,桓公说:“好。”也做到了。
管仲负责在国内行赏的事,齐桓公负责对诸侯国行赏的事;如果有的诸侯国大国君做了好事,就以重礼祝贺他;国内各种士民有做好事的,就送给他衣服和食物。凡诸侯国的大臣有给君主提建议并且建议正确的,就送印章去慰问,以示赞许。
桓公实行了这些措施后,又问管仲说:“还应该做什么?”管仲说“隰朋聪明敏捷,可命他管理东方各国的事务;宾胥无坚强而纯良,可以命他管理西方各国的事务。卫国的教化,诡薄而好利,公子开十分聪明敏捷,办事不能持久但喜欢创始,可以派他出使卫国;鲁国的教化,好六艺而有礼,季友的为人精细,博文而知礼,多行小的信用,可出使鲁国;楚国的教化,机巧文饰而好利,不好实行大道义而喜好小的信用,蒙孙政教广博而辞令美巧,不好实行大的道义而喜小信,可出使楚国。当小的诸侯国已经服从,大国诸侯已经亲附时,就可以开始叫他们实施政令了。”
齐桓公说:“好!”于是,派遣公子开方到卫国,派季友到鲁国,派蒙孙到楚国。五年后,果然各国诸侯都亲附了。
不久,狄国又要讨伐别的国家,桓公通告各国诸侯说:“请出兵救援被讨伐的国家。如同意,大国请出兵车二百乘,士卒二千;小国出兵车一百乘,士卒一千。”各国诸侯都答应了。齐国出了一千乘,士卒若干先到了缘陵,待各国人马到齐后出兵会战,打败了狄国。这是对齐国的国际威望的第一次成功的检验。
缴获的狄国的车甲与物资,都分给了小的诸侯国;大诸侯国就近分了狄国的县,但没有践踏狄国的都城。北州诸侯没有来参战。齐桓公就对南州诸侯说:“狄国无道,违犯天子命令而征伐小国,我们由于服从天子,才救援被讨伐国家。但北州诸侯未到,这是上不听天子命令,下对诸侯无礼,我请求大家惩罚它。”各诸侯都同意。桓公于是北伐令支国,攻取孤竹国,拦阻山戎国。
在取得了这些成绩以后,桓公看着管仲,又问道:“还要做些什么?”管仲回答说:“您可教诸侯为百姓积聚粮食。至于军备不足,您可发兵相助。这样,您就可以对他们施加政令了。”桓公照办,便告示各诸侯。要求备足百姓三年的口粮,用余力整顿军队。军备不足的,把情况报告齐国,齐国可发兵相助。
办完这件事以后,桓公又问管仲说:“还做什么?”管仲回答说:“您考察他们君臣的关系,就可以对其施行政令了。”桓公问:“用什么办法考察呢?”管仲回答说:“诸侯不准擅自立妾为妻,诸侯不准擅自诛杀大臣,对国家没有功劳的人不准擅自给予禄赏,士和庶人不准擅自抛弃家室,不准随意修筑堤坝,不准囤积粮食,不准滥砍木材。实行一年后,您对那些不服从的人就可以开始惩罚了。”于是,齐桓公就向诸侯公布上述规定,诸侯都同意并且执行。
满一年。吴国讨伐齐国的谷城,桓公尚未普遍通告,各诸侯国的军队就都来了,等待桓公。桓公率兵车千乘在边境与诸侯会合,但军队尚未开到,吴国就逃跑了。诸侯国也罢兵。
桓公回来以后,就问管仲说:“我们还做什么事?”管仲说:“可以对诸侯施行政令了。”管仲还说:“从今后的两年,诸侯中的嫡长子不孝父母,不爱护兄弟,不尊敬国家的良臣,这三条罪状中有一的,可以诛杀。诸侯的大臣管理国家大事,三年中没有好的政策,可以惩罚。国君有过失,大夫不劝阻,可以惩罚。士和穷人做善事,大夫不引荐,可以处罚。官吏了解的士和庶人中,有贤良和孝悌的要赏赐。”桓公接受并实行了这些建议。邻近齐国的诸侯没有不请求侍奉的。
从此以后,有兵车的集会有六次,乘车的集会有三次,桓公享国达四十二年。
有经验不一定能成为政治家,但真正成熟的政治家肯定是具有丰富经验的人。纵观齐桓公称霸的历程,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几点:第一,齐桓公早年罹乱,对他性格和思想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使他祛除了公子哥的习气,善于隐忍,同时也树立了强国的理想;第二,齐桓公性格既有强硬的一面,同时又有善于纳谏、知错善改的一面,这样的性格使他不易气馁,一步步地成熟起来;第三,有管仲这样的贤臣辅佐(其实,如果有前两个方面,即使没有管仲,也会有别的人来辅佐他)。所以,经历、性格、理想是齐桓公成为五霸之首的基本因素。
真正的宽怀大度
我们经常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是赞扬宰相的度量。当然,无论在什么样的场合,宽怀大度总比小肚鸡肠要好。然而,有时某些宽怀大度又不是那样单纯,好像与道德有点龃龉,这就需要我们做具体分析了。
在楚汉相争的时候,楚王的著名将领季布率军进攻汉王刘邦,经常使汉王刘邦受困,有几次甚至使汉王险些丧命。
项羽灭亡之后(公元前202年),高祖就悬赏千金捉拿季布,并且命令说对于收留、窝藏季布的人要夷其三族(即杀掉三族,关于三族,说法不一,一般指父族、母族、妻族),连坐其罪。
于是,天下官吏都积极地搜捕季布,季布无处可逃,就藏匿在濮阳的一位姓周的人家里。周先生也不敢私自收留他,就将季布的头发剃掉,用铁环束在他的颈上,给他穿上毛布衣服,装在丧车里面,连同他的仆人数十人,送到鲁国卖给朱家。
朱家是当时有名的豪侠,交游十分广泛,也非常有势力。他当然知道这个人是季布,也知道不可能长期藏匿下去。于是,就在洛阳拜见汝阴侯(夏侯婴)滕公,对他说:“臣下各为自己的主上效命。季布为项籍(即项羽)重用,为项籍卖力,那是他的职责;而且,项籍的臣子也没有办法一一都杀了。现在,皇上刚刚取得了天下,单只为了一己的私怨,要搜捕处罚季布一人。为什么要让天下人觉得皇上胸襟狭窄呢?况且以季布的才干,被汉朝这样严厉地搜捕,如此下去,他不向北逃亡胡地,就会向南逃亡越地。一个国家最忌讳的就是贤能英勇的人跑去帮助敌人,因为这样,君王可能落得像楚平王被伍子胥鞭尸一般的下场。您何不找个闲暇的时候对皇上说明呢?”
滕公答应了,等到闲暇的时候,就照朱家的意思向高祖进言。高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且召见了他,任命他为郎中。
当时的诸侯都赞美季布能够将刚强的心性,变得这样的柔弱;朱家也因此而名闻于当时;而其中得益最大的是刘邦,他以政治上的宽怀大度赢得了民心,使他的敌人不再以必死的决心对抗他,刘邦因此顺利地解决了建国初期的政治上的某些困难。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一位深有谋略智慧的国君。有一次,楚庄王在平定令尹若敖氏的叛乱之后,非常高兴,大宴群臣。他说:“我已经六年没有喝酒了,今天破例,希望大家能喝个尽兴。”一群文臣武将就放开豪饮,庄王也让自己最宠爱的妃子许姬出来为大家斟酒。正在酒酣耳热之际,忽来一阵大风,吹灭了堂上的蜡烛。这时,有一人趁黑暗之际拉住了许姬的袖子,并捏她的手,调戏了她。许姬灵机一动,顺手把他帽子上的帽缨摘了下来,她把帽缨交给了庄王,告诉了他自己被人调戏的事。
庄王忽然大喊道:“且慢点蜡烛,今晚大家痛饮,不必穿戴整齐了,请把帽缨摘下来吧!”大家莫名其妙,也只好稀里糊涂地摘下帽缨。一直到饮酒完毕,庄王和许姬也不知是谁调戏了许姬。庄王对许姬说:“武将们是一群粗人,发了酒兴,又见了你这样的美人,谁能不动心,如果查出来治罪,那就都弄得没趣了。”
后来,那位酒醉调戏许姬的人在战争中五次杀退敌人的进攻,救了楚庄王的性命。
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没有追究那位醉后调戏他的妻子的人。最后赖其拼死相救,才没有死于战阵之中,后世传为佳话。但孟尝君似乎不同,他不是像楚王那样重视将领、爱护将领,而是赤裸裸的“实用主义”。政治与人情之间的纠结,实在是难以理清。
孟尝君的一个门人与孟尝君的夫人私通。有人看不下去,就把这事告诉了孟尝君:“门人作为您的手下亲信,却背地里与您的夫人私通,这太不够义气了,请您把他杀掉。”孟尝君说:“看到相貌漂亮的人就相互喜欢,是人之常情;这事先放在一边,不要说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见了那个与他夫人私通的人,对他说:“您在我这个地方已经很久了。大官没得到,小官您又不想干。卫国的君主与我是好朋友,我给您准备了车马、皮裘和衣帛,希望您带着这些礼物去卫国。与卫国的国君交往吧。”结果,这个人到了卫国很受重用。